明朝發明清朝失傳——開花炮彈的悲哀

2021-01-09 華夏經緯網

    開花彈是爆炸性炮彈的別稱,因其爆炸時彈片四射,猶如花朵綻放得名。開花彈源於北宋火器「火球」(原字為「毛」字底加一「求」),外型渾圓,內盛火藥,裹以數層厚紙,點燃火藥引線「藥捻」後用拋石器投入敵陣,炸燒敵兵,南宋時改用鐵炮發射。

    「火球」的威力十分有限,原因有三:1.紙制的外殼無法形成彈片殺敵,只有炸和燒兩種功能。2.內部的火藥硝碳磺比例為60:22:18,與黑火藥比例75:15:10相差很大,爆炸威力大減。3.重量輕,材質薄,射程太近。為了克服這些缺點,鐵殼的「火球」出現了,這即為開花彈。開花彈具體的發明時間無法確認,推測應在發明了鐵殼的爆炸性火器「霹靂震天炮」和「火蒺藜」之後,大體在南宋後期。
   
    明代開花彈被廣泛使用於同北方遊牧民族的戰爭中,在此摘錄一條新聞: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工作者日前在託克託縣境內發掘出土了20多枚明朝早期地雷,據稱,這是我國首次出土明朝地雷。這次出土的地雷為鐵鑄球體,大小規格分為兩種,大的直徑11釐米、重1.7公斤,小的直徑為8.5釐米、重0.8公斤,球體表面有一突出臺體,高約0.6到0.7釐米,直徑約3釐米,臺面中間有一直徑約0.4到0.5釐米的圓型小孔,用以裝火藥和引爆火藥捻,當打開已經鏽蝕的小孔時,還能倒出裡邊的火藥。火藥均為黑色,其中有一枚較大的火藥為土灰色,且部分火藥呈米粒大小的顆粒狀。
   
    據新華社,出土地雷的內蒙古託克託縣(古代稱之為東勝州)地處黃河岸邊的山梁臺地,起著雄踞高地、扼守黃河的重要作用。當時這裡水陸交通便利,邊界貿易繁榮。元朝末年,各地紛紛爆發農民起義,公元1368年元大都被明軍攻破後,為了蕩平北部元軍,明軍曾在這裡與元軍發生激戰。該城出土的地雷正是這時明軍攻城用的武器,在出土地雷的附近還出土了十幾公斤鐵彈丸,這是當時明軍使用大炮發射的彈丸。」
   
    明朝的「地雷」?根據《武經總要》記載,當時的地雷是先在敵人的必經之道上挖一大坑,埋入火藥,上面覆以碎石,以盤香引爆。這些所謂「地雷」根本就是開花彈!「在出土地雷的附近還出土了十幾公斤鐵彈丸,這是當時明軍使用大炮發射的彈丸」就是證據,他們挖到的是一個火炮的彈藥庫!「 鐵鑄球體,大小規格分為兩種,大的直徑11釐米、重1.7公斤,小的直徑為8.5釐米、重0.8公斤,球體表面有一突出臺體,高約0.6到0.7釐米,直徑約3釐米,臺面中間有一直徑約0.4到0.5釐米的圓型小孔」這些數據也表明了開花彈的本質。

    試想,地雷需要兩種規格,並且鑄造精度在一毫米以內?只有火炮才要求炮彈有如此的精度,因為大家知道:如果炮彈大於火炮口徑就無法發射,而小於火炮口徑會造成火藥氣體洩漏,射程和精度都無法保證。感謝這些數據讓我們知道當時那裡的火炮至少有兩種,一種是口徑為85毫米的,另一種是口徑為110毫米的。

    從這些數據我們還知道了東西方的開花彈有一個區別:西方的開花彈是在鑄鐵彈體上開一個口,以木製的「信管」塞住,在「信管」內裝上緩燃火藥來引爆;而明朝的開花彈則是「球體表面有一突出臺體,高約0.6到0.7釐米,直徑約3釐米,臺面中間有一直徑約0.4到0.5釐米的圓型小孔」,估計是在小孔裡插上「藥捻」來引爆。因此「信管」、「藥捻」都是現代炮彈引信的始祖,也證明了東西方是各自獨立研製出開花彈的。
   
    有個戰例值得研究一下

   
    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正月二十五日,努爾哈赤率後金軍13萬人以銳不可擋之勢,度過遼河,長驅西進,圍攻寧遠城,袁崇煥率領堅守寧遠的明軍僅有一萬多人,以十倍之差的力量與之抗衡。
   
    袁崇煥得報兵臨城下,便召集將士,集寧遠城外民眾於城內。殺豬宰羊,「刺血為書,激勵軍民將士,誓與城共存亡」。命總兵滿桂、參將祖大壽分守四門,軍民同仇敵愾,並嚴辭拒絕努爾哈赤的勸降。袁崇煥有膽有識,忠勇謹慎,指揮全城軍民英勇抗擊,多次打退後金軍的兇猛進攻。又命令點燃紅夷大炮(荷蘭產鐵炮),一炮摧毀後金軍軍營一角,努爾哈赤身受重傷,只好收兵,退至寧遠城雙樹堡。重整旗鼓,次日又攻,依然遭致慘敗。兩軍相持20多日,後金軍見破城無望,加之傷亡甚重,士氣大落,無法再戰,被迫收兵回師。袁崇煥率勝兵追擊30餘裡,又斬殺後金兵萬餘,才得勝回城。
   
    努爾哈赤在兵敗退回瀋陽途中嘆道:「我自25歲用兵以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可,唯寧遠一戰,慘敗而歸」,並於同年八月,因身患癰疽,病死於距瀋陽40裡的雲愛 雞堡。
   
    努爾哈赤死後,他的兒子皇太極即位,一心雪恥,又親率大軍攻擊明軍寧錦防線。清軍渡過大凌河圍攻錦州城,袁崇煥派兵增援以牽制清軍的行動。清軍未能攻下錦州便轉而攻打寧遠。明軍在城頭密排巨炮,總兵官滿桂出城接戰,引誘清軍進入大炮射程,然後猛烈轟擊清兵,又打的清軍死傷無數,倉皇撤退。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寧錦大捷」。
   
    當時明朝軍隊的火炮除了裝備開花彈,還裝備了實心彈(又稱「葡萄彈」)和霰彈。實心彈是由鐵或者鉛鑄造而成,少量是用石塊磨成球體,這種彈主要用於攻城洞穿城牆工事,射程遠但是對殺傷人員而言威力不大,除非直接命中,而一旦被實心彈直接命中的話非死即殘,但努爾哈赤並沒有肢體斷裂,因此可以排除是被實心彈打死的。

    再看霰彈,霰彈在當時是野戰火炮的大威力彈種,由數升鉛鐵小丸構成,射擊時可以形成彈幕,殺傷力極大,但是霰彈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射程太近,一般不超過一裡,努爾哈赤是不會將軍營設在離城牆如此接近的地方的,所以霰彈也可以排除。如此一來,只有開花彈是殺死努爾哈赤的「真兇」,開花彈是鐵殼,可以及遠,同時爆炸時威力大。推測當時的情況是一枚開花彈落在努爾哈赤附近爆炸,他被彈片和衝擊波擊成重傷,不治身亡。
   
    令人深思的是,在明代大放異彩的開花彈,到了鴉片戰爭時中國竟然無人知曉,連清朝當時的火器專家丁拱辰也不知開花彈為何物,以至於李鴻章向德國克虜伯兵工廠訂購開花彈,曾國藩設立安慶軍械所重新引進西式開花彈。左宗棠在西北平叛時從一處明代炮臺遺址挖掘出開花彈百餘枚,不禁仰天長嘆,三百年前中華已有此物,到如今竟然失傳,以至被列強所欺凌。(鐵血軍事)

相關焦點

  • 八千斤重炮竟打不過英國一桿槍,清朝重炮實在是火炮中的恥辱!
    明朝末期,中國從西方引進了紅夷大炮,到了清朝被改名「紅衣大炮」,這種炮在清朝一直都在造,名字越來越好聽,什麼「神威大將軍」「神武大將軍」,重量越來越重,什麼八千斤炮,一萬斤炮,可火炮的性能卻一代不如一代。清軍入關後,以紅衣大炮破潼關,擊敗李自成的大順軍,隨即把炮口瞄向偏安一隅的南明。揚州之戰,攻守雙方都動用了火炮。
  • 他被稱為「中國愛迪生」,發明成果若得到重用,清朝國力將會增強
    在現在這個炎熱的夏天,許多小夥伴們會在每年的這個時候特別感謝五個人,這五個人就是發明空調的威利斯·凱利,發明冰激凌的中國人,還有電學之父麥可·法拉第和手機的發明者馬蒂·庫珀,乍一看這些發明家基本都是外國人,而中國難道沒有像發明大王愛迪生那樣的發明家?
  • 天花自古就有,為什麼清朝那麼嚴重?
    但是有個特別奇怪的事情,那就是清朝的天花最為嚴重。特別是在16世紀的明朝,中國發明了人痘接種法,利用天花得過之後就免疫的特點,先讓人感染比較輕的天花,隨後就能一生平安,這種方法還傳播到了歐洲。其次是清朝在入關的時候客觀上與內地人廣泛接觸,缺乏免疫力的他們很快被天花盯上,並被攻陷。
  • 明代火器的實力,介紹明朝出現過的火器!
    根據大量的史實證明,中國是世界上最先發明和使用"兩雷"的國家。  左公宗棠曾有言:「使當時有人留心及此,何至島族縱橫海上,數十年挾此傲我?」治史者要有一功夫,就是要能控制住自己的感情,否則,稍有心肝之人,即便久戰沙場之將軍,亦必有用盆接淚之必要!吾讀中國火器的歷史,禁不住悲哀之心,痛心之情,而有提筆寫寫之衝動!「使當時有人留心及此,何至島族縱橫海上,數十年挾此傲我?」
  • 清朝初期的發明家,發明數量可觀,其中包括自行車
    清朝初期的發明家,發明數量可觀,其中包括自行車以前外界一直稱中國為自行車王國,最開始這個詞語出現在1866年,那時候清朝派出第一個海外考察團,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才逐漸對西方有了了解。而這時還是的少年張德彝就在他的日記中提到了「自行車」這個詞語,由此這個叫法一直流傳下來。
  • 明清理學的發展比較:清朝取代了明朝,應為華夏的退步
    清朝取代明朝,是不是阻礙了中國發展,進步還是退步,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從明清理學發展來看,卻可以管中窺豹。所謂理學,中心觀念是「理」,是產生世界萬物的精神的東西。南宋時期,理學開始出現,明清蔚然大觀,但明朝與清朝的理學發展卻大不一樣,通過比較明清理學的發展,可以看到清朝取代明朝,實乃華夏的不幸。
  • 擁有先進火炮的明朝,為什麼最終會輸給清朝?一個原因最關鍵
    雖然,網絡上一直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即:「中國人發明了火藥,但卻用它來造煙花。」火藥剛剛被發明的時候,中國確實主要把它用於煙花爆竹的製造,但這並不代表我們的老祖宗從未想過用它來製造武器。畢竟,人是一種進化速度很快的動物,隨著社會的不斷向前,人的意識也會越來越先進。
  • 清朝取代明朝,進步還是退步?明清理學發展對比揭開謎團
    清朝取代明朝,是不是阻礙了中國發展,進步還是退步,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從明清理學發展來看,卻可以管中窺豹。所謂理學,中心觀念是「理」,是產生世界萬物的精神的東西。南宋時期,理學開始出現,明清蔚然大觀,但明朝與清朝的理學發展卻大不一樣,通過比較明清理學的發展,可以看到清朝取代明朝,實乃華夏的不幸。
  • 元朝和清朝為什麼不算亡國滅種?這和古印度古埃及有什麼區別?
    元朝和清朝為什麼不算亡國滅種?這和古印度古埃及有什麼區別?流傳很廣泛的一句話是,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國,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倫和古中國。而流傳更廣的一句話是,世界上只有一個民族的文化數千年不曾斷裂,延續至今,這就是——中國。
  • 1776年:英國發明蒸汽機 美國發布獨立宣言 清朝焚毀書籍
    「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反映清朝末年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各領域的劇烈轉型、陣痛。其實,清朝所面臨的「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早就在全世界開始了。只不過,那時候的清朝,還沉浸於所謂的「康乾盛世」而不自知。今天,我們不妨截取一小段世界近代歷史的橫截面,看一看在同一個年代裡,全世界在幹什麼,中國又在幹什麼。
  • 看過明朝人繪製的世界地圖,才發現,清朝的統治者究竟有多愚昧
    有學者認為,明朝的國號正是出自這句話。「大明」象徵著元、明之間的交替。明朝由朱元璋平定天下,而建立起來的,也是我國第一個由漢族人建立的朝代。據悉,當年明太祖曾定都於南京,之後,明成祖又將國都遷到北京。 明朝的國力鼎盛,並且曾和外界交流,在當時創造了一系列地輝煌。當時,明朝工業和商品經濟十分繁榮,並且開始有了資本主義萌芽。
  • 如果沒有清朝,明朝遇見列強入侵會怎樣?大清簡直渣渣!
    沒有如果,明朝時是列強已經入侵了明末,彼時世界第一強國荷蘭多次尋釁海戰,被腐敗無能的明朝給打回去了萬曆年間,後來明治維新的伊藤博文等諸位大佬的偶像與精神導師——太閤豐臣秀吉——入侵朝鮮覬覦明朝,被腐敗無能的明軍給打回去了
  • 看了明朝人畫的世界地圖,才明白,清朝統治者愚昧到了什麼地步
    在我們的歷史課本中,詳盡地闡述了清朝滅亡的原因,統治者的無知無疑佔據了首要地位,空口無憑,我們僅需要看看明朝人畫的世界地圖,就會明白當時清朝統治者愚昧到了何種地步。
  • 元素周期表發明於清朝,朱元璋給後代起名卻用上了,難道是穿越了
    「氫鋰鈉鉀銣銫鍅,鈹鎂鈣鍶鋇鐳」凡是理科生對於這幾句話都不會太過陌生,甚至是倒背如流,1869年,俄國科學家門捷列夫發明了元素周期表,推動了化學史的發展與進步。 元素周期表傳入中國,自然每個元素就要有中國的名字。
  • 清朝護照什麼樣?國家雖然孱弱,但護照上的字依然振奮人心
    縱然是比西方列強弱,我國人民出國還是會受到保護的,看看清朝的護照就能看出來,上面的27個字非常硬氣。曾經,清朝也是非常強大的,特別是康熙、雍正年間。後來,隨著閉關鎖國政策的實施,清朝慢慢陷入了頹勢。02如果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閉關鎖國政策應該在明朝就有了,當時為了防止倭寇進犯用的。
  • 福建發現一本明朝族譜,內容顛覆認知,《明史》或被清朝篡改
    因此,後世關於《明史》被篡改的說法,也就眾說紛紜了,那麼,《明史》倒是有沒有被清朝篡改 ? 從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起明王朝的統治以來,一直到公元1644年,明朝的最後一名皇帝明思宗朱由檢為止,在整個明朝統治的276年間,所發生過的具有一定意義的大小事件,都被記錄在冊。
  • 清朝皇帝為了得到一隻海東青一擲千金,明朝皇帝為何白給都不要
    這首詩的作者是清朝康熙皇帝,內容是在讚美一隻雄姿英發的海東青。海東青,是生活在北方的一種著名的猛禽,經過馴化之後,它憑藉閃電般的飛行速度和兇悍的捕殺技巧,可以成為人類很好的捕獵助手。中國古人很早就意識到這一點,馴化海東青的歷史極為悠久。海東青學名矛隼,是隼類中體型較大的一種猛禽。
  • 多名清朝皇帝感染的天花,中國人竟早已發明了疫苗
    但是清朝皇帝就沒那麼幸運了。從清朝建立開始,有數位皇帝感染過天花,其中康熙的父親順治皇帝,正是死於天花。同樣慈谿皇帝的兒子同治皇帝,也是由於天花而死(有傳是死於梅毒)。順治帝的父親,皇太極在天花傳染流行的時候,甚至專門跑到深山老林裡避痘。從這方面看來,我們可是要比清朝皇帝幸運得多了。
  • 他是清朝發明家,堪比愛迪生,若是得到重用,中國將領先西方百年
    清朝初期,有一位能與愛迪生媲美的發明家,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自行車的人。若是康熙皇帝能重用他,中國至少能領先西方幾百年。黃履莊,今揚州人。他從小就非常聰明,喜歡動手製作一些小玩意兒。大約七歲時,他自己雕鑿了一個小木人,內含機巧。
  • 河南老人自稱皇帝後人,相貌神似朱元璋,家中還有明朝聖旨和冰盤
    提及皇帝後人,想必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還是清朝愛新覺羅家族的後裔。確實,清朝作為距離我們最近的封建王朝,不管是影視作品的呈現,還是歷史的熟悉度上,都要遠遠高於其他封建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