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初期的發明家,發明數量可觀,其中包括自行車
以前外界一直稱中國為自行車王國,最開始這個詞語出現在1866年,那時候清朝派出第一個海外考察團,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才逐漸對西方有了了解。而這時還是的少年張德彝就在他的日記中提到了「自行車」這個詞語,由此這個叫法一直流傳下來。雖然官方的說第一輛自行車是由法國人西夫拉克在1790年製造出來的,可是根據中國的文字記載,表明其實我國早就掌握了這項技術。
黃履莊是清朝初年人士,他生於1656年,那時候清朝才剛建立不久。而一直生活在揚州的黃履莊由於這裡的地勢優勢,所以能夠看到西方傳教士帶來的一些著作,可以從中學習關於物理、機械等方面的知識,這也導致他從很小的時候就對動手製作產生了很大的興趣。在他大約八歲時候,在私塾讀書期間曾經做出一件讓老師和同學都非常驚詫但是又忍不住鼓掌的事情,那就是他雕鑿了一個小木頭人,而這個木人竟然暗藏玄機,可以將桌子的一側抬起來後,它竟能夠像活人一樣慢慢悠悠地走下來。
那時候的他經常沉浸於自娛自樂地探索中,但是從來沒有想到自己的命運可以有非常大的變化。在黃履莊10歲時,他的父親就離開了人世,當時聰慧的他終究還只是個小孩,基本上無法照顧自己健康成長。萬幸的是家中的親戚還是比較好心,所以他才能平安長大。雖然過得是寄人籬下的生活,但是黃履莊的興趣愛好並沒有因此而消退。
在他28歲之前,黃履莊的發明創造的東西的數量足可以和愛迪生相媲美。他的發明跨度還是相當大的,從力學到數學,從光學到材料學等等,他的發明不光有望遠鏡、顯微鏡這些還有驅暑風扇等等。所以他足以算是一個偉大的發明家。
在1683年的時候,他為了驗證天氣的晴朗情況,他用了弦線吸溼伸縮的原理做出了「驗燥溼器」,這可是當時世界上的第一個測量溼度的儀器,它具有一定的靈敏度,它的原理是根據溼度來預測未來會不會下雨。當然除了這個溼度計以外,他還造出了溫度計,他甚至特別為溫度計的製作寫了一本著作,但很可惜的是,由於他發明的東西與當時的歷史背景格格不入並沒有被人高看,所以這些書與發明早已淹沒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
另外,黃履莊還發明了一種叫瑞光鏡的東西,這是一種能夠起到探照燈作用的發明,這東西早在明朝末期就已經在市面上有一定的流傳。但是黃履莊的發明要高級很多,他在前人的基礎之上增大了凸面鏡的大小,最大的可以達到了五六尺。後來在《虞初新志》記載中指出,黃履莊所發明的瑞光鏡不但可以用來照明,還能可以讓人體發熱,就像是今天的烤火工具。
而自行車同樣在黃履莊發明探究的行列之中。就像《清朝野史大觀》裡面記載的一樣,康熙年間,黃履莊日夜苦思冥想,終於發明出了一種雙輪的小車,它的長度有三尺左右,騎在它的上面能夠日行80裡。這也是史料中第一次有記載的自行車,這比西方的要早100多年。
非常可惜的是,黃履莊最終也只是一個活躍於民間的發明家,並沒有得到當時朝廷的認可,也沒能夠在朝中為官,這也使得他苦心發明製作出來的東西幾乎沒能夠留存下來,雖然他的這些發明創造並沒有影響到國家的強盛,但是依然對古代中國科學力量增長有很大幫助。如果黃履莊當時發明的東西可以在全國範圍內擴大使用,那麼說不定可以啟發更多的中國人,也許就會發明出來更多更好的東西,中國也會繼續領先於西方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