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為什麼沒有倭患了?

2021-01-08 朝文社社長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比起從元朝中後期起,中日雙方「你搶我抓」三個多世紀的「倭患」,特別是比起明朝嘉靖年間持續四十年,戰火波及整個東南沿海的「嘉靖大倭亂」,鴉片戰爭以前的清朝,「倭患」這事兒卻是很消停。雖說上世紀九十年代,那幾位港臺「不老男神」「不老女神」主演的「戲說」題材清宮劇裡,也充斥著大清皇帝手撕日本倭寇的熱血劇情,但放在真實歷史裡,這事兒真沒機會——海那邊的日本,「老實」了二百多年。

當然,這「老實」也不是無緣無故,首先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日本國情的變化。

清代年間的日本,既不是元明年間那個群雄紛爭的「戰國時代」,也不是豐臣秀吉時代的那隻夢想「遷都寧波」的猖狂野獸。德川幕府統治日本後,出於穩定自家權位的考慮,對外厲行「鎖國」政策:除了長崎之外,日本對外的港口全數關閉,日本船隻不許出海貿易,更不許擅自與海外往來,偷渡更是死刑大罪。只有中國荷蘭等少數國家的船隻,可以在長崎進行貿易,卻要遭到嚴密的監視。

出個國都要死刑?如此嚴密監控的鎖國體制,也恰恰鏟掉了倭寇作亂的土壤。元明年間倭寇們肆意駕船「覓食」,想打劫就打劫的「好日子」,從根兒上就沒了。

但拼命鎖國的日本,與對岸大清王朝之間,看似「井水不犯河水」,卻也有著重要的共同利益。這就是當時「中日和平」的另一個重要原因:雙方無比重要的「洋銅貿易」。

清王朝一統天下後,國家進入了長久和平,但一件大事,卻關乎著國家穩定:銅錢。要發行銅錢,就需要大量的銅,清王朝的產銅地,卻集中在雲南貴州四川等省,產量有限不說,運輸更十分困難,運不出銅是常事。可這事兒每年稍耽誤一會兒,極有可能就是要命的「錢荒」。還好,日本有!

與地大物博卻缺銅的大清不同,日本島雖說窮得叮噹響,日用品要啥沒啥,可就是金銀銅等貴金屬產量豐富,可以說「窮得只剩下錢」。而且雖說鎖了國,但對中國的各種貨物,日本社會需求量也極大。那怎麼辦?拿銅換吧。

所以,自1683年,隨著清王朝平定臺灣南明政權,中日雙方也就心照不宣,開始了長達一半個世紀的「洋銅貿易」。每年大批中國船隻從寧波廣州等港口出海,滿載著生絲等貨物直奔日本,換取大量優質銅。值得一提的是,雖說「康乾盛世」時代,大清朝對海外貿易高度緊張,乾隆年間更只留了一個通商口岸。但對「換日本銅」的買賣,清王朝卻是政策寬鬆,只要是去日本換銅,中國商船甚至可以不管相關禁令,帶去大批重要寶貨。

對這項關乎國家財政穩定的買賣,清王朝的態度,比起其他外貿政策來,實在太開明。

這開明的態度,也造就了一段後世幾乎遺忘,當時卻紅紅火火的中日貿易盛況。康乾年間,清朝每年開赴日本的商船,常在百艘以上,每年登陸日本島的中國商民,一度多達近萬人。從1683年至1840年,中國商船累計從日本賺走了三點八億斤銅。對於雙方來說,這都是一筆持久雙贏的生意。

既然是雙贏,中日雙方當然也就盡力維持,和平,也就不難。

但最重要的一條原因卻是,號稱「漠視海洋」「閉關鎖國」的清王朝,在「康乾盛世」年代裡,卻曾擁有一支威震東亞海洋的海上力量。

康熙年間時,出於與東南「南明小朝廷」作戰的需要,「弓馬騎射」起家的清王朝,也一度高度重視海軍建設。1683年中日開始「洋銅貿易」起,當時的清王朝,海軍正如日中天,主力戰艦「鳥船」長五十米以上,裝備大型火炮三十門以上,即使比起亞洲海面上赫赫有名的荷蘭戰艦,繼承明代造船技術的大清鳥船,當時也足能「單挑」。而這樣的兇悍的炮船,在當時的清軍水師裡,有六十艘之多。

如此兇悍的戰艦,不但在戰場上實打實打出威風,而且在康熙年間時,還曾作為「封舟」,每隔幾年就去冊封琉球,等於是在日本海面上亮個相,威懾力十分強。這樣強大的海上力量,周邊哪家「鄰居」,又敢輕易造次?

可最讓人嘆息的,也正是這事兒。隨著清王朝統治的穩定,這曾經強大的「鳥船」,也大多被清王朝廢棄,幾乎是拆的拆扔的扔。到了乾隆年間時,清軍最「巨無霸」的戰艦,竟只有十一丈長。隨著一批手工業圖書在大清被禁毀,清軍水師的造船造炮技術,也是大踏步倒退。

也恰恰是在乾隆晚年時,別看大清沒有鬧「倭患」,越南海盜卻後來居上了。當時裝備有「大師船」的越南海盜團夥,其戰艦往往比清軍戰艦大三四倍,號稱「船大而高,炮多而壯」。憑著這強大實力,從乾隆晚年到嘉慶年間,每到春夏季節,來自越南的海盜船就會組團殺來,在廣東至浙江的海面上大肆燒殺搶掠,氣的乾隆嘉慶兩父子,多次拋下嚴旨,恨不得將這夥賊匪趕盡殺絕。

但到了戰場上呢?由於人家船大炮多,清軍的沿海水師,每次都是能躲就躲。以至於稍有點錢的沿海商民,都得自發配備船炮,靠自家力量和海盜死磕。每次海盜來了,清軍的「正規軍」水師,基本都是「登桅望」,能看熱鬧就看熱鬧。如果不是嘉慶五年,越南海盜船在海面上遭遇颶風打擊,外加越南國內形勢變化,其國王主動剷除海盜勢力,這曾叫清軍躲貓貓的海盜,不知還會折騰大清多久。

可是,自家海軍不給力,就算沒有倭寇,就算靠運氣熬走了越南海盜,待到鴉片戰爭打響,面對英軍的堅船利炮,那依然還是叫天天不靈。被轟開國門的清王朝,隨後陷入了落後挨打的深坑,更在十九世紀末的甲午戰爭裡,被昔日的「貿易夥伴」日本踩在腳下。

所以說,對方國情的變化,共同的貿易經濟利益,固然是和平的必要條件,但自強,才是根本。沒有「倭寇」的大清朝,終為漠視海權,付出了太多沉重的代價。

參考資料:冷兵器研究所《明朝鳥船:17世紀的風帆戰列艦》、 陳希育《清代日本銅的進口與用途》、郭曄旻《皇帝無奈,水師喪膽,嘉慶年間越南海盜稱霸中國海》

相關焦點

  • 倭黑猩猩也會老花眼 有助於研究為什麼人類比類人猿更為長壽
    2016年11月8日訊,(許永新)據《每日新聞》報導,7日,日本京都大學靈長類研究所發布消息稱,類人猿倭黑猩猩也會同人一樣患上老花眼。這將有助於了解人類的老化過程。該成果發表在美國科學雜誌《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上。
  • 為什麼雌性倭黑猩猩更願意與同性嘿嘿
    為什麼這些雌性倭黑猩猩的同性性行為如此重要?有些人將倭黑猩猩稱為「嬉皮猿」。倭黑猩猩是一種瀕臨滅絕的猿類,它們分布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的森林裡。「嬉皮猿」的綽號指的是這些靈長類動物顯著的社會生活屬性,它們常表現出緊密的合作。包括分享食物、倭黑猩猩種群中雌性和雄性平等的地位、以及雄性和雌性間的同性性行為。
  • bonobo倭黑猩猩是什麼?為什麼會隨時隨地性濫交?
    bonobo倭黑猩猩是什麼?為什麼會隨時隨地性濫交?時間:2015-01-31 10:49   來源:川北在線原創 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bonobo倭黑猩猩是什麼?為什麼會隨時隨地性濫交? - 由陳赫離婚引發的娛樂圈風暴愈演愈烈,爆料也更加重口。
  • 倭蛙,倭犰狳,倭黑猩猩!這些帶「倭」字動物原來是這樣命名的
    「倭」字在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讀音和含義。倭並不特指日本,我們稱日本人為倭的說法,源於三國時期魏明帝曹睿對當時日本君主的御封——「魏」字去右邊的「鬼」字捨去「魂魄」之意,加上左邊的「亻」賦予「友人」的意思,並沒有「矮小、弱小」嘲諷之意。古代中國對日本同樣有「東瀛」和「扶桑」這樣的雅稱,因此將「倭」字同那種居高臨下的嘲諷聯繫起來的說法站不住腳。
  • 清朝為什麼滅亡?
    清朝為什麼會覆滅? 要不是那天瀏覽《地理知識局》公眾號文章,推銷中國社科院出版的四大本「清朝為什麼會覆滅」圖書,激起自己的好奇心,我是不會思考這樣問題的。 向來一個政權的覆滅不外乎軍事、經濟、文化、內外政動蕩,引起的政治覆滅,清朝覆滅也不例外的。但是作為「三千年未有大變局」的清朝覆滅,還是有一些獨特覆滅的原因。
  • 扒下倭黑猩猩的和平外衣
    扒下倭黑猩猩的和平外衣  倭黑猩猩被描繪為熱愛和平、女家長制和性解放的物種,真的如此嗎?  倭黑猩猩吃獵物從腹部開始,首先吃腸子。這種程序能讓一頭被獵獲的羚羊存活更長的時間。對這個被意想為平和的動物來說,倭黑猩猩可能殘忍到令人吃驚的程度。
  • 決策失敗,黑猩猩和倭黑猩猩也會不開心
    研究中,受試的猿類需要面對兩項不同的難題: 研究表明,當選擇沒有帶來理想的結果時,黑猩猩和倭黑猩猩都會做出消極的情緒反應,包括發出聲響( 研究者還發現,雖然兩種猿類會對結果呈現出情緒反應,但黑猩猩比倭黑猩猩更有耐心,選擇冒險的機率也更大。「倭黑猩猩尤其容易被決策帶來的結果所影響。如果倭黑猩猩決定賭一把卻賭輸了,它們在後續的實驗中選擇碰運氣的可能性就會減小。」羅薩蒂對果殼網說:「然而,遭遇失利的黑猩猩則不會灰心喪氣——它們更有可能選擇繼續冒險。
  • 倭黑猩猩愛壞蛋
    倭黑猩猩愛壞蛋倭黑猩猩相對於它們的近親黑猩猩來說更溫和,很少發怒,也不愛喧譁。更奇妙的是,大多數倭黑猩猩很喜歡對別人施以援手,哪怕對方並沒有主動要求幫忙,或者幫助對方對自己並沒有什麼好處。不過,這個群體裡也有自私、恃強凌弱或非常刻薄的個體。
  • 動物世界-倭河馬
    倭河馬生活於密林之中,數量稀少且為夜行性,一直到19世紀才被西非以外的人所知。倭河馬為河馬科僅有的兩個的現存種之一。 倭河馬腿和頸相對較長,嘴較小,眼長在頭部兩側。眼眶與鼻沒有像河馬那般明顯突出,因此在水中時無法只露出雙眼與鼻呼吸。
  • 體重不到河馬的十分之一,「倭」得名副其實倭河馬!
    我們去動物園見得最多的河馬估計就是它,其實它還有個堂弟——倭河馬。「倭」字是我們古代形容日本的,字面意思就是指身形矮小的人。與河馬相比,倭河馬的體型小巧很多,因此又稱為「侏儒河中馬」。倭河馬,19世紀才被人發現,它們僅生活在非洲西部的熱帶叢林和沼澤裡,屬西非國寶。成年倭河馬的體長僅1.5~1.7米,肩高還不足1米,體重僅僅200公斤左右,看上去和一隻豬差不多。
  • 清朝末期,為什麼百姓們對清朝政府不信任,甚至是坐視清廷滅亡
    清朝出現末期的局面,一部分原因是當時天下百姓得知慈禧等人種種事跡,覺得罪有餘辜,另一部分原因是軍事力量確實太差,儲備資源無法抵抗他國入侵,上層「建築」腐朽,導致的下層腐敗,以至於清朝末期的社會一片混亂與黑暗,百姓民不聊生。
  • 當年日本居然害怕清朝,說大清要橫行萬國稱雄東洋
    從兵力上來說,日本陸軍全國僅有10萬人,而清朝有百萬常備軍。清軍的野戰火炮和要塞火炮數量超過了1000門,包括連日本人都沒有見過的德國製造的克虜伯大炮,還有強大的北洋海軍。1891年英國武備報評選清朝海軍實力為世界第8,日本是第16名。
  • 倭黑猩猩為何多是雙性戀?
    在目前已知的約150多萬種動物品種中,提起「私生活最混亂」的動物,那倭黑猩猩一定榜上有名,而且還名列前茅。有人會說,這個倭黑猩猩跟普通黑猩猩長得沒什麼區別啊?的確如此,從名字也可以看出,倭黑猩猩是黑猩猩屬的動物,倭黑猩猩(Pan paniscus)曾被叫作「俾格米黑猩猩」,這個稱號是為了將它們與普通大猩猩(Pan troglodytes)區分開來。它們棲息於熱帶雨林,集群生活,倭黑猩猩產於非洲剛果河以南,是一種瀕臨滅絕的動物。
  • 為什麼太平天國打不過清朝?
    誠然,貪圖享受肯定會一定程度上削弱軍隊的戰鬥力,但是,你要知道,古代軍隊沒有信仰、主義,像戚家軍、嶽家軍這樣的紀律嚴明,秋毫不犯的軍隊基本上是鳳毛麟角,所以,為了維持軍隊的戰鬥力,賞賜是十分必要的。(天王洪秀全)二軍事戰略和政治統戰目標不清晰清朝與太平天國作戰,主要依靠的軍事力量就是曾國藩的湘軍。在十幾年的交戰中,湘軍基本上敗多勝少,九江一戰甚至逼得曾國藩差點投江自盡。那為什麼太平軍最後還是敗了呢?主要原因就是就在於湘軍將資源都用在關鍵之處,戰略目標清晰,而太平軍雖然人多勢眾,計劃雖多,卻不在要點之處。
  • 人類的近親——倭黑猩猩
    不經意間的分道揚鑣  這組幸運的「驢友」中,包括了拉瑪古猿、南方古猿、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而森林古猿的其他種類,則成為了今天動物學分類中的類人猿科,也就是現在的大猩猩、黑猩猩和長臂猿等,當然還包括倭黑猩猩。
  • 探訪稀有的倭黑猩猩
    據國外媒體報導,蘿拉雅倭黑猩猩避難所位於剛果民主共和國境內,是世界上唯一一家倭黑猩猩孤兒避難所,現已成為保護瀕危倭黑猩猩的重要基地。近日,攝影師通過大量的精彩鏡頭提醒人們關注倭黑猩猩的生存狀況。 倭黑猩猩是世界上最珍稀、最瀕危的大型靈長類動物。據估計,現有野生倭黑猩猩的數量大約僅為1萬隻。
  • 倭猩猩:對「混蛋」偏愛
    倭猩猩,又稱倭黑猩猩,是猩猩裡的溫和派。不過這並不代表,它們的取向也是溫和的。(錦衣Reload/譯,Ent/校)永遠不要信任一個對服務員粗魯的人,專欄作家們總是這樣說。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粗魯的表現是一個大大的減分項。雖然人類更願意與和善的人打交道,但猩猩們可不這樣想。杜克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混蛋對倭猩猩們的吸引力更高。
  • 清朝的海關,為什麼要由外國人把持?
    02 明清時期的海禁政策說起清朝的海關,我們先要了解明清時期的海禁情況,因為海禁不廢,也就沒有海關的存在了而後隨著嘉靖年間倭寇之患的愈演愈烈,海禁政策更加嚴格。到了隆慶年間,明朝調整政策,允許民間赴海外通商,史稱隆慶開關。海禁的解除,為當時的中外貿易與交流打開了一個通道。
  • 西非國寶--倭河馬
    通常我們提起河馬,腦海中總是那個壯碩的大塊頭形象,但或許你還不知道,世界上還有一種珍稀的物種——矮小的河馬,體形比普通河馬小得多,人們稱它「倭河馬」、「侏儒河馬」或者「小河馬」。倭河馬只產在西非地區,如賴比瑞亞、獅子山、象牙海岸、幾內亞等,它們棲息在那裡的溪流、潮溼的森林和沼澤地帶。
  • 倭猩猩,一種和平的動物?
    人類馴化了很多動物,比如狗和豚鼠(荷蘭豬)。這些特點與馴化動物和它們的野生祖先之間的區別頗為相似。這種區別稱為「馴化現象」(domestication syndrome),比如家狗的臉更短、顱骨收縮、性別差異更小、毛色不鮮豔等。馴化現象為何出現在倭黑猩猩這種野生動物身上一直是一個演化謎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