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小冰河時期,間接導致中國人口銳減一半,專家:已經算少的了

2020-11-21 騰訊網

公元1627年,氣勢恢宏的紫禁城內,在一場隆重的登基儀式上,即將即位的朱由檢將年號改為「崇禎」,意為吉祥如意。然而,等待崇禎皇帝的並不是什麼天下太平的盛世,而是一個沒有盡頭的噩夢。《漢南續郡志》記載:崇禎元年,全陝天赤如血。五年大飢,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十四年旱。

不錯,大明王朝的最後一任皇帝朱由檢,贏來了中國歷史上第4次小冰河期。大致在公元1420年到1900年期間,持續了近500年的寒冷氣候,不但深深地折磨著朱由檢,也令天下百姓苦不堪言。小冰河期會導致全球氣溫大幅度下降,糧食產量急劇減少,隨之而來的便是災民、災害的不斷增多,大量人口銳減。

中國在歷史上遵循的一直都是「以農立國」,「民以食為天」便是來源於此。此外,中國的經濟基礎也在農業,而農業收成的好壞卻取決於兩個因素:一個是熱量條件,一個是水分條件。水分條件不足導致乾旱,熱量條件不足導致寒冷,二者同時不足,則會導致減產、歉收,甚至是絕收

小冰河時期的中國,廣東下暴雪,錢塘江封凍,北方地區最低氣溫低至零下四十度,給農業生產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上文提到,從崇禎皇帝即位開始,大旱幾乎連年不斷。到了後來,中國西北、華北、華東和中南地區也慘遭波及,大旱過後,蝗災也隨之而來,地面上的草木和樹葉幾乎全被蝗蟲吃光。

在飢餓的折磨下,百姓不但將所有能吃的東西都塞進肚子裡,甚至還出現了「炊人骨以為薪,食人肉以為食」的慘狀。可以想像,千年難遇的小冰期給這個農業帝國帶來了何種沉重的打擊。根據中國著名氣候學家竺可楨研究表明,在明朝小冰河期爆發之前,中國歷史上曾經歷過3次小冰河期。殷商末期到西周初年是第一次;東漢末年到西晉是第二次;唐末到宋初是第三次。

以上3次小冰河期,造成中國人口銳減超過五分之四,而明末第四次小冰河期卻只銳減一半。人口之所以會只銳減一半,多虧了從美洲傳來的抗旱高產作物土豆、玉米和紅薯。怪不得專家說,明朝小冰河期造成的人口銳減,已經算少的了。然而,霍金曾預測過第5次小冰河期的到來:氣溫從2020年開始降低,在2030至2040年左右到達高峰期,氣溫會降到數百年來歷史最低,冬季也會提前3個月到來。

相關焦點

  • 小冰河時期
    「小冰河期」將導致地球氣溫大幅度下降,使全球糧食大幅度減產,由此引發社會劇烈動蕩,人口銳減。
  • 下一次小冰河時期是什麼時候?以現在的科技發展挺得過去嗎?
    說一下小冰河時期的含義,小冰河時期又稱之為小冰期,就是指地球在某一個時間段進入異常寒冷時期,這一時期氣溫下降,並且常伴有洪災和旱災,導致莊稼歉收,歷史上的小冰期全球人口銳減。
  • 中國歷史上的四個小冰河期,既帶來了災難也間接摧毀了四個王朝
    漢恆帝永壽二年,當時全國戶數是1607萬多戶,人口是5006萬多口。到三國末年合計戶數只有149萬多戶,人口剩下560萬零200多口,僅存十分之一。長期的戰爭是人口減少的原因之一,但饑荒和瘟疫才是東漢末年人口銳減的主要原因。
  • 我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災難:小冰河期,死傷過億,導致明朝滅亡?
    事實上,認真研究中國古代王朝興替原因後就會發現,無論是夏、商、周的更替,還是漢唐的興盛,抑或明朝的滅亡,都與氣候變遷有著千絲萬縷聯繫。明朝小冰河時期主要指的是明朝末年以後、在鴉片戰爭以前(一說康乾盛世以前),當時因為整個中國的年平均氣溫都比現在要低得多,因此夏天大旱與大澇的時期也會相繼出現,所以冬天則會奇寒無比,因為不光是河北,就連上海、江蘇、福建、廣東等地也都是狂降暴雪。在明末清初的《閱世編》、《庸閒齋筆記》,以及《明史五行志》、《清史稿災異志》等等的文獻當中都提到了這種奇特的氣象。
  • 下一次小冰河時期以現在的科技發展挺得過去嗎?
    我國歷史上總共出現過4次小冰期,分別是商周時期、漢朝時期、五代十國時期、明清時期。其中前三次小冰河時期漢族人銳減一半以上,明清時期因為農作物種類的增多,銳減人數要少一些,但是有學者認為明朝時期的小冰期是明朝走向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為莊家減產,導致各地農民起義增多,國力衰減。 現在人們經常談論起冰河時期,認為經過一個歷史周期後,地球就會進入溫度大幅下降的階段。
  • 歷史上的小冰河時期,1000年最冷,1萬年第二冷,100萬年僅4次
    中新網1月3日電 據美國中文網報導,在大洋彼岸的美國,2018年的前幾天,大部分美國人在寒冷中度過,截至目前,至少已經有8人死於低溫嚴寒,低溫仍在持續。據報導, 在美國,一場新的暴風雪正在向東南方向移動, 所到之處將會帶來大量降雨和降雪。
  • 明朝小冰河時期是「巧合」?專家:地球可能迎來極寒天氣
    當然這個結論是部分的,在2020年,美國宇航局(NASA)專家發布了這樣的一個消息,那就是由於全球變暖導致冰川快速融化,而當這些冰川融化之後,會導致北極洋流發生一個巨變的情況,怎麼變?那就是會導致洋流變得更加湍急,從而在洋流轉變之後,那麼多年來保持的「正常風向」就會發生改變。
  • 下一次小冰河時期是啥時候?憑現在的科技發展挺得過去嗎?
    地球因為自己有傾斜角的緣故,在不同時期總會離太陽忽遠忽近。而太陽又是地球唯一的能量來源,因此在遠離太陽的那段時間內就會進入氣溫驟降的時期,距離人類上一次的冰河時期已經有兩百多年了,很多人都在擔心距離下一次小冰期的來臨還有多久,我們現在科技這麼發達,但是遇上時代變幻誰也說不清楚。
  • 明朝災難:「小冰河時期」究竟有多可怕?人在自然面前不堪一擊
    有人認為明朝滅亡的原因是建立的中央集權社會制度,導致社會產生了不可協調的矛盾。在我看來,明朝的「小冰河時期」也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從洪武到崇禎的十八年期間,一共發生發生自然災害1101次。
  • 嚴寒襲卷,小冰河期來了嗎?
    「我們檢測到了330億瓦的紅外輻射功率,這比太陽活躍時期的功率要小上10倍。」NASA表示。這可能意味著地球即將進入歷史上第二個「蒙德極小期」,即小冰河時期。2020年,針對冷得發紫的天氣,科學家們表示:在觀測太陽的時候,發現太陽黑子的活動進入了「倦怠期」,致使抵達地球的熱量隨之減少,小冰河期已經在來的路上。何為小冰河期?
  • 明朝滅亡的真正原因,天災和人禍並至,小冰河鼠疫先後來襲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組建的政權也是一個真正的盛世王朝,在經濟和政治文化上都當屬繁華無比,現在很多人對明朝的關注點凸顯在他歷代所出的各類奇葩皇帝上,大明短短十幾代除了開國皇帝朱元璋和朱棣比較靠譜之外其他多多少少都有著點奇怪的嗜好。但是一個王朝一個國家是一個常人難以想像的龐然大物,他的滅亡必然是個各代積累才導致這可盤根聯結的大樹轟然倒塌。
  • 小冰河期對歷史的影響有多大!直接導致了明朝的滅亡
    02氣候降到了極點在明朝的這段時期正處於小冰河期,氣候寒冷。03自然災害頻發明朝時期的自然災害有多嚴重呢?雖然在在明朝之前也經歷過小冰河期,這就使得明代的人口減到了一半,因為美洲地區的土豆、玉米等作物的支持下,才不至於像前幾次的冰河期那麼嚴重。因為氣候的影響,在長城地區的農業已經支撐不了人民的日常生活,走投無路下農民只能是向南遷移。由於小冰河期的影響,明朝的天氣不僅寒冷,也非常乾燥。明朝時期的旱災不斷,一直延續到了明朝末年,當時的狀況就是赤地千裡。苦,百姓苦。
  • 專家說地球或進入小冰河時期,會不會真的變冷?
    當然這個結論是部分的,在2020年,美國宇航局(NASA)專家發布了這樣的一個消息,那就是由於全球變暖導致冰川快速融化,而當這些冰川融化之後,會導致北極洋流發生一個巨變的情況,怎麼變?那就是會導致洋流變得更加湍急,從而在洋流轉變之後,那麼多年來保持的「正常風向」就會發生改變。
  • 滅掉東漢、大唐、朱明的小冰河期,到底有多厲害?
    歸納總結東漢、唐朝、明朝的滅亡,都和統治階級的腐朽、黑暗有著極大的關係,但是直接導致局勢一發不可收拾的,卻都是全國大旱,民不聊生。忍無可忍的窮苦百姓揭竿而起,徹底掀翻了政權的統治基礎,有人說明朝如果沒有後金搗亂,崇禎是搞得定農民起義的,但是搞定農民起義之後呢?
  • 地球進入小冰河期模式?美國幾十萬鳥類離奇死亡,屍橫遍野
    我們知道明朝崇禎年間,災荒不斷,很多專家學者認為明朝的滅亡跟地球進入「小冰河期」,氣候變冷有關。令人擔憂的是,2020年也是災荒不斷,從澳洲山火到全球疫情、再到洪水颱風泛濫,這些異常的天氣是否跟崇禎年間一樣與「小冰河期」有關?
  • 明末「小冰河時期」氣候下的瘟疫與苛政
    說起明朝的滅亡,最近在清軍入關、吏治腐敗、農民起義等成說之外又興起了「氣候變化」說,認為明末「小冰河時期」導致農業社會基礎遭到重創,使朝廷再難維持其統治。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但任何事情都不是孤立的,下面就讓我們一起結合《崇禎記聞錄》這本書來看一下,明朝末年到底發生了什麼。
  • 可能到來的小冰河時期 不會那麼可怕
    今年的冬天似乎是近些年以來最冷的一個冬天,大面積的強降雪和強降溫導致南方也出現了大面積的冰凍雨雪天氣,更不要說處於北方的省市了,最可怕的是這樣的天氣似乎沒了個完,一股接著一股的冷空氣襲來有預兆似得告訴人們地球要冷了。
  • 被祖制毀掉的大明朝——點燃炸藥桶的小冰河時期
    朱元璋像如果沒有小冰河時期的到來朱元璋相信自己能夠成為一個集歷代賢君之大成者,過度的自信就是自負,他怎麼也不會想到就是因為自己的自負而使得整個大明朝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患上了慢性死亡的不治之症。一切的根源都來自朱元璋所制定的《皇明祖訓》(下稱祖訓),「祖訓」從洪武二年開始制定,歷經六年而書成。成書後不久又開始修訂,直到二十八年才算正是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