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27年,氣勢恢宏的紫禁城內,在一場隆重的登基儀式上,即將即位的朱由檢將年號改為「崇禎」,意為吉祥如意。然而,等待崇禎皇帝的並不是什麼天下太平的盛世,而是一個沒有盡頭的噩夢。《漢南續郡志》記載:崇禎元年,全陝天赤如血。五年大飢,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十四年旱。
不錯,大明王朝的最後一任皇帝朱由檢,贏來了中國歷史上第4次小冰河期。大致在公元1420年到1900年期間,持續了近500年的寒冷氣候,不但深深地折磨著朱由檢,也令天下百姓苦不堪言。小冰河期會導致全球氣溫大幅度下降,糧食產量急劇減少,隨之而來的便是災民、災害的不斷增多,大量人口銳減。
中國在歷史上遵循的一直都是「以農立國」,「民以食為天」便是來源於此。此外,中國的經濟基礎也在農業,而農業收成的好壞卻取決於兩個因素:一個是熱量條件,一個是水分條件。水分條件不足導致乾旱,熱量條件不足導致寒冷,二者同時不足,則會導致減產、歉收,甚至是絕收
小冰河時期的中國,廣東下暴雪,錢塘江封凍,北方地區最低氣溫低至零下四十度,給農業生產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上文提到,從崇禎皇帝即位開始,大旱幾乎連年不斷。到了後來,中國西北、華北、華東和中南地區也慘遭波及,大旱過後,蝗災也隨之而來,地面上的草木和樹葉幾乎全被蝗蟲吃光。
在飢餓的折磨下,百姓不但將所有能吃的東西都塞進肚子裡,甚至還出現了「炊人骨以為薪,食人肉以為食」的慘狀。可以想像,千年難遇的小冰期給這個農業帝國帶來了何種沉重的打擊。根據中國著名氣候學家竺可楨研究表明,在明朝小冰河期爆發之前,中國歷史上曾經歷過3次小冰河期。殷商末期到西周初年是第一次;東漢末年到西晉是第二次;唐末到宋初是第三次。
以上3次小冰河期,造成中國人口銳減超過五分之四,而明末第四次小冰河期卻只銳減一半。人口之所以會只銳減一半,多虧了從美洲傳來的抗旱高產作物土豆、玉米和紅薯。怪不得專家說,明朝小冰河期造成的人口銳減,已經算少的了。然而,霍金曾預測過第5次小冰河期的到來:氣溫從2020年開始降低,在2030至2040年左右到達高峰期,氣溫會降到數百年來歷史最低,冬季也會提前3個月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