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光和七年,既公元184年,全國大旱,顆粒無收,而賦稅不減,民不聊生
巨鹿人張角揭竿而起,處於絕境之中的窮苦農民紛紛響應,他們頭戴黃巾,高喊著「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向著當時腐朽的統治階級發動了天崩地裂般的攻擊,雖然最後起義被無情的鎮壓了,但是起義撼動了東漢的統治基礎。
從此,東漢政權便朝著黃泉之路頭也不回地猛扎了過去,而後便是軍閥割據的混戰時代。
大唐乾符五年,既公元878年,全國大旱,顆粒無收,而賦稅不減,民不聊生
王仙芝在長垣起兵,黃巢在冤句起兵,處於絕境之中的窮苦農民紛紛響應,黃巢起義正式爆發。黃巢起義是唐末起義時間最久、影響最強、破壞程度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起義的根源在於全國大旱,政治黑暗,起義的結果大大削減了唐朝的國力。
從此,唐朝政權便朝著黃泉之路頭也不回地猛扎了過去,而後便是軍閥割據的混戰時代。
明末天啟七年,既公元1627年,全國大旱,顆粒無收,而賦稅不減,民不聊生
面對災荒與苛政,陝北的窮苦百姓,忍無可忍,遂揭竿而起,西北瞬間遍地狼煙,經過一系列的優勝劣汰,前浪被拍死在了沙灘上,湧現了李自成、張獻忠、高迎祥等等一批優秀的後起之秀,將大明攪了個天翻地覆。
從此,哦,沒有從此,明朝政權直接就掛了,崇禎自縊身亡。如果不是在外面有著強大的後金,也許明朝也會像東漢和唐朝那樣陷入軍閥割據的局面,然後慢慢的在糜爛之中悄無聲息地發芽,最終綻放出另一朵色彩燦烈的花兒。
歸納總結
東漢、唐朝、明朝的滅亡,都和統治階級的腐朽、黑暗有著極大的關係,但是直接導致局勢一發不可收拾的,卻都是全國大旱,民不聊生。
忍無可忍的窮苦百姓揭竿而起,徹底掀翻了政權的統治基礎,有人說明朝如果沒有後金搗亂,崇禎是搞得定農民起義的,但是搞定農民起義之後呢?沒有人知道局勢會怎樣發展。
東漢大旱到唐朝大旱694年,四不舍五入差不多700年,唐朝大旱到明朝大旱749年,四舍五不入也差不多700年。
為何如此湊巧?又為何如此神秘?難道在這一切的背後,真的隱藏著天命,隱藏著一條不為人知的規律?
是的,這就是朝代的冷血殺手小冰河期。
朝代殺手小冰河期
小冰河期指的是相對而言較冷的時期,主要表現為:極度嚴寒、旱災頻發、糧食減產、鼠疫頻發。
地球上曾經出現過很多次小冰河期,每一次氣溫顯著的降低,旱災頻發,糧食大規模減產,因此往往導致社會動蕩不安,人口銳減,以此來適應糧食不足、災難不斷的客觀環境。
東漢末年、唐朝末年、明朝末年正好處於小冰河期,全國大旱,糧食銳減,再加上統治階級腐朽不堪,政治黑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為了活下去,他們只好冒著身死族滅的危險,鋌而走險,用僅存的勇氣,和那個垂死掙扎的龐然大物進行最後的拼死搏殺。
最終舊的勢力土崩瓦解,新的勢力在廢墟之上冉冉升起,於是新的輪迴又開始了。
從氣象學家竺可楨寫的《物候學》可以推斷出,中國歷史上幾次最大規模的社會動亂時期,確實和小冰河期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而不僅僅是統治階級的統治失敗導致的。
殷商末期到西周初年是第一次小冰河期。西周革命,殷商滅亡。
東漢末年、三國、西晉是第二次小冰河期。黃巾起義,東漢瓦解,三國鼎立。
唐末、五代、北宋初是第三次小冰河期。黃巢起義,唐朝瓦解,五代十國。
明末清初是第四次小冰河期,農民起義。明朝滅亡,滿清入主中原。
當處於小冰河期時,氣溫劇降,造成全國性的大乾旱,糧食產量銳減,由此往往形成幾十年的動蕩局面,長期的饑荒和資源不足是導致戰亂無限擴大的根本原因。
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報導:科學家警告稱太陽將在2030年「休眠」,屆時太陽活動可能會減少60%,這將導致地球氣溫大幅度下降,使得地球進入新的一次小冰河期。
但是我相信,憑藉著如今的科學技術,就算科學家的預測成真,我們也一定能夠度過難關,開創更加美好和輝煌的未來。
如果喜歡小編的文章,點個讚,評個論,加個關注,鼓勵一下唄。以後小編會多多的給各位老爺奉送更加精彩的歷史類文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