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四個小冰河期,既帶來了災難也間接摧毀了四個王朝

2020-12-03 塞北秋風鐵馬

眾所周知,地球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冰河期,冰河期的地球氣候極端寒冷,大部分地表被冰雪覆蓋,同時也造成了大量喜暖動植物的滅絕。

小冰河期是相對冰河期而言,氣候沒有冰河期那樣寒冷,但是同樣也會導致地球氣溫大幅度的下降,進而造成全球糧食產量的大幅減產,由此引發社會動蕩與人口數量減少。

在中國歷史上也曾發生過四次小冰河期,在這四次小冰河期期間內都造成了當時社會的大規模動亂,並且有四個強大的王朝也因此受到衝擊,在他們的王朝末年都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最終造成王朝更迭。

冰川

這四次小冰河期分別是殷商末期到西周初年、東漢末年到三國西晉、唐末五代到北宋初年以及明末清初。

這四個王朝都曾是當時的世界強國,殷商傳國五百餘年,締造了輝煌的青銅文化;東漢王朝與羅馬帝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大帝國;唐朝鼎盛之時更是萬國來朝;明朝在當時東亞也是一大霸主。

不過到了王朝末年,這四個王朝除了要面對國內激烈的社會矛盾外,還要遭遇小冰河期所帶來的天災。

殷商時期因為年代久遠,史料記載不足,所以並未有詳細的說明,但是殷商末年,從帝乙繼位開始,殷商國內就常發生水災、旱災、蝗災、地震等災害。

在後三個朝代,歷史上記載的當時的天災與糧食減產造成的饑荒就比較多見了。

乾旱

東漢末年爆發的黃巾起義與軍閥混戰以及大規模的人口銳減。

東漢末年到西晉統一這段時間,當時的中國處於動亂與割據中,東漢末年,朝廷內部政治黑暗,官員腐朽,土地兼併現象十分嚴重,外戚與宦官輪番幹政,中央無力掌控地方。

而在此時,東漢帝國又遭遇了罕見的天災與瘟疫,處於水深火熱中的饑民不得不揭竿而起,由此爆發了黃巾起義,東漢帝國進入了數十年的戰亂紛爭中。

漢恆帝永壽二年,當時全國戶數是1607萬多戶,人口是5006萬多口。到三國末年合計戶數只有149萬多戶,人口剩下560萬零200多口,僅存十分之一。

長期的戰爭是人口減少的原因之一,但饑荒和瘟疫才是東漢末年人口銳減的主要原因。

曹操詩中描述當時的情景:「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曹操

史書記載,在這個時期,全國各地都發生了饑荒。

「自遭荒亂,率乏糧谷。諸軍並起,無終歲之計,飢則棄餘,瓦解流離,無敵自破者不可勝數。……民人相食,州裡蕭條。」

因飢餓死去的人不計其數,而引起饑荒的原因就是當時小冰河期的寒冷氣候造成的糧食減產,天氣寒冷與旱災又導致蝗蟲的大量增長,由此爆發了大規模的蝗災。

而寒冷的冬天又間接引起了瘟疫的橫行,這種在當時被叫做傷寒的瘟疫奪走了上千萬人的生命,因此曹植作《說疫氣》中描述:

「建安二十二年,癘氣流行,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

黃巾起義

唐朝末年天災間接造成了農民起義

唐朝末年,與其他王朝末年的問題差不多,政治腐敗,宦官幹政,朝臣黨爭,藩鎮割據,同樣因民不聊生,各地爆發農民起義。

唐朝末年到五代十國,當時的中國又一次進入了小冰河期,唐朝末年人口有六千多萬,到了北宋初只剩二千多萬。

天災造成了糧食減產,土地兼併的嚴重,造成了大批農民失去土地,農民成為饑民流民,繼而大量參加農民起義軍。

在唐朝末年,影響最大的農民起義就是黃巢起義,黃巢起義大大削弱了唐朝的實力,為了鎮壓起義,唐朝中央政府不得不依靠地方藩鎮勢力,最終,起義是鎮壓下去了,但是藩鎮割據的局面已經不可收拾。

唐朝滅亡於農民起義與藩鎮割據。

黃巢

明亡於天災人禍與內外交困

說起明朝的滅亡,原因有各方面的,黨爭、農民起義、女真入侵、國庫空虛、政治黑暗等等,但是明末小冰河期的影響尤為明顯。

從明朝中葉開始,氣溫逐年下降,到了明末,氣溫下降到了巔峰,崇禎朝時期,全國出現了極為寒冷的嚴冬,甚至連珠江流域都出現了河水冰凍現象,北方的酷寒還導致了雨帶的南移,因此,明末的自然災害頻繁而又複雜。

北方有旱災與蝗災,南方則是水災旱災輪番上陣,寒冷乾燥的天氣極大的影響了糧食產量,導致流民四起,各地農民起義頻發。

崇禎朝的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與張獻忠成為了明帝國的心患大疾,最終明朝也是在李自成的手上覆滅。

李自成

小冰河期的極端寒冷氣候對農耕民族有影響,但對遊牧民族的影響更大,寒冷的氣候導致草場退化,為了生存,北方遊牧民族頻繁南下攻打明朝,最後來自東北的建州女真入主中原。

明末的小冰河期的危害還在於糧食減產造成的人口減少,明末人口最多達一億兩千萬,到了清朝初年時只剩五千多萬,這還是明朝在有了馬鈴薯、玉米、紅薯等耐旱高產作物的情況下。

與東漢末年一樣,明朝末年也出現了大範圍的瘟疫,這場瘟疫是由鼠疫引起,波及華北各地,從崇禎六年一直持續到明王朝滅亡,到了崇禎十四年,鼠疫更是傳到首都北京,造成了大量人口死亡。

這場鼠疫主要是由於饑荒造成老鼠大量進入人類居住區域,人類與老鼠接觸頻繁感染鼠疫桿菌,饑民逃難中又把鼠疫帶到了各地。

鼠疫大大削弱了明朝政府軍的戰鬥力,經過鼠疫的北京城守軍已經基本喪失戰鬥力,李自成只用了兩天就攻克了明朝首都。

小冰河期的極端寒冷氣候雖然不能決定一個王朝的滅亡,但它所造成的自然災害與糧食減產同樣會間接的加大對末代王朝的壓力,從而引發一系列問題,如農民起義、瘟疫等,最終造成王朝滅亡。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歷史上的四次小冰河時期, 直接導致四個王朝的滅亡
    明朝自土木堡之變後,強大的明王朝開始由盛轉衰,雖然後面有個幾次中興,但是仍然無法徹底振興明朝昔日的強盛,特別到了萬曆十年後,萬曆皇帝竟30年不上朝,不理朝政,有人說,明之亡實亡於萬曆。明末朝政極為黑暗,在加上趕上小冰河時期,加速了明朝的滅亡。歷史上有四次小冰河時期,都是一個朝代滅亡的主要原因。    什麼叫小冰河時期?
  • 我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災難:小冰河期,死傷過億,導致明朝滅亡?
    事實上,認真研究中國古代王朝興替原因後就會發現,無論是夏、商、周的更替,還是漢唐的興盛,抑或明朝的滅亡,都與氣候變遷有著千絲萬縷聯繫。明朝小冰河時期主要指的是明朝末年以後、在鴉片戰爭以前(一說康乾盛世以前),當時因為整個中國的年平均氣溫都比現在要低得多,因此夏天大旱與大澇的時期也會相繼出現,所以冬天則會奇寒無比,因為不光是河北,就連上海、江蘇、福建、廣東等地也都是狂降暴雪。在明末清初的《閱世編》、《庸閒齋筆記》,以及《明史五行志》、《清史稿災異志》等等的文獻當中都提到了這種奇特的氣象。
  • 小冰河期、糧食.
    歷史上的「小冰河期」都導致了地球氣溫大幅度下降,各種極端天氣出現,使全球糧食大幅度減產,出現糧食短缺,由此引發社會劇烈動蕩,人口銳減。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一共經歷了四次小冰河期。殷商末期到西周初年是第一次小冰河期;東漢末年、三國、西晉是第二次小冰河期;唐末、五代、北宋初是第三次小冰河期;明末清初是第四次小冰河期。「小冰河期」的平均溫度一般要比正常時期低1-2℃,極大影響農業生產。氣溫下降1℃將使作物的生長適宜期縮減3周。明朝中期,氣溫迅速降低,這一時期的平均氣溫相比正常時期下降了1-1.5℃左右。
  • 嚴寒襲卷,小冰河期來了嗎?
    「我們檢測到了330億瓦的紅外輻射功率,這比太陽活躍時期的功率要小上10倍。」NASA表示。這可能意味著地球即將進入歷史上第二個「蒙德極小期」,即小冰河時期。2020年,針對冷得發紫的天氣,科學家們表示:在觀測太陽的時候,發現太陽黑子的活動進入了「倦怠期」,致使抵達地球的熱量隨之減少,小冰河期已經在來的路上。何為小冰河期?
  • 明朝小冰河時期,間接導致中國人口銳減一半,專家:已經算少的了
    不錯,大明王朝的最後一任皇帝朱由檢,贏來了中國歷史上第4次小冰河期。 中國在歷史上遵循的一直都是「以農立國」,「民以食為天」便是來源於此。
  • 2030年太陽進入休眠期,地球進入小冰河期。
     地球在40多億年的歷史中曾發生過多次冰期,最近一次是第四紀冰期。持續時間很長的地質事件通常稱為大冰期。歷史上包括:前寒武紀晚期、 石炭紀至二疊紀和新生代的冰期。大冰期的時間尺度至少數百萬年。
  • 是暖冬還是小冰河期?
    「當時外媒推測『小冰河期』即將到來,可是那段時間的低溫天氣不足以和中國明清時期的『小冰河期』相比。」第二次是在2008年至2009年期間,我國華東、華南等地區遭遇了多年不遇的大雪天氣。有國外媒體稱「千年極寒」即將到來。但所謂的「極寒」天氣只是曇花一現。全球變暖,極端天氣的發生將更頻繁世界氣象組織最新報告顯示,在全球最熱年份榜單上,前13位都出現在過去15年中。
  • 滅掉東漢、大唐、朱明的小冰河期,到底有多厲害?
    面對災荒與苛政,陝北的窮苦百姓,忍無可忍,遂揭竿而起,西北瞬間遍地狼煙,經過一系列的優勝劣汰,前浪被拍死在了沙灘上,湧現了李自成、張獻忠、高迎祥等等一批優秀的後起之秀,將大明攪了個天翻地覆。是的,這就是朝代的冷血殺手小冰河期。
  • 歷史上最怪異的一個「閏年」,同時出現四個皇帝,災荒不斷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明朝的建立完全是天下民心所向,當初元朝入主中原,卻沒有想著蒙漢兩族之間好好相處,反而是蒙古統治者殘暴不仁,變本加厲向漢人收取各種名目繁雜的賦稅,民族壓迫十分嚴重,殘酷剝削漢族群眾,如此元朝末年,天下動蕩,起義頻發。
  • 可能到來的小冰河時期 不會那麼可怕
    今年的冬天似乎是近些年以來最冷的一個冬天,大面積的強降雪和強降溫導致南方也出現了大面積的冰凍雨雪天氣,更不要說處於北方的省市了,最可怕的是這樣的天氣似乎沒了個完,一股接著一股的冷空氣襲來有預兆似得告訴人們地球要冷了。
  • 太陽異常,極小值「四連降」!地球或進入小冰河時期?
    而且最近的四個太陽極小值中,每一個都要比前一個更弱,我們稱之為「四連降」。 以前主要是根據明朝小冰河時期的歷史性的數據來進行說明的,因為地球上出現了極寒的天氣,那個時候太陽活動也是處於最低活躍時期,所以才有太陽黑子活動減弱進入小冰河時期的說法。 但事實上,地球進入小冰河確實與太陽的活動並無太大的關係。也有研究結果表明,太陽黑子進入最小期,僅比最大期的輻射強度減弱0.5%左右。
  • 還是小冰河期的開端?
    獨家 | 嚴寒橫掃中國,小冰河期要來了嗎?2018年12月31日 11:21:15來源:獨角鯨工作坊【提要】1642年秋,廣州城北的市民被百年難遇的一幕驚呆:一隻華南虎在街頭踱步。叢林之王現身繁華都市,事後有多重解讀。正是在那個時期,歐洲人進行了肇始於抗寒的新一輪革新。
  • 歷史上的小冰河時期,1000年最冷,1萬年第二冷,100萬年僅4次
    據報導, 在美國,一場新的暴風雪正在向東南方向移動, 所到之處將會帶來大量降雨和降雪。同時, 美國東北部正準備迎接另一場北極冷空氣,本周末將出現再一次大幅降溫。寒冷的天氣,讓小編腦洞大開,想起一個問題,歷史上,最冷的天氣是什麼時候?據查閱,歷史上,明朝小冰河時期指的是明朝末年以後、清代康熙年間以前,當時整個中國的年平均氣溫都比現在要低,夏天大旱與大澇相繼出現,冬天則奇寒無比,不光河北,連上海、江蘇、福建、廣東等地都狂降暴雪。
  • "天象異常"會給地球和人類帶來災難嗎?
    天象是指日月星辰在天幕上有規律的運動現象。如太陽的出沒、月球的盈虧、行星的衝合、流星的閃逝、彗星的隱現、新星的爆發、日月的交食、極光和太陽黑子等等。古人云:天象異常,人間將有大事發生。不知是巧合還是其他原因,歷史上每逢重大自然災害都有奇異天象發生。
  • 全國各地大幅度降溫,傳說中的小冰河期真的來了嗎?
    對於我國來說,17世紀前後達到最冷,這時正好是中國明清易代的時候,所以,也有人叫它明清小冰期。這一時期常出現極端寒冷天氣,並伴有大雪。如《明史》記載:「崇禎六年正月辛亥,大雪,深二丈餘。十一年五月戊寅,喜峰口雪三尺。」氣溫的變化還帶來旱澇災害,特別是由於寒冷導致水分蒸發減少,造成了嚴重的旱災。崇禎在位的17 年中,全國各地竟然發生了至少14 次特大乾旱。
  • 科學家預測,地球有可能進入小冰河期!
    科學家預測,地球有可能進入小冰河期!地球現在正處於持續升溫的狀態,有不少的科學家卻有不一樣的觀點。他們認為地球有可能會迎來小冰河時期。這一話題引起了人們的關注,畢竟它關於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其實我國歷史上也曾經歷過4次的小冰河時期,距離現在最近的一次就是清末明初時期。當時的氣候異變,使得糧食出現大量減產的情況。
  • 歷史上的四個超級冷笑話,第三最逗,第四發人深省!
    在古代,因為知識以及時代的局限性,因此很多歷史人物,無論其地位多高,知識多淵博,思維多縝密,都會犯下如今看來非常搞笑的錯誤。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四個歷史上的超級冷笑話,希望博大家一笑的同時能為大家帶來一些思考。第一:項王力拔山兮氣蓋世,豈畏拿一破輪兒乎
  • 2030年,小冰河期是否會到來?科學家給出了這樣的答案
    說到小冰河時期,可能一些朋友還不知道小冰河時期是什麼,也不知道小冰河期到底是怎樣形成的。不過看過電影《流浪地球》的朋友肯定是知道一點的,下面咱們就先說說什麼是小冰河期。約1350年到約1850年 ,當時全球多地包括中國氣溫驟降,且年平均氣溫都比現在要低,夏天大旱與大澇相繼出現,冬天則奇寒無比、狂降暴雪。和近期部分地區發生的氣候現象較為相似。
  • 為何說只要中國人團結起來,就沒人能撼動中國呢?原因只有四個字
    【歷史】從世界歷史來看,中華民族創造了世界最燦爛的文明成果,為世界文明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強悍的民族了。但是同樣,中華民族也是世界上最多災多難的民族,歷經五千年的歷史,也是五千年的磨難,甚至遭遇百年的外敵欺凌,國家也一度非常危險的時刻。
  • 地球將迎來小冰河期?能抵消全球氣候變暖嗎?沒這麼簡單!
    正好地球環境現在越來越熱,小冰河期到來就能夠抵消全球氣候變暖了,那麼地球環境也會出現好轉,但是事實上,問題並沒有這麼簡單。在歷史上,地球也曾多次經歷小冰河期,事實證明小冰河期的到來並不會改善地球環境,人類只會再次陷入險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