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沒有小冰河時期的到來、沒有以李自成為代表的農民起義、沒有努爾哈赤的出現,大明國祚還能延續多久呢?
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剛剛一統天下的他不辭勞苦,除了夜以繼日的工作外,還開始為自己的江山作萬世之謀。
在朱元璋看來,過去那些朝代之所以滅亡就是因為昏君、暴君任意更改開國君主所定下來的方略。如果自己能夠搭建一套完美的框架,只要帝國能夠在這個框架中運行,後世即便出現不靠譜的君主,帝國也不會因為他的胡作非為而滅亡,這樣老朱家就會開創一個萬世不滅的王朝。朱元璋相信自己能夠成為一個集歷代賢君之大成者,過度的自信就是自負,他怎麼也不會想到就是因為自己的自負而使得整個大明朝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患上了慢性死亡的不治之症。
一切的根源都來自朱元璋所制定的《皇明祖訓》(下稱祖訓),「祖訓」從洪武二年開始制定,歷經六年而書成。成書後不久又開始修訂,直到二十八年才算正是修完。如果把大明朝比喻成一部機器,「祖訓」就是這部機器的運營程序。上至君王下到黎明百姓,它從各個方面規定了這部機器的每一個零件應該按照何種方式運行。在「祖訓」了,吃了半輩子苦的朱元璋自然不願子孫後代像自己一樣朝不保夕。為了讓他們有口飯吃,朱元璋設計了一套從親王到鄉君(最低級別的朱氏祖孫)的俸祿系統,恰恰就是這套系統吃垮了整個大明朝。當後世的皇帝發現問題想要更改的時候,卻又受到祖訓的嚴格限制——「凡我子孫,欽承朕命,無作聰明,亂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

朱元璋一定沒有好好學習數學,他低估了自己後代強大的生育能力。明中後期,宗室人口急劇膨脹,到了萬曆年間整個帝國已不堪重負,萬曆二十九年(1611),宗室人口已經高達313712人,到了天啟六年(1626)更是增長到627424人。
龐大的宗室人口所消耗的是整個明朝的國力,宗室不事生產,同時大肆兼併土地,親王級別的貴族大多豢養家奴為害一方。嘉靖四十一年(1562),御史林潤就將歲供京師之糧同王府祿米做了細緻的對比,京師每年消耗糧食400萬石,而諸府祿米支出卻高達853萬石,是京師的兩倍還多。河南省存糧只有84萬石,而給宗室的糧食卻高達192萬石。如此沉重的負擔即便大明朝GDP世界第一,也總有被吃空的一天。
宗室不僅消耗大量的糧食,還瘋狂的兼併農民的土地。明代詩人何景明曾無奈地寫道:「惟餘芳草王孫路,不入朱門帝子家。」

自明英宗朱祁鎮後,每一位君王都在給大明朝打補丁,每一位帝王都在拆東牆補西牆,直到整個大明朝不無可補,拆無可拆,最終轟然倒下。小冰河時期的到來只不過提前點燃了明朝這個內部矛盾重重的大火藥桶,至於李自成起義或是努爾哈赤叛亂,也不過是第二塊、第三塊倒下的多米諾骨牌罷了。
因為「祖訓」,明朝得以平穩的運行數年,而「祖訓」中的那一句「一字不可改易」又徹底堵死了後來帝王所有的改革路,斷送了整個大明朝的未來。倘若朱元璋泉下有知,一定後悔加上了這六個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