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明朝的無能背黑鍋,他不死明朝不滅?帶你了解一個有能力的太監

2020-12-07 翔評史籍

有一個人大家也許都有所聽說,那就是大太監魏忠賢,他號稱九千九百歲,在天啟年間權傾朝野,曾當眾剝人皮,揚言:「我就是老百姓的天」。

就是這樣一個人死後393年,卻被人洗白成忠臣,甚至有魏忠賢不死明朝不滅的說法,他組織了一個黨派叫閹黨,專門排除異己,甚至專斷國事,那個時候人們「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

魏忠賢本是個無賴,在一次與別人賭博時,不僅輸個精光還欠了一屁股債,每天被人催債,情急之下便想去宮中服侍公主、王妃,於是一狠心便「自宮」了。

在當時那個特殊朝廷環境中,便有了這個罪大惡極但卻非常有能力的太監,他本就是個無賴,憑藉著自己的機靈潑賴,很快巴結了一位大太監魏朝。

但他卻恩將仇報,為了能勾搭客氏,私自假傳聖旨,將魏朝流放到鳳陽,並找人將他刺殺,客氏當時是朱由校的乳母,很有地位。

在魏忠賢勾搭上客氏後,因此很快當上了司禮秉筆太監,不僅如此他還把手伸向朝廷,當時這個皇帝非常喜歡玩木工。

而魏忠賢每次都在他玩的時候來打擾他,讓他來「批紅」,這讓朱由校很不耐煩便說:「這些事你處理吧,不要煩我了」。

因此他便開始發展自己的黨羽,導致朝廷一大半都是他的人,「眾正盈朝」也變為了「眾獸盈朝」,更有人稱呼他為「九千歲九百歲」,他能有這樣的成就,全靠他善解聖意,能吹能捧。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冒犯請聯繫刪除

楊漣列舉出了魏忠賢的二十四大罪狀,在皇上面前參了他一本,結果皇上卻不予理會,惱羞成怒的魏忠賢便誣陷楊漣,將他逮捕入獄,最終被折磨致死。

當時明朝內憂外患,這些東林黨秉承著「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當時的天啟皇帝可以說是在「扶持」魏忠賢,只是想用魏忠賢來制衡東林黨。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冒犯請聯繫刪除

魏忠賢的權力很大,他卻不敢廢帝自立,每次都對朱由校畢恭畢敬,遇到事情也要去請示,因為他心裡清楚,朱由校表面上沉迷木工,實際上只是倦政,面對東林黨的職責,他又不能殺了他們,因此才讓魏忠賢為所欲為。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冒犯請聯繫刪除

雖然魏忠賢搜刮民脂民膏,但他也將一部分錢用在軍事中,保障了軍費開銷和遼東地區的軍餉物資等,崇禎皇帝朱由檢上位後,魏忠賢便畏罪自殺。

他即便沒有讀過書,也能和東林黨抗衡還是有一些能力的,明朝的滅亡也和朱由檢有關,他剛剛上位在不了解朝政時就把魏忠賢殺死這也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冒犯請聯繫刪除

他應該先了解朝政,再削弱魏忠賢的勢力,將這些勢力轉化為自己的力量,這樣也算是站穩腳跟了,此時在將魏忠賢殺死,才最為合理,帝王掌控朝政最重要的是平衡之術,朱由檢打破了平衡,因此被金所滅。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冒犯請聯繫刪除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冒犯請聯繫刪除

在明朝滅亡時,崇禎皇帝朱由檢身邊的太監曹化淳,說了這也一句話:「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盛極必衰、物極必反,這時亙古不變的規律。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跟大家分享到這,如果遇到什麼問題,歡迎在評論區下方留言評論,大家可以一起探討一下!

本文聲明:文字均為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冒犯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給了朱由檢十七年時間,為什麼依舊拯救不了明朝甚至滅國?
    到了崇禎這位赤腳醫生手裡,就比較尷尬了先是把降壓藥給停了——殺魏忠賢,滅閹黨然後為了血糖、血脂拒絕吃任何肉類,並逮著一種蔬菜可勁吃——撤廠衛、讓太監徹底退出,然後一味信任東林黨人身體越來越差,還一不小心摔斷了腿——天災不斷,民變四起,李自成、張獻忠等人長期搗亂天有不測風雲,腫瘤變成惡性,患癌了!
  • 大明朝史:明朝太監和宮女「對食」到底是怎麼回事?
    說起明朝時期的,太監和宮女對食來,那就讓人很無奈了,其實這就是一個封建時代的產物,而且這個產物還很悲劇。在明朝時期對食的意思很簡單,直白的說就是太監可以和宮女談戀愛搭夥過日子,這就是所謂的太監和宮女對食。估計說到這裡很多小夥伴都會很懵,宮女怎麼會和太監談戀愛呢?太監根本就不是男人啊?
  • 明朝最忠心最男人的太監,陪崇禎皇帝上吊而死,死後令後人敬仰
    像王承恩這樣從小到大一直照顧崇禎的太監,更加受到崇禎皇帝的信任。他也值得崇禎皇帝信任。王承恩原本是曹化淳手下的,曹化淳也不是一般太監,在崇禎繼位之初,負責處理魏忠賢時期造成的冤案,平反高達兩千多件。作為一個太監,曹化淳給王承恩做了一個好榜樣。曹化淳與王承恩,是明朝最後歲月裡,是兩個好太監,至少在明朝歷史中這兩個是忠心,為崇禎辦事。
  • 大明最後的硬漢張煌言:歷史學家都說,他死了明朝才算是徹底消失
    起兵慷慨扶宗國,豈獨捐軀為故王?二百年來遺恨在,珠申餘孽尚披猖。——柳亞子《題張蒼水集三首》崇禎十七年(1644年)3月15日,李自成帶人包圍了北京,明王朝面臨滅頂之災。18日晚上,大明的第十六位皇帝崇禎,帶著他的貼身太監王承恩上了煤山。
  • 明朝對食的宮女太監結果有多慘?剝皮極刑,連媒人都要挨板子
    夏天蓋厚被子,冬天蓋薄被子,所以夏天有熱死的冬天有凍死的。  見到瑾汐之後,瑾汐說,蘇培盛被押到慎刑司受刑,怎麼拷打都不說出她來。本來只是逢場作戲,現在竟生出幾分真心來。  用現代青年新思想來看,皇后的這波操作是為了讓人家共患難一回,關係更進一步兩情相悅徹底把皇帝的小跟班蘇培盛推到甄嬛陣營麼?
  • 要是明朝不遭遇小冰河期,又會有怎樣的一個結局?
    如果沒有了這個小冰河,是不是明朝或者說整個17世紀就會完全不同?其實,導致明朝的滅亡不只有天災,更多的還是人禍。而最可怕的,往往是人禍。首先,明末貪汙腐敗的官員實在太多了,其中不乏例子。就比如,高官吳昌時在宮殿之中被當場棒打,一品大員周延儒在破廟裡被釘死了腦門。
  • 明朝這位太監權傾天下,還是皇帝的大伴,盟友死後就被皇帝抄了家
    明朝這位太監權傾天下,還是皇帝的大伴,盟友死後就被皇帝抄了家文│小先生提到太監,我們心目當中大多會浮出一個奸佞或者權臣的形象,因為諸如魏忠賢,王振,劉瑾,十常侍這樣權勢滔天的大太監實在是太多了,他們的惡劣影響一直流傳到了今天,以至於人們提起太監這個詞語的時候,腦海裡往往都是一些不好的印象
  • 明朝內官權力的擴張進程,越過皇帝,到達權力的頂峰
    引言: 眾所周知在我國古代皇宮裡,除了皇室成員、後宮嬪妃、伺候的宮女,還有一個特殊的群體就是太監,也有被稱作為內官、宦官。宦官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主要負責君王及其家族人員奴役的人,而且宦官最初出現之時,並非我們現代所了解的全是閹人。而是從東漢開始,宦官則被要求全部由閹人來當。
  • 他是大明的首輔,死後被抄家,堪稱明朝真正的政治家!
    明代實行內閣制,內閣成員為宰相集團相當於溼的當然,在中國,只要有團體,就必須制定一個或兩個或三個。內閣成員按入閣時間排序。明朝276年,張居正是最大的內閣領袖,在張居正統治期間,他執行新協議,建立等級制度,任命了救亡圖存、延續明朝的人才。張居正本人也是位極榮寵。
  • 明朝的大航海家鄭和為啥是內官監而不是司禮監的太監?
    明朝的大航海家鄭和為啥是內官監而不是司禮監的太監?了解中國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明朝是中國有名的太監王朝,太監的權利變得十分的大,尤其是以司禮監尤為出名,司禮監的掌印太監和秉筆太監掌握著披紅的權利,掌印太監甚至被稱為「內相」,是宦官的巔峰,論權利,甚至可以和內閣首輔一爭高下。
  • 外國網友:假如明朝沒有滅亡,現在說的肯定不是英語
    明朝是一個神奇的朝代,因為即使明朝的奇葩皇帝出了那麼多,還是一直被人喜歡,甚至有很多人成為了明粉,不知道多少人是受了明朝那些事兒的影響。畢竟在此之前,梨花真的沒有怎麼了解過明朝,因為明朝少數最為知名的人物都是太監,而梨花真的只喜歡帥哥,對太監不感興趣。所以之前對於明朝的了解幾乎為零,但是惡補了明朝的歷史之後,梨花竟然莫名的喜歡上了明朝的歷史,畢竟我對崇禎皇帝上吊自殺的煤山很感興趣。這是我見過最有骨氣的皇帝,放著好好的生活不過,竟然就這麼自縊,按照梨花的了解,就算是清兵入關,崇禎如果還活著,最多就是被軟禁,然後小日子照樣過得很滋潤。
  • 中國最偉大的航海家鄭和是太監嗎?他是怎麼死的?他的墓地在哪裡
    於是小小年紀的鄭和就成為了太監,還在部隊中做了秀童,原本貴族家中的子弟,遭遇了這樣的境況,說來藍玉也是一個改變了鄭和人生的人。後來藍玉回到南京之後,就把鄭和也帶走了,還把鄭和送到了燕王的府上。於是鄭和和朱棣就這樣有了交集,這一次也徹底改變了鄭和的人生軌跡。鄭和聰明、機靈、辦事牢靠,朱棣看在眼裡,非常重視他。
  • 明朝最大的不解之迷,全方位解讀天啟大爆炸,是天災還是人禍
    而明朝的服飾衣襟綴有系帶結固,平時扯都扯不下來,每次穿衣脫衣都是要花費不少時間的,並不像我們現在這麼方便。了解了基本的一些知識,我們轉過來看看古書中那些記載。首先我們看《國榷》裡關於脫衣這一說法:「凡死傷俱裸露,衣服飄掛西山之樹。昌平教場衣服成堆。員弘寺街轎中女赤體無恙」。在這裡我要送給寫這書的民間歷史學家談遷四個字:胡說八道。
  • 帶你經歷一次「天啟大爆炸」,來自於明朝的「天怒」
    一周一人物,一周一故事,今天是我們的特別篇,今天帶大家經歷一遍發生在明朝的「天啟大爆炸」。早上,晴空萬裡,正值明朝的鼎盛時期,京師和往常一樣人聲鼎沸,大街小巷人頭聳動、熙熙攘攘,與之相反的是,錦衣衛正個個垂頭喪氣,往日的榮耀不再,隨著東廠的崛起,錦衣衛的權力也逐漸被東廠所取代,淪為了東廠的下屬機構,一想到要被平日裡娘裡娘氣的公公使喚來使喚去,別提有多憋屈了,這時,大街上又傳來了一陣叫賣聲,自從明朝創立之初,京城就變成了一個「商業貿易中心」,每天早上,天下商貨都要齊聚於此,熱鬧非凡
  • 盤點明朝16帝的歷史冷知識
    明朝是漢人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國祚276年,歷經16個皇帝。有天子守國門,不割地不賠款不納親的美稱。然而,明朝皇帝都是比較有個性,也是非常奇特的。今天我們來看看明朝16個皇帝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歷史冷知識。在講明朝16個皇帝之前,首先講一下明朝的皇帝和親王的一些有趣的冷知識。
  • 明朝的男女不平等有多可怕?看崇禎皇帝2女3男的命運就知道了
    讓幾位皇子千萬不可口無遮攔。李自成對崇禎帝的幾個兒子還算不錯,進入北京幾天以後,就封太子為宋王,定王、永王二兄弟也改封為公爵。當然李自成並不是心善,而是要在政治上利用這三個皇子。你想,雖然大明亡了,但大明還有忠臣遺民呀。李自成利用這三個皇子,不但可以安撫民心,招降明朝官員,甚至還可以平定天下。
  • 顏面、正統性與現實利益的衝突:明朝滅亡前錯失的四個機會與反思
    自秦始皇統一六國以來,以封建集權體制為核心的封建王朝你方登罷我登場,不絕於史。每個王朝在建立之初都盼望著江山永固,皇統綿長。但正如事物有生必有死,王朝也不例外,「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最後一個漢人王朝——明朝也是如此。
  • 被人稱作碌碌無為,其實他是忍辱負重,為明朝國運多延續好幾年
    他是科舉考試的狀元,沒有點真才實學,能當上狀元嗎?張居正對他非常賞識。沒點過人的本事,能被張居正看上嗎?你總不能說張居正眼瞎吧?申時行登上了內閣首輔的高位,成了百官之首,他也是堂堂熱血男兒。也想在這個位置上做出屬於自己的歷史功績,無論從能力上還是動機上,申首輔都不可能是一個碌碌無為的人。
  • 明朝滅亡,崇禎死後有多慘,百官投降,與妃嬪合葬
    明朝亡於內亂、外患,但末代皇帝崇禎的確是給李自成的大順軍給逼死的。崇禎十七年(1644年),也就是明朝滅亡的最後一年,李自成建國大順,不久率軍北伐攻陷大同、宣府、居庸關等戰略重鎮,北京岌岌可危。之後,他跟著太監王承恩逃亡至煤山,自縊而死。死前,崇禎皇帝極為痛心地說: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於此。目擊者稱,崇禎吊於海棠樹幹上面,頭髮披散,遮蓋了面孔,藍袍、白綢褲在風中凌亂。人們在他的身上發現了一封血書。毫無疑問,這是崇禎最後的遺書。
  • 可惜朱棣的有備無患,後人不重視,他的方法真的可以保住明朝嗎?
    熟悉明朝歷史的朋友,就應該知道這個朝代最後是被清朝滅亡了,不過這兩個朝代的首都也是在北京。但實際上,當初朱元璋在建立明朝的時候是將南京作為首都的。只不過在後來朱棣上位的時候,發動了一些戰役,在他當上皇帝以後,就拿北邊倭寇為患的理由選擇了將都城搬遷到了北京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