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大航海家鄭和為啥是內官監而不是司禮監的太監?
了解中國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明朝是中國有名的太監王朝,太監的權利變得十分的大,尤其是以司禮監尤為出名,司禮監的掌印太監和秉筆太監掌握著披紅的權利,掌印太監甚至被稱為「內相」,是宦官的巔峰,論權利,甚至可以和內閣首輔一爭高下。
司禮監的太監一般都是受到皇帝信任的心腹,畢竟披紅可不是一個小權利,那麼為何作為明朝最著名的太監之一,朱棣的心腹之人,為中外文化交融做出巨大貢獻的鄭和沒有進入司禮監呢?又為什麼在明宣宗之前,司禮監在政壇上似乎毫無「建樹」呢?
司禮監最早成立於洪武十七年,當時的司禮監主要就是負責禮儀方面的事務,並沒有披紅這麼大的權力,後來是因為朱棣認為朝政太辛苦,找大臣代行這項事務又不放心,所以就將這項權利下放給了生理不全,總是篡位也無法傳承的太監管理,再加上朱棣的鐵血手段,太監也翻不出多大的浪花。
後來仁宗和宣宗則是勵精圖治,絲毫不敢懈怠,所以太監也沒有多少機會掌握朝政大權,所以說在明成祖和明仁宗時期,司禮監的權利還並不大,雖然有披紅權之名,但是沒有披紅權之實,所以鄭和也並沒有必要進入司禮監,是內官監的太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