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大航海家鄭和的足跡

2020-12-04 今日中國

尋找大航海家鄭和的足跡

文/張 群

600年前的中國明代永樂年間,大航海家鄭和以歷經二十八年(1405-1433年),七下西洋的壯舉,震驚了當時的世界。那段驚心動魄的歷史,曾久久沉寂在歷史教科書中。今天,在中國日益開放,國際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環境下,航海家鄭和,這位中國古代開放的先驅,探險勇士,和平使者,以他一生頗富傳奇的航海經歷,重展魅力,吸引了海內外諸多關注的目光。

孟席斯語出驚人:鄭和船隊曾到美洲!

不久前在南京舉辦的迎接鄭和下西洋 600 周年學術研討會上,一位來自英國的歷史學家孟席斯先生發表了演講。他根據14 年的研究認為:中國明朝的航海家鄭和,在1421年,率領一支擁有數百艘船隻的龐大船隊從中國出發,用了兩年時間完成了環球航行的壯舉!他比哥倫布提早72 年發現了美洲新大陸,比麥哲倫提前一個世紀完成了環遊地球的航行!這一論斷語出驚人。

孟席斯是原英國海軍潛艇指揮官,退休後開始自己愛好的航海史研究。本打算撰寫一本鄭和航海的書。在研究中他意外地發現了一張1842年葡萄牙的世界航海地圖,圖上準確地標著非洲、澳大利亞、南美洲和許多島嶼的位置,還畫有一艘中國大帆船。這張海圖促使孟席斯的研究向縱深發展。孟席斯推測,這張海圖很可能是根據中國人的地圖或地理認識來繪製的。 孟席斯通過在威尼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調查研究,找到了早於庫克、麥哲倫、達·伽馬和哥倫布時期的中國星空圖與地圖,弄清了當時中國人在南半球測算經度和緯度的方法,然後根據自己多年的航海實踐經驗,參閱大量航海史料,結合星象學、地圖學、古代文物和人類學研究進行推斷,畫出了當年鄭和的航海路線圖。

孟席斯確信,鄭和率領的船隊,不僅到了非洲海岸,還到過南美洲和澳大利亞,並且進入了加勒比海和科蒂茲海。孟席斯認為,鄭和的這次環球航行,不僅船隊空前龐大,他本人乘坐的寶船,也有哥倫布航船的 5 倍之大,在當時是所向披靡,無可比擬的。鄭和憑著這支浩蕩船隊越過印度洋,繞過非洲和南美的海角,穿過太平洋,其中一些船隻極有可能到達了南極圈。

孟席斯還找到了一些考古實據,即後來首批抵達美洲大陸的歐洲人,在那裡發現的中國雞、中國米、中國瓷器和玉石等,當時這些歐洲探險家還錯以為是到了中國。

經一系列的研究後,孟席斯斷定:「最早的世界航海地圖,是由中國人繪製的。因為繪製大面積海域地圖需要巨型船隻來完成,只有中國人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隻。而後來歐洲探險家們使用的海圖,包括那張1842年葡萄牙的世界航海地圖,是根據中國人的地圖或航海認識繪製的。具體說,即是中國大航海家鄭和極其隨從船隊完成了如此規模浩大的航海,並且繪製了航海地圖。鄭和的海圖大約是在 1428 年前後,由跟隨鄭和船隊航行過一段時間的威尼斯商人尼古拉·達·康提帶到了葡萄牙後,才被歐洲航海探險家們使用的。

對於孟席斯提出的論斷,有不少人贊同,也有人提出異議,但無論怎樣,都說明600年前鄭和的偉大航海史跡,正在引起國際上更多人的關注和研究興趣。

女記者範春歌重走鄭和路

英國人對鄭和有如此驚人的發現和深入探究,而中國人呢?又何以對待自己祖國的這位航海大家和先祖呢?《武漢晚報》女記者範春歌,以敏銳的眼光和一種歷史責任感,開始關注和研究鄭和。並決心沿著鄭和的足跡,重下西洋。

2000 年 7 月,範春歌從江蘇太倉當年鄭和下西洋的港口劉家港出發,依次訪問了亞洲的越南、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印尼、印度、斯裡蘭卡、馬爾地夫和非洲的一些國家,共 18 國, 歷時兩年,走訪了當年鄭和下西洋的全程。成為近600年來第一位隻身全程尋訪鄭和航海路線的中國人。

一路上,範春歌以非凡的勇氣和毅力,克服了資金匱乏、氣候多變、戰亂頻仍等重重困難和艱險,她說:「我作為一個中國人,去赴這次遠程採訪。如此行能喚起人們對中國這段特殊歷史的關注,即使路遇不測,也再所不惜。」 在印度南部的卡裡卡特和科欽,這裡曾是鄭和率領近 3 萬人船隊登陸的地方。範春歌發現了這裡的一塊英文石碑上刻著「中國漁網」字樣。1405年,鄭和船隊來到這裡後,為當地居民帶來了中國先進的捕魚方式,這使大海成了當地人的銀行。範春歌親眼所見,那裡的當地人,至今仍然在使用著當年鄭和傳過去的那種中國漁網。

在斯裡蘭卡博物館碑林,範春歌尋到了一塊中國石碑,也是碑林中年代最久遠的,惟一的中國碑。石碑高約兩米,碑首雕刻著兩條栩栩如生的中國龍,碑文用漢文、泰米爾文和波斯文三種文字組成,大部分字已模糊難辨,但仍能看到漢文的起頭便是「大明皇帝遣太監鄭和、王貴通等昭告於佛世尊日」,還記載了當年贈送斯裡蘭卡佛教寺廟的金銀玉器等豐厚禮品。這塊碑,是鄭和下西洋途中奉皇帝之旨到斯裡蘭卡布施佛寺後而建立的一塊「行香碑」。這是人類第一次大規模航海探險碩果留下的重要歷史文物。範春歌為親眼目睹了這珍貴遺存而激動不已。

在印度尼西亞的三寶廟,範春歌看到了一根用紅綢包裹的巨大鐵錨。傳說是鄭和的船隊到這裡時遭遇海難,留下的大鐵錨。廟內還供奉著當年鄭和船隊在海上遇難船員的靈柩,並有上百幅頌揚鄭和的楹聯,幾乎覆蓋了這座宏大廟宇的每根梁柱,構成了海外楹聯奇觀。最讓範春歌驚異的,是殿宇內豎立的六根彤紅巨燭,堪稱世界之最,高3米,粗如特大水缸,堪稱世界之最。這早已超出了一般概念中的蠟燭,而如巍聳的棟柱。管理人員告訴範春歌,這每根巨燭點燃後能連續燃亮300個晝夜,它們和遍布廟宇的百盞長明燈同耀。

範春歌感到,三寶廟,更像一座華人在海外建造的鄭和下西洋紀念館。這裡供奉的是一種精神,堅守的是一種信仰,寄託的是一個期望。

有人問範春歌,作為一個記錄現實的記者,為什麼會如此關注歷史,並親赴一條充滿歷史滄桑的路呢?範春歌說,在重走鄭和路的採訪中,我一次次被震撼著!不僅為鄭和七下西洋的宏大氣勢和驚人壯舉,還為這條漫長海路上播灑的文明與和平,更為所到之地海外華人們共念先祖,生生不息的強大精神所感動!親身觸摸那段歷史,用今天的目光重新審視,我更想表達一個現代中國人的凝重思考。

翁以煊孤身駕船環球航行

在南京研討會上,還有一位膚色黝黑的男士特別值得一提。他就是美籍華人翁以煊。在鄭和下西洋的精神感召下, 他孤身駕駛「信天翁」號風推單桅雙帆船,途徑四大洲,三大洋,共26個國家,行程31200多海裡,歷時三 年半,完成了環球航行壯舉,創造了華人環球航海的新記錄,亦為迎接鄭和下西洋 600 周年紀念增添了新光彩。

42歲的翁以煊,從小在北京長大,祖籍江蘇常熟。1980年到美國攻讀電腦專業。畢業後先在德克薩斯州從事電腦軟體開發,後到波士頓工作,轉而去加州矽谷發展。正當他在軟體開發這條路上越走越順時,卻出乎人們意料地突然宣布:我要去航海!

1998 年 12 月 14 日,翁以煊駕駛著自己的「信天翁」,離開美國舊金山,踏上了全球航海之旅。當然大海大洋不會給翁以煊以舒適,迎接他的是驚濤駭浪。

在航海家眼裡,最富於挑戰性的是穿越世界最難徵服的五大海角(合恩角、好望角、魯紋角、塔斯梅尼亞的西南角和斯地沃爾特的西南角),特別是位於南美洲最南端智利的合恩角,被西方航海家稱為海上「墳地」,那裡風暴異常,海水極冷,在巴拿馬運河通航之前的17世紀到19世紀中葉,已有500多艘船隻在這裡遇難沉沒,兩萬餘人葬身海底。翁以煊向合恩角進發時,正值南半球的夏季。開始他運氣不錯,順風順水,一路揚帆飛馳。不料才出徵五天,船上的不鏽鋼帆杆就讓大風吹斷了。無奈他只好放棄,把「信天翁」駛回了惠靈頓。第一次徵服合恩角的失利,讓他心情懊喪,信心也受到了打擊。

但一個多月後,翁以煊又重整旗鼓,再徵合恩角。這時,天氣明顯惡化,強勁的大風不時襲來,海面陰沉,烏雲漫捲。風最大時,他只好降下所有的帆,任小船在風浪中顛簸,好在這段航線上沒有什麼島嶼暗礁,翁以煊只是牢牢地把握著航向。

最可怕的,還是那些滾在浪濤尖上,如一頭頭野牛般衝撞船體的「瘋浪」,好幾次險些把「信天翁」掀翻,船幾乎呈90度傾斜,桅杆與海面平行,艙內的物品被拋得到處都是。最嚴重的一次,「信天翁」密封艙的擋風棚被巨浪擊垮……經過一場場艱苦鏖戰,翁以煊漸漸習慣了與風浪搏鬥,當船接近合恩角時,他已感到無所畏懼了。

翁以煊的帆船到達和繞行合恩角的時刻,大海忽然變得風平浪靜,海峽口擁來一群群海鳥,翩翩飛翔,如一層層潔白的雪浪。在這靜謐的世界裡,那海鳥的鳴聲無比親切,讓他感動落淚。翁以煊感到,揚帆遠航能給人難以比擬的快樂。「當你置身變幻無常的大海波濤中,才能感受大自然的神功偉力,當你戰勝一次次風險時,才能體會作為萬物之靈的人沒有創造不了的奇蹟;當你被渺無邊際的藍天和海洋擁抱時,你才能體驗到什麼叫真正的天人合一;當你身邊盤旋著成群的信天翁時,你才真正明白,什麼是寵辱皆忘。」

翁以煊非常感慨:「600年前鄭和的船隊,在當時是處於世界上絕對領先和登峰造極的地步。就是隨後的葡萄牙航海船隻,也沒有達到鄭和下西洋的規模和造船技術的精湛。但現在,中國的海邊上很難看到中國的帆船,而大多是進口的船隻。」

翁以煊現在回到中國,非常希望能做一些和航海有關聯的事情。「特別是為紀念鄭和航海600周年,我想藉此把中國過去在航海上的光輝偉業宣傳起來,把國人對海洋的興趣,對帆船的興趣提升起來,我就很滿意了。」

相關焦點

  • 偉大的航海家鄭和
    鄭和是我國古代偉大的航海家,是世界大航海的先驅者。從1405年到1433年二十八年間,曾率領龐大的船隊七次下西洋,訪遍了亞非37個國和地區,為世界航海事業和各國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 致敬偉大的航海家鄭和 寫在中國航海日之際
    ——梁啓超 在陸地上旅行 大地讓我們感到牢靠 進入大海 尋找港灣和新大陸 是他們,鄭和、馬歡、費信、汪大淵、哥倫布、達伽瑪、麥哲倫、庫克、羅斯、迪亞士、伊本 馬吉德……
  • 上海紀念偉大航海家鄭和
    本報訊 從今天起,「鄭和航海暨國際海洋博覽會」將在上海拉開帷幕,這也是紀念我國偉大航海家鄭和首次下西洋600周年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國務院新聞辦昨天在京召開了鄭和航海暨國際海洋博覽會新聞發布會,交通部副部長徐祖遠、上海市副市長楊雄介紹了有關情況。
  • 偉大的航海家鄭和下西洋彼岸有譽聲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廣域講述歷史人文,今天小編繼續給大家帶來大航海家鄭和下西洋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歡。鄭和七次出使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創始人,在歷史上起過很大的作用:第一、促進了中國和南洋各國之間交通的進一步發展。
  • 鄭和原來是一個太監,後來成為了著名的航海家
    今天我們說的人物是鄭和,相信大家對鄭和都不陌生,應該聽說過鄭和下西洋的故事,許多電視劇也拍過鄭和下西洋的劇情。鄭和原名叫馬和,小名叫三寶,被人稱為三寶太監,是中國歷史上的航海家外交家。有人就問了,他明明叫馬和,為什麼大家稱他鄭和呢。因為他是被明成祖朱棣賜姓鄭。馬和本是跟隨明成祖朱棣的一個太監。
  • 鄭和七次下西洋,是著名的航海家,最後卻死在航海途中
    其實在中國古代的時候,有很多非常著名的航海家,不過最出名的幾位都在國外,那麼在中國有這樣一位非常出色的航海家就是鄭和,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其實是一名宦官,俗稱就是太監。但是從鄭和的一生來看他其實有很大的功勞,至少為以後的軍事發展帶來一些動力,並且也在很多方面讓我們看到了中國當時的軍事實力,不過當時的皇帝抱有的想法就是朝貢,用這樣的方法去顯示出中國的國力,當然在現在看來覺得有一些太過炫耀,可是當時的皇帝這麼喜歡那麼無奈鄭和就需要去其他的國家來送禮。
  • 探尋鄭和之路:「三寶樓」盡展航海家風採
    在雲南滇池南岸的昆陽月山山麓的鄭和公園內,建有一座「三寶樓」,這是晉寧人民為紀念鄭和下西洋五百八十四周年而建,並用他的小名「三寶」命名。此樓設計精妙絕倫,建造巧奪天工,獨具鄭和出生地的特色,盡展航海家的風採。  記者來到「三寶樓」前,數不清的碧桃花、垂絲海棠、山玉蘭奼紫嫣紅,爭相怒放。
  • 昆明晉寧舉辦2018文化旅遊節紀念航海家鄭和
    央廣網晉寧7月12日消息(記者 張江元)昨天(7月11日)是第十四個中國航海日,也是鄭和七下西洋的首航紀念日。雲南昆明晉寧鄭和故裡舉辦2018文化旅遊節,以「傳承精神、揚帆啟航」為主題一併紀念這位偉大的航海家。
  • 中國最偉大的航海家鄭和是太監嗎?他是怎麼死的?他的墓地在哪裡
    於是在這個時候,只有十歲的鄭和就被當時的明軍的副統帥藍玉給擄走了,而且還把鄭和給閹了,讓他在軍中當秀童。後來鄭和又被帶到了南京,到了南京之後鄭和就被藍玉送到了南京的燕王府,這個燕王就是日後的明成祖朱棣。也就是因為這個契機,鄭和和朱棣相識。所以在朱棣登基之後,將重任託付給了鄭和,鄭和也不辱使命,七下西洋,成為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航海家。
  • 泉州海洋職業學院擬建偉大航海家鄭和主題航海文化園
    經過校董事會研究決定,泉州海洋職業學院近期將計劃充分利用校園主大門後側35畝自然山體(觀海嶺),建設以中國偉大航海家——鄭和下西洋為主題的航海文化園,文化園廣場直徑為45m的圓形廣場,圓形廣場中央豎立一尊25m高的鄭和石雕像,可俯瞰泉州灣出海口,石雕像底座雕刻以記載鄭和下西洋的航海輝煌歷史,周邊配套海洋文化石雕景觀,與現有建成的主大門兩側總長2公裡、189幅的海絲主題石雕文化長廊相互映襯,展現泉州海上交通的歷史輝煌和未來希望
  • 航海日尋訪鄭和故鄉,細數大航海時代東西方實力差距,踏海前行!
    今天,是中國航海日,1405年7月11日,偉大的航海家鄭和開始了第一次下西洋的航行,這一天,後來被定為「中國航海日」,在今年的航海日到來時,我再次走進了位於昆明晉寧的鄭和公園——鄭和的出生地,緬懷、致敬鄭和這位偉大的航海先驅。
  • 鄭和六次下西洋,比西方航海家遠航發現新大陸還早半個多世紀!
    鄭和是中國歷史上很有名的太監。他的本名叫馬三保,所以有人又稱呼他為三保太監。鄭和出生在雲南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窮苦之家。他們一家人都十分虔誠,其祖父、父親都曾經親身到過聖地麥加朝聖,因此鄭和從小就從長輩的口中聽聞了許多海外的奇人逸事,對航海有著很大的興趣。
  • 探尋鄭和:航海家鄭和是中國第一個吃燕窩的人?
    中新社馬六甲一月二十七日電 題:鄭和是第一個吃燕窩的人?  中新社記者:韓勝寶  馬六甲是燕窩王國,春節期間到酒店吃燕窩的、到超市買燕窩送禮的處處可見。一位在馬六甲出生的七十多歲的華人林局紳告訴記者,中國第一個吃燕窩的人竟是明朝航海家鄭和。
  • 中國明代航海家鄭和,到過美洲嗎?一份地圖讓專家百思不得其解
    那麼,中國明代的航海家鄭和是否到過此地呢?在他看來,這份地圖上所標記的地點,應是15世紀中國航海家鄭和曾經去過的地方。此外,報導還說,明朝永樂皇帝朱棣在位時,曾經多次派人「遠徵探險」。
  • 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應時而出,造就永垂不朽的英雄偉業
    在15世紀初,明代永樂、宣德年間,中國出現了一位赫赫有名的航海英雄——「三保太監」鄭和。他率領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艦隊,揚帆出海,七下西洋,縱橫於南海、印度洋,直抵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岸等三十餘國,高張了我中華的國威,推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
  • 人們給了西方航海家非常高的評價?我們今天應該重新認識「鄭和」
    1998年,《美國地理雜誌》評選1000年來100位在世界上產生重要影響的人物,中國人列了七個,鄭和為首。「鄭和之後再無鄭和」這句聽著很像玩笑的一句話卻揭示了近代孱弱的真相——梁啓超先生是第一個向世界宣傳並肯定鄭和的人。1904年,他寫了關於鄭和的傳,他稱鄭和是:「並時而興的海上巨人。」和誰並時而興呢?和哥倫布,和達迦馬。
  • 簡述鄭和七次下西洋的經歷,一個偉大的航海家的傳奇故事
    鄭和到達古裡後,遞交國書,贈送禮品,並在那裡立碑紀念。碑文中說。古裡國與中國相距遙遠,這裡民情安順,時世昌明,刻石於此,永垂萬世。表示了兩國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古裡國是一個大商業都會,當時中國、爪哇、錫蘭等國的商人常來此匯集貿易。這裡的貿易定價非常有趣,稱為擊掌定價。
  • 歷史上的今天|7月11日 615年前的今天 明代航海家鄭和下西洋!
    615年前的今天,1405年7月11日,明代航海家鄭和下西洋。鄭和,本姓馬,名和,小名三寶,又叫馬和、馬三寶,1371年出生於雲南昆陽。後來,鄭和憑藉著過硬的軍事才能和朱棣的完全信任成為了下西洋的正使太監。當時的鄭和正值壯年,身材魁梧,並且還具備佛教和伊斯蘭教的宗教背景,大家一致認為這有利於他順利完成下西洋的使命。1405年7月11日,鄭和率船隊下西洋。
  • 他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航海家,比鄭和整整早了幾千年!
    我們歷史上第一位開航海家是誰?可不是你想的鄭和去西洋的事,第一位開始航海的這位前輩比鄭和整整早了幾千年,他去航海還是奉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命令,去為他尋丹問藥去了,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秦始皇經過長期的徵戰,滅掉了其他六個諸侯國,然後感覺到自己已經把國家統一了,就不能再稱為秦王了,自己應該叫皇帝,秦始皇在做了皇帝以後,就天天想著自己如何能夠長命百歲,發動了秦國無數的練道士為他煉製丹藥,尋找可以長生的法子,弄的整個秦朝烏煙瘴氣的,到了最後有個叫徐福的道士實在看不下去秦始皇的所作所為,就對秦始皇說我知道有一個地方哪裡有位得道的仙家,已經煉成了長生不老之術
  • 明朝的大航海家鄭和為啥是內官監而不是司禮監的太監?
    明朝的大航海家鄭和為啥是內官監而不是司禮監的太監?了解中國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明朝是中國有名的太監王朝,太監的權利變得十分的大,尤其是以司禮監尤為出名,司禮監的掌印太監和秉筆太監掌握著披紅的權利,掌印太監甚至被稱為「內相」,是宦官的巔峰,論權利,甚至可以和內閣首輔一爭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