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大航海家鄭和的足跡
文/張 群
600年前的中國明代永樂年間,大航海家鄭和以歷經二十八年(1405-1433年),七下西洋的壯舉,震驚了當時的世界。那段驚心動魄的歷史,曾久久沉寂在歷史教科書中。今天,在中國日益開放,國際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環境下,航海家鄭和,這位中國古代開放的先驅,探險勇士,和平使者,以他一生頗富傳奇的航海經歷,重展魅力,吸引了海內外諸多關注的目光。
孟席斯語出驚人:鄭和船隊曾到美洲!
不久前在南京舉辦的迎接鄭和下西洋 600 周年學術研討會上,一位來自英國的歷史學家孟席斯先生發表了演講。他根據14 年的研究認為:中國明朝的航海家鄭和,在1421年,率領一支擁有數百艘船隻的龐大船隊從中國出發,用了兩年時間完成了環球航行的壯舉!他比哥倫布提早72 年發現了美洲新大陸,比麥哲倫提前一個世紀完成了環遊地球的航行!這一論斷語出驚人。
孟席斯是原英國海軍潛艇指揮官,退休後開始自己愛好的航海史研究。本打算撰寫一本鄭和航海的書。在研究中他意外地發現了一張1842年葡萄牙的世界航海地圖,圖上準確地標著非洲、澳大利亞、南美洲和許多島嶼的位置,還畫有一艘中國大帆船。這張海圖促使孟席斯的研究向縱深發展。孟席斯推測,這張海圖很可能是根據中國人的地圖或地理認識來繪製的。 孟席斯通過在威尼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調查研究,找到了早於庫克、麥哲倫、達·伽馬和哥倫布時期的中國星空圖與地圖,弄清了當時中國人在南半球測算經度和緯度的方法,然後根據自己多年的航海實踐經驗,參閱大量航海史料,結合星象學、地圖學、古代文物和人類學研究進行推斷,畫出了當年鄭和的航海路線圖。
孟席斯確信,鄭和率領的船隊,不僅到了非洲海岸,還到過南美洲和澳大利亞,並且進入了加勒比海和科蒂茲海。孟席斯認為,鄭和的這次環球航行,不僅船隊空前龐大,他本人乘坐的寶船,也有哥倫布航船的 5 倍之大,在當時是所向披靡,無可比擬的。鄭和憑著這支浩蕩船隊越過印度洋,繞過非洲和南美的海角,穿過太平洋,其中一些船隻極有可能到達了南極圈。
孟席斯還找到了一些考古實據,即後來首批抵達美洲大陸的歐洲人,在那裡發現的中國雞、中國米、中國瓷器和玉石等,當時這些歐洲探險家還錯以為是到了中國。
經一系列的研究後,孟席斯斷定:「最早的世界航海地圖,是由中國人繪製的。因為繪製大面積海域地圖需要巨型船隻來完成,只有中國人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隻。而後來歐洲探險家們使用的海圖,包括那張1842年葡萄牙的世界航海地圖,是根據中國人的地圖或航海認識繪製的。具體說,即是中國大航海家鄭和極其隨從船隊完成了如此規模浩大的航海,並且繪製了航海地圖。鄭和的海圖大約是在 1428 年前後,由跟隨鄭和船隊航行過一段時間的威尼斯商人尼古拉·達·康提帶到了葡萄牙後,才被歐洲航海探險家們使用的。
對於孟席斯提出的論斷,有不少人贊同,也有人提出異議,但無論怎樣,都說明600年前鄭和的偉大航海史跡,正在引起國際上更多人的關注和研究興趣。
女記者範春歌重走鄭和路
英國人對鄭和有如此驚人的發現和深入探究,而中國人呢?又何以對待自己祖國的這位航海大家和先祖呢?《武漢晚報》女記者範春歌,以敏銳的眼光和一種歷史責任感,開始關注和研究鄭和。並決心沿著鄭和的足跡,重下西洋。
2000 年 7 月,範春歌從江蘇太倉當年鄭和下西洋的港口劉家港出發,依次訪問了亞洲的越南、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印尼、印度、斯裡蘭卡、馬爾地夫和非洲的一些國家,共 18 國, 歷時兩年,走訪了當年鄭和下西洋的全程。成為近600年來第一位隻身全程尋訪鄭和航海路線的中國人。
一路上,範春歌以非凡的勇氣和毅力,克服了資金匱乏、氣候多變、戰亂頻仍等重重困難和艱險,她說:「我作為一個中國人,去赴這次遠程採訪。如此行能喚起人們對中國這段特殊歷史的關注,即使路遇不測,也再所不惜。」 在印度南部的卡裡卡特和科欽,這裡曾是鄭和率領近 3 萬人船隊登陸的地方。範春歌發現了這裡的一塊英文石碑上刻著「中國漁網」字樣。1405年,鄭和船隊來到這裡後,為當地居民帶來了中國先進的捕魚方式,這使大海成了當地人的銀行。範春歌親眼所見,那裡的當地人,至今仍然在使用著當年鄭和傳過去的那種中國漁網。
在斯裡蘭卡博物館碑林,範春歌尋到了一塊中國石碑,也是碑林中年代最久遠的,惟一的中國碑。石碑高約兩米,碑首雕刻著兩條栩栩如生的中國龍,碑文用漢文、泰米爾文和波斯文三種文字組成,大部分字已模糊難辨,但仍能看到漢文的起頭便是「大明皇帝遣太監鄭和、王貴通等昭告於佛世尊日」,還記載了當年贈送斯裡蘭卡佛教寺廟的金銀玉器等豐厚禮品。這塊碑,是鄭和下西洋途中奉皇帝之旨到斯裡蘭卡布施佛寺後而建立的一塊「行香碑」。這是人類第一次大規模航海探險碩果留下的重要歷史文物。範春歌為親眼目睹了這珍貴遺存而激動不已。
在印度尼西亞的三寶廟,範春歌看到了一根用紅綢包裹的巨大鐵錨。傳說是鄭和的船隊到這裡時遭遇海難,留下的大鐵錨。廟內還供奉著當年鄭和船隊在海上遇難船員的靈柩,並有上百幅頌揚鄭和的楹聯,幾乎覆蓋了這座宏大廟宇的每根梁柱,構成了海外楹聯奇觀。最讓範春歌驚異的,是殿宇內豎立的六根彤紅巨燭,堪稱世界之最,高3米,粗如特大水缸,堪稱世界之最。這早已超出了一般概念中的蠟燭,而如巍聳的棟柱。管理人員告訴範春歌,這每根巨燭點燃後能連續燃亮300個晝夜,它們和遍布廟宇的百盞長明燈同耀。
範春歌感到,三寶廟,更像一座華人在海外建造的鄭和下西洋紀念館。這裡供奉的是一種精神,堅守的是一種信仰,寄託的是一個期望。
有人問範春歌,作為一個記錄現實的記者,為什麼會如此關注歷史,並親赴一條充滿歷史滄桑的路呢?範春歌說,在重走鄭和路的採訪中,我一次次被震撼著!不僅為鄭和七下西洋的宏大氣勢和驚人壯舉,還為這條漫長海路上播灑的文明與和平,更為所到之地海外華人們共念先祖,生生不息的強大精神所感動!親身觸摸那段歷史,用今天的目光重新審視,我更想表達一個現代中國人的凝重思考。
翁以煊孤身駕船環球航行
在南京研討會上,還有一位膚色黝黑的男士特別值得一提。他就是美籍華人翁以煊。在鄭和下西洋的精神感召下, 他孤身駕駛「信天翁」號風推單桅雙帆船,途徑四大洲,三大洋,共26個國家,行程31200多海裡,歷時三 年半,完成了環球航行壯舉,創造了華人環球航海的新記錄,亦為迎接鄭和下西洋 600 周年紀念增添了新光彩。
42歲的翁以煊,從小在北京長大,祖籍江蘇常熟。1980年到美國攻讀電腦專業。畢業後先在德克薩斯州從事電腦軟體開發,後到波士頓工作,轉而去加州矽谷發展。正當他在軟體開發這條路上越走越順時,卻出乎人們意料地突然宣布:我要去航海!
1998 年 12 月 14 日,翁以煊駕駛著自己的「信天翁」,離開美國舊金山,踏上了全球航海之旅。當然大海大洋不會給翁以煊以舒適,迎接他的是驚濤駭浪。
在航海家眼裡,最富於挑戰性的是穿越世界最難徵服的五大海角(合恩角、好望角、魯紋角、塔斯梅尼亞的西南角和斯地沃爾特的西南角),特別是位於南美洲最南端智利的合恩角,被西方航海家稱為海上「墳地」,那裡風暴異常,海水極冷,在巴拿馬運河通航之前的17世紀到19世紀中葉,已有500多艘船隻在這裡遇難沉沒,兩萬餘人葬身海底。翁以煊向合恩角進發時,正值南半球的夏季。開始他運氣不錯,順風順水,一路揚帆飛馳。不料才出徵五天,船上的不鏽鋼帆杆就讓大風吹斷了。無奈他只好放棄,把「信天翁」駛回了惠靈頓。第一次徵服合恩角的失利,讓他心情懊喪,信心也受到了打擊。
但一個多月後,翁以煊又重整旗鼓,再徵合恩角。這時,天氣明顯惡化,強勁的大風不時襲來,海面陰沉,烏雲漫捲。風最大時,他只好降下所有的帆,任小船在風浪中顛簸,好在這段航線上沒有什麼島嶼暗礁,翁以煊只是牢牢地把握著航向。
最可怕的,還是那些滾在浪濤尖上,如一頭頭野牛般衝撞船體的「瘋浪」,好幾次險些把「信天翁」掀翻,船幾乎呈90度傾斜,桅杆與海面平行,艙內的物品被拋得到處都是。最嚴重的一次,「信天翁」密封艙的擋風棚被巨浪擊垮……經過一場場艱苦鏖戰,翁以煊漸漸習慣了與風浪搏鬥,當船接近合恩角時,他已感到無所畏懼了。
翁以煊的帆船到達和繞行合恩角的時刻,大海忽然變得風平浪靜,海峽口擁來一群群海鳥,翩翩飛翔,如一層層潔白的雪浪。在這靜謐的世界裡,那海鳥的鳴聲無比親切,讓他感動落淚。翁以煊感到,揚帆遠航能給人難以比擬的快樂。「當你置身變幻無常的大海波濤中,才能感受大自然的神功偉力,當你戰勝一次次風險時,才能體會作為萬物之靈的人沒有創造不了的奇蹟;當你被渺無邊際的藍天和海洋擁抱時,你才能體驗到什麼叫真正的天人合一;當你身邊盤旋著成群的信天翁時,你才真正明白,什麼是寵辱皆忘。」
翁以煊非常感慨:「600年前鄭和的船隊,在當時是處於世界上絕對領先和登峰造極的地步。就是隨後的葡萄牙航海船隻,也沒有達到鄭和下西洋的規模和造船技術的精湛。但現在,中國的海邊上很難看到中國的帆船,而大多是進口的船隻。」
翁以煊現在回到中國,非常希望能做一些和航海有關聯的事情。「特別是為紀念鄭和航海600周年,我想藉此把中國過去在航海上的光輝偉業宣傳起來,把國人對海洋的興趣,對帆船的興趣提升起來,我就很滿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