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日尋訪鄭和故鄉,細數大航海時代東西方實力差距,踏海前行!

2021-01-18 尋蹤壯遊

大家好,我是尋蹤壯遊!

今天,是中國航海日,1405年7月11日,偉大的航海家鄭和開始了第一次下西洋的航行,這一天,後來被定為「中國航海日」,在今年的航海日到來時,我再次走進了位於昆明晉寧的鄭和公園——鄭和的出生地,緬懷、致敬鄭和這位偉大的航海先驅。

昆明晉寧鄭和像

達伽馬眼中「流動的國家」

十分有趣的是,葡萄牙大航海家達伽馬曾留下如是記錄:

抵達印度古裡後得知,一支擁有800艘船的中國船隊,早在70年前就到達過這個地方。

船隊裡人數眾多,船隊本身的人口比中印之間任何一個城市多得多,也比印度的任何城市的人口還要多,事實上,它本身就是一個流動的國家。

鄭和船隊

達伽馬所說的這個「流動的國家」,指的就是中國明朝鄭和下西洋的船隊,與當時西方航海廣受疾病肆虐的情況對比,鄭和船隊800多艘船兩萬餘人卻很少受到壞血病侵擾。

究其原因,主要是強大的國力和遠洋船隊人員的配備上,以及中國人很早就開始喝茶,茶葉作為遠航中維生素的提供者,也保障著全體船員的安全。

世界航海史上最龐大的海上醫療體系

據《鄭和家譜》記載,鄭和船隊的官員陣容如下:

欽差正使太監7員,副使監丞10員,少監10員,內監53員,都指揮2員,指揮93員,千戶104員,百戶103員,舍人2名,戶部郎中1員,鴻臚寺序班2員,陰陽官1員,陰陽生4名,醫官醫士180員,旗校、勇士、力士、軍力、餘丁、民稍、買辦、書手共26803名,以上共27411名。

以上名單中,四、五品以上的官員人數不少,最值得關注的一點是鄭和使用的醫務人員。

據考,鄭和船隊的180名醫生,按照出洋官兵計,每150名船員即配備一名醫務人員,這無疑是15、16世紀世界航海史上最龐大的海上醫療體系。

鄭和船隊

鄭和船隊的醫官、醫士,有的選自國家最高醫療機構——太醫院,有的本身就是「御醫」。

有歷史記載的名醫就有太醫院醫生陳以誠,常熟縣惠民藥局醫生匡愚,另有彭正、陳常等著名醫道大家。

鄭和船隊的醫療系統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使中國船員成功逃脫「航海病」的兇猛追殺,沒有出現西方航海船隊中因傳染病、壞血病、維生素缺乏、營養不良而大量減員的醫難。

鄭和船隊與當地交流

同時,鄭和船隊的醫生,又與海外各國進行醫學、藥學交流,在藥品的進出口方面,作出前所未有的獨特貢獻。

在今日的江蘇太倉,存留「李時珍登陸處」,是偉大的醫學家李時珍,慕名帶著弟子專門來考察鄭和下西洋帶回國內的藥草,以備著《本草綱目》之用。

東西方最初航海實力之比較

說了這麼多關於東西方大航海時代的趣事,我們現在就來實際對比一下東西方的航海實力

1、中國鄭和船隊

中國鄭和的船隊據史料記載,有主要船隻(寶船)63艘,輔助船隻達到200艘。最大號的寶船,又叫帥船,「有九道桅,能張十二帆」「長四十四丈四尺,寬18丈」。

寶船材料精良,龍骨用松木,船殼用杉木,浸於海中的船底用樟木,都是既堅固又耐浸泡的上好材料。

寶船上最獨特的是有60多個橫隔艙,縱向每隔1.5-2米有縱向隔艙,以形成蜂房式空間船體。這樣,船就不會在海浪中一損俱損,一漏皆漏,可堪一擊、兩擊、再擊…船體一旦進水,也不會頃刻沉沒。

鄭和寶船

義大利人艾利略曾在明熹宗天氣三年做過記載,轉述如下:

「最後一層」,500多噸沙石壓載,以保證寶船「不傾側震蕩」,這顯然是安全措施。

二層、三層,裝的主要是食品及淡水。此層各長80米,寬36米,高2米。一天1000人正常用水大致不少於2噸,一年用水則為730噸左右。鄭和船隊在實踐中掌握了水的保鮮技術,也屬了不起之事,惜無法考證具體細節。不過我們知道,流水才不腐,吃「腐水」一定會生病。鄭和船隊不因「腐水」致病,船員減員少,已是事實。

「其上近地平板一層」,則為「裝細軟、切用等物」,或居「中下人」,包括士兵及下級官員。

「甲板為一層」,供作「揚帆、習武、遊戲、作劇之地」,甲板上必然裝有火炮,操帆絞盤等。

「寶船前艙一層」,有上百位航海的專業技術人員:班碇手、鐵錨工、水手、民稍等居留。

「船後舵樓四層」,甲板層為舵房。醫官、醫士也住在此舵樓,藥材也放置於此。舵樓二層為官廳,下西洋正使鄭和、王景弘居此。另設有頒詔書、接待外國使團、高層議事、做禮拜場等場所。舵樓三層設有神堂。

鄭和寶船

在《雲帆萬裡照重洋》一書中,也著錄了鄭和船隊寶船的情況。

大號寶船3艘,載人3000;中號寶船40艘之座船、馬船、糧水船40艘,載人22000;中號寶船之戰船20艘,載人2000人。合計則63艘寶船,載人27000餘人。

2、西方航海家船隊

我們再看看西方航海家的航海業績。

西班牙人哥倫布於1492年率領航海船隊橫渡大西洋達到美洲,共有3艘船隻,分別是60噸、90噸、1300噸位,共有人員88人。

葡萄牙人達伽馬船隊於1497年,經非洲南端到達印度,其旗艦120噸,全長25米,船隻共4艘(其中一艘噸位為50噸),人員170人(亦有說為160人者)。

西班牙人麥哲倫於1519-1522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次環球航行,船隻5艘,噸位分別是120噸、110噸、90噸、85噸、75噸,共有265名水手。

以上3人的航海時間分別比鄭和短87年、92年、114年。

從上述這些資料看,西方航海家的船艦數量、噸位、規模、人員配置均無法與鄭和舟師相比。

鄭和舟師

更重要的是,鄭和的船隊雖然擁有強大的航海實力、軍事實力,卻以睦鄰友好為使命,沒在任何國家留下駐兵,也沒有掠佔任何國家一寸土地,「非不能也,是不為也」。

法國學者讓—皮埃爾認為,鄭和船隊遠航行動成為當時最大規模的海上活動,顯示當時中國在航運方面領先於歐洲。

實際上,中國的航運優勢,主要是來自造船技術的進步。在15世紀,航海用具如海圖、羅盤、羅經、測定時間和方位的儀器等,中西沒有太大的差別。但是當歐洲還在使用速度緩慢的單桅帆船,或者速度快但不堅固的大帆船時,中國人使用的帆船,已經震驚到了像馬可 波羅這樣的外國航海者。

鄭和公園內的「海神」碑

結語

1890年馬漢在西方提出以徵服為主題的海權論,強盛了西方。但鄭和踐行的是另一種海權論,是一種以和平為主體,以人類命運為共同體的海洋文明,精髓在於睦鄰友好,反映了中國文化非侵略的特點。

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代的到來,鄭和的航海壯舉及他對海洋的探索,成為我們親近中國藍色文明,加強「藍色國土」教育的範例。

鄭和公園三寶樓

「向海而興,背海而衰」。在鄭和對當代海洋文化的影響下,中國確立了國家航海日,2005年7月11日是中國首個航海日,這是海洋意識的標尺,也是海洋地位的象徵。

今天在第15個航海日到來的時候,緬懷這位偉大的航海家,有助於我們擁抱大海,踏海前行!

鄭和公園三寶樓

相關焦點

  • 尋找大航海家鄭和的足跡
    600年前的中國明代永樂年間,大航海家鄭和以歷經二十八年(1405-1433年),七下西洋的壯舉,震驚了當時的世界。 孟席斯是原英國海軍潛艇指揮官,退休後開始自己愛好的航海史研究。本打算撰寫一本鄭和航海的書。在研究中他意外地發現了一張1842年葡萄牙的世界航海地圖,圖上準確地標著非洲、澳大利亞、南美洲和許多島嶼的位置,還畫有一艘中國大帆船。這張海圖促使孟席斯的研究向縱深發展。
  • 致敬偉大的航海家鄭和 寫在中國航海日之際
    航海是人類的壯麗旅行,是恢弘的長徵,更是對未知世界的追夢。 7月11日,是鄭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時間,這也是現在一年一度的中國航海日——由政府主導、全民參與的全國性法定活動日,既是所有涉及海洋行業人員和海軍官兵的共同節日,也是弘揚鄭和精神,傳承航海文化,增強海權意識,服務國家戰略的全民族文化活動。 這是固定的節日,更是節日的紀念。
  • 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應時而出,造就永垂不朽的英雄偉業
    在15世紀初,明代永樂、宣德年間,中國出現了一位赫赫有名的航海英雄——「三保太監」鄭和。他率領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艦隊,揚帆出海,七下西洋,縱橫於南海、印度洋,直抵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岸等三十餘國,高張了我中華的國威,推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
  • 大航海時代,帆船如何逆風遠航?
    西方的航海大時代造就了人類的兩大壯舉,一次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也就是美洲大陸,美洲大陸的發現,讓人類歷史進程加快了不止一步,同時也為人類帶來了不少災難,而哥倫布用來探索新大陸的主要船隻聖瑪利亞號就是一艘非常著名的帆船,這種帆船的船型被稱為卡瑞克式,卡瑞克式帆船是西方帆船史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船型,也是帆船製造史上的一個高峰。
  • 中國航海日:船模大師「再現」鄭和艦隊
    613年前的今天,中國偉大航海家鄭和率27000餘人,208艘龐大艦隊從江蘇太倉瀏家港起航,開啟了七下西洋的偉業。鄭和下西洋的歷史之久、規模之大、航程之遠、抵達國家之多,是當時世界上任何國家都無可比擬的,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世界早了將近一個世紀。
  • 鄭和七次下西洋,是著名的航海家,最後卻死在航海途中
    其實在中國古代的時候,有很多非常著名的航海家,不過最出名的幾位都在國外,那麼在中國有這樣一位非常出色的航海家就是鄭和,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其實是一名宦官,俗稱就是太監。但是從鄭和的一生來看他其實有很大的功勞,至少為以後的軍事發展帶來一些動力,並且也在很多方面讓我們看到了中國當時的軍事實力,不過當時的皇帝抱有的想法就是朝貢,用這樣的方法去顯示出中國的國力,當然在現在看來覺得有一些太過炫耀,可是當時的皇帝這麼喜歡那麼無奈鄭和就需要去其他的國家來送禮。
  • 偉大的航海家鄭和
    鄭和是我國古代偉大的航海家,是世界大航海的先驅者。從1405年到1433年二十八年間,曾率領龐大的船隊七次下西洋,訪遍了亞非37個國和地區,為世界航海事業和各國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 上海紀念偉大航海家鄭和
    本報訊 從今天起,「鄭和航海暨國際海洋博覽會」將在上海拉開帷幕,這也是紀念我國偉大航海家鄭和首次下西洋600周年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國務院新聞辦昨天在京召開了鄭和航海暨國際海洋博覽會新聞發布會,交通部副部長徐祖遠、上海市副市長楊雄介紹了有關情況。
  • 昆明晉寧舉辦2018文化旅遊節紀念航海家鄭和
    央廣網晉寧7月12日消息(記者 張江元)昨天(7月11日)是第十四個中國航海日,也是鄭和七下西洋的首航紀念日。雲南昆明晉寧鄭和故裡舉辦2018文化旅遊節,以「傳承精神、揚帆啟航」為主題一併紀念這位偉大的航海家。
  • 偉大的航海家鄭和下西洋彼岸有譽聲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廣域講述歷史人文,今天小編繼續給大家帶來大航海家鄭和下西洋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歡。鄭和七次出使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創始人,在歷史上起過很大的作用:第一、促進了中國和南洋各國之間交通的進一步發展。
  • 大航海時代丨達伽馬穿越好望角開啟海上絲綢之路,鄭和本應更早
    /欄目主理人/邵聖懿 本欄目由三味工作室承制出品本期導讀1497年的11月22日,葡萄牙航海家達迦馬穿越好望角進入印度洋。藉此機會,我們開始講述大航海時代的故事。— 配合本期節目閱讀文章 —01 人類文明史分界點 大航海時代 2019年11月22日,正好是葡萄牙航海家達迦馬穿越好望角的522周年紀念日。在1497年的11月22日,他帶領的船隊穿越了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找到了一條從歐洲大陸出發,從海上繞過非洲大陸,進入到印度洋,最後抵達東方的航線,那是整個大航海時代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瞬間。
  • 泉州海洋職業學院擬建偉大航海家鄭和主題航海文化園
    經過校董事會研究決定,泉州海洋職業學院近期將計劃充分利用校園主大門後側35畝自然山體(觀海嶺),建設以中國偉大航海家——鄭和下西洋為主題的航海文化園,文化園廣場直徑為45m的圓形廣場,圓形廣場中央豎立一尊25m高的鄭和石雕像,可俯瞰泉州灣出海口,石雕像底座雕刻以記載鄭和下西洋的航海輝煌歷史,周邊配套海洋文化石雕景觀,與現有建成的主大門兩側總長2公裡、189幅的海絲主題石雕文化長廊相互映襯,展現泉州海上交通的歷史輝煌和未來希望
  • 2020年中國航海日公告
    今天是我國第十六個航海日,也是「世界海事日」在我國的實施日。為進一步弘揚絲路精神,傳承航海文化,增強全民的航海和海洋意識,促進「一帶一路」倡議、海洋強國和交通強國建設,經交通運輸部、外交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農業農村部、自然資源部、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等25個中國航海日活動組委會成員單位同意,發布以下公告:2000多年前,張騫篳路藍縷,走過草原沙漠,開闢出聯通亞歐非的陸上絲綢之路;600多年前,鄭和揚帆遠航,穿越驚濤駭浪,
  • 裡斯本 | 大航海時代從這裡開始
    國際航海史認為最早國家出面組織的大規模全球化跨洋航海活動嘗試的是明朝鄭和船隊,但開創整個大航海時代的,卻是葡萄牙和西班牙。大航海時代是人類歷史上,一段特別風起雲湧的時代。在未有大航海之前,所有人目力所及的只是一個小小的舊世界。也沒有世界地圖,所有的一切都是拼湊。
  • 歷史上的今天|7月11日 615年前的今天 明代航海家鄭和下西洋!
    615年前的今天,1405年7月11日,明代航海家鄭和下西洋。鄭和,本姓馬,名和,小名三寶,又叫馬和、馬三寶,1371年出生於雲南昆陽。後來,鄭和憑藉著過硬的軍事才能和朱棣的完全信任成為了下西洋的正使太監。當時的鄭和正值壯年,身材魁梧,並且還具備佛教和伊斯蘭教的宗教背景,大家一致認為這有利於他順利完成下西洋的使命。1405年7月11日,鄭和率船隊下西洋。
  • 昆明必去之地,位於古航海家鄭和的故鄉,園內猶如一幅古滇國畫卷
    在昆明滇池湖畔的晉寧區是古代航海家鄭和的故鄉,也是兩千多年前古滇國的所在地,「滇王金印」出土的古滇王墓葬群就在這裡,如今在這裡的滇池邊上新建了一處「古滇溼地公園」,從某種程度上呈現出古滇國的人文歷史,其中一處仿古滇國的渡口更是氣勢磅礴,這裡匯聚雲南原始文化「古滇文化」的所在地,以一處「主題溼地公園」的方式呈現給世人,是來昆明「最值得去的地方「!
  • 鄭和原來是一個太監,後來成為了著名的航海家
    今天我們說的人物是鄭和,相信大家對鄭和都不陌生,應該聽說過鄭和下西洋的故事,許多電視劇也拍過鄭和下西洋的劇情。鄭和原名叫馬和,小名叫三寶,被人稱為三寶太監,是中國歷史上的航海家外交家。有人就問了,他明明叫馬和,為什麼大家稱他鄭和呢。因為他是被明成祖朱棣賜姓鄭。馬和本是跟隨明成祖朱棣的一個太監。
  • 從季風航海的角度,看鄭和船隊下西洋的航線、行程安排是否合理?
    所謂大腙,是為正使率領的主船隊,分腙則為分支船隊。關於鄭和主船隊的航行路線,長樂南山寺碑有較為明確的記載:自永樂三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歷番國:由佔城國、爪哇國、三佛齊國、暹羅國,直逾南天竺錫蘭山國、古裡國、柯枝國,抵於西域忽魯謨斯國、阿丹國、木骨都束國,大小凡三十餘國,涉滄溟十萬餘裡。
  • 探尋鄭和之路:「三寶樓」盡展航海家風採
    在雲南滇池南岸的昆陽月山山麓的鄭和公園內,建有一座「三寶樓」,這是晉寧人民為紀念鄭和下西洋五百八十四周年而建,並用他的小名「三寶」命名。此樓設計精妙絕倫,建造巧奪天工,獨具鄭和出生地的特色,盡展航海家的風採。  記者來到「三寶樓」前,數不清的碧桃花、垂絲海棠、山玉蘭奼紫嫣紅,爭相怒放。
  • 鄭和下西洋體現了明朝人怎樣的海洋意識?
    儘管東西方之間早已有絲綢之路的陸上聯繫,但崇山峻岭,跋涉艱難,因此在大航海時代之前,東亞文化的影響最遠僅達到羅馬帝國的東沿,即東地中海地區,而羅馬文化對中國本部的影響則更加間接而微弱。明代以來,中國延續了自身從黃河流域逐漸向長江和閩越由北而南的發展趨勢,同時隨著時代的推進,以福建、廣東為起點逐漸向東南亞移民,明朝在東南亞地區已出現了中國移民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