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航海家鄭和下西洋彼岸有譽聲

2020-12-05 廣域講述歷史人文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廣域講述歷史人文,今天小編繼續給大家帶來大航海家鄭和下西洋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歡。鄭和七次出使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創始人,在歷史上起過很大的作用:第一、促進了中國和南洋各國之間交通的進一步發展。中國自唐朝以來,對南洋已有交往,但海上航行危險大,經驗少,往來不多,最遠只到過印度沿岸或波斯灣一帶。鄭和下西洋時,不僅航海的船舶已有很大進步,而且航海的經驗也豐富了,鄭和的船隊每到一處,對航海方向、航程距離、停舶港口、暗礁淺灘分布等等,都一一作了記錄,並繪製出「航海地圖」,這是我國有關海洋地理的珍貴地圖。隨同鄭和遠航的費信、馬歡和鞏珍三人,分別著有《星槎勝覽》、《瀛涯勝覽》和《西洋番國志》三本書。

各自記述了亞非各國的山川地理、風土人情、物產資源以及政治經濟情況,這對我們今天研究這些國的歷史、地理以及太平洋、印度洋的海洋情況也具有一定參考價值,是一批重要的歷史資料。就以鄭和最後一次航海的時間來算,也比世界著名航海家哥倫布發現新大陸(1492年)、達·伽馬發現新航路(1497年),早半個多世紀。第二、促進了中國和南洋各地商品的交流。中國的瓷器、絲織品、鐵器等產品傳到南洋各地;南洋各地出產的木材、胡椒、藥物、大米、象牙等傳來中國。這對雙方都有好處,有利於雙方經濟的發展。

第三、從此中國人民不斷移到南洋各地居住。明初在三佛齊(印尼蘇門答臘)一地有中國人千餘人,在爪哇的杜板、蘇魯馬益等有中國人數千家,在舊港有幾千人。鄭和下西洋後移居南洋的華僑越來越多,在馬來西亞許多地方都有華僑,在呂宋已有幾萬人,到明後期南洋華僑約有10萬之多。他們帶去中國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促進了南洋的開發,增進了雙方的友誼。現在南洋各地還流傳著鄭和出使當地的故事,有地方還留下鄭和出使的遺蹟,如馬來西亞有三寶城、三寶井,泰國有三寶塔、三寶港、三寶寺,印度尼西亞有三寶壠、三寶公廟等。

這些都是紀念「三保太監」的。有些地方為鄭和立下寺廟,至今還焚香禮拜來紀念他。在500多年前,中國就出現了鄭和這樣的人物,他不單是以為傑出的航海家,也是一位英勇的統帥和傑出的外交家。這是我國人民的驕傲,也顯示了中國人民的非凡智慧和堅強毅力。1980年,國家在雲南晉寧縣鄭和故裡昆陽鎮將鄭和紀念亭重新修飾一新,並在滇池岸邊新建了鄭和公園,以紀念這位偉大的航海家鄭和。感謝您的閱覽,今天的故事小編先跟大家分享到這裡,歡迎大家積極評論。本文由廣域講述歷史人文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相關焦點

  • 上海紀念偉大航海家鄭和
    本報訊 從今天起,「鄭和航海暨國際海洋博覽會」將在上海拉開帷幕,這也是紀念我國偉大航海家鄭和首次下西洋600周年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國務院新聞辦昨天在京召開了鄭和航海暨國際海洋博覽會新聞發布會,交通部副部長徐祖遠、上海市副市長楊雄介紹了有關情況。
  • 偉大的航海家鄭和
    鄭和是我國古代偉大的航海家,是世界大航海的先驅者。從1405年到1433年二十八年間,曾率領龐大的船隊七次下西洋,訪遍了亞非37個國和地區,為世界航海事業和各國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 鄭和七次下西洋,是著名的航海家,最後卻死在航海途中
    其實在中國古代的時候,有很多非常著名的航海家,不過最出名的幾位都在國外,那麼在中國有這樣一位非常出色的航海家就是鄭和,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其實是一名宦官,俗稱就是太監。但是從鄭和的一生來看他其實有很大的功勞,至少為以後的軍事發展帶來一些動力,並且也在很多方面讓我們看到了中國當時的軍事實力,不過當時的皇帝抱有的想法就是朝貢,用這樣的方法去顯示出中國的國力,當然在現在看來覺得有一些太過炫耀,可是當時的皇帝這麼喜歡那麼無奈鄭和就需要去其他的國家來送禮。
  • 歷史上的今天|7月11日 615年前的今天 明代航海家鄭和下西洋!
    615年前的今天,1405年7月11日,明代航海家鄭和下西洋。鄭和,本姓馬,名和,小名三寶,又叫馬和、馬三寶,1371年出生於雲南昆陽。後來,鄭和憑藉著過硬的軍事才能和朱棣的完全信任成為了下西洋的正使太監。當時的鄭和正值壯年,身材魁梧,並且還具備佛教和伊斯蘭教的宗教背景,大家一致認為這有利於他順利完成下西洋的使命。1405年7月11日,鄭和率船隊下西洋。
  • 致敬偉大的航海家鄭和 寫在中國航海日之際
    可見,下西洋是當時王朝總體戰略的需要。 那為什麼是鄭和?作為下西洋的統帥,鄭和成為最佳人選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政治方面,鄭和從少年時代就跟隨朱棣,經過長期的磨練和朱棣的考驗,他們之間建立了牢固的信任關係,特別是在戰略意圖上他們高度默契。朱棣知道把下西洋的重任交給鄭和,不僅是最合適的,也是他最放心的。
  • 簡述鄭和七次下西洋的經歷,一個偉大的航海家的傳奇故事
    倉庫面積很大,裡面存放著糧食、金錢和許多航行需要的物資,為鄭和的遠航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轉運站。船隊到達這裡後,可在此中轉,然後再到附近一些國家去訪問、貿易。去各國的船隻也都回這裡集中,等候西南信風整隊返航。鄭和的船隊在滿刺加停留了一段時間,又到了印度半島西南端的古裡(今印度科澤科德)。古裡是鄭和第二次下西洋的終點,這是西洋各國中的一個較大的國家。
  • 泉州海洋職業學院擬建偉大航海家鄭和主題航海文化園
    經過校董事會研究決定,泉州海洋職業學院近期將計劃充分利用校園主大門後側35畝自然山體(觀海嶺),建設以中國偉大航海家——鄭和下西洋為主題的航海文化園,文化園廣場直徑為45m的圓形廣場,圓形廣場中央豎立一尊25m高的鄭和石雕像,可俯瞰泉州灣出海口,石雕像底座雕刻以記載鄭和下西洋的航海輝煌歷史,周邊配套海洋文化石雕景觀,與現有建成的主大門兩側總長2公裡、189幅的海絲主題石雕文化長廊相互映襯,展現泉州海上交通的歷史輝煌和未來希望
  • 中國最偉大的航海家鄭和是太監嗎?他是怎麼死的?他的墓地在哪裡
    鄭和怎麼死的鄭和是中國航海歷史上最偉大的人之一,可以說鄭和將自己的生命都獻給了航海事業,因為鄭和是在自己第七次下西洋的途中病死的。鄭和航海圖鄭和第六次下西洋回來的時候是公元1422年,兩年之後的1424年,永樂大帝明成祖朱棣去世了。
  • 尋找大航海家鄭和的足跡
    600年前的中國明代永樂年間,大航海家鄭和以歷經二十八年(1405-1433年),七下西洋的壯舉,震驚了當時的世界。 不久前在南京舉辦的迎接鄭和下西洋 600 周年學術研討會上,一位來自英國的歷史學家孟席斯先生發表了演講。他根據14 年的研究認為:中國明朝的航海家鄭和,在1421年,率領一支擁有數百艘船隻的龐大船隊從中國出發,用了兩年時間完成了環球航行的壯舉!
  • 昆明晉寧舉辦2018文化旅遊節紀念航海家鄭和
    央廣網晉寧7月12日消息(記者 張江元)昨天(7月11日)是第十四個中國航海日,也是鄭和七下西洋的首航紀念日。雲南昆明晉寧鄭和故裡舉辦2018文化旅遊節,以「傳承精神、揚帆啟航」為主題一併紀念這位偉大的航海家。
  • 鄭和原來是一個太監,後來成為了著名的航海家
    今天我們說的人物是鄭和,相信大家對鄭和都不陌生,應該聽說過鄭和下西洋的故事,許多電視劇也拍過鄭和下西洋的劇情。鄭和原名叫馬和,小名叫三寶,被人稱為三寶太監,是中國歷史上的航海家外交家。有人就問了,他明明叫馬和,為什麼大家稱他鄭和呢。因為他是被明成祖朱棣賜姓鄭。馬和本是跟隨明成祖朱棣的一個太監。
  • 鄭和下西洋對東南亞伊斯蘭教發展的貢獻
    比歐洲麥哲倫和哥倫布的航海探索活動整整早了一百年,這無疑是人類發展史上一次劃時代的壯舉!如今印度尼西亞有兩億多穆斯林,已然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伊斯蘭教國家。 那麼問題來了,鄭和下西洋和東南亞伊斯蘭教的迅速傳播到底有無聯繫,若是,又有多大關聯呢? 要解開這個問題,首先我們需要的了解一下伊斯蘭教的起源和分布情況。 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伊斯蘭教形成稍晚。
  • 美人魚原型其實是海牛 鄭和下西洋時或見過
    影片中鄭先生畫像上是一副明朝宦官打扮,使得很多人懷疑,「鄭先生」就是從南京出發遠航西洋的偉大航海家鄭和。  「鄭先生」就是鄭和?  《美人魚》中,人魚族的長老級人物「人魚師太」,向族人講述人魚族的悲慘往事,說到人魚族歷史上屢次被人類圍捕、殺害。「在六百多年前的明朝,我們被人類的水軍圍捕了七次,若不是鄭先生仗義相救,我們就滅族了。」
  • 從季風航海的角度,看鄭和船隊下西洋的航線、行程安排是否合理?
    從季風航海的角度分析,鄭和船隊下西洋的真正出發港,應該是福建長樂。長樂位於北緯260左右,屬於亞熱帶季風穩定影響的地區,鄭和船隊下西洋之前,大小船隻或由南京龍灣、或由太倉瀏家河,陸續駛往長樂集結,其主要原因就是要在那裡等待穩定的東北季風到來,然後乘東北季風前往西洋各國。
  • 鄭和六次下西洋,比西方航海家遠航發現新大陸還早半個多世紀!
    鄭和是中國歷史上很有名的太監。他的本名叫馬三保,所以有人又稱呼他為三保太監。鄭和出生在雲南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窮苦之家。他們一家人都十分虔誠,其祖父、父親都曾經親身到過聖地麥加朝聖,因此鄭和從小就從長輩的口中聽聞了許多海外的奇人逸事,對航海有著很大的興趣。
  • 世界航海史上的偉大壯舉
    他就是被梁啓超先生評價為「鄭和之後,再無鄭和」的偉大航海家鄭和。電視劇照鄭和,1371年出生,雲南人,自小酷愛航海。後隨朱棣南徵北戰,屢立戰功,朱棣賜姓鄭,名和。1405年奉永樂皇帝朱棣之命令,率領艦隊歷時28年七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鄭和及其部下是大航海時代的先驅,也是航海東方第一人。鄭和下西洋比歐洲國家航海早了半個多世紀。是比麥哲倫、達伽馬、哥倫布更優秀的東方航海家。鄭和下西洋的目的,目前史學界公認有兩個。一是尋找建文帝的下落。
  • 人們給了西方航海家非常高的評價?我們今天應該重新認識「鄭和」
    梁啓超先生曾說過:哥倫布、達迦馬航海以後,有無數個哥倫布,無數個達迦馬去航海,而且在世界上產生很大影響,可是鄭和之後就再無鄭和,為什麼?因為明成祖所達到的目的已經達到了,即使再出一個鄭和,仍不可能是哥倫布和達迦馬的方式,仍是中國人的方式。
  • 探尋鄭和之路:「三寶樓」盡展航海家風採
    在雲南滇池南岸的昆陽月山山麓的鄭和公園內,建有一座「三寶樓」,這是晉寧人民為紀念鄭和下西洋五百八十四周年而建,並用他的小名「三寶」命名。此樓設計精妙絕倫,建造巧奪天工,獨具鄭和出生地的特色,盡展航海家的風採。  記者來到「三寶樓」前,數不清的碧桃花、垂絲海棠、山玉蘭奼紫嫣紅,爭相怒放。
  • 鄭和下西洋體現了明朝人怎樣的海洋意識?
    以後繪製的航海圖,都是在《鄭和航海圖》的基礎上來做的,如《籌海圖編》、《海國聞見錄沿海全圖》等。鄭和下西洋因為所費太多而遭到了明朝很多文官的反對,所以鄭和下西洋的很多檔案被毀掉了。所謂「地理大發現」,最後由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等完成,就是因為他們都是大地球形說的信徒,堅信地球是圓的,才能面對浩瀚的大海勇往直前;而中國的航海家不可能有通過繞地球一周重回自己家園的觀念。因此,儘管明朝中國已經完全具備發現新大陸的高水平的航海條件,但鄭和下西洋沒有最後做出西歐航海家的地理大發現,這是和中西宇宙觀聯繫在一起的。
  • 航海日尋訪鄭和故鄉,細數大航海時代東西方實力差距,踏海前行!
    今天,是中國航海日,1405年7月11日,偉大的航海家鄭和開始了第一次下西洋的航行,這一天,後來被定為「中國航海日」,在今年的航海日到來時,我再次走進了位於昆明晉寧的鄭和公園——鄭和的出生地,緬懷、致敬鄭和這位偉大的航海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