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廣域講述歷史人文,今天小編繼續給大家帶來大航海家鄭和下西洋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歡。鄭和七次出使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創始人,在歷史上起過很大的作用:第一、促進了中國和南洋各國之間交通的進一步發展。中國自唐朝以來,對南洋已有交往,但海上航行危險大,經驗少,往來不多,最遠只到過印度沿岸或波斯灣一帶。鄭和下西洋時,不僅航海的船舶已有很大進步,而且航海的經驗也豐富了,鄭和的船隊每到一處,對航海方向、航程距離、停舶港口、暗礁淺灘分布等等,都一一作了記錄,並繪製出「航海地圖」,這是我國有關海洋地理的珍貴地圖。隨同鄭和遠航的費信、馬歡和鞏珍三人,分別著有《星槎勝覽》、《瀛涯勝覽》和《西洋番國志》三本書。
各自記述了亞非各國的山川地理、風土人情、物產資源以及政治經濟情況,這對我們今天研究這些國的歷史、地理以及太平洋、印度洋的海洋情況也具有一定參考價值,是一批重要的歷史資料。就以鄭和最後一次航海的時間來算,也比世界著名航海家哥倫布發現新大陸(1492年)、達·伽馬發現新航路(1497年),早半個多世紀。第二、促進了中國和南洋各地商品的交流。中國的瓷器、絲織品、鐵器等產品傳到南洋各地;南洋各地出產的木材、胡椒、藥物、大米、象牙等傳來中國。這對雙方都有好處,有利於雙方經濟的發展。
第三、從此中國人民不斷移到南洋各地居住。明初在三佛齊(印尼蘇門答臘)一地有中國人千餘人,在爪哇的杜板、蘇魯馬益等有中國人數千家,在舊港有幾千人。鄭和下西洋後移居南洋的華僑越來越多,在馬來西亞許多地方都有華僑,在呂宋已有幾萬人,到明後期南洋華僑約有10萬之多。他們帶去中國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促進了南洋的開發,增進了雙方的友誼。現在南洋各地還流傳著鄭和出使當地的故事,有地方還留下鄭和出使的遺蹟,如馬來西亞有三寶城、三寶井,泰國有三寶塔、三寶港、三寶寺,印度尼西亞有三寶壠、三寶公廟等。
這些都是紀念「三保太監」的。有些地方為鄭和立下寺廟,至今還焚香禮拜來紀念他。在500多年前,中國就出現了鄭和這樣的人物,他不單是以為傑出的航海家,也是一位英勇的統帥和傑出的外交家。這是我國人民的驕傲,也顯示了中國人民的非凡智慧和堅強毅力。1980年,國家在雲南晉寧縣鄭和故裡昆陽鎮將鄭和紀念亭重新修飾一新,並在滇池岸邊新建了鄭和公園,以紀念這位偉大的航海家鄭和。感謝您的閱覽,今天的故事小編先跟大家分享到這裡,歡迎大家積極評論。本文由廣域講述歷史人文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