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給了西方航海家非常高的評價?我們今天應該重新認識「鄭和」

2021-01-18 森文歷史

1998年,《美國地理雜誌》評選1000年來100位在世界上產生重要影響的人物,中國人列了七個,鄭和為首。

「鄭和之後再無鄭和」這句聽著很像玩笑的一句話卻揭示了近代孱弱的真相——

梁啓超先生是第一個向世界宣傳並肯定鄭和的人。1904年,他寫了關於鄭和的傳,他稱鄭和是:「並時而興的海上巨人。」和誰並時而興呢?和哥倫布,和達迦馬。

梁啓超先生曾說過:哥倫布、達迦馬航海以後,有無數個哥倫布,無數個達迦馬去航海,而且在世界上產生很大影響,可是鄭和之後就再無鄭和,為什麼?因為明成祖所達到的目的已經達到了,即使再出一個鄭和,仍不可能是哥倫布和達迦馬的方式,仍是中國人的方式。

首先,我們要知道鄭和下西洋,沒有侵略,也沒有掠奪,更沒有宣稱南洋、西洋各國都屬「神聖的大明皇帝」(當然,暗地裡可能是為了尋找建文帝朱允炆),所以他到底幹了什麼?貿易?不,他推廣了天朝的禮制,他把中國人信奉的王道和仁義推行到了陌生的地區。各國平等共享天下之福,是非常美好的社會秩序。

人們在肯定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時候,忽略了印第安人的血淚,沒有看到這些西方殖民主義者的所謂進步都是以掠奪和屠殺為代價得到的。

首先,「新大陸」這個詞,就反映出西方人的目中無「人」。美洲大陸當時生活著土著民族,有自己的文明體系,人們安居樂業,有完善的政治制度,有自己的君主,印第安人創造了輝煌的瑪雅文化、印加文化,這裡並不是蠻荒之地。殖民者到達這裡以後,開始跑馬圈地,宣布這裡都是他們國王的領土。他們根本沒有把這裡的原住民當人,而是勒索財物,任意屠殺,販賣人口,把這裡的人帶上枷鎖運往歐洲,從此開始了長達數百年的奴隸貿易。

貪婪、冷酷、野心勃勃和姦詐

西班牙殖民者皮薩羅到達南美的印加帝國以後,以卑鄙的手段囚禁了印加王。印加王為了重獲自由,向他表示,他可以交出黃金,用黃金填滿囚禁他的這間房屋。皮薩羅一聽,興奮得幾乎說不出話來。他馬上答應了印加王的請求。 在印加王的號召下,印加國民傾其全力,共運來黃金一萬三千二百六十五磅。皮薩羅卻背信棄義,殺害了印加王。印加帝國首都庫斯科很快被皮薩羅攻佔了,具有三百年歷史的印第安人的這座古城被洗劫一空,成了廢墟。印加帝國就此滅亡了。

中國呢?鄭和的七下西洋始終堅持睦鄰友好,與所到的國家和地區進行和平交往。雖然支持鄭和下西洋的明成祖同歷代的封建帝王一樣,也存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觀念,希望建立一種以我為核心的世界秩序,但是,他堅決主張奉行王道,反對霸道。所謂「王道」、「霸道」,按照傳統的解釋,就是「以德服人者王,以力服人者霸」。反對憑藉武力去徵服別人,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通過傳播中華民族的文明去影響別人。

中國作為世界最強大的國家,明王朝的最高決策者堅持著「不在自己的領土之外派駐一兵一卒」這一原則,而且告誡後世子孫誰也不要做這樣的「蠢事」。鄭和下西洋就嚴格遵循了這一原則,雖然在當時他確實擁有世界最強大的艦隊,卻不以強凌弱,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絕不用兵,在航行途中還熱情幫助和扶植弱小國家,積極協調所到之處出現的矛盾和衝突,發揮了維護地區和平的重要作用,樹立了泱泱大國的風範。

南洋國家的國王曾來到中國參觀訪問。有四個國家的十一個國王親自來到中國,現在中國的土地上還有幾位國王在這兒長眠。一個是渤泥國王,葬在南京安德門外石子岡;還有一個是蘇祿國王,葬在山東德州;還有一個是古麻拉朗國王,葬在福州。一些國王來到這兒,受到非常隆重的接待,得到了大量的賞賜,但是他們有病死在這兒了,埋在這兒,都是按照親王的規格給他們安葬,所以很多墳墓很有氣派。很多國家跟明朝建立了朝貢關係,明朝為他們主持正義,不讓他們受到強大敵人的欺負,不允 許眾暴寡,不允許強凌弱,保證了海上航路的通暢。

中國人信奉仁道,沒有強烈的種族優劣觀念,他眼中的「夏」與「夷」並不是恆定不變的,而是可以發展的,「夷」接受了先進文化,也可以成為「夏」。所以,中國人具有包容的心態。而西方人信奉鬥爭哲學,誇大「文明衝突論」,尤其是早期殖民者,他們的眼中只有征服。

以前,人們給西方航海家非常高的評價,這種定位是以西方為中心的。我們今天應該重新認識「鄭和」,他不僅僅是一個偉大的航海家,而且他留下了一份偉大的精神遺產。這個遺產就是要天下共享太平之福的偉大理想。在我們今天全世界要發展、要和平地走向全球化的時期,這樣的偉大理想值得我們借鑑。

當然我們不能照搬,我們要知道明帝國的這種政治理想的實現,是以巨大的經濟利益的犧牲為前提的。鄭和下西洋活動中的某些經濟行為,其實質是朝廷直接控制的官方賚賜活動,「招徠海外藩國朝貢」是主要的政治目的。因此,鄭和下西洋過程中的一切經濟活動,「厚往薄來」一直是最主要的原則。鄭和等人每到一處,總是先大量地賞賜贈送中國的特產與財富,而對藩國的「貢品」卻高價收買,每次「充舶而歸」的總是奇珍異寶之類的奢侈品,而不是生產生活物質。因此,鄭和下西洋後,新的宗藩禮治體系雖然得到最好的確立,但實在讓明廷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到了憲宗成化年間,在有人企圖迎合憲宗請求遣使西洋時,劉大夏不僅站出來指責鄭和下西洋實乃弊政,而且還將出使水程銷毀以絕他人之想,遂使鄭和下西洋這一壯舉成為空前絕響。事實呢?鄭和下西洋後,明朝從印度洋和南洋的撤退切斷了中國世界其他地方的聯繫,而此時歐洲列強正開始進入這一區域,從廣泛意義來說,這是明朝或者說是中國孤立於國際事務的開始,也是閉關鎖國的開始。

相關焦點

  • 尋找大航海家鄭和的足跡
    今天,在中國日益開放,國際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環境下,航海家鄭和,這位中國古代開放的先驅,探險勇士,和平使者,以他一生頗富傳奇的航海經歷,重展魅力,吸引了海內外諸多關注的目光。 孟席斯語出驚人:鄭和船隊曾到美洲!
  • 鄭和原來是一個太監,後來成為了著名的航海家
    由於人們的閱讀習慣和環境來說,許多人都知道一些口口相傳的故事,但卻不知道其背後的人物的背景,也不能確定其真實性。所以說歷史還需要一一道來。今天我們說的人物是鄭和,相信大家對鄭和都不陌生,應該聽說過鄭和下西洋的故事,許多電視劇也拍過鄭和下西洋的劇情。
  • 致敬偉大的航海家鄭和 寫在中國航海日之際
    這也來源於中國的傳統,來源於我們的民族性格,來源於我們「視異域風景如履戶外」的大國自信。特別是和西方遠航攫取暴利的資本主義、殘暴的海外殖民相比,鄭和的船隊是多麼的文明、多麼高貴!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讓我們再來重溫歷史,傳承先驅精神,進一步增強「四個自信」,錘鍊戰略耐力,進而加快海洋強國建設步伐,以航海夢共築中國夢。
  • 偉大的航海家鄭和下西洋彼岸有譽聲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廣域講述歷史人文,今天小編繼續給大家帶來大航海家鄭和下西洋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歡。鄭和七次出使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創始人,在歷史上起過很大的作用:第一、促進了中國和南洋各國之間交通的進一步發展。
  • 上海紀念偉大航海家鄭和
    本報訊 從今天起,「鄭和航海暨國際海洋博覽會」將在上海拉開帷幕,這也是紀念我國偉大航海家鄭和首次下西洋600周年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國務院新聞辦昨天在京召開了鄭和航海暨國際海洋博覽會新聞發布會,交通部副部長徐祖遠、上海市副市長楊雄介紹了有關情況。
  • 鄭和六次下西洋,比西方航海家遠航發現新大陸還早半個多世紀!
    鄭和是中國歷史上很有名的太監。他的本名叫馬三保,所以有人又稱呼他為三保太監。鄭和出生在雲南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窮苦之家。他們一家人都十分虔誠,其祖父、父親都曾經親身到過聖地麥加朝聖,因此鄭和從小就從長輩的口中聽聞了許多海外的奇人逸事,對航海有著很大的興趣。
  • 鄭和七次下西洋,是著名的航海家,最後卻死在航海途中
    其實在中國古代的時候,有很多非常著名的航海家,不過最出名的幾位都在國外,那麼在中國有這樣一位非常出色的航海家就是鄭和,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其實是一名宦官,俗稱就是太監。中國明代航海家,外交官,宦官,這樣一系列的官職放在他的身上也覺得相當的不可思議,鄭和當初出生的時候是位於明洪武四年,他是馬哈只的第二個兒子,之前他還叫做馬和,當時被明軍副統掠走來到了南京,成為了一名太監。其實在一開始的時候他是完全不需要承受這樣的命運的,但是無奈卻有了這樣的事實。
  • 歷史上的今天|7月11日 615年前的今天 明代航海家鄭和下西洋!
    615年前的今天,1405年7月11日,明代航海家鄭和下西洋。鄭和,本姓馬,名和,小名三寶,又叫馬和、馬三寶,1371年出生於雲南昆陽。後來,鄭和憑藉著過硬的軍事才能和朱棣的完全信任成為了下西洋的正使太監。當時的鄭和正值壯年,身材魁梧,並且還具備佛教和伊斯蘭教的宗教背景,大家一致認為這有利於他順利完成下西洋的使命。1405年7月11日,鄭和率船隊下西洋。
  • 航海日尋訪鄭和故鄉,細數大航海時代東西方實力差距,踏海前行!
    今天,是中國航海日,1405年7月11日,偉大的航海家鄭和開始了第一次下西洋的航行,這一天,後來被定為「中國航海日」,在今年的航海日到來時,我再次走進了位於昆明晉寧的鄭和公園——鄭和的出生地,緬懷、致敬鄭和這位偉大的航海先驅。
  • 受明太宗委派的航海家鄭和為什麼不採取西方國家殖民模式
    鄭和航海規模龐大,航行距離之遠堪稱歷史之最。 15世紀開始隨著新航路的開闢,歐洲開啟了殖民模式,到處劃分殖民地掠奪資源。到1960年全球僅有4個國家,沒有被殖民或受到殖民影響。但就在同一時期中國人也沒閒著,明太宗朱棣即位後,派遣鄭和率領船隊從江南太倉起錨南下西洋。
  • 鄭和:大航海家精神引領南京走向世界
    雖然對於鄭和七次下西洋的目的一直存有爭論,但不可否認,其壯舉是劃時代的。當時正處於15世紀初期,西方大航海時代還遠遠沒有到來,一直到鄭和航海活動結束幾十年後,才有麥哲倫、哥倫布、達伽馬等西方航海家駕駛著幾條小船,從鄭和下西洋的航線上駛過。 馬渭源告訴記者,他曾到訪過馬來西亞馬六甲市的一處紅屋子,那是當地華僑出資而建,用以紀念鄭和,現在已經是當地一處標誌性的建築。
  • 偉大的航海家鄭和
    鄭和是我國古代偉大的航海家,是世界大航海的先驅者。從1405年到1433年二十八年間,曾率領龐大的船隊七次下西洋,訪遍了亞非37個國和地區,為世界航海事業和各國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 中國航海日:船模大師「再現」鄭和艦隊
    613年前的今天,中國偉大航海家鄭和率27000餘人,208艘龐大艦隊從江蘇太倉瀏家港起航,開啟了七下西洋的偉業。鄭和下西洋的歷史之久、規模之大、航程之遠、抵達國家之多,是當時世界上任何國家都無可比擬的,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世界早了將近一個世紀。
  • 中國最偉大的航海家鄭和是太監嗎?他是怎麼死的?他的墓地在哪裡
    於是在這個時候,只有十歲的鄭和就被當時的明軍的副統帥藍玉給擄走了,而且還把鄭和給閹了,讓他在軍中當秀童。後來鄭和又被帶到了南京,到了南京之後鄭和就被藍玉送到了南京的燕王府,這個燕王就是日後的明成祖朱棣。也就是因為這個契機,鄭和和朱棣相識。所以在朱棣登基之後,將重任託付給了鄭和,鄭和也不辱使命,七下西洋,成為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航海家。
  • 探尋鄭和:航海家鄭和是中國第一個吃燕窩的人?
    中新社馬六甲一月二十七日電 題:鄭和是第一個吃燕窩的人?  中新社記者:韓勝寶  馬六甲是燕窩王國,春節期間到酒店吃燕窩的、到超市買燕窩送禮的處處可見。一位在馬六甲出生的七十多歲的華人林局紳告訴記者,中國第一個吃燕窩的人竟是明朝航海家鄭和。
  • 泉州海洋職業學院擬建偉大航海家鄭和主題航海文化園
    經過校董事會研究決定,泉州海洋職業學院近期將計劃充分利用校園主大門後側35畝自然山體(觀海嶺),建設以中國偉大航海家——鄭和下西洋為主題的航海文化園,文化園廣場直徑為45m的圓形廣場,圓形廣場中央豎立一尊25m高的鄭和石雕像,可俯瞰泉州灣出海口,石雕像底座雕刻以記載鄭和下西洋的航海輝煌歷史,周邊配套海洋文化石雕景觀,與現有建成的主大門兩側總長2公裡、189幅的海絲主題石雕文化長廊相互映襯,展現泉州海上交通的歷史輝煌和未來希望
  • 鄭和下西洋體現了明朝人怎樣的海洋意識?
    其中山東半島繪製得比較清楚,但朝鮮和日本是非常不準確。非洲繪出了比較準確的南端的形狀,可見明人已經有了關於非洲的知識。但非洲多繪了一個湖,因為當時有傳說稱非洲大陸的中心有一個大湖,這是根據阿拉伯的傳說繪製的。目前我們無法明確考證出其資料的來源,大致應該來源於往返印度的海船商人,包括阿拉伯的航海家,繪製過程中可能參照過阿拉伯的一些地圖資料。
  • 昆明晉寧舉辦2018文化旅遊節紀念航海家鄭和
    央廣網晉寧7月12日消息(記者 張江元)昨天(7月11日)是第十四個中國航海日,也是鄭和七下西洋的首航紀念日。雲南昆明晉寧鄭和故裡舉辦2018文化旅遊節,以「傳承精神、揚帆啟航」為主題一併紀念這位偉大的航海家。
  • 中國明代航海家鄭和,到過美洲嗎?一份地圖讓專家百思不得其解
    對西方人而言,發現美洲的是哥倫布,但是,對於當地的土著來說,最早發現美洲大陸的當屬印第安人。 那麼,中國明代的航海家鄭和是否到過此地呢?
  • 歷史上中外著名的七大航海家,你認識幾位
    一、克里斯多福·哥倫布(義大利的著名航海家) 義大利探險家、殖民者、航海家,大航海時代的主要人物之一,哥倫布為了尋找中國和印度,無意中到達了美洲,因而在全世界贏得了「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榮譽。他開創了在新大陸開發和殖民的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