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美國地理雜誌》評選1000年來100位在世界上產生重要影響的人物,中國人列了七個,鄭和為首。
「鄭和之後再無鄭和」這句聽著很像玩笑的一句話卻揭示了近代孱弱的真相——
梁啓超先生是第一個向世界宣傳並肯定鄭和的人。1904年,他寫了關於鄭和的傳,他稱鄭和是:「並時而興的海上巨人。」和誰並時而興呢?和哥倫布,和達迦馬。
梁啓超先生曾說過:哥倫布、達迦馬航海以後,有無數個哥倫布,無數個達迦馬去航海,而且在世界上產生很大影響,可是鄭和之後就再無鄭和,為什麼?因為明成祖所達到的目的已經達到了,即使再出一個鄭和,仍不可能是哥倫布和達迦馬的方式,仍是中國人的方式。
首先,我們要知道鄭和下西洋,沒有侵略,也沒有掠奪,更沒有宣稱南洋、西洋各國都屬「神聖的大明皇帝」(當然,暗地裡可能是為了尋找建文帝朱允炆),所以他到底幹了什麼?貿易?不,他推廣了天朝的禮制,他把中國人信奉的王道和仁義推行到了陌生的地區。各國平等共享天下之福,是非常美好的社會秩序。
人們在肯定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時候,忽略了印第安人的血淚,沒有看到這些西方殖民主義者的所謂進步都是以掠奪和屠殺為代價得到的。
首先,「新大陸」這個詞,就反映出西方人的目中無「人」。美洲大陸當時生活著土著民族,有自己的文明體系,人們安居樂業,有完善的政治制度,有自己的君主,印第安人創造了輝煌的瑪雅文化、印加文化,這裡並不是蠻荒之地。殖民者到達這裡以後,開始跑馬圈地,宣布這裡都是他們國王的領土。他們根本沒有把這裡的原住民當人,而是勒索財物,任意屠殺,販賣人口,把這裡的人帶上枷鎖運往歐洲,從此開始了長達數百年的奴隸貿易。
西班牙殖民者皮薩羅到達南美的印加帝國以後,以卑鄙的手段囚禁了印加王。印加王為了重獲自由,向他表示,他可以交出黃金,用黃金填滿囚禁他的這間房屋。皮薩羅一聽,興奮得幾乎說不出話來。他馬上答應了印加王的請求。 在印加王的號召下,印加國民傾其全力,共運來黃金一萬三千二百六十五磅。皮薩羅卻背信棄義,殺害了印加王。印加帝國首都庫斯科很快被皮薩羅攻佔了,具有三百年歷史的印第安人的這座古城被洗劫一空,成了廢墟。印加帝國就此滅亡了。
中國呢?鄭和的七下西洋始終堅持睦鄰友好,與所到的國家和地區進行和平交往。雖然支持鄭和下西洋的明成祖同歷代的封建帝王一樣,也存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觀念,希望建立一種以我為核心的世界秩序,但是,他堅決主張奉行王道,反對霸道。所謂「王道」、「霸道」,按照傳統的解釋,就是「以德服人者王,以力服人者霸」。反對憑藉武力去徵服別人,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通過傳播中華民族的文明去影響別人。
中國作為世界最強大的國家,明王朝的最高決策者堅持著「不在自己的領土之外派駐一兵一卒」這一原則,而且告誡後世子孫誰也不要做這樣的「蠢事」。鄭和下西洋就嚴格遵循了這一原則,雖然在當時他確實擁有世界最強大的艦隊,卻不以強凌弱,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絕不用兵,在航行途中還熱情幫助和扶植弱小國家,積極協調所到之處出現的矛盾和衝突,發揮了維護地區和平的重要作用,樹立了泱泱大國的風範。
南洋國家的國王曾來到中國參觀訪問。有四個國家的十一個國王親自來到中國,現在中國的土地上還有幾位國王在這兒長眠。一個是渤泥國王,葬在南京安德門外石子岡;還有一個是蘇祿國王,葬在山東德州;還有一個是古麻拉朗國王,葬在福州。一些國王來到這兒,受到非常隆重的接待,得到了大量的賞賜,但是他們有病死在這兒了,埋在這兒,都是按照親王的規格給他們安葬,所以很多墳墓很有氣派。很多國家跟明朝建立了朝貢關係,明朝為他們主持正義,不讓他們受到強大敵人的欺負,不允 許眾暴寡,不允許強凌弱,保證了海上航路的通暢。
中國人信奉仁道,沒有強烈的種族優劣觀念,他眼中的「夏」與「夷」並不是恆定不變的,而是可以發展的,「夷」接受了先進文化,也可以成為「夏」。所以,中國人具有包容的心態。而西方人信奉鬥爭哲學,誇大「文明衝突論」,尤其是早期殖民者,他們的眼中只有征服。
以前,人們給西方航海家非常高的評價,這種定位是以西方為中心的。我們今天應該重新認識「鄭和」,他不僅僅是一個偉大的航海家,而且他留下了一份偉大的精神遺產。這個遺產就是要天下共享太平之福的偉大理想。在我們今天全世界要發展、要和平地走向全球化的時期,這樣的偉大理想值得我們借鑑。
當然我們不能照搬,我們要知道明帝國的這種政治理想的實現,是以巨大的經濟利益的犧牲為前提的。鄭和下西洋活動中的某些經濟行為,其實質是朝廷直接控制的官方賚賜活動,「招徠海外藩國朝貢」是主要的政治目的。因此,鄭和下西洋過程中的一切經濟活動,「厚往薄來」一直是最主要的原則。鄭和等人每到一處,總是先大量地賞賜贈送中國的特產與財富,而對藩國的「貢品」卻高價收買,每次「充舶而歸」的總是奇珍異寶之類的奢侈品,而不是生產生活物質。因此,鄭和下西洋後,新的宗藩禮治體系雖然得到最好的確立,但實在讓明廷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到了憲宗成化年間,在有人企圖迎合憲宗請求遣使西洋時,劉大夏不僅站出來指責鄭和下西洋實乃弊政,而且還將出使水程銷毀以絕他人之想,遂使鄭和下西洋這一壯舉成為空前絕響。事實呢?鄭和下西洋後,明朝從印度洋和南洋的撤退切斷了中國世界其他地方的聯繫,而此時歐洲列強正開始進入這一區域,從廣泛意義來說,這是明朝或者說是中國孤立於國際事務的開始,也是閉關鎖國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