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偉大的航海家鄭和 寫在中國航海日之際

2020-12-04 騰訊網

題記

國家欲富強,不能置海洋於不顧。財富取之於海,危險亦來自海上。

——鄭和

謂大陸人民,不習海事,性或然也,及觀鄭君,則全世界歷史上所號稱航海偉人,能與並肩者,何其寡也。

——梁啓超

在陸地上旅行

大地讓我們感到牢靠

進入大海

尋找港灣和新大陸

是他們,鄭和、馬歡、費信、汪大淵、哥倫布、達伽瑪、麥哲倫、庫克、羅斯、迪亞士、伊本 馬吉德……

以及眾多的英雄,用九死一生

把人類引向藍色世界

縱觀人類的發展史,也是一部認識海洋、走近海洋、開發海洋的歷史。從公元4世紀的希臘航海家皮忒阿斯駕駛小船進行最早的海上遠航算起,人類在一次次打破先輩的紀錄。從最初的涉水過河,漂流湖泊,到近海航行,再發展到遠洋航行,一次次創造了新的奇蹟。航海技術也從經驗航行,到以山形水勢和地物為導航標誌的地文航海,再到以星辰日月為引航標誌的天文航海;從燈塔到浮標,從指南針到衛星導航,從航海圖到自動標繪雷達等,人類一次次實現著跨越式進步。航海是人類的壯麗旅行,是恢弘的長徵,更是對未知世界的追夢。

7月11日,是鄭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時間,這也是現在一年一度的中國航海日——由政府主導、全民參與的全國性法定活動日,既是所有涉及海洋行業人員和海軍官兵的共同節日,也是弘揚鄭和精神,傳承航海文化,增強海權意識,服務國家戰略的全民族文化活動。

這是固定的節日,更是節日的紀念。

這是歷史的節日,更是歷史的繼承。

這也來源於中國的傳統,來源於我們的民族性格,來源於我們「視異域風景如履戶外」的大國自信。特別是和西方遠航攫取暴利的資本主義、殘暴的海外殖民相比,鄭和的船隊是多麼的文明、多麼高貴!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讓我們再來重溫歷史,傳承先驅精神,進一步增強「四個自信」,錘鍊戰略耐力,進而加快海洋強國建設步伐,以航海夢共築中國夢。

為什麼要下西洋?為什麼是鄭和?

在「鯨波接天,浩浩無涯」的大海上,幾百艘大大小小的航船「雲帆高張,晝夜星馳」,在旗艦的甲板上,這位船隊的統帥身披戰袍,目光堅毅,瞭望著遠方,他就是鄭和。

鄭和,男,回族,雲南人,原姓馬,名三保,鄭是永樂皇帝朱棣對他的賜姓。鄭和出身官宦世家,父親和祖父信仰伊斯蘭教,還親到麥加朝聖,是當地的「哈吉」(對前往麥加完成宗教朝覲功課的穆斯林的尊稱,意為「熱愛和平的人」)鄭和從小就受到伊斯蘭教的薰陶。大約11歲時,鄭和被徵戰雲南的明軍擄走,後隨大軍到北平,被分發到燕王朱棣府中服役。33歲時,因戰功卓著,他被賜姓鄭,名和,取和平之意。在燕王府,鄭和結識了高僧姚廣孝,這為他在汲取伊斯蘭文明、儒家文明養分的同時,也汲取了佛教文化的滋養,使得鄭和的思想更加開放包容,文化涵養更加深厚。

但是我們要問:為什麼要下西洋?為什麼選擇了鄭和?

先說第一個問題。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取得了勝利後,成為明朝的第三位皇帝,但卻一直沒有找到惠帝朱允炆的下落,是死是活不知道。《明史》中說:「成祖疑惠帝忘海外,欲蹤跡之。」同時還說:「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從這幾句話,可以看出政治上的需要是下西洋的第一個原因。一方面剛剛通過「靖難之役」而「榮登大寶」的朱棣需要儘快樹立自己王朝對外的形象和國威,那就必然先要與海外諸國建立正常化的外交關係。另一方面,朱棣懷疑建文帝未死而逃於海外,為尋其下落除去後患,成為一個不可明說的政治原因。從經濟上看,當時所實行的朝貢貿易政策需要繼續推進,海禁政策需要改變。在文化上,新興的帝國需要加強與海外國家的交流,推動高層溝通和民間往來,以便構建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可見,下西洋是當時王朝總體戰略的需要。

那為什麼是鄭和?作為下西洋的統帥,鄭和成為最佳人選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政治方面,鄭和從少年時代就跟隨朱棣,經過長期的磨練和朱棣的考驗,他們之間建立了牢固的信任關係,特別是在戰略意圖上他們高度默契。朱棣知道把下西洋的重任交給鄭和,不僅是最合適的,也是他最放心的。軍事方面,鄭和年少時就隨朱棣徵戰沙場,知兵習戰,在靖難之役中,屢立戰功,很有軍事指揮才能。在領導才能方面,鄭和運籌謀劃、組織協調、統攬各方等都非常傑出。除此之外,鄭和作為一名回族人,這個少數民族的身份也是朱棣選擇他的一個特殊原因,因為這有利於他和西洋諸國特別是阿拉伯國家的人打交道。於是,歷史在這樣一個節點上,把一個強大的王朝,一位雄心萬丈的帝王,和一位能力超凡的鄭和連在了一起。在這種歷史背景下,一個規模龐大的國家遠航船隊正式組建,一個恢弘的航海時代拉開序幕。

鄭和從35歲開始首次下西洋,一直到63歲歿,前後29年間共七次下西洋,每次人數都有二萬之多,最多的時候達到28000人;每次時間大約2年。他忠實而出色的完成了大明王朝交給他的使命。在首次下西洋時,他剷除了當時南洋海盜陳祖義,使得南洋澄清,營造了安全的海上交通環境。在每一次下西洋中,他給各國人民帶去了當時世界上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科學文化。他展示了國威,極大的開拓了中國航海的地理空間。在下西洋中,船隊規模空前,共「乘巨舶百餘艘」;其中第六次下西洋航行最遠,先是到達馬六甲、蘇門答刺後,又派出若干個小分隊分別向西向東南出使。向西的,有的到印度西南海岸,有的到達非洲東海岸,有的繼續南下,到達莫三比克島和東非海岸最南方的海岸,這已是當時中國所知「去中華絕遠」的地方,是「西洋」的盡頭。

現在有人可能會問,這麼龐大的船隊規模,怎麼解決吃飯問題。是的,2萬多人,2年多的時間在海上吃什麼,喝什麼?據專家測算,2萬人兩年共需口糧大約3600萬斤。這麼多的糧食怎麼運?對,有專門的運糧船,而且是大型的糧船,每艘糧船可載糧240萬斤以上,這樣的糧船大概有15艘之多。運淡水的水船大約和糧船也差不多。同時,他們還有一套有效的補給機制,在出使的沿途根據情況適時補充食物和淡水,以此循環。

鄭和航海圖

中國地處大西洋西岸,瀕臨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和印度洋,有漫長的海岸線。千百年來,我國勞動人民很早就在生產實踐中積累和研究了海洋的知識,不斷認識和利用海洋,特別是發展海上交通。從馬王堆漢墓考古發現,在漢代就已經出現了相當精確的航海圖——帛地圖。到明代鄭和的航海圖,已經形成了非常完備、能夠獨立指導航海的圖集。現在,鄭和所繪製的航海圖,不僅是歷代航海經驗的結晶,也是他們自己在航海實踐中不斷探索完善的產物。據史料,鄭和的船隊白天通過陸地景象進行導航,到了夜間就靠觀測星象。如果是陰雲籠罩之時,就靠指南針。在這些最基本的技術之上,他們以自主繪製的航海圖為依據,利用羅盤、計程儀、測深儀等航海儀器,按航海圖、記錄本所記沿途各地的線路、裡程、海水深度、海底地質等導航,以此確定航線方位。此外,他們還掌握了海洋季節性的流向轉變規律,通過觀察海水顏色和研究海洋生物分布的規律,找到通過或避開危險海區的途徑。《鄭和航海圖》不僅描繪了大陸岸線、島嶼、暗礁、淺灘、港口、江河口以及陸地上可作航行目標的寶塔、寺廟等建築物,還詳細標記地名約500個,其中外國地名300多個,它還繪出航行、註明航向、方位、航程等,甚至還備註航道深度、航行注意事項、天體高度等;特別是航海羅盤和「更」(由計時單位並用為計程單位,1更約為60裡)的結合使用,在水天相接、漫無邊際、無物可尋的浩瀚大海上,可以較為準確的計算出船的位置,成為航海技術的一大創造,影響了人類的航海史。

根據義大利地圖學家弗拉·毛羅繪製的世界地圖上的兩段註記,提到鄭和下西洋期間的航行可以看出,鄭和的船隊沿東非海岸南下,取道綠色群島,穿越莫三比克海峽,航經馬達加斯加島、莫三比克、南非沿海,並繼續南下,繞過厄加勒斯角、好望角,進入大西洋,深入非洲西南海岸,創造了當時中國向西航行的最遠記錄。向西南方向航行的一支小分隊,進入太平洋,最終到達澳大利亞沿岸。

《1421:中國發現世界》

英國皇家海軍軍官加文·孟席斯長年服役於地中海海域、遠東海域,執行全球航行訪問任務,曾率艦沿著航海家哥倫布、迪亞士、達·伽馬、卡布拉爾等人的航線行遍世界。退伍之後,多次走訪中國與亞洲各國,專注於中國明代鄭和航海的調查研究。為此他研究了14年,足跡遍及120個國家,訪問了900多家圖書館、博物館和檔案館後,推出了自己的大作《1421:中國發現世界》。此書提出,1421年,也就是明成祖永樂十九年鄭和第六次下西洋的時間,「中國發現美洲大陸,早於哥倫布70年;中國人發現澳洲,早於庫克船長350年;中國人到達麥哲倫海峽,比麥哲倫的出生還早一個甲子;中國解決計算經度的問題,遠遠領先歐洲三個世紀;中國人最早繪製了世界海圖;鄭和船隊早於哥倫布到達美洲大陸,是發現新大陸的第一人。」這是非常重大的研究成果,他發表的爆炸性觀點引發了強烈反響,足見鄭和下西洋所產生的世界性影響。雲南鄭和研究會會長高發元教授稱這項研究成果為「鄭和海外研究的一塊豐碑。」

除了加文·孟席斯的研究證明外,還有考古方面的實證。1973年,美國地質調查局的羅蘭 萬 梵恩博士和嘉利 格林在考察南加州巴頓 埃斯卡普門特的海底時,發現一塊圓餅形中心穿孔的石器。經檢測和最終確認,這是古代中國航船所留下的。考古學界還發現,中國江西、浙江一帶遺址出土的花生,是來自非洲的物種。此外,魏晉墓穴中發現的玉米、馬王堆漢墓中發現的美洲物種鉤紋皮蠹蟲等都證實,這些物種是中國人的航船從美洲帶回去的。而玉米、花生、向日葵、菸草、番茄等原產於美洲的農作物則是在明代大航海時代傳入中國的。鑑於這些有力的證據,1982年,在聯合國第37屆大會上,最終否決了由西班牙、義大利等34國聯合提出的關於慶祝哥倫布發現美洲五百周年的草案。同樣,美國政府也已取消了為紀念哥倫布作為首個發現美洲大陸的人而設立的「哥倫布日」。

事實勝於雄辯,歷史需要尊重。試問在世界航海史上,有哪個國家的航海有過如此巨大的規模、如此遙遠的航程,更為重要的是有那個國家的航海創造過如此巨大的和平成就?

毋庸置疑,是中國的鄭和。這是有確鑿證據證明的歷史事實:

一、鄭和當時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寶船,堪稱當時的航空母艦。史料記載,大船「長四十四丈,寬十八丈」,也就是說長約160米,寬約50米。

二、「維綃掛席、際天而行」,這是鄭和船隊航行的景象。無論是人數還是船隊規模,哥倫布、達伽馬等人都是無法比擬的。請看:

鄭和船隊:240多艘,其中大型船62艘,人數27000多人;

哥倫布船隊:3艘船,88人;且比鄭和的航海晚了87年;

達伽馬船隊:4艘船,170人;且比鄭和的航海晚了98年;

麥哲倫船隊:5艘船,265人;且比鄭和的航海晚了116年。

三、鄭和航海所使用的天文導航技術為世界之最。在茫茫大海上,他們是世界上使用星辰最多,而且幾個星辰並用,是觀測儀器數據最為準確的遠航船隊,代表了當時世界天文導航的最高技術。

四、鄭和是和平的使者。正如他的名字,代表著榮耀、正大、正派的大國自信,代表著和平、和順、合和的大國風範。每到一地,鄭和的隊伍都推行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與各國建立友好關係。到今天為止,南洋好多地方都還保留著「三保廟」「三保井」等有關鄭和的勝跡和美好傳說。而哥倫布等人,航路打開的同時,也是西歐國家殖民擴張的開始,他們像「窮兇極惡的豺狼闖進馴服的羔羊中,對印第安人濫施暴行,肆意屠殺。」對黑人進行大量販運和奴役等,都是文明的悲哀和倒退。

五、鄭和船隊留下了重要的地理著作,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鄭和的隨行人員馬歡、費信、鞏珍分別著有《瀛涯勝覽》《星槎勝覽》《西洋番國志》,是繼汪大淵《島夷志略》之後,以親歷者身份撰寫的關於南洋的重要地理著作,對航海事業的發展和南洋諸國的建設都有重要的啟示作用和學術價值。可以說,作為世界航海先驅,鄭和航海所蘊涵的民族精神已超越國界,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1947年,我國南沙群島中有一最大的團沙群礁,被命名為鄭和群礁,還有一些重要的島嶼分別以鄭和屬下的名字命名,分別為景宏島、費信島、馬歡島,以紀念這個偉大的團隊。他們的功績,將與世長存。

如果鄭和的船隊能繼續走下去

鄭和七下西洋,儘管說有單方面的貿易輸出和炫耀國力的成分在,但在整體和長遠上,不僅促進了中外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而且傳播了中華親仁善鄰的文明胸懷,展示了中華民族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展現了那個時代中國開放進取、海納百川的恢弘氣度,為中華民族留下了寶貴的精神遺產。

同時,這寶貴的精神遺產也包含著滴血的啟示。鄭和在第七次航海返回途中病逝,終年62歲[1]。他辭世以後,這項偉大的航海事業也戛然而止。曾經跟隨他一度遠洋的水手們為了生計,不得不在運河的小船上做小工,航海的寶船在港口被封禁,在風雨吹打中悄然腐爛。做不成也就罷了,有能力不去做也罷了,最為痛心的就是做的已經很好而不能堅持,反遭愚昧的摧殘,最終轟然倒塌!這是歷史的遺憾!

當然,更深層次的看,當時封建制度下不計經濟效益的貢賜貿易使得國力難以為繼,隨著國內政治格局的變化,反對派佔據主導地位後,最終讓這項已經開啟的偉業宏途折戟沉沙!痛為可惜!!

嘉靖十二年(1533年)明廷繼續強化海禁國策,「片船不得下海」,嚴禁一切海外貿易。再次規定:「一切違禁大船,盡數毀之。」「沿海居民,私於賊市,其鄰居不舉者連坐」……

如果沒有明朝的海禁政策,如果鄭和留下的船隊能繼續走下去,如果航洋貿易的政策得到創新發展,那又會是什麼結果?

可惜沒有這樣的如果!

但是,作為海上巨人的鄭和,已經將航海的基因深深的根植在民族的血液之中,已經像種子一樣深埋復甦的泥土,等待著合適的、必將到來的時機。

今天,我們這個海洋大國,這個擁有300多萬平方公裡的藍色國土,1400多個港口和20多萬艘運輸船舶的航海大國,正在加快建設海洋強國,面向全球開放發展,和平發展,我們汲取了歷史的經驗和教訓,正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徵程上乘風破浪、揚帆遠航!

據專家分析,鄭和在第七次下西洋返程中於印度古裡去世的,時間約為1433年3月11日至20日之間。考慮到從古裡回到南京劉家港得三個月時間,南洋炎熱潮溼的天氣和當時的醫療條件,無法完整保存屍體三個月,船隊在抵達今印度尼西亞瓜哇島後為鄭和舉行了葬禮。現在印度尼西亞瓜哇島有個三寶壠市,「壠」就是墓地的意思,相傳是為紀念鄭和而起的名字。這個地方有個三寶洞,裡面供奉著鄭和的塑像,洞旁邊有個土墩,據說是鄭和的墓地。

(秦志龍)

相關焦點

  • 上海紀念偉大航海家鄭和
    本報訊 從今天起,「鄭和航海暨國際海洋博覽會」將在上海拉開帷幕,這也是紀念我國偉大航海家鄭和首次下西洋600周年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國務院新聞辦昨天在京召開了鄭和航海暨國際海洋博覽會新聞發布會,交通部副部長徐祖遠、上海市副市長楊雄介紹了有關情況。
  • 偉大的航海家鄭和
    鄭和是我國古代偉大的航海家,是世界大航海的先驅者。從1405年到1433年二十八年間,曾率領龐大的船隊七次下西洋,訪遍了亞非37個國和地區,為世界航海事業和各國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 偉大的航海家鄭和下西洋彼岸有譽聲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廣域講述歷史人文,今天小編繼續給大家帶來大航海家鄭和下西洋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歡。鄭和七次出使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創始人,在歷史上起過很大的作用:第一、促進了中國和南洋各國之間交通的進一步發展。
  • 中國航海日:船模大師「再現」鄭和艦隊
    613年前的今天,中國偉大航海家鄭和率27000餘人,208艘龐大艦隊從江蘇太倉瀏家港起航,開啟了七下西洋的偉業。鄭和下西洋的歷史之久、規模之大、航程之遠、抵達國家之多,是當時世界上任何國家都無可比擬的,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世界早了將近一個世紀。
  • 泉州海洋職業學院擬建偉大航海家鄭和主題航海文化園
    中國教育在線訊 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育人特色的重要載體,是學校宣揚辦學理念的最佳場域。經過校董事會研究決定,泉州海洋職業學院近期將計劃充分利用校園主大門後側35畝自然山體(觀海嶺),建設以中國偉大航海家——鄭和下西洋為主題的航海文化園,文化園廣場直徑為45m的圓形廣場,圓形廣場中央豎立一尊25m高的鄭和石雕像,可俯瞰泉州灣出海口,石雕像底座雕刻以記載鄭和下西洋的航海輝煌歷史,周邊配套海洋文化石雕景觀,與現有建成的主大門兩側總長2公裡、189幅的海絲主題石雕文化長廊相互映襯,展現泉州海上交通的歷史輝煌和未來希望
  • 航海日尋訪鄭和故鄉,細數大航海時代東西方實力差距,踏海前行!
    今天,是中國航海日,1405年7月11日,偉大的航海家鄭和開始了第一次下西洋的航行,這一天,後來被定為「中國航海日」,在今年的航海日到來時,我再次走進了位於昆明晉寧的鄭和公園——鄭和的出生地,緬懷、致敬鄭和這位偉大的航海先驅。
  • 尋找大航海家鄭和的足跡
    600年前的中國明代永樂年間,大航海家鄭和以歷經二十八年(1405-1433年),七下西洋的壯舉,震驚了當時的世界。今天,在中國日益開放,國際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環境下,航海家鄭和,這位中國古代開放的先驅,探險勇士,和平使者,以他一生頗富傳奇的航海經歷,重展魅力,吸引了海內外諸多關注的目光。 孟席斯語出驚人:鄭和船隊曾到美洲!
  • 中國最偉大的航海家鄭和是太監嗎?他是怎麼死的?他的墓地在哪裡
    於是在這個時候,只有十歲的鄭和就被當時的明軍的副統帥藍玉給擄走了,而且還把鄭和給閹了,讓他在軍中當秀童。後來鄭和又被帶到了南京,到了南京之後鄭和就被藍玉送到了南京的燕王府,這個燕王就是日後的明成祖朱棣。也就是因為這個契機,鄭和和朱棣相識。所以在朱棣登基之後,將重任託付給了鄭和,鄭和也不辱使命,七下西洋,成為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航海家。
  • 鄭和七次下西洋,是著名的航海家,最後卻死在航海途中
    其實在中國古代的時候,有很多非常著名的航海家,不過最出名的幾位都在國外,那麼在中國有這樣一位非常出色的航海家就是鄭和,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其實是一名宦官,俗稱就是太監。但是從鄭和的一生來看他其實有很大的功勞,至少為以後的軍事發展帶來一些動力,並且也在很多方面讓我們看到了中國當時的軍事實力,不過當時的皇帝抱有的想法就是朝貢,用這樣的方法去顯示出中國的國力,當然在現在看來覺得有一些太過炫耀,可是當時的皇帝這麼喜歡那麼無奈鄭和就需要去其他的國家來送禮。
  • 昆明晉寧舉辦2018文化旅遊節紀念航海家鄭和
    央廣網晉寧7月12日消息(記者 張江元)昨天(7月11日)是第十四個中國航海日,也是鄭和七下西洋的首航紀念日。雲南昆明晉寧鄭和故裡舉辦2018文化旅遊節,以「傳承精神、揚帆啟航」為主題一併紀念這位偉大的航海家。
  • 歷史上的今天|7月11日 615年前的今天 明代航海家鄭和下西洋!
    615年前的今天,1405年7月11日,明代航海家鄭和下西洋。鄭和,本姓馬,名和,小名三寶,又叫馬和、馬三寶,1371年出生於雲南昆陽。後來,鄭和憑藉著過硬的軍事才能和朱棣的完全信任成為了下西洋的正使太監。當時的鄭和正值壯年,身材魁梧,並且還具備佛教和伊斯蘭教的宗教背景,大家一致認為這有利於他順利完成下西洋的使命。1405年7月11日,鄭和率船隊下西洋。
  • 中國最偉大的民間航海家:發現澳洲第一人!鄭和下西洋參考他的書
    中國最偉大的民間航海家是誰?——汪大淵。汪大淵,生於1311年,卒年不詳,字煥章(取自於《論語》「煥乎其有文章」,可見其父母之厚望),元代隆興路人(今江西南昌),航海家、旅行家,兩次航海出帆,歷經了海南島、佔城、獅城、爪哇、馬六甲、緬甸、菲律賓、蘇門答臘、加裡曼丹島、南洋群島、波斯、印度、斯裡蘭卡、埃及、阿拉伯、摩洛哥、索馬利亞、莫三比克海峽、阿拉伯海、波斯灣、紅海、地中海、澳大利亞等地,創作《島夷志略
  • 世界航海史上的偉大壯舉
    600多年前,一支由240多艘船隻、2.7萬名士兵組成的特大艦隊從中國福建五虎門起航,駛向茫茫的大海。一個三十多歲的年輕人佇立在艦隊旗艦船頭,目光堅毅而果敢。他就是被梁啓超先生評價為「鄭和之後,再無鄭和」的偉大航海家鄭和。
  •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航海家沒有之一!
    在中國歷史上,不僅有大陸文明也有海洋文明,明朝時的中國是航海的黃金時代,而我們今天要說的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航海家——鄭和! 鄭和,小名三寶,又作三保。一說本姓馬,雲南昆陽(今晉寧昆陽街道)人,祖上是元朝雲南王麾下的貴族。
  • 鄭和原來是一個太監,後來成為了著名的航海家
    今天我們說的人物是鄭和,相信大家對鄭和都不陌生,應該聽說過鄭和下西洋的故事,許多電視劇也拍過鄭和下西洋的劇情。鄭和原名叫馬和,小名叫三寶,被人稱為三寶太監,是中國歷史上的航海家外交家。有人就問了,他明明叫馬和,為什麼大家稱他鄭和呢。因為他是被明成祖朱棣賜姓鄭。馬和本是跟隨明成祖朱棣的一個太監。
  • 人們給了西方航海家非常高的評價?我們今天應該重新認識「鄭和」
    1998年,《美國地理雜誌》評選1000年來100位在世界上產生重要影響的人物,中國人列了七個,鄭和為首。「鄭和之後再無鄭和」這句聽著很像玩笑的一句話卻揭示了近代孱弱的真相——梁啓超先生是第一個向世界宣傳並肯定鄭和的人。1904年,他寫了關於鄭和的傳,他稱鄭和是:「並時而興的海上巨人。」和誰並時而興呢?和哥倫布,和達迦馬。
  • 外國的鄭和,歷史最偉大的偉大航海家
    克里斯多福·哥倫布,是一名義大利探險家、航海家和殖民者,在西班牙天主教君主的支持下完成了四次橫跨大西洋的航行。他帶領第一批歐洲探險隊前往加勒比海、中美洲和南美洲,開始了歐洲對美洲的永久殖民化。哥倫布於1492年8月帶著三艘船離開西班牙,在加那利群島停留後,於10月12日登陸美洲(現在慶祝哥倫布日)。他的登陸地點是巴哈馬的一個島嶼,當地居民稱之為瓜納哈尼;它的確切位置不確定。哥倫布隨後訪問了古巴和伊斯帕尼奧拉,在現在的海地建立了一個殖民地——這是自500年前北歐殖民地以來,美洲的第一個歐洲殖民地。他於1493年初回到西班牙,帶來了一些被俘的當地人,消息很快傳遍歐洲。
  • 簡述鄭和七次下西洋的經歷,一個偉大的航海家的傳奇故事
    明代以前,中國就和古裡有過來往。永樂元年,明朝的使臣也來過這裡,古裡國王派遣使臣訪問過中國。鄭和到達古裡後,遞交國書,贈送禮品,並在那裡立碑紀念。碑文中說。古裡國與中國相距遙遠,這裡民情安順,時世昌明,刻石於此,永垂萬世。表示了兩國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古裡國是一個大商業都會,當時中國、爪哇、錫蘭等國的商人常來此匯集貿易。這裡的貿易定價非常有趣,稱為擊掌定價。
  • 中國明代航海家鄭和,到過美洲嗎?一份地圖讓專家百思不得其解
    那麼,中國明代的航海家鄭和是否到過此地呢?地圖上標有的藍色波形線,是製作中國地圖的典型特徵。不過,從地圖的繪製細節,尤其是繪製各大洲和兩個南北半球的輪廓方式,完全可以看出是歐洲人的手法。 歷史學家加文·孟席斯在其書《1421:中國發現世界》中,曾以這份地圖作為證據,來研究是誰發現了美洲。在他看來,這份地圖上所標記的地點,應是15世紀中國航海家鄭和曾經去過的地方。
  • 一位真正的英雄,是民族的驕傲,中國偉大的航海家三寶太監!
    一位真正的英雄,是民族的驕傲,中國偉大的航海家三寶太監!西方的許多水手不僅探索海洋,中國古代還有一個著名的海洋傳說叫鄭和。今天我們要談論明朝的航海大師。鄭和四年前出生在洪武,原名馬三寶,雲南人。他從小就很聰明,喜歡學習。此外,他從小就對航海有濃厚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