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多年前,一支由240多艘船隻、2.7萬名士兵組成的特大艦隊從中國福建五虎門起航,駛向茫茫的大海。一個三十多歲的年輕人佇立在艦隊旗艦船頭,目光堅毅而果敢。他就是被梁啓超先生評價為「鄭和之後,再無鄭和」的偉大航海家鄭和。

鄭和,1371年出生,雲南人,自小酷愛航海。後隨朱棣南徵北戰,屢立戰功,朱棣賜姓鄭,名和。1405年奉永樂皇帝朱棣之
命令,率領艦隊歷時28年七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鄭和及其部下是大航海時代的先驅,也是航海東方第一人。鄭和下西洋比歐洲國家航海早了半個多世紀。是比麥哲倫、達伽馬、哥倫布更優秀的東方航海家。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目前史學界公認有兩個。一是尋找建文帝的下落。二是宣揚大明帝國的國威,發展海外貿易。鄭和下西洋使中國的瓷器、絲綢走向世界,同時也引進了國外的香料、染料等,促進了貿易的發展和國家之間的交流。
鄭和也是世界上對海權認識最早的人,他在給皇帝的奏章中指出「欲國家富強,不可置海洋與不顧;財富來之於海洋,危險亦來自於海洋」。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