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鄭和:航海家鄭和是中國第一個吃燕窩的人?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馬六甲一月二十七日電 題:鄭和是第一個吃燕窩的人?

  中新社記者:韓勝寶

  馬六甲是燕窩王國,春節期間到酒店吃燕窩的、到超市買燕窩送禮的處處可見。一位在馬六甲出生的七十多歲的華人林局紳告訴記者,中國第一個吃燕窩的人竟是明朝航海家鄭和。

  林局紳是馬六甲研究鄭和的資深專家,他告訴記者,鄭和的遠洋船隊在海上遇到了大風暴,停泊在馬來群島的一個荒島處,食物緊缺,無意中發現荒在斷石硝壁上的燕窩。於是鄭和就命令部屬採摘,洗淨後用清水燉煮,用以充飢。數日後,船員個個臉色紅潤,中氣頗足。回國時,鄭和帶了一些燕窩獻給明成祖。從此,燕窩成了朝拜皇帝重臣的貢品。

  鄭和到過的馬來西亞、印尼、泰國等海岸,均是燕窩的主產地。林局紳介紹說,燕窩價值連城,馬來西亞爭築「燕巢」,播放燕子叫聲的錄音帶,吸引燕子築巢。有文字記載可查證,燕窩輸入中國大約在十七世紀後期,每年有十二點五萬磅約四百隻燕窩從爪哇的巴達維亞(現稱雅加達)運往中國。這與鄭和七下西洋經過的國家和時間是吻合的。

  史學家多認為鄭和當時已經將燕窩及東南亞烹食燕窩的方法帶入中原,能佐證鄭和傳入燕窩一說的,還有明神宗萬曆十七年(公元一五八九年)有關燕窩關稅的記載,燕窩之稅銀,上等一百斤稅銀為一兩,中等貨七錢,下等貨兩錢。由此可推斷,當時的燕窩貿易系統相當成熟。

  林局紳邀請記者去他家做客,受到他們全家的熱情款待,他饒有興趣的介紹了有關鄭和與燕窩的趣聞。

  燕窩,又稱燕菜,為雨燕科鳥類金絲燕及多種同屬燕類用唾液或口(口缷)小魚加唾液或羽絨融唾液等混凝築結的窠巢,是亞洲金絲燕辛勤建造的精華,是東南亞一帶被人們推崇的滋補極品。世界上可食的鳥窩,恐怕只有燕窩一種。燕窩上席,均為頭菜。

  《嶺南雜記》說燕窩入席不遲於唐代。唐杜甫有詩云:「海燕無家苦,爭(口缷)白小魚。卻供人採石,未卜爾安居……大官求這物,早獻上林書」。可見那時燕窩已是大官之食了。大官,即大官令,是掌管御食的官員。生於南宋,長於元朝,卒於明初的海寧一百零六歲壽星賈銘,獻給明太祖朱元璋的《飲食須知》一書中,就有「燕窩,味甘平,黃黑黴爛者有毒,勿食」的記載。如此說來,在鄭和下西洋前就有人吃過燕窩。明《宛暑雜記》中提到大宴中已有燕窩,說明明朝南北方官府大宴已用此作名菜了。

  然而,即便鄭和不是中國第一個吃燕窩的人,但鄭和及他率領的船隊成員在下西洋的途中吃過燕窩,並將燕窩進貢明朝皇帝,這種可能還是存在的。林局紳自信地說,鄭和是在斷石硝壁上發現燕窩的,這符合燕窩的產地。每年雨季來臨以前,從亞洲大陸南飛越冬的金絲燕飛抵南中國海和印度尼西亞的一些荒島上建巢產卵,來年孵化幼鳥,飛返北國。

  燕窩多產於懸崖絕壁頂端,任何天敵野獸都夠不到的地方,採頡極為不易。人們可以想像,鄭和龐大的遠洋船隊為了解決食物,在馬來群島荒無人煙的島上採擷燕窩的艱難情景。那荒島上的懸崖經過潮漲潮落,風吹浪打,猶如光滑利劍,一般人根本不可能攀越,況且,金絲燕在生存進化中,也越學越精明,必定把巢穴建在高出海面至少八十到一百米的高度,採擷燕窩實際上是在與命運抗爭,與生命賭博。

  記者了解到,攀巖壁採燕窩是險而又險的勞作,採擷攀登於懸崖硝壁之間,猶如猴子踏空穴、扒縫隙,有時則藉助繩索如蕩鞦韆於峽谷之中,舉手投足,扣人心弦,一旦失足,墜入深壑,即粉身碎骨。從鄭和及船隊成員採擷燕窩,可以看出百折不撓、勇於探險的鄭和精神。

相關焦點

  • 致敬偉大的航海家鄭和 寫在中國航海日之際
    是的,2萬多人,2年多的時間在海上吃什麼,喝什麼?據專家測算,2萬人兩年共需口糧大約3600萬斤。這麼多的糧食怎麼運?對,有專門的運糧船,而且是大型的糧船,每艘糧船可載糧240萬斤以上,這樣的糧船大概有15艘之多。運淡水的水船大約和糧船也差不多。同時,他們還有一套有效的補給機制,在出使的沿途根據情況適時補充食物和淡水,以此循環。
  • 尋找大航海家鄭和的足跡
    600年前的中國明代永樂年間,大航海家鄭和以歷經二十八年(1405-1433年),七下西洋的壯舉,震驚了當時的世界。今天,在中國日益開放,國際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環境下,航海家鄭和,這位中國古代開放的先驅,探險勇士,和平使者,以他一生頗富傳奇的航海經歷,重展魅力,吸引了海內外諸多關注的目光。 孟席斯語出驚人:鄭和船隊曾到美洲!
  • 偉大的航海家鄭和
    鄭和是我國古代偉大的航海家,是世界大航海的先驅者。從1405年到1433年二十八年間,曾率領龐大的船隊七次下西洋,訪遍了亞非37個國和地區,為世界航海事業和各國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 上海紀念偉大航海家鄭和
    本報訊 從今天起,「鄭和航海暨國際海洋博覽會」將在上海拉開帷幕,這也是紀念我國偉大航海家鄭和首次下西洋600周年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國務院新聞辦昨天在京召開了鄭和航海暨國際海洋博覽會新聞發布會,交通部副部長徐祖遠、上海市副市長楊雄介紹了有關情況。
  • 探尋鄭和之路:「三寶樓」盡展航海家風採
    在雲南滇池南岸的昆陽月山山麓的鄭和公園內,建有一座「三寶樓」,這是晉寧人民為紀念鄭和下西洋五百八十四周年而建,並用他的小名「三寶」命名。此樓設計精妙絕倫,建造巧奪天工,獨具鄭和出生地的特色,盡展航海家的風採。  記者來到「三寶樓」前,數不清的碧桃花、垂絲海棠、山玉蘭奼紫嫣紅,爭相怒放。
  • 偉大的航海家鄭和下西洋彼岸有譽聲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廣域講述歷史人文,今天小編繼續給大家帶來大航海家鄭和下西洋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歡。鄭和七次出使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創始人,在歷史上起過很大的作用:第一、促進了中國和南洋各國之間交通的進一步發展。
  • 鄭和七次下西洋,是著名的航海家,最後卻死在航海途中
    其實在中國古代的時候,有很多非常著名的航海家,不過最出名的幾位都在國外,那麼在中國有這樣一位非常出色的航海家就是鄭和,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其實是一名宦官,俗稱就是太監。但是從鄭和的一生來看他其實有很大的功勞,至少為以後的軍事發展帶來一些動力,並且也在很多方面讓我們看到了中國當時的軍事實力,不過當時的皇帝抱有的想法就是朝貢,用這樣的方法去顯示出中國的國力,當然在現在看來覺得有一些太過炫耀,可是當時的皇帝這麼喜歡那麼無奈鄭和就需要去其他的國家來送禮。
  • 鄭和原來是一個太監,後來成為了著名的航海家
    鄭和原名叫馬和,小名叫三寶,被人稱為三寶太監,是中國歷史上的航海家外交家。有人就問了,他明明叫馬和,為什麼大家稱他鄭和呢。因為他是被明成祖朱棣賜姓鄭。馬和本是跟隨明成祖朱棣的一個太監。明成祖朱棣發動政變獲取皇帝地位之後,由於馬和立下了赫赫戰功,所以說賜他以鄭為姓,叫他鄭合以紀念他的戰果。並且讓他做了監太監,屬於正四品官,在宮中的地位非常高,地位僅次於司禮監。
  • 昆明晉寧舉辦2018文化旅遊節紀念航海家鄭和
    央廣網晉寧7月12日消息(記者 張江元)昨天(7月11日)是第十四個中國航海日,也是鄭和七下西洋的首航紀念日。雲南昆明晉寧鄭和故裡舉辦2018文化旅遊節,以「傳承精神、揚帆啟航」為主題一併紀念這位偉大的航海家。
  • 中國明代航海家鄭和,到過美洲嗎?一份地圖讓專家百思不得其解
    那麼,中國明代的航海家鄭和是否到過此地呢?地圖上標有的藍色波形線,是製作中國地圖的典型特徵。不過,從地圖的繪製細節,尤其是繪製各大洲和兩個南北半球的輪廓方式,完全可以看出是歐洲人的手法。 歷史學家加文·孟席斯在其書《1421:中國發現世界》中,曾以這份地圖作為證據,來研究是誰發現了美洲。在他看來,這份地圖上所標記的地點,應是15世紀中國航海家鄭和曾經去過的地方。
  • 中國最偉大的航海家鄭和是太監嗎?他是怎麼死的?他的墓地在哪裡
    於是在這個時候,只有十歲的鄭和就被當時的明軍的副統帥藍玉給擄走了,而且還把鄭和給閹了,讓他在軍中當秀童。後來鄭和又被帶到了南京,到了南京之後鄭和就被藍玉送到了南京的燕王府,這個燕王就是日後的明成祖朱棣。也就是因為這個契機,鄭和和朱棣相識。所以在朱棣登基之後,將重任託付給了鄭和,鄭和也不辱使命,七下西洋,成為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航海家。
  • 中國航海日:船模大師「再現」鄭和艦隊
    613年前的今天,中國偉大航海家鄭和率27000餘人,208艘龐大艦隊從江蘇太倉瀏家港起航,開啟了七下西洋的偉業。鄭和下西洋的歷史之久、規模之大、航程之遠、抵達國家之多,是當時世界上任何國家都無可比擬的,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世界早了將近一個世紀。
  • 明朝航海家鄭和原來的名字並不叫鄭和,他的名字為朱棣所賜
    鄭和是我國明朝航海家、外交家,他率領船隊七次下西洋,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壯舉。鄭和原名馬和,小名三寶,因在明成祖時有功於北京的鄭村壩而被賜姓鄭,賜名和,於是改名鄭和。燕王還師交戰,大敗李景隆軍隊,斬殺一萬餘人,俘獲數萬人,取得了起兵以來第一個勝利。在這次戰役中,仍以馬三寶為名的鄭和是他手下戰將之一,因作戰勇敢而給他留下較深印象。永樂二年(1404年)正月初一,明成祖朱棣以賜姓授職的方式表達他對有功之臣封賞與恩寵時,馬和被賜姓"鄭",以紀念鄭村壩大捷,從此馬和改稱為"鄭和"。同時,升遷為內官監太監,相當於正四品官員,史稱三寶太監 。
  • 探尋鄭和之路:龍涎香由鄭和從阿拉伯傳入中國
    中新社福州五月二十一日電題:龍涎香是由鄭和從阿拉伯傳入中國的  中新社記者韓勝寶  臺灣中華戰略學會秘書長、高級研究員龍村倪在此間舉辦的「鄭和下西洋與華人華僑」系列活動時接受了記者的採訪。他考證,鄭和下西洋最遠曾到達非洲東海岸,也曾進入亞丁灣,抵達「天方」(今阿拉伯聖城麥加)。
  • 泉州海洋職業學院擬建偉大航海家鄭和主題航海文化園
    中國教育在線訊 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育人特色的重要載體,是學校宣揚辦學理念的最佳場域。經過校董事會研究決定,泉州海洋職業學院近期將計劃充分利用校園主大門後側35畝自然山體(觀海嶺),建設以中國偉大航海家——鄭和下西洋為主題的航海文化園,文化園廣場直徑為45m的圓形廣場,圓形廣場中央豎立一尊25m高的鄭和石雕像,可俯瞰泉州灣出海口,石雕像底座雕刻以記載鄭和下西洋的航海輝煌歷史,周邊配套海洋文化石雕景觀,與現有建成的主大門兩側總長2公裡、189幅的海絲主題石雕文化長廊相互映襯,展現泉州海上交通的歷史輝煌和未來希望
  • 人們給了西方航海家非常高的評價?我們今天應該重新認識「鄭和」
    1998年,《美國地理雜誌》評選1000年來100位在世界上產生重要影響的人物,中國人列了七個,鄭和為首。「鄭和之後再無鄭和」這句聽著很像玩笑的一句話卻揭示了近代孱弱的真相——梁啓超先生是第一個向世界宣傳並肯定鄭和的人。1904年,他寫了關於鄭和的傳,他稱鄭和是:「並時而興的海上巨人。」和誰並時而興呢?和哥倫布,和達迦馬。
  • 航海日尋訪鄭和故鄉,細數大航海時代東西方實力差距,踏海前行!
    今天,是中國航海日,1405年7月11日,偉大的航海家鄭和開始了第一次下西洋的航行,這一天,後來被定為「中國航海日」,在今年的航海日到來時,我再次走進了位於昆明晉寧的鄭和公園——鄭和的出生地,緬懷、致敬鄭和這位偉大的航海先驅。
  • 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應時而出,造就永垂不朽的英雄偉業
    在15世紀初,明代永樂、宣德年間,中國出現了一位赫赫有名的航海英雄——「三保太監」鄭和。他率領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艦隊,揚帆出海,七下西洋,縱橫於南海、印度洋,直抵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岸等三十餘國,高張了我中華的國威,推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
  • 受明太宗委派的航海家鄭和為什麼不採取西方國家殖民模式
    鄭和航海規模龐大,航行距離之遠堪稱歷史之最。 15世紀開始隨著新航路的開闢,歐洲開啟了殖民模式,到處劃分殖民地掠奪資源。到1960年全球僅有4個國家,沒有被殖民或受到殖民影響。但就在同一時期中國人也沒閒著,明太宗朱棣即位後,派遣鄭和率領船隊從江南太倉起錨南下西洋。
  • 簡述鄭和七次下西洋的經歷,一個偉大的航海家的傳奇故事
    明代以前,中國就和古裡有過來往。永樂元年,明朝的使臣也來過這裡,古裡國王派遣使臣訪問過中國。鄭和到達古裡後,遞交國書,贈送禮品,並在那裡立碑紀念。碑文中說。古裡國與中國相距遙遠,這裡民情安順,時世昌明,刻石於此,永垂萬世。表示了兩國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古裡國是一個大商業都會,當時中國、爪哇、錫蘭等國的商人常來此匯集貿易。這裡的貿易定價非常有趣,稱為擊掌定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