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5世紀初,明代永樂、宣德年間,中國出現了一位赫赫有名的航海英雄——「三保太監」鄭和。他率領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艦隊,揚帆出海,七下西洋,縱橫於南海、印度洋,直抵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岸等三十餘國,高張了我中華的國威,推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他是中國歷史上,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傑出的航海家,其踏海創業之功,比歐洲哥倫布發現新大陸(1492年),達·伽馬打通亞、非、歐三洲航道(1497年),均早八十餘年。
鄭和,原名馬和,回回人,公元1371年(明洪武四年)生於昆陽(今屬雲南晉寧)。其先祖為西域人,元初移居雲南,世代信奉伊斯蘭教。曾祖拜顏,史家疑即元朝開國元勳伯顏。祖父改為馬姓,名「哈只」,父親也稱「馬哈只」。「哈只」在阿拉伯語中意為「師尊」,係指到過麥加朝聖之人。相傳馬和的祖父和父親都是航海的能手,都曾經海道前往麥加朝晉聖地,故以此為名。
在這種家庭環境的影響下,馬和從小便耳聞了海上的驚險故事和外域的風土人情,嚮往著航海樂趣和冒險精神,立志作一名航海家,史稱「自幼有才志」。公元1382年(洪武十五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將傅友德、沐英進兵雲南,掃蕩殘元勢力,統一中國。在兵慌馬亂中,馬和被明軍捕獲,押到南京被閥,在皇宮裡當上了小太監,年僅十二歲。後來,他又作為「禮物」送到北京,成為朱元璋四子朱棣燕王府的太監。這種悲慘的遭遇,激發了馬和忍辱負重的毅力和發憤圖強的精神。
公元1399年(明建文元年),燕王朱棣起兵,爭奪皇位,史稱「靖難之役」。在這場內戰中,效命燕王的馬和「出入戰陣」,「多建奇功」,頗受朱棣的器重和賞識。1403年(明永樂元年),朱棣登基稱帝(即明成祖),把馬和提拔為「內宮監太監」,引為心腹,並賜姓為鄭,改名為鄭和。相傳他「身長七尺,腰大十圍,耳長過面,齒如編貝,行如虎步」,宮中呼為「三寶太監」,俗稱「三保太監」。據史載,鄭和是回教徒,同時也信奉佛教,受過菩薩戒,法名福善,「三寶」即為佛、法、僧三事。鄭和歷事永樂、洪熙、宣德三朝,故又稱「三保太監」。
明朝開國,朱元璋勵精圖治,推行休養生息政策三十餘年,開創了大明帝國天下一統、經濟繁榮的鼎新局面。農業恢復了元末戰亂之創傷;採鐵、制銅、造船、陶瓷、紡織、造紙、印刷等手工業的生產水平,遠遠超過了前代。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進步尤快,建成於洪武年間的南京龍江造船廠,已設有指揮廳、篷廠、細木作、油漆作、鐵作房等車間,分工細密,有工人四百餘戶。
明成祖「智勇有大略」,雄心勃勃,以「天下共主」自居,決心派遣一支艦隊,遠航西洋,「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由誰來掛帥出徵呢?鄭和是最佳人選。因為他不僅「公勤明敏,謙恭謹密,不避勞績,縉紳鹹稱譽焉」(《昆陽馬公墓志銘》),博得成祖的信賴,而且還是回教徒,兼奉佛教,適於盛行伊斯蘭教和佛教的南亞、中亞和西亞國家的外交工作。歷史呼喚英雄,鄭和應時而出,造就了英雄的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