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應時而出,造就永垂不朽的英雄偉業

2020-12-04 志平綜合論

在15世紀初,明代永樂、宣德年間,中國出現了一位赫赫有名的航海英雄——「三保太監」鄭和。他率領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艦隊,揚帆出海,七下西洋,縱橫於南海、印度洋,直抵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岸等三十餘國,高張了我中華的國威,推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他是中國歷史上,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傑出的航海家,其踏海創業之功,比歐洲哥倫布發現新大陸(1492年),達·伽馬打通亞、非、歐三洲航道(1497年),均早八十餘年。

鄭和,原名馬和,回回人,公元1371年(明洪武四年)生於昆陽(今屬雲南晉寧)。其先祖為西域人,元初移居雲南,世代信奉伊斯蘭教。曾祖拜顏,史家疑即元朝開國元勳伯顏。祖父改為馬姓,名「哈只」,父親也稱「馬哈只」。「哈只」在阿拉伯語中意為「師尊」,係指到過麥加朝聖之人。相傳馬和的祖父和父親都是航海的能手,都曾經海道前往麥加朝晉聖地,故以此為名。

在這種家庭環境的影響下,馬和從小便耳聞了海上的驚險故事和外域的風土人情,嚮往著航海樂趣和冒險精神,立志作一名航海家,史稱「自幼有才志」。公元1382年(洪武十五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將傅友德、沐英進兵雲南,掃蕩殘元勢力,統一中國。在兵慌馬亂中,馬和被明軍捕獲,押到南京被閥,在皇宮裡當上了小太監,年僅十二歲。後來,他又作為「禮物」送到北京,成為朱元璋四子朱棣燕王府的太監。這種悲慘的遭遇,激發了馬和忍辱負重的毅力和發憤圖強的精神。

公元1399年(明建文元年),燕王朱棣起兵,爭奪皇位,史稱「靖難之役」。在這場內戰中,效命燕王的馬和「出入戰陣」,「多建奇功」,頗受朱棣的器重和賞識。1403年(明永樂元年),朱棣登基稱帝(即明成祖),把馬和提拔為「內宮監太監」,引為心腹,並賜姓為鄭,改名為鄭和。相傳他「身長七尺,腰大十圍,耳長過面,齒如編貝,行如虎步」,宮中呼為「三寶太監」,俗稱「三保太監」。據史載,鄭和是回教徒,同時也信奉佛教,受過菩薩戒,法名福善,「三寶」即為佛、法、僧三事。鄭和歷事永樂、洪熙、宣德三朝,故又稱「三保太監」。

明朝開國,朱元璋勵精圖治,推行休養生息政策三十餘年,開創了大明帝國天下一統、經濟繁榮的鼎新局面。農業恢復了元末戰亂之創傷;採鐵、制銅、造船、陶瓷、紡織、造紙、印刷等手工業的生產水平,遠遠超過了前代。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進步尤快,建成於洪武年間的南京龍江造船廠,已設有指揮廳、篷廠、細木作、油漆作、鐵作房等車間,分工細密,有工人四百餘戶。

明成祖「智勇有大略」,雄心勃勃,以「天下共主」自居,決心派遣一支艦隊,遠航西洋,「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由誰來掛帥出徵呢?鄭和是最佳人選。因為他不僅「公勤明敏,謙恭謹密,不避勞績,縉紳鹹稱譽焉」(《昆陽馬公墓志銘》),博得成祖的信賴,而且還是回教徒,兼奉佛教,適於盛行伊斯蘭教和佛教的南亞、中亞和西亞國家的外交工作。歷史呼喚英雄,鄭和應時而出,造就了英雄的偉業。

相關焦點

  • 鄭和七次下西洋,是著名的航海家,最後卻死在航海途中
    其實在中國古代的時候,有很多非常著名的航海家,不過最出名的幾位都在國外,那麼在中國有這樣一位非常出色的航海家就是鄭和,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其實是一名宦官,俗稱就是太監。但是從鄭和的一生來看他其實有很大的功勞,至少為以後的軍事發展帶來一些動力,並且也在很多方面讓我們看到了中國當時的軍事實力,不過當時的皇帝抱有的想法就是朝貢,用這樣的方法去顯示出中國的國力,當然在現在看來覺得有一些太過炫耀,可是當時的皇帝這麼喜歡那麼無奈鄭和就需要去其他的國家來送禮。
  • 致敬偉大的航海家鄭和 寫在中國航海日之際
    以及眾多的英雄,用九死一生 把人類引向藍色世界 縱觀人類的發展史,也是一部認識海洋、走近海洋、開發海洋的歷史。從公元4世紀的希臘航海家皮忒阿斯駕駛小船進行最早的海上遠航算起,人類在一次次打破先輩的紀錄。從最初的涉水過河,漂流湖泊,到近海航行,再發展到遠洋航行,一次次創造了新的奇蹟。航海技術也從經驗航行,到以山形水勢和地物為導航標誌的地文航海,再到以星辰日月為引航標誌的天文航海;從燈塔到浮標,從指南針到衛星導航,從航海圖到自動標繪雷達等,人類一次次實現著跨越式進步。
  • 尋找大航海家鄭和的足跡
    600年前的中國明代永樂年間,大航海家鄭和以歷經二十八年(1405-1433年),七下西洋的壯舉,震驚了當時的世界。今天,在中國日益開放,國際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環境下,航海家鄭和,這位中國古代開放的先驅,探險勇士,和平使者,以他一生頗富傳奇的航海經歷,重展魅力,吸引了海內外諸多關注的目光。 孟席斯語出驚人:鄭和船隊曾到美洲!
  • 歷史上的今天|7月11日 615年前的今天 明代航海家鄭和下西洋!
    615年前的今天,1405年7月11日,明代航海家鄭和下西洋。鄭和,本姓馬,名和,小名三寶,又叫馬和、馬三寶,1371年出生於雲南昆陽。後來,鄭和憑藉著過硬的軍事才能和朱棣的完全信任成為了下西洋的正使太監。當時的鄭和正值壯年,身材魁梧,並且還具備佛教和伊斯蘭教的宗教背景,大家一致認為這有利於他順利完成下西洋的使命。1405年7月11日,鄭和率船隊下西洋。
  • 中國明代航海家鄭和,到過美洲嗎?一份地圖讓專家百思不得其解
    那麼,中國明代的航海家鄭和是否到過此地呢?在他看來,這份地圖上所標記的地點,應是15世紀中國航海家鄭和曾經去過的地方。此外,報導還說,明朝永樂皇帝朱棣在位時,曾經多次派人「遠徵探險」。
  • 中國航海日:船模大師「再現」鄭和艦隊
    613年前的今天,中國偉大航海家鄭和率27000餘人,208艘龐大艦隊從江蘇太倉瀏家港起航,開啟了七下西洋的偉業。鄭和下西洋的歷史之久、規模之大、航程之遠、抵達國家之多,是當時世界上任何國家都無可比擬的,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世界早了將近一個世紀。
  • 鄭和原來是一個太監,後來成為了著名的航海家
    今天我們說的人物是鄭和,相信大家對鄭和都不陌生,應該聽說過鄭和下西洋的故事,許多電視劇也拍過鄭和下西洋的劇情。鄭和原名叫馬和,小名叫三寶,被人稱為三寶太監,是中國歷史上的航海家外交家。有人就問了,他明明叫馬和,為什麼大家稱他鄭和呢。因為他是被明成祖朱棣賜姓鄭。馬和本是跟隨明成祖朱棣的一個太監。
  • 鄭和:大航海家精神引領南京走向世界
    徐琦攝他,一生七下西洋; 他,提升了南京的國際地位; 他,完成了世界航海史上一大壯舉; 他就是明代大航海家鄭和,一生七次帶領船隊自南京龍江港起航,到訪南洋諸島、波斯灣、紅海,乃至赤道以南的非洲東部近40個國家和地區,一路進行文化交流,增進友好關係,深得當地人民的敬重。南京始終是這一偉大航海活動的決策中心和起點城市。
  • 偉大的航海家鄭和下西洋彼岸有譽聲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廣域講述歷史人文,今天小編繼續給大家帶來大航海家鄭和下西洋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歡。鄭和七次出使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創始人,在歷史上起過很大的作用:第一、促進了中國和南洋各國之間交通的進一步發展。
  • 探尋鄭和之路:「三寶樓」盡展航海家風採
    在雲南滇池南岸的昆陽月山山麓的鄭和公園內,建有一座「三寶樓」,這是晉寧人民為紀念鄭和下西洋五百八十四周年而建,並用他的小名「三寶」命名。此樓設計精妙絕倫,建造巧奪天工,獨具鄭和出生地的特色,盡展航海家的風採。  記者來到「三寶樓」前,數不清的碧桃花、垂絲海棠、山玉蘭奼紫嫣紅,爭相怒放。
  • 上海紀念偉大航海家鄭和
    本報訊 從今天起,「鄭和航海暨國際海洋博覽會」將在上海拉開帷幕,這也是紀念我國偉大航海家鄭和首次下西洋600周年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國務院新聞辦昨天在京召開了鄭和航海暨國際海洋博覽會新聞發布會,交通部副部長徐祖遠、上海市副市長楊雄介紹了有關情況。
  • 偉大的航海家鄭和
    鄭和是我國古代偉大的航海家,是世界大航海的先驅者。從1405年到1433年二十八年間,曾率領龐大的船隊七次下西洋,訪遍了亞非37個國和地區,為世界航海事業和各國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 明朝航海家鄭和原來的名字並不叫鄭和,他的名字為朱棣所賜
    鄭和是我國明朝航海家、外交家,他率領船隊七次下西洋,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壯舉。鄭和原名馬和,小名三寶,因在明成祖時有功於北京的鄭村壩而被賜姓鄭,賜名和,於是改名鄭和。馬哈木之子賽典赤·贍思丁被元朝封為鹹陽王,官至中書平章事,於至元十一年(1274)奉元世祖之命出鎮雲南,任雲南行省平章政事。臨受命時,元世祖對他抱以厚望。他到任後也不負重託,勤於政務,安民保境,又「教之拜跪之節,婚姻行媒,死者為之棺槨奠祭,教民播種,為陂池以備水旱,創建孔子廟、明倫堂,購經史,授學田,由是文風稍興」。
  • 麻將竟是明朝這位著名航海家發明的,他發明麻將是因為無聊
    麻將的來源眾說紛紜,最廣為流傳的,就是在明朝時候發明的,而發明它的,正是我們所熟悉的明朝著名航海家—鄭和。鄭和,明朝太監,雲南人,小名三寶,又作三保。中國明朝航海家、外交家。永樂二年(1404年),鄭和因功升任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地位僅次於司禮監。鄭和有智略,知兵習戰,明成祖對鄭和十分信賴 。
  • 人們給了西方航海家非常高的評價?我們今天應該重新認識「鄭和」
    1998年,《美國地理雜誌》評選1000年來100位在世界上產生重要影響的人物,中國人列了七個,鄭和為首。「鄭和之後再無鄭和」這句聽著很像玩笑的一句話卻揭示了近代孱弱的真相——梁啓超先生是第一個向世界宣傳並肯定鄭和的人。1904年,他寫了關於鄭和的傳,他稱鄭和是:「並時而興的海上巨人。」和誰並時而興呢?和哥倫布,和達迦馬。
  • 鄭和發現美洲?明代西方傳教士繪製的地圖為你揭秘
    公元1584年,利瑪竇在肇慶繪製出了第一幅近代意義上的中文世界地圖,但歷史資料中,並沒有保留下來這幅地圖的中文名稱。1935年,中國學者洪業曾經對此提出觀點,認為公元1584年利瑪竇在肇慶繪製的那一幅世界地圖,中文名稱應是《山海輿地圖》。洪業的這個觀點,很快被國內外學者普遍接受,幾成定論。
  • 簡述鄭和七次下西洋的經歷,一個偉大的航海家的傳奇故事
    鄭和到了滿刺加,受到了國王及大臣們的熱情接待。國王身著盛裝,親自帶儀仗隊迎至港口。鄭和遞交了永樂皇帝的國書,向國王贈送了銀印、服裝及其它一些優厚的禮物,還在當地立碑耘紀念。滿利加國王對鄭和的遠航十分支持,除了提供一些物資作為補充,還幫助鄭和在那裡建立了一個存放貨物的倉庫。
  • 鄭和群礁,南沙最大群礁,為什麼與我國明朝航海家鄭和重名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鄭和群礁的地理狀況,鄭和群礁也叫鄭和環礁,位於在北緯10度19-25分,東經114度13-44分範圍內。礁盤總面積達2247平方公裡,但露出海面的陸地面積只有0.557平方公裡,東西長約56公裡,南北寬約19公裡,礁內淺湖水深在50至90米。群礁內包括太平島、中洲礁、敦謙沙洲、鴻庥島、南薰礁及低潮時露出水面的舶蘭礁、安達礁和小南薰礁等。
  • 昆明晉寧舉辦2018文化旅遊節紀念航海家鄭和
    央廣網晉寧7月12日消息(記者 張江元)昨天(7月11日)是第十四個中國航海日,也是鄭和七下西洋的首航紀念日。雲南昆明晉寧鄭和故裡舉辦2018文化旅遊節,以「傳承精神、揚帆啟航」為主題一併紀念這位偉大的航海家。
  • 解讀歷史: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航海家鄭和七次下西洋的背景故事
    因而在明成祖統治初年,明代的國力逐漸強盛起來。可是,朱棣的皇位坐得並不踏實,他自己的心理上總是有一絲難以抹去的陰影,這便是朝廷內外一直議論不絕的朱棣依靠武力從自己的親侄兒手裡奪取了皇位,這是"奪嫡」不合乎封建正統觀念。基至有一些前朝的老臣,站出來公開反對,有的則消極抵制。朱棣經常為此焦慮不安。有一天在宮中閒暇散步,他忽然想起了劉基的兒子劉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