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群礁,南沙最大群礁,為什麼與我國明朝航海家鄭和重名

2020-12-04 準哥看世界1

大家對我國南海的開發建設都十分關心,對南海的島嶼也都耳熟能詳如數家珍。小編之前也為大家介紹了很多,如黃巖島、永興島、太平島等,但對群礁也許大家就不是很了解了,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我國南沙群島中礁盤面積最大的群礁鄭和群礁。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鄭和群礁的地理狀況,鄭和群礁也叫鄭和環礁,位於在北緯10度19-25分,東經114度13-44分範圍內。礁盤總面積達2247平方公裡,但露出海面的陸地面積只有0.557平方公裡,東西長約56公裡,南北寬約19公裡,礁內淺湖水深在50至90米。群礁內包括太平島、中洲礁、敦謙沙洲、鴻庥島、南薰礁及低潮時露出水面的舶蘭礁、安達礁和小南薰礁等。

這個群礁為什麼叫鄭和群礁呢?難道與我國下西洋的鄭和有什麼淵源嗎?還別說,還真是這樣,在1947年之前這個群礁被命名為鐵沙礁,為了紀念我國明代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的豐功偉績,鄭和七次下西洋就是從南海向外拓進的,所以在1947年之後被命名為鄭和群礁。

接下來我們了解一下鄭和群礁中各島嶼、沙洲的基本情況。太平島位於鄭和群礁西北角,面積0.43平方公裡,現由我國臺灣管轄。中洲礁東距太平島約6公裡,是一個面積約為2000平方米的無人島礁,也由我國臺灣管轄。

我國駐守南薰礁和安達礁,常態巡查小南薰礁。南薰礁行政上隸屬海南省三沙市,位於鄭和群礁西南。小南薰礁是南薰礁南部的小礁石,故取名小南薰礁。是一座低潮時露出水面的無人島礁。安達礁位於鄭和群礁東端,是鄭和群礁中礁盤面積最大的島礁,與和南薰礁一起拱衛太平島,守衛鄭和群礁。敦謙沙洲位於太平島以東約11.6公裡,面積約0.04平方公裡,敦謙沙洲東北約10公裡是舶蘭礁,是一座低潮時漏出水面的島礁。鴻庥島位於鄭和群礁南部,面積約0.08平方公裡,礁盤面積2.56平方公裡。

相關焦點

  • 致敬偉大的航海家鄭和 寫在中國航海日之際
    特別是和西方遠航攫取暴利的資本主義、殘暴的海外殖民相比,鄭和的船隊是多麼的文明、多麼高貴!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讓我們再來重溫歷史,傳承先驅精神,進一步增強「四個自信」,錘鍊戰略耐力,進而加快海洋強國建設步伐,以航海夢共築中國夢。 為什麼要下西洋?為什麼是鄭和?
  • 偉大的航海家鄭和
    鄭和是我國古代偉大的航海家,是世界大航海的先驅者。從1405年到1433年二十八年間,曾率領龐大的船隊七次下西洋,訪遍了亞非37個國和地區,為世界航海事業和各國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 尋找大航海家鄭和的足跡
    600年前的中國明代永樂年間,大航海家鄭和以歷經二十八年(1405-1433年),七下西洋的壯舉,震驚了當時的世界。今天,在中國日益開放,國際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環境下,航海家鄭和,這位中國古代開放的先驅,探險勇士,和平使者,以他一生頗富傳奇的航海經歷,重展魅力,吸引了海內外諸多關注的目光。 孟席斯語出驚人:鄭和船隊曾到美洲!
  • 明朝的大航海家鄭和為啥是內官監而不是司禮監的太監?
    明朝的大航海家鄭和為啥是內官監而不是司禮監的太監?了解中國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明朝是中國有名的太監王朝,太監的權利變得十分的大,尤其是以司禮監尤為出名,司禮監的掌印太監和秉筆太監掌握著披紅的權利,掌印太監甚至被稱為「內相」,是宦官的巔峰,論權利,甚至可以和內閣首輔一爭高下。
  • 鄭和原來是一個太監,後來成為了著名的航海家
    今天我們說的人物是鄭和,相信大家對鄭和都不陌生,應該聽說過鄭和下西洋的故事,許多電視劇也拍過鄭和下西洋的劇情。鄭和原名叫馬和,小名叫三寶,被人稱為三寶太監,是中國歷史上的航海家外交家。有人就問了,他明明叫馬和,為什麼大家稱他鄭和呢。因為他是被明成祖朱棣賜姓鄭。馬和本是跟隨明成祖朱棣的一個太監。
  • 受明太宗委派的航海家鄭和為什麼不採取西方國家殖民模式
    鄭和航海規模龐大,航行距離之遠堪稱歷史之最。 15世紀開始隨著新航路的開闢,歐洲開啟了殖民模式,到處劃分殖民地掠奪資源。到1960年全球僅有4個國家,沒有被殖民或受到殖民影響。但就在同一時期中國人也沒閒著,明太宗朱棣即位後,派遣鄭和率領船隊從江南太倉起錨南下西洋。
  • 明朝航海家鄭和原來的名字並不叫鄭和,他的名字為朱棣所賜
    鄭和是我國明朝航海家、外交家,他率領船隊七次下西洋,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壯舉。鄭和原名馬和,小名三寶,因在明成祖時有功於北京的鄭村壩而被賜姓鄭,賜名和,於是改名鄭和。在這次戰役中,仍以馬三寶為名的鄭和是他手下戰將之一,因作戰勇敢而給他留下較深印象。永樂二年(1404年)正月初一,明成祖朱棣以賜姓授職的方式表達他對有功之臣封賞與恩寵時,馬和被賜姓"鄭",以紀念鄭村壩大捷,從此馬和改稱為"鄭和"。同時,升遷為內官監太監,相當於正四品官員,史稱三寶太監 。關於鄭和的姓氏和家族的來源,還有一個較為曲折的經歷。
  • 鄭和六次下西洋,比西方航海家遠航發現新大陸還早半個多世紀!
    鄭和是中國歷史上很有名的太監。他的本名叫馬三保,所以有人又稱呼他為三保太監。鄭和出生在雲南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窮苦之家。他們一家人都十分虔誠,其祖父、父親都曾經親身到過聖地麥加朝聖,因此鄭和從小就從長輩的口中聽聞了許多海外的奇人逸事,對航海有著很大的興趣。
  • 麻將竟是明朝這位著名航海家發明的,他發明麻將是因為無聊
    麻將的來源眾說紛紜,最廣為流傳的,就是在明朝時候發明的,而發明它的,正是我們所熟悉的明朝著名航海家—鄭和。鄭和,明朝太監,雲南人,小名三寶,又作三保。中國明朝航海家、外交家。永樂二年(1404年),鄭和因功升任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地位僅次於司禮監。鄭和有智略,知兵習戰,明成祖對鄭和十分信賴 。
  • 上海紀念偉大航海家鄭和
    本報訊 從今天起,「鄭和航海暨國際海洋博覽會」將在上海拉開帷幕,這也是紀念我國偉大航海家鄭和首次下西洋600周年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國務院新聞辦昨天在京召開了鄭和航海暨國際海洋博覽會新聞發布會,交通部副部長徐祖遠、上海市副市長楊雄介紹了有關情況。
  • 中國最偉大的航海家鄭和是太監嗎?他是怎麼死的?他的墓地在哪裡
    鄭和銅像鄭和在朱棣登基之後,因為在靖難之變中為朱棣立下戰功所以深得朱棣的信任,不但給鄭和賜「鄭」姓,還升任鄭和做了內官監太監。注意是「升任」,也就是說明朝的太監其實是一種官職。不同於清朝的太監,只是被閹割的供皇室使用的男性僕人,所以這裡存在很大的誤解。
  • 探尋鄭和:航海家鄭和是中國第一個吃燕窩的人?
    中新社馬六甲一月二十七日電 題:鄭和是第一個吃燕窩的人?  中新社記者:韓勝寶  馬六甲是燕窩王國,春節期間到酒店吃燕窩的、到超市買燕窩送禮的處處可見。一位在馬六甲出生的七十多歲的華人林局紳告訴記者,中國第一個吃燕窩的人竟是明朝航海家鄭和。
  • 偉大的航海家鄭和下西洋彼岸有譽聲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廣域講述歷史人文,今天小編繼續給大家帶來大航海家鄭和下西洋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歡。鄭和七次出使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創始人,在歷史上起過很大的作用:第一、促進了中國和南洋各國之間交通的進一步發展。
  • 鄭和下西洋體現了明朝人怎樣的海洋意識?
    該圖為明代宮廷藏本,彩繪絹本,386x475cm,該圖以大明王朝的版圖為中心,東起日本朝鮮,南至爪哇,西至非洲西海岸、西歐,北面到蒙古,顯示了明朝及臨近地區的各級居民地、山型、河流及其相對位置,以及鎮寨、堡驛、渠塘、堰井、湖泊、澤池、邊地、島嶼等共計1000餘處。是中國目前已知尺寸最大、年代最久遠、保存最完好的古代世界地圖。其中山東半島繪製得比較清楚,但朝鮮和日本是非常不準確。
  • 人們給了西方航海家非常高的評價?我們今天應該重新認識「鄭和」
    1998年,《美國地理雜誌》評選1000年來100位在世界上產生重要影響的人物,中國人列了七個,鄭和為首。「鄭和之後再無鄭和」這句聽著很像玩笑的一句話卻揭示了近代孱弱的真相——梁啓超先生是第一個向世界宣傳並肯定鄭和的人。1904年,他寫了關於鄭和的傳,他稱鄭和是:「並時而興的海上巨人。」和誰並時而興呢?和哥倫布,和達迦馬。
  • 以中國明朝航海家命名,這艘戰艦破了中國海軍哪4項記錄?
    相信鄭和這個有名的人物大部分人都有聽說過,鄭和下西洋的事情更是家喻戶曉。在當時那個海上設施和地理知識不如現代的年代,鄭和他以自己的勇氣和智慧帶領著一批人馬乘坐著大船邁向了大洋,給許多不曾了解、不曾發現的國家和民族帶去了我國表示友好的物品,教會了他們許多技能,也給我國帶來了許多珍奇瑰寶。
  • 竟然與航海家鄭和有關
    東南亞很多國家都有所種植, 其中以泰國最多,我國南部沿海的省份也有種植。 榴槤所含營養極為豐富,但是很多人無法忍受他的氣味,可是,愛它的人超級愛,號稱「水果之王」。據傳它原產在馬來西亞,大城王朝時代傳入泰國。馬來語稱榴槤為「徒良」,泰語一直保留這樣叫法,中文譯為「榴槤」。
  • 中國明代航海家鄭和,到過美洲嗎?一份地圖讓專家百思不得其解
    那麼,中國明代的航海家鄭和是否到過此地呢?在他看來,這份地圖上所標記的地點,應是15世紀中國航海家鄭和曾經去過的地方。此外,報導還說,明朝永樂皇帝朱棣在位時,曾經多次派人「遠徵探險」。
  • 明朝沒有衛星導航技術,鄭和是怎麼實現萬裡遠洋航行的?
    鄭和是我國古代最為傑出的航海家,他七下西洋,浮舟數十萬裡,傳播了中華文明,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和經貿往來,書寫了人類航海史上的輝煌壯舉。今天人們出行,無論是開車還是其他交通工具,往往藉助衛星定位導航軟體。
  • 簡述鄭和七次下西洋的經歷,一個偉大的航海家的傳奇故事
    永樂元年,明朝的使臣也來過這裡,古裡國王派遣使臣訪問過中國。鄭和到達古裡後,遞交國書,贈送禮品,並在那裡立碑紀念。碑文中說。古裡國與中國相距遙遠,這裡民情安順,時世昌明,刻石於此,永垂萬世。表示了兩國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古裡國是一個大商業都會,當時中國、爪哇、錫蘭等國的商人常來此匯集貿易。這裡的貿易定價非常有趣,稱為擊掌定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