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是中國歷史上很有名的太監。他的本名叫馬三保,所以有人又稱呼他為三保太監。鄭和出生在雲南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窮苦之家。他們一家人都十分虔誠,其祖父、父親都曾經親身到過聖地麥加朝聖,因此鄭和從小就從長輩的口中聽聞了許多海外的奇人逸事,對航海有著很大的興趣。後來鄭和被明朝的軍隊俘虜,帶到了北京,在燕王府裡做了一個小太監。他很聰明,無論是讀書還是習武都學得很快,燕王朱棣很喜歡他,並且賜他姓鄭,改名叫鄭和在燕王起兵發動的「靖難之役」中,鄭和作戰勇敢,更加受到燕王的信任和賞識。燕王最終打敗了他的侄兒登上了皇帝的寶座,鄭和和因為有大功也被升了官,做了宮中的主管太監.
永樂三年(1405),皇帝第一次派鄭和為使者,與另一個太監王景弘一起帶領一支船隊出使西洋。鄭和帶的船隊有士兵27000多人,還有各種技術人員醫生、工匠、翻譯人員等等。他們乘坐著62艘大船,最大的一艘長44丈、寬18丈,可以容納千人,還配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航海圖和羅盤等資料、儀器,能夠充分保證航向的正確和船隊的安全。因為船上還帶了大量的金銀財寶,所以就起名叫做「寶」,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先進的遠航船舶。
船隊從蘇州州劉家河揚帆出海,經過福臺離開海岸岸線行,到了今天的越南、泰國、印度尼西亞、斯裡蘭卡等地,在第二年月,經過15個月的航行,返回了當時的首都南京。這次返航,隨船帶來了許多國家的使節來朝見中國皇帝,這使永樂皇帝非常高興,給了各國使節很多賞賜,鄭和也受到了獎賞。回來剛剛幾個月,鄭和就再次被派出使,從此以後欲罷不能,先後一共六次出使西洋,歷時30年之久。鄭和的船隊歷經風險,到過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曾經到達非洲的東海岸和紅海沿岸,比西方航海家遠航發現新大陸還早半個多世紀,是我國航海史上的一次壯舉。鄭和的航海船隊如此之龐大,每一次都耗資巨大,既耗費了無數的人力物力,同時還擔負了很大的風險,那麼,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關於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歷代都有各種各樣的不同說法,最常見的就是尋找流亡海外的建文帝。燕王謀反攻佔了南京城後,傳說並沒有找到其侄子建文帝的屍體,為了安撫人心,他只好發布詔書,說建文帝已在皇官大火中喪生。但是朱棣頂著「算位」的惡名,真正的皇帝卻有傳言說已流亡海外,他這個龍椅又怎麼能坐得穩呢?他時時擔心建文帝會從海外號召反對他的力量捲土重來,所以一直不斷地派人四處尋找建文帝的下落,派往海外的就是鄭和。
近年來有的學者還考證說,鄭和為了找尋建文帝,不但多次下西洋,還曾經三次東渡扶桑,去過日本。有的人很不贊同這種說法,認為建文帝根本不可能在燕王的嚴密監視追捕下逃出南京城,肯定已死在城中。就是建文帝未死,以他一個文弱書生,也並不值得成祖耗費這麼巨大的心力去尋找他。反過來,這一派的觀點認為鄭和遠航主要是軍事目目的,根據就是《明明史》中記載的成祖「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否則他僅僅為了尋找建文帝,也不用帶這麼多的士兵。正是這支強大的海軍力量充分顯示了中國泱泱大國的軍事威懾力,使得那些小國紛紛派使臣隨船來中國朝見。如果真是以此為目的而進行遠航,那麼無疑已經達到了目的。還有人說,鄭和的航海主要是以經濟目的為主。船隊遠航既可以滿足明朝政府擴大對外貿易的要求,也可以建立起西方國家對明朝的「朝貢貿易」體系,藉此增加攝政收入。而且除了官方之外,普通的沿海縉紳百姓也從中大大受益。若只是這個原因,則理由是不夠充分的。
明朝的歷代皇帝向來都遵守祖訓,堅持以農立國,從未把貿易收入視為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更別提主動地去拓展海外貿易市場了。而且在朝貢貿易中,中國本著大國的姿態,一向薄來厚往,若想以此增加財政收入,那那豈不是白日做夢一樣?其實,上述幾種說法都有失偏頗,對鄭和的六次下西洋應有一個具體全面的分析。其中的前三次,可能是以安撫海外未降的臣民,加之尋找傳說逃往海外的建文帝為主要目的,同時也有聯繫海外各國的目的。因為這三次遠航實際上走的都並不太遠,只是在東南亞各國中逡巡而已。而後三次則是以獵奇為主要目的。通過前三次的航行,不但帶回了很多外國的使節朝貢,而且帶來了中國前所未見的異域珍奇之物,這時已經坐穩皇位、國泰民安的永樂皇帝對這些奇珍異寶十分感興趣,也想了解一下中國以外的世界,所以又派鄭和進行更大規模的遠航,證據就是第四次、第五次遠行到了非洲的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國家。總的看來,這種說法似乎更接近事實真相,成祖不太可能僅以某一個單一的目的而進行耗資如此巨大的遠航,若說以政治目的為主,兼以其他各種目的而進行遠航,那還是說得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