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六次下西洋,比西方航海家遠航發現新大陸還早半個多世紀!

2021-01-18 橘子姐歷史解說

鄭和是中國歷史上很有名的太監。他的本名叫馬三保,所以有人又稱呼他為三保太監。鄭和出生在雲南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窮苦之家。他們一家人都十分虔誠,其祖父、父親都曾經親身到過聖地麥加朝聖,因此鄭和從小就從長輩的口中聽聞了許多海外的奇人逸事,對航海有著很大的興趣。後來鄭和被明朝的軍隊俘虜,帶到了北京,在燕王府裡做了一個小太監。他很聰明,無論是讀書還是習武都學得很快,燕王朱棣很喜歡他,並且賜他姓鄭,改名叫鄭和在燕王起兵發動的「靖難之役」中,鄭和作戰勇敢,更加受到燕王的信任和賞識。燕王最終打敗了他的侄兒登上了皇帝的寶座,鄭和和因為有大功也被升了官,做了宮中的主管太監.

燕王

永樂三年(1405),皇帝第一次派鄭和為使者,與另一個太監王景弘一起帶領一支船隊出使西洋。鄭和帶的船隊有士兵27000多人,還有各種技術人員醫生、工匠、翻譯人員等等。他們乘坐著62艘大船,最大的一艘長44丈、寬18丈,可以容納千人,還配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航海圖和羅盤等資料、儀器,能夠充分保證航向的正確和船隊的安全。因為船上還帶了大量的金銀財寶,所以就起名叫做「寶」,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先進的遠航船舶。

王景弘雕像

船隊從蘇州州劉家河揚帆出海,經過福臺離開海岸岸線行,到了今天的越南、泰國、印度尼西亞、斯裡蘭卡等地,在第二年月,經過15個月的航行,返回了當時的首都南京。這次返航,隨船帶來了許多國家的使節來朝見中國皇帝,這使永樂皇帝非常高興,給了各國使節很多賞賜,鄭和也受到了獎賞。回來剛剛幾個月,鄭和就再次被派出使,從此以後欲罷不能,先後一共六次出使西洋,歷時30年之久。鄭和的船隊歷經風險,到過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曾經到達非洲的東海岸和紅海沿岸,比西方航海家遠航發現新大陸還早半個多世紀,是我國航海史上的一次壯舉。鄭和的航海船隊如此之龐大,每一次都耗資巨大,既耗費了無數的人力物力,同時還擔負了很大的風險,那麼,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建文帝

關於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歷代都有各種各樣的不同說法,最常見的就是尋找流亡海外的建文帝。燕王謀反攻佔了南京城後,傳說並沒有找到其侄子建文帝的屍體,為了安撫人心,他只好發布詔書,說建文帝已在皇官大火中喪生。但是朱棣頂著「算位」的惡名,真正的皇帝卻有傳言說已流亡海外,他這個龍椅又怎麼能坐得穩呢?他時時擔心建文帝會從海外號召反對他的力量捲土重來,所以一直不斷地派人四處尋找建文帝的下落,派往海外的就是鄭和。

鄭和

近年來有的學者還考證說,鄭和為了找尋建文帝,不但多次下西洋,還曾經三次東渡扶桑,去過日本。有的人很不贊同這種說法,認為建文帝根本不可能在燕王的嚴密監視追捕下逃出南京城,肯定已死在城中。就是建文帝未死,以他一個文弱書生,也並不值得成祖耗費這麼巨大的心力去尋找他。反過來,這一派的觀點認為鄭和遠航主要是軍事目目的,根據就是《明明史》中記載的成祖「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否則他僅僅為了尋找建文帝,也不用帶這麼多的士兵。正是這支強大的海軍力量充分顯示了中國泱泱大國的軍事威懾力,使得那些小國紛紛派使臣隨船來中國朝見。如果真是以此為目的而進行遠航,那麼無疑已經達到了目的。還有人說,鄭和的航海主要是以經濟目的為主。船隊遠航既可以滿足明朝政府擴大對外貿易的要求,也可以建立起西方國家對明朝的「朝貢貿易」體系,藉此增加攝政收入。而且除了官方之外,普通的沿海縉紳百姓也從中大大受益。若只是這個原因,則理由是不夠充分的。

明朝的歷代皇帝向來都遵守祖訓,堅持以農立國,從未把貿易收入視為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更別提主動地去拓展海外貿易市場了。而且在朝貢貿易中,中國本著大國的姿態,一向薄來厚往,若想以此增加財政收入,那那豈不是白日做夢一樣?其實,上述幾種說法都有失偏頗,對鄭和的六次下西洋應有一個具體全面的分析。其中的前三次,可能是以安撫海外未降的臣民,加之尋找傳說逃往海外的建文帝為主要目的,同時也有聯繫海外各國的目的。因為這三次遠航實際上走的都並不太遠,只是在東南亞各國中逡巡而已。而後三次則是以獵奇為主要目的。通過前三次的航行,不但帶回了很多外國的使節朝貢,而且帶來了中國前所未見的異域珍奇之物,這時已經坐穩皇位、國泰民安的永樂皇帝對這些奇珍異寶十分感興趣,也想了解一下中國以外的世界,所以又派鄭和進行更大規模的遠航,證據就是第四次、第五次遠行到了非洲的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國家。總的看來,這種說法似乎更接近事實真相,成祖不太可能僅以某一個單一的目的而進行耗資如此巨大的遠航,若說以政治目的為主,兼以其他各種目的而進行遠航,那還是說得通的。

相關焦點

  • 偉大的航海家鄭和下西洋彼岸有譽聲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廣域講述歷史人文,今天小編繼續給大家帶來大航海家鄭和下西洋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歡。鄭和七次出使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創始人,在歷史上起過很大的作用:第一、促進了中國和南洋各國之間交通的進一步發展。
  • 尋找大航海家鄭和的足跡
    他比哥倫布提早72 年發現了美洲新大陸,比麥哲倫提前一個世紀完成了環遊地球的航行!這一論斷語出驚人。 孟席斯是原英國海軍潛艇指揮官,退休後開始自己愛好的航海史研究。本打算撰寫一本鄭和航海的書。
  • 鄭和只會航海?看他下西洋都幹了些什麼?打仗外交玩政治無一不精
    鄭和下西洋,沒找到建文帝卻帶回異獸「麒麟」,究竟是什麼動物?明朝成祖時代,太監鄭和率領龐大的艦隊7次下西洋,航線集中於「東南亞-東非」一帶,事跡廣為人知,但是,鄭和航隊在下西洋途中都幹了什麼事情?我想這就少有人能講出個大概。
  • 致敬偉大的航海家鄭和 寫在中國航海日之際
    從公元4世紀的希臘航海家皮忒阿斯駕駛小船進行最早的海上遠航算起,人類在一次次打破先輩的紀錄。從最初的涉水過河,漂流湖泊,到近海航行,再發展到遠洋航行,一次次創造了新的奇蹟。航海技術也從經驗航行,到以山形水勢和地物為導航標誌的地文航海,再到以星辰日月為引航標誌的天文航海;從燈塔到浮標,從指南針到衛星導航,從航海圖到自動標繪雷達等,人類一次次實現著跨越式進步。
  • 中國明代航海家鄭和,到過美洲嗎?一份地圖讓專家百思不得其解
    對西方人而言,發現美洲的是哥倫布,但是,對於當地的土著來說,最早發現美洲大陸的當屬印第安人。 歷史學家加文·孟席斯在其書《1421:中國發現世界》中,曾以這份地圖作為證據,來研究是誰發現了美洲。在他看來,這份地圖上所標記的地點,應是15世紀中國航海家鄭和曾經去過的地方。此外,報導還說,明朝永樂皇帝朱棣在位時,曾經多次派人「遠徵探險」。
  • 七次下西洋的竟然是他,從太監到航海家,他經歷了什麼
    七次下西洋的竟然是他,從太監到航海家,他經歷了什麼鄭和原來是明朝的一個太監,但後來卻成了世界著名的航海家。他在世的時候曾經七次下「西洋",開闢了一條連接我國和亞非各國的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中外航海史上的壯舉。
  • 世界上,到底是誰最先發現了新大陸?為何很多學者都說是中國人?
    都知道,鄭和是明朝著名的航海家。在十五世紀初,受明成祖派遣率領船隊開始遠洋航行,先後七次下西洋。這期間,鄭和到過許多國家和地區,不僅創造了中外航海史上的奇蹟,宣揚了大明國威,還促進了中國與西方各國之間的友好交流。然而,鄭和七次遠航,每次的航行路線和經過的地方都不相同。
  • 簡述鄭和七次下西洋的經歷,一個偉大的航海家的傳奇故事
    鄭和遞交了永樂皇帝的國書,向國王贈送了銀印、服裝及其它一些優厚的禮物,還在當地立碑耘紀念。滿利加國王對鄭和的遠航十分支持,除了提供一些物資作為補充,還幫助鄭和在那裡建立了一個存放貨物的倉庫。倉庫面積很大,裡面存放著糧食、金錢和許多航行需要的物資,為鄭和的遠航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轉運站。
  • 偉大的航海家鄭和
    鄭和是我國古代偉大的航海家,是世界大航海的先驅者。從1405年到1433年二十八年間,曾率領龐大的船隊七次下西洋,訪遍了亞非37個國和地區,為世界航海事業和各國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 大航海時代,帆船如何逆風遠航?
    西方的航海大時代造就了人類的兩大壯舉,一次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也就是美洲大陸,美洲大陸的發現,讓人類歷史進程加快了不止一步,同時也為人類帶來了不少災難,而哥倫布用來探索新大陸的主要船隻聖瑪利亞號就是一艘非常著名的帆船,這種帆船的船型被稱為卡瑞克式,卡瑞克式帆船是西方帆船史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船型,也是帆船製造史上的一個高峰。
  • 鄭和下西洋體現了明朝人怎樣的海洋意識?
    14歲進入北平燕王府,因身材魁梧、思維敏捷,出入戰陣而多建奇功,特別是因幫助朱棣登基有功,擢升為內官監長官太監(正四品),而賜姓鄭,時稱「三保太監」。1405年,鄭和奉使出洋時,年約35歲。他在1405、1407、1409、1413、1417、1421、1431年七次下西洋,其中六次在永樂年間,一次在宣德年間,前後28年。第一到第三次是第一階段。
  • 歷史上的今天|7月11日 615年前的今天 明代航海家鄭和下西洋!
    615年前的今天,1405年7月11日,明代航海家鄭和下西洋。鄭和,本姓馬,名和,小名三寶,又叫馬和、馬三寶,1371年出生於雲南昆陽。後來,鄭和憑藉著過硬的軍事才能和朱棣的完全信任成為了下西洋的正使太監。當時的鄭和正值壯年,身材魁梧,並且還具備佛教和伊斯蘭教的宗教背景,大家一致認為這有利於他順利完成下西洋的使命。1405年7月11日,鄭和率船隊下西洋。
  • 鄭和下西洋對東南亞伊斯蘭教發展的貢獻
    比歐洲麥哲倫和哥倫布的航海探索活動整整早了一百年,這無疑是人類發展史上一次劃時代的壯舉!如今印度尼西亞有兩億多穆斯林,已然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伊斯蘭教國家。 那麼問題來了,鄭和下西洋和東南亞伊斯蘭教的迅速傳播到底有無聯繫,若是,又有多大關聯呢? 要解開這個問題,首先我們需要的了解一下伊斯蘭教的起源和分布情況。 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伊斯蘭教形成稍晚。
  • 鄭和七次下西洋,是著名的航海家,最後卻死在航海途中
    其實在中國古代的時候,有很多非常著名的航海家,不過最出名的幾位都在國外,那麼在中國有這樣一位非常出色的航海家就是鄭和,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其實是一名宦官,俗稱就是太監。中國明代航海家,外交官,宦官,這樣一系列的官職放在他的身上也覺得相當的不可思議,鄭和當初出生的時候是位於明洪武四年,他是馬哈只的第二個兒子,之前他還叫做馬和,當時被明軍副統掠走來到了南京,成為了一名太監。其實在一開始的時候他是完全不需要承受這樣的命運的,但是無奈卻有了這樣的事實。
  • 人們給了西方航海家非常高的評價?我們今天應該重新認識「鄭和」
    梁啓超先生曾說過:哥倫布、達迦馬航海以後,有無數個哥倫布,無數個達迦馬去航海,而且在世界上產生很大影響,可是鄭和之後就再無鄭和,為什麼?因為明成祖所達到的目的已經達到了,即使再出一個鄭和,仍不可能是哥倫布和達迦馬的方式,仍是中國人的方式。
  • 中國航海日:船模大師「再現」鄭和艦隊
    613年前的今天,中國偉大航海家鄭和率27000餘人,208艘龐大艦隊從江蘇太倉瀏家港起航,開啟了七下西洋的偉業。鄭和下西洋的歷史之久、規模之大、航程之遠、抵達國家之多,是當時世界上任何國家都無可比擬的,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世界早了將近一個世紀。
  • 鄭和或許發現新大陸?英國潛艇司令提出假設:中國人更早發現美洲
    但在幾個世紀之前,板塊邊界並非如此明朗清晰,特別是在新大陸被發現之前,在歐洲人的眼裡,當時的世界組織只存在亞、非、歐三大陸,甚至當時還有人將這三大陸並稱為『世界島』!隨之,在15世紀末的時候,新大陸的發現這才使人們重新認識這個世界。發現新大陸的不同見解如今,關於新大陸的發現,人們各持已見。
  • 鄭和船隊在世界上處於什麼水平
    鄭和與他的船隊七次下西洋,途經阿丹、紅海、等多個地區,向周邊國家宣揚了大明的國威,並推動了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是古代中國航海史上的一個裡程碑。鄭和船隊在中國航海上佔有一定地位,與同時期的其他國家相比也有幾分優勢。那麼鄭和船隊在當時世界上具體處於什麼樣的水平呢?
  • 受明太宗委派的航海家鄭和為什麼不採取西方國家殖民模式
    鄭和航海規模龐大,航行距離之遠堪稱歷史之最。 15世紀開始隨著新航路的開闢,歐洲開啟了殖民模式,到處劃分殖民地掠奪資源。到1960年全球僅有4個國家,沒有被殖民或受到殖民影響。但就在同一時期中國人也沒閒著,明太宗朱棣即位後,派遣鄭和率領船隊從江南太倉起錨南下西洋。
  • 航海日尋訪鄭和故鄉,細數大航海時代東西方實力差距,踏海前行!
    今天,是中國航海日,1405年7月11日,偉大的航海家鄭和開始了第一次下西洋的航行,這一天,後來被定為「中國航海日」,在今年的航海日到來時,我再次走進了位於昆明晉寧的鄭和公園——鄭和的出生地,緬懷、致敬鄭和這位偉大的航海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