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船隊在世界上處於什麼水平

2020-12-05 腦洞外星人

在中國的航海史上,有這麼一個歷史事件不容忽視,它是古代中國海洋文明發展的重要依據。其影響力之大,輻射到經濟、政治與文化等多個方面,體現了中國深厚的海洋文化底蘊,這個歷史事件就是開始於永樂年間,並結束於宣德年間約三十年的鄭和下西洋。

鄭和與他的船隊七次下西洋,途經阿丹、紅海、等多個地區,向周邊國家宣揚了大明的國威,並推動了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是古代中國航海史上的一個裡程碑。

鄭和船隊在中國航海上佔有一定地位,與同時期的其他國家相比也有幾分優勢。那麼鄭和船隊在當時世界上具體處於什麼樣的水平呢?

想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將鄭和船隊的大小、船舶數量、速度、航行距離等方面與世界上同時期的船隊進行比較。但是這卻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因為鄭和船隊自身至今仍存在著團團疑雲。

儘管鄭和與他的船隊進行了多次航行,但歷史上對鄭和船隊詳細的描述和記載卻不多。《瀛涯勝覽》中首次出現對船隊大小和規模的描述,據記載,鄭和的船隊為「寶船六十三號,大者長四十四丈,闊一十八丈,中者長三十七丈,闊十五丈」。

其中的「寶船」即是指鄭和的船舶,當初統治者決定派遣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中也包含著尋寶之意圖,因此將鄭和的船舶命名為寶船。在《瀛涯勝覽》之後的史冊,都延續了《瀛涯勝覽》的說法,官方史籍《明史》也是如此。

對於鄭和船隊的大小記載,人們有不同的看法。一些人認為明史中的記載是真實而符合實際的,但另一群人卻提出質疑。

他們對此進行了嚴密的考究,並根據當時的尺寸單位與當今的尺寸單位轉換計算出寶船的規模。一丈等於十尺,根據明代出土的尺來看,一尺約等於零點二八米,那麼大號寶船的長度與寬度就可以換算為長123.2米,寬50.4米,中號則為長103.6米,寬42米。

人們認為寶船的長度與寬度不成正確的船舶比例關係,在實際航海中不可能正常航行,更別提駕駛著這樣的船舶遠渡重洋了。同時,還有寶船屬尖底船還是平底船、動力來源以及關於寶船「料」容量等問題,對於這些疑雲有著各種各樣的說法。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鄭和寶船中所運用的航海技術在十五世紀是領先於世界的。鄭和駕駛著他的船隊,開闢了十多條新的海上航線,最遠到達了紅海和非洲西海岸,途中經過了幾十個國家,並且比哥倫布先七十年抵達「新大陸」,比麥哲倫早六十年到達「麥哲倫海峽」。背後沒有過硬的技術,是不足以支持鄭和的船隊走向世界的。

鄭和下西洋給世界許多寶貴的財產。在鄭和船隊出發前,鄭和收集了許多關於海洋的資料,深入研究了海洋的島嶼分布、海峽情況以及水勢氣象等等,並依次繪製出《鄭和航海圖》等珍貴的海圖資料,為當時的南洋航行提供了參考。

並且,此艘鄭和寶船的建造整合了過往的造船經驗,延用了元代的羅盤針以及阿拉伯的航海技術,將中外文明混合在一起,有力地推動了航海及造船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鄭和下西洋還開啟了十五世紀世界性的遠航。十五世紀是一個地理發現的世紀,世界地圖正在被人們一片片地拼全,其中世界性的航海就扮演了關鍵的角色。

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國的對外聯繫,航線跨越了東、西兩個半球,將兩邊的世界連接在了一起,是全球化初期的實踐。自從鄭和於十五世紀早期進行了多次航行後,世界航海的序幕被拉開了。

葡萄牙派遣人員分別在1415、1418年發現了馬德拉群島等多個島嶼。1487年,人們發現了好望角。此後在十五世紀九十年代還出現了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這樣重大的地理發現,世界正在逐漸連成一個整體。

鄭和下西洋對鄰近國家輸出了中華文明,促進了文化圈的形成。並且,鄭和下西洋還消滅了部分海盜,有助於世界航海的安全與和諧。

綜上所述,鄭和下西洋不僅在造船與航海技術上在世界上佔有一定地位,它所帶來的寶貴財富與重大意義影響世界,使得鄭和下西洋在眾多歷史事件中被人們永遠銘記。

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腦洞外星人,一個研究地球歷史的外星人

相關焦點

  • 從季風航海的角度,看鄭和船隊下西洋的航線、行程安排是否合理?
    鄭和船隊系由木帆船組成,海上航行全靠風力驅駛。每次出航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船員對風向和風力的掌握。船員對沿途所經地區的季風變化規律,必須有非常準確的了解,這是遠洋航行成功的必要保證。今天,我們將從季風航海的角度,看鄭和船隊下西洋的航線和行程是否合理?
  • 尋找大航海家鄭和的足跡
    經一系列的研究後,孟席斯斷定:「最早的世界航海地圖,是由中國人繪製的。因為繪製大面積海域地圖需要巨型船隻來完成,只有中國人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隻。而後來歐洲探險家們使用的海圖,包括那張1842年葡萄牙的世界航海地圖,是根據中國人的地圖或航海認識繪製的。具體說,即是中國大航海家鄭和極其隨從船隊完成了如此規模浩大的航海,並且繪製了航海地圖。
  • 鄭和下西洋,大家知道寶船結構嗎?那可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
    至明宣宗宣德八年(1433年),鄭和七次下「西洋」,十多年間訪問了30多國,在世界航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鄭和寶船是鄭和船隊中最大的海船,是鄭和船隊中的主體,也是鄭和率領的海上特混艦隊的旗艦,它在鄭和船隊中的地位相當於現代海軍中的旗艦、
  • 中國航海日:船模大師「再現」鄭和艦隊
    鄭和下西洋的歷史之久、規模之大、航程之遠、抵達國家之多,是當時世界上任何國家都無可比擬的,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世界早了將近一個世紀。當代美國史學家路易斯·利瓦塞斯這樣評論:鄭和船隊在世界歷史上是一支舉世無雙的艦隊,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沒有艦隊可以與之相匹。
  • 鄭和:大航海家精神引領南京走向世界
    徐琦攝他,一生七下西洋; 他,提升了南京的國際地位; 他,完成了世界航海史上一大壯舉; 他就是明代大航海家鄭和,一生七次帶領船隊自南京龍江港起航,到訪南洋諸島、波斯灣、紅海,乃至赤道以南的非洲東部近40個國家和地區,一路進行文化交流,增進友好關係,深得當地人民的敬重。南京始終是這一偉大航海活動的決策中心和起點城市。
  • 歷史上著名的外交家之鄭和-七下西洋的航海家
    雖然清朝時期的閉關鎖國讓中國被世界的發展遠遠拋在了後面,但是在明朝時期,中國的海權無比的強大,關於這點最有力的證明就是鄭和七下西洋,這不僅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蹟卻 很遺憾,雖然鄭和是個偉大的人物,但是關於他的出身資料目前還是比較匱乏。
  • 探尋鄭和:航海家鄭和是中國第一個吃燕窩的人?
    林局紳是馬六甲研究鄭和的資深專家,他告訴記者,鄭和的遠洋船隊在海上遇到了大風暴,停泊在馬來群島的一個荒島處,食物緊缺,無意中發現荒在斷石硝壁上的燕窩。於是鄭和就命令部屬採摘,洗淨後用清水燉煮,用以充飢。數日後,船員個個臉色紅潤,中氣頗足。回國時,鄭和帶了一些燕窩獻給明成祖。從此,燕窩成了朝拜皇帝重臣的貢品。  鄭和到過的馬來西亞、印尼、泰國等海岸,均是燕窩的主產地。
  • 偉大的航海家鄭和
    鄭和是我國古代偉大的航海家,是世界大航海的先驅者。從1405年到1433年二十八年間,曾率領龐大的船隊七次下西洋,訪遍了亞非37個國和地區,為世界航海事業和各國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 致敬偉大的航海家鄭和 寫在中國航海日之際
    在每一次下西洋中,他給各國人民帶去了當時世界上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科學文化。他展示了國威,極大的開拓了中國航海的地理空間。在下西洋中,船隊規模空前,共「乘巨舶百餘艘」;其中第六次下西洋航行最遠,先是到達馬六甲、蘇門答刺後,又派出若干個小分隊分別向西向東南出使。
  • 歷史上的今天|7月11日 615年前的今天 明代航海家鄭和下西洋!
    615年前的今天,1405年7月11日,明代航海家鄭和下西洋。鄭和,本姓馬,名和,小名三寶,又叫馬和、馬三寶,1371年出生於雲南昆陽。後來,鄭和憑藉著過硬的軍事才能和朱棣的完全信任成為了下西洋的正使太監。當時的鄭和正值壯年,身材魁梧,並且還具備佛教和伊斯蘭教的宗教背景,大家一致認為這有利於他順利完成下西洋的使命。1405年7月11日,鄭和率船隊下西洋。
  • 用龍涎香治病、豆子生豆芽,這些都是鄭和做的事
    鄭和下兩洋發生在我國中醫中藥十分發達的歷史時期,與大航海時代的所有西方航海者相比,利用中醫中藥防病治病,是鄭和船隊得天獨厚的條件。中醫藥知識的普及,使處於特殊環境的人們更加注重利用中醫中藥防病治病,鄭和使團利用生薑、茶葉、白酒等這些日常用品強身健體、消除病患是最好的例證。鄭和船隊航海沿途所到的國家,環境、氣候、水質都有很大差別,有些地方有「瘴氣」,有些地區存在各種流行病。
  • 鄭和下西洋對東南亞伊斯蘭教發展的貢獻
    如今印度尼西亞有兩億多穆斯林,已然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伊斯蘭教國家。 那麼問題來了,鄭和下西洋和東南亞伊斯蘭教的迅速傳播到底有無聯繫,若是,又有多大關聯呢? 要解開這個問題,首先我們需要的了解一下伊斯蘭教的起源和分布情況。 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伊斯蘭教形成稍晚。
  • 航海日尋訪鄭和故鄉,細數大航海時代東西方實力差距,踏海前行!
    究其原因,主要是強大的國力和遠洋船隊人員的配備上,以及中國人很早就開始喝茶,茶葉作為遠航中維生素的提供者,也保障著全體船員的安全。世界航海史上最龐大的海上醫療體系據《鄭和家譜》記載,鄭和船隊的官員陣容如下:欽差正使太監7員,副使監丞10員,少監10員,內監53員,都指揮2員,指揮93員,千戶104員,百戶103員,舍人2名,戶部郎中1員,鴻臚寺序班2員,陰陽官1員,陰陽生4名,醫官醫士180員,旗校、勇士、力士、軍力、餘丁、民稍、買辦、書手共26803名,以上共27411名。
  • 明治維新前的日本在世界上處於什麼水平
    由於日本地瘠民貧,又孤懸海外,所以在世界上長期沒有什麼存在感。直到19世紀中後期,日本經過明治維新,一躍成為世界一流強國,才真正找到了存在感。那麼明治維新前的日本在世界上處於什麼水平?從領土上看,日本國土面積狹小,本土面積僅僅36萬平方公裡,比俄國、法國、德國、美國、奧匈帝國等西方列強都要小,比中國更是差的遠。如果算上殖民地,日本都沒有歐美列強零頭多。
  • 中國明代航海家鄭和,到過美洲嗎?一份地圖讓專家百思不得其解
    歷史學家加文·孟席斯在其書《1421:中國發現世界》中,曾以這份地圖作為證據,來研究是誰發現了美洲。在他看來,這份地圖上所標記的地點,應是15世紀中國航海家鄭和曾經去過的地方。此外,報導還說,明朝永樂皇帝朱棣在位時,曾經多次派人「遠徵探險」。
  • 泉州港、「巨無霸」廣州港差在哪裡,鄭和要選擇劉家港「下」西洋?
    隨著地理大發現人類進入新紀元,世界各地的航海運動開始蓬勃興起,十五世紀的哥倫布、麥哲倫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然而人類終究是離不開陸地的,隨著人們探索海洋的歷程不斷加快,各地的港口也紛紛興起。這些港口有的原本就是繁榮發達的,有的就是依靠海洋活動興起的,英國的曼徹斯特、荷蘭的鹿特丹等都是其中的代表。
  • 上海紀念偉大航海家鄭和
    本報訊 從今天起,「鄭和航海暨國際海洋博覽會」將在上海拉開帷幕,這也是紀念我國偉大航海家鄭和首次下西洋600周年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國務院新聞辦昨天在京召開了鄭和航海暨國際海洋博覽會新聞發布會,交通部副部長徐祖遠、上海市副市長楊雄介紹了有關情況。
  • 簡述鄭和七次下西洋的經歷,一個偉大的航海家的傳奇故事
    倉庫面積很大,裡面存放著糧食、金錢和許多航行需要的物資,為鄭和的遠航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轉運站。船隊到達這裡後,可在此中轉,然後再到附近一些國家去訪問、貿易。去各國的船隻也都回這裡集中,等候西南信風整隊返航。鄭和的船隊在滿刺加停留了一段時間,又到了印度半島西南端的古裡(今印度科澤科德)。古裡是鄭和第二次下西洋的終點,這是西洋各國中的一個較大的國家。
  • 鄭和下西洋體現了明朝人怎樣的海洋意識?
    第一次鄭和組織了一支27800餘人的龐大船隊,動用208艘船隻,大小寶船63艘,戰船100多艘,水船、糧船40餘艘。帶著大量的金銀銅錢、貨幣,途經蘇門答臘、阿魯、舊港、滿刺加、小葛蘭,鄭和下西洋有一個重要的功能,即打擊海盜,保護南海諸國遣使入貢,建立起海上的安全航道。鄭和下西洋從未在海外建立殖民地,也很少動用武力。
  • 鄭和六次下西洋,比西方航海家遠航發現新大陸還早半個多世紀!
    鄭和是中國歷史上很有名的太監。他的本名叫馬三保,所以有人又稱呼他為三保太監。鄭和出生在雲南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窮苦之家。他們一家人都十分虔誠,其祖父、父親都曾經親身到過聖地麥加朝聖,因此鄭和從小就從長輩的口中聽聞了許多海外的奇人逸事,對航海有著很大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