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季風航海的角度,看鄭和船隊下西洋的航線、行程安排是否合理?

2020-12-05 騰訊網

引言:

600年前,鄭和率領龐大的船隊,開始了下西洋的壯舉。從明永樂三年(1405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的28年,其航跡遍及東南亞、南亞、西亞和東非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中外航海史上書寫了光輝的一頁。鄭和船隊系由木帆船組成,海上航行全靠風力驅駛。每次出航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船員對風向和風力的掌握。船員對沿途所經地區的季風變化規律,必須有非常準確的了解,這是遠洋航行成功的必要保證。今天,我們將從季風航海的角度,看鄭和船隊下西洋的航線和行程是否合理?

熱帶、亞熱帶季風的形成及變化特點

古代文獻記載,「(中國)船方陣若一木斛,非風不能動。其檣植定,而帆側掛,以一頭就檣柱,如門扇。……海中不唯使順風,開岸、就岸風皆可使,唯 風逆則倒退爾,謂之使三面風。」

中國古代帆船以縱帆為主,風帆一側固定於船桅之上,船員通過調整風帆的角度,以獲得最大的風力。古代航海,雖然可以通過調整風帆角度和船舶航向以利用不同方向的風力,順風航行是古代航海最理想的條件。操縱木帆船在中低緯度的海上航行,季風的作用非常重要,航海者需要對風向的季節性變化規律非常熟悉,按照不同的季節做不同方向的航行,最大限度地利用不同季節的盛行風(又稱信風),儘量達到順風航行的目的。

現代氣象學研究表明,北半球中低緯度熱帶、亞熱帶季風的形成,與副熱帶高壓帶、熱帶輻合帶的季節性南北移動有直接關係。在北緯30°和南緯30°附近,各有一個副熱帶高壓帶,從這兩個高壓帶分別向赤道低壓帶吹送東北信風(北半球)和東南信風(南半球),熱帶輻合帶位於兩個信風帶之間,呈東西向延伸。

春、秋兩季,熱帶輻合帶位於赤道附近,其兩側的風向都偏東。但隨著太陽直射點的移動,熱帶輻合帶發生向高緯變位,在北半球的夏季,它移至赤道以北。在南半球的夏季,它移至赤道以南。這樣,位於北半球夏季的熱帶輻合帶和南半球夏季的熱帶輻合帶之間的地區,風向隨季節而發生周期性變化,形成季風帶。

大致說來,在東亞的中低緯度地區,冬半年以東北風為主,下半年以西南風為主。南海與印度洋地區季風的轉變時間略有差異,南海地區一般從10月到翌年3月多吹東北風,風力較強;印度洋一般從12月中至2月底多吹東北風,風力較弱。印度洋下半年從3月中至9月多吹西南風,風力較強;南海地區下半年從5月至8月多吹西南風,風力較弱。總體來看,南海地區東北風來得早,結束得晚;北印度洋地區西南風來得早,結束得晚。這種在季風轉變時間上的早晚差異,非常有利於帆船在海上航行。

古代文獻記載了廣州地區與東南亞、南亞地區的海上航行規律:舶船去以十一月、十二月就北風;來以五月、六月就南風。歲十月,提舉司大設番商而遣之。其來也,當夏至之後。可見,古代船舶到、離廣州港口的季節,正與季風的變化特點相符合。

鄭和下西洋船隊的出發港和主要航海路線

01鄭和船隊的出發港

鄭和船隊的出發港,明代史料中共提到三處,即南京龍灣(明代設有造船廠)、太倉瀏家河(或稱劉家港,亦有造船廠)和福建長樂五虎門。關於鄭和船隊的第一次航海,《明史》記載道:「永樂三年(1405年)六月,命和及其儕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餘人,多齎金幣。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蘇州劉家河泛海至福建,復自福建五虎門揚帆,首達佔城,以次遍歷諸蕃國,宣天子詔,因給賜其君長,不服則以武懾之。」關於鄭和的第三次航海,《星槎勝覽》記載:永樂七年「秋九月,自太倉劉家港開船,十月到福建長樂太平港停泊,十二月於福建五虎門開洋,張十二帆,順風十晝夜到佔城。」

以上兩次西洋之行,鄭和船隊均由太倉開赴福建長樂,然後再由福建長樂開洋,前往西洋各國。宣德五年(1431年)鄭和第七 次下西洋,則是由南京龍灣造船廠出發,到達福建長樂,停留約8個月之後,再由此前往西洋各國。從季風航海的角度分析,鄭和船隊下西洋的真正出發港,應該是福建長樂。長樂位於北緯260左右,屬於亞熱帶季風穩定影響的地區,鄭和船隊下西洋之前,大小船隻或由南京龍灣、或由太倉瀏家河,陸續駛往長樂集結,其主要原因就是要在那裡等待穩定的東北季風到來,然後乘東北季風前往西洋各國。

02鄭和船隊下西洋的主要航海路線

由長樂出發的鄭和船隊,乘東北季風前往西洋各國,船隊分為大腙和分腙兩個部分。所謂大腙,是為正使率領的主船隊,分腙則為分支船隊。關於鄭和主船隊的航行路線,長樂南山寺碑有較為明確的記載:自永樂三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歷番國:由佔城國、爪哇國、三佛齊國、暹羅國,直逾南天竺錫蘭山國、古裡國、柯枝國,抵於西域忽魯謨斯國、阿丹國、木骨都束國,大小凡三十餘國,涉滄溟十萬餘裡。

這條航線,大體是由長樂出發後,向西南方向航行,先到佔城(今越南歸仁),次至爪哇(今印尼爪哇島的泗水),然後轉向西北,經過三佛齊(今印尼蘇門答臘島的巨港),穿過今天的馬六甲海峽,經過錫蘭山國(今斯裡蘭卡),繼續向西北航行,到達位於印度半島西南岸的古裡國(今印度國的卡爾卡特),然後分道前往忽魯謨斯(今荷姆茲海峽一帶)、阿丹(位於今亞丁灣一帶)和木骨都束國(位於非洲東海岸)。

永樂三年、永樂五年、永樂七年、永樂十一年和宣德五年的航行,基本上都是沿著佔城一爪哇一蘇門答刺一錫蘭山一古裡國的航線進行的,與長樂南山寺碑中鄭和本人講述的航海路線行船程、停靠地點均有詳細記載。

鄭和船隊海上航行中的季風問題

01鄭和船隊第七次下西洋的航線分析

明代祝允明《前聞記》中,對宣德五年(1431年)至宣德七年(1433年)鄭和船隊第七次下西洋行船程、停靠地點均有詳細記載。鄭和船隊在5個區段的航行,均與季風的起始和轉向有密切聯繫。第一個區段屬於人員、船隻和物資的集結和準備階段,南京龍灣寶船廠的船隻,首先駛往福建長樂,在那裡等待穩定的東北季風到來。下西洋的正式航行,開始於第二個區段,1432年1月從福州五虎門出發,利用冬季的東北季風向西南方向航行,越過赤道後,熱帶東北季風在科氏力的作用下轉為熱帶西北季風,船隊航向也順著風向,轉向東南方向航行,一直抵達斯魯馬益。

第三個區段的航行,從斯魯馬益向西北方向駛往蘇門答臘島的西北部,利用的是南半球冬季的熱帶東南季風,船隊越過赤道以後,東南季風逐漸轉為西南季風,大約在北緯5°左右,船隊遇到了偏西方向的季風阻擋,停留在蘇門答刺國(在今蘇門答臘島西北角的亞齊),等待下一季熱帶東北季風;第四個區段,船隊再次利用東北季風,繼續向西北方向航行,經印度西海岸的古裡,最終抵達忽魯謨斯;第五區段則為主船隊的返航階段,利用的是印度洋上夏季的熱帶西南季風,向東連續航行,經馬六甲海峽後,正趕上南海地區的熱帶西南季風,一路順風返回太倉。

02鄭和下西洋船隊的往返時間

根據《前聞記》的記載,可以準確計算出第七次下西洋的鄭和船隊在不同地點之間的行船日數:去程:由長樂至忽魯謨斯。行船時間共139天,近5個月的時間;返程:由忽魯謨斯至太倉。行船時間共103天,計3個多月的時間。鄭和船隊第七次下西洋的整個航行時間是從1432年1月12日到1433年7月7日,用了一年半,約18個月的時間,其中行船時間共242天,約8個月,途中停留時間約10個月。

鄭和船隊沿途停留的10個月中,一方面是因為貿易和政治、文化活動的需要,另一方面則是為了等候季風轉向。在一年半的航行過程中,鄭和船隊先後利用了北半球的東北季風、南半球的西北季風、南半球的東南季風、北半球的東北季風、北半球的西南季風,而這些季風類型的轉變過程所需要的最短時間正好是一年半,也就是說,鄭和船隊第七次下西洋往返行程所花費的一年半時間,主要是由季風的活動特點決定的,反映了自然條件對船隊航行時間的制約性。

03鄭和下西洋船隊的候風點、分腙點、合腙點

鄭和船隊航行,完全依靠風力。由於航線和季風的限制,船隊在航行途中必須選擇一些地點等候風向的變化,這些地點就是船隊的候風點。由於受風向的制約,船隊的航線不可能任意改變,也就是說,在一次航行過程中,一個船隊能夠經過的地區和國家數量是受季風條件限制的。

為了儘可能多地訪問一些國家和地區,就需要派遣分支船隊(分腙),代替主船隊(大腙)去訪問這些國家和地區。這些分支船隊的出發地,就是所謂的分腙點。合腙點正與分腙點相對,是返航途中各分支船隊與主船隊會合的地方。主船隊和分支船隊在完成出訪任務後,根據季風的特點,在約定的時間裡,到一個規定的地方(合腙點)重新會合,然後共同乘西南季風揚帆歸國。綜合而言,鄭和船隊海上航行過程中的候風點、分腙點、合腙點有如下幾個:

(1)候風點1:斯魯馬益

下西洋的鄭和船隊,一般不是直航馬六甲海峽,徑直前往印度洋,而是經由佔城,向南航行,越過赤道,直抵爪哇島的斯魯馬益,然後再轉往馬六甲海峽。宣德六年下西洋的鄭和船隊,在斯魯馬益停留時間長達4個月,一方面是與當地開展貿易和文化交往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在等候南半球的熱帶東南季風的來臨。

(2)候風點2、分腙點1:蘇門答刺國

鄭和船隊的另一個候風地點位於蘇門答刺國 ,從赤道以南地區,乘熱帶東南季風馳來的鄭和船隊,在這裡遇到偏西風的阻擋,必須在這裡等候下一季的東北季風,以前往位於西北方向的古裡國和忽魯謨廝國。同時,這裡也是前往古裡國方向的鄭和主船隊和前往榜葛刺國(今孟加拉一帶)的分船隊的分腙點。

(3)分腙點2:古裡國

位於印度半島西岸的古裡國(今印度的卡利卡特),「此西洋大國也」,是鄭和船隊的另一個分腙點,從這裡可以乘東北季風,分別前往祖法爾、阿丹、 忽魯謨斯、天方等地。

(4)合腙點:滿刺加

鄭和船隊選擇滿刺加為返航途中的合腙點,在此建有站點,專門用於集散物資和各支船隊的會合。《前聞記》記載,第七次下西洋的鄭和船隊,返航途中到達滿的時間是陰曆四月二十Et,離開的時間大約是在陰曆的五月上旬,正與南海地區西南季風開始的時間相吻合。

結語:

600年前鄭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動,體現了中國在組織大規模木帆船隊遠洋航海方面的高超水平。鄭和船隊的航海活動,充分考慮了季風的變化特點,具體顯現在:

第一:鄭和船隊下西洋的真正出發港是福建長樂。選擇這裡作為出發港,一個最基本的條件就是這裡屬於亞熱帶季風的穩定影響地區。

第二:鄭和船隊下西洋,往返時間一般為一年半。這個特點主要是由船隊選擇的航線和航行中利用的季風所決定的。福建長樂~爪哇~蘇門答臘~古裡~忽魯謨斯航線,先後要利用北半球的亞熱帶東北季風、熱帶東北季風、南半球的熱帶西北季風、熱帶東南季風、北半球的熱帶東北季風和熱帶西南季風,而完成這些季風轉變的最短時間是一年半。

第三:明代鄭和船隊海上航行中的候風地點共有2個:位於今爪哇島上的斯魯馬益;位於今蘇門答臘島上的蘇門答刺國。它們分別是鄭和船隊等候赤道南部的熱帶東南季風和赤道北部的熱帶東北季風的地點。

第四:由於航線和風向的限制,鄭和率領的主船隊不可能在一次航行過程中訪問所有預期前往的國家和地區。因此,船隊必須採取分腙的辦法,派出分支船隊,與主船隊相配合,在受季風限制的航海路線和有限的航海時間內,訪問儘可能多的國家和地區。

第五:主船隊、分腙船隊,必須在一年半的時間裡完成預定的航行任務。回程途中,各支船隊需要重新會合,以便一齊歸國。各支船隊的合腙地點,選擇在滿刺加(位於現在的馬六甲海峽),這裡是返航船隻的必經之地,鄭和船隊在此專門建有站點,用於集結物資和人員。

總之,明代前往印度洋地區的遠洋航海活動,是在唐、宋、元代航海事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中國海員航海知識和航海技術長期積累的結果。鄭和船隊在航線的確定和候風點、分腙點、合腙點的選擇上,充分考慮了低緯度地區季風的變化特點,反映出當時中國在遠洋航海技術方面的高超水平。

本文參考:《鄭和下西洋經略》、《前聞記》、《明史》等;

特別說明:本文所用圖片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

相關焦點

  • 偉大的航海家鄭和
    鄭和是我國古代偉大的航海家,是世界大航海的先驅者。從1405年到1433年二十八年間,曾率領龐大的船隊七次下西洋,訪遍了亞非37個國和地區,為世界航海事業和各國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 鄭和船隊在世界上處於什麼水平
    鄭和與他的船隊七次下西洋,途經阿丹、紅海、等多個地區,向周邊國家宣揚了大明的國威,並推動了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是古代中國航海史上的一個裡程碑。鄭和船隊在中國航海上佔有一定地位,與同時期的其他國家相比也有幾分優勢。那麼鄭和船隊在當時世界上具體處於什麼樣的水平呢?
  • 尋找大航海家鄭和的足跡
    今天,在中國日益開放,國際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環境下,航海家鄭和,這位中國古代開放的先驅,探險勇士,和平使者,以他一生頗富傳奇的航海經歷,重展魅力,吸引了海內外諸多關注的目光。 孟席斯語出驚人:鄭和船隊曾到美洲!
  • 偉大的航海家鄭和下西洋彼岸有譽聲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廣域講述歷史人文,今天小編繼續給大家帶來大航海家鄭和下西洋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歡。鄭和七次出使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創始人,在歷史上起過很大的作用:第一、促進了中國和南洋各國之間交通的進一步發展。
  • 鄭和下西洋體現了明朝人怎樣的海洋意識?
    作為大航海時代前奏的鄭和下西洋從1405年開始,明政府想重建與南洋的朝貢關係,決定派遣宦官鄭和、王景弘等率領船隊數次下西洋,與亞非各國建立起廣泛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聯繫。鄭和原姓馬,名和,雲南昆陽州人,據說在家排行第三,字三保。世奉伊斯蘭教,祖父和父親曾赴麥加朝聖,幼年就耳聞奇聞逸事。
  • 歷史上的今天|7月11日 615年前的今天 明代航海家鄭和下西洋!
    615年前的今天,1405年7月11日,明代航海家鄭和下西洋。鄭和,本姓馬,名和,小名三寶,又叫馬和、馬三寶,1371年出生於雲南昆陽。後來,鄭和憑藉著過硬的軍事才能和朱棣的完全信任成為了下西洋的正使太監。當時的鄭和正值壯年,身材魁梧,並且還具備佛教和伊斯蘭教的宗教背景,大家一致認為這有利於他順利完成下西洋的使命。1405年7月11日,鄭和率船隊下西洋。
  • 七次下西洋的竟然是他,從太監到航海家,他經歷了什麼
    七次下西洋的竟然是他,從太監到航海家,他經歷了什麼鄭和原來是明朝的一個太監,但後來卻成了世界著名的航海家。他在世的時候曾經七次下「西洋",開闢了一條連接我國和亞非各國的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中外航海史上的壯舉。
  • 致敬偉大的航海家鄭和 寫在中國航海日之際
    特別是和西方遠航攫取暴利的資本主義、殘暴的海外殖民相比,鄭和的船隊是多麼的文明、多麼高貴!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讓我們再來重溫歷史,傳承先驅精神,進一步增強「四個自信」,錘鍊戰略耐力,進而加快海洋強國建設步伐,以航海夢共築中國夢。 為什麼要下西洋?為什麼是鄭和?
  • 鄭和下西洋對東南亞伊斯蘭教發展的貢獻
    比歐洲麥哲倫和哥倫布的航海探索活動整整早了一百年,這無疑是人類發展史上一次劃時代的壯舉! 這一切,都是為了等待鄭和船隊的到來。 根據史料記載,鄭和下西洋時,帶的翻譯官馬歡,也是回民,馬歡精通波斯語、阿拉伯語,在鄭和團隊中身兼兩職,既為外事翻譯,又負責傳播中華文化。馬歡至少參加了七次下西洋時的三次。
  • 簡述鄭和七次下西洋的經歷,一個偉大的航海家的傳奇故事
    倉庫面積很大,裡面存放著糧食、金錢和許多航行需要的物資,為鄭和的遠航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轉運站。船隊到達這裡後,可在此中轉,然後再到附近一些國家去訪問、貿易。去各國的船隻也都回這裡集中,等候西南信風整隊返航。鄭和的船隊在滿刺加停留了一段時間,又到了印度半島西南端的古裡(今印度科澤科德)。古裡是鄭和第二次下西洋的終點,這是西洋各國中的一個較大的國家。
  • 泉州港、「巨無霸」廣州港差在哪裡,鄭和要選擇劉家港「下」西洋?
    除此之外,鄭和下西洋還可能選擇那些著名的港口作為起錨點,下面我們就來談談同時期不看忽略的「大港」1.商船雲集、千帆競發的大港——泉州港除了劉家港以外,在當時享有盛名的港口之一的泉州港也是當時數一數二的港口。泉州港的歷史相比於劉家港更為悠久,在中國航海史上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 鄭和下西洋沒有北鬥衛星,是如何不迷路的,靠第六感覺嗎?
    比如鄭和?鄭和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揚帆遠航的代表性人物,比起歐洲的大航海時代,鄭和下西洋比歐洲整整早了一百多年,所以這又不得不感慨明成祖朱棣的雄才大略,單這一項來說明成祖朱棣的眼光絕對不比他老子朱元璋差。
  • 鄭和六次下西洋,比西方航海家遠航發現新大陸還早半個多世紀!
    鄭和是中國歷史上很有名的太監。他的本名叫馬三保,所以有人又稱呼他為三保太監。鄭和出生在雲南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窮苦之家。他們一家人都十分虔誠,其祖父、父親都曾經親身到過聖地麥加朝聖,因此鄭和從小就從長輩的口中聽聞了許多海外的奇人逸事,對航海有著很大的興趣。
  • 上海紀念偉大航海家鄭和
    本報訊 從今天起,「鄭和航海暨國際海洋博覽會」將在上海拉開帷幕,這也是紀念我國偉大航海家鄭和首次下西洋600周年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國務院新聞辦昨天在京召開了鄭和航海暨國際海洋博覽會新聞發布會,交通部副部長徐祖遠、上海市副市長楊雄介紹了有關情況。
  • 歷史上著名的外交家之鄭和-七下西洋的航海家
    雖然清朝時期的閉關鎖國讓中國被世界的發展遠遠拋在了後面,但是在明朝時期,中國的海權無比的強大,關於這點最有力的證明就是鄭和七下西洋,這不僅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蹟卻 很遺憾,雖然鄭和是個偉大的人物,但是關於他的出身資料目前還是比較匱乏。
  • 鄭和七次下西洋,是著名的航海家,最後卻死在航海途中
    其實在中國古代的時候,有很多非常著名的航海家,不過最出名的幾位都在國外,那麼在中國有這樣一位非常出色的航海家就是鄭和,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其實是一名宦官,俗稱就是太監。中國明代航海家,外交官,宦官,這樣一系列的官職放在他的身上也覺得相當的不可思議,鄭和當初出生的時候是位於明洪武四年,他是馬哈只的第二個兒子,之前他還叫做馬和,當時被明軍副統掠走來到了南京,成為了一名太監。其實在一開始的時候他是完全不需要承受這樣的命運的,但是無奈卻有了這樣的事實。
  • 美人魚原型其實是海牛 鄭和下西洋時或見過
    影片中鄭先生畫像上是一副明朝宦官打扮,使得很多人懷疑,「鄭先生」就是從南京出發遠航西洋的偉大航海家鄭和。  「鄭先生」就是鄭和?  《美人魚》中,人魚族的長老級人物「人魚師太」,向族人講述人魚族的悲慘往事,說到人魚族歷史上屢次被人類圍捕、殺害。「在六百多年前的明朝,我們被人類的水軍圍捕了七次,若不是鄭先生仗義相救,我們就滅族了。」
  • 鄭和下西洋的寶船究竟有多大?長150米,排水量3萬噸可信嗎?
    公元1405年至1433年,明朝三寶太監鄭和七次下西洋,是我國和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鄭和七次下西洋,船隊規模之大,人員之多,船隻之大,航程之遠,所到國家之多,在我國和世界航海史上都是空前的。鄭和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寫下了極為光輝的篇章。
  • 中國航海日:船模大師「再現」鄭和艦隊
    613年前的今天,中國偉大航海家鄭和率27000餘人,208艘龐大艦隊從江蘇太倉瀏家港起航,開啟了七下西洋的偉業。鄭和下西洋的歷史之久、規模之大、航程之遠、抵達國家之多,是當時世界上任何國家都無可比擬的,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世界早了將近一個世紀。
  • 航海日尋訪鄭和故鄉,細數大航海時代東西方實力差距,踏海前行!
    今天,是中國航海日,1405年7月11日,偉大的航海家鄭和開始了第一次下西洋的航行,這一天,後來被定為「中國航海日」,在今年的航海日到來時,我再次走進了位於昆明晉寧的鄭和公園——鄭和的出生地,緬懷、致敬鄭和這位偉大的航海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