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沒有北鬥衛星,是如何不迷路的,靠第六感覺嗎?

2020-07-24 小閔學歷史

2020年6月23日,對於中國人來說又是一個值得銘記的日子,因為就在這一天北鬥衛星的最後一顆衛星也發射完成,這就意味著我們中國人在」衛星導航「這個領域已經打破了歐美等國數十年的封鎖,意味著我們從此不再可以受制於人。

鄭和下西洋沒有北鬥衛星,是如何不迷路的,靠第六感覺嗎?

自豪嗎?雖然總是問這樣一個問題,總是感覺會有點傻,但是作為中國人還是很樂於回答這個問題的,自豪。因為這也意味著我們中國也是越來越強大,離中華復興可以說又增進了一步。

當然,從這我們又要引出一個話題,那麼在古代沒有導航的時代,古人是如何保證自己不迷路的呢?或許在古代陸地上行走可以靠著每個地方之間的路引以及問路也能勉勉強強到達目的地,而在海上呢?

比如鄭和?鄭和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揚帆遠航的代表性人物,比起歐洲的大航海時代,鄭和下西洋比歐洲整整早了一百多年,所以這又不得不感慨明成祖朱棣的雄才大略,單這一項來說明成祖朱棣的眼光絕對不比他老子朱元璋差。

可是在海上航行不同於陸路,那個時期遠洋航海技術還未成熟,海面上根本沒有多少船隻,根本沒有問路一說,更何況當時的各國還沒有海上領土這個概念,所以很難想像鄭和當年七下西洋是如何做到不迷路的,畢竟來回要14次,可以說是個大工程:

鄭和下西洋沒有北鬥衛星,是如何不迷路的,靠第六感覺嗎?

鄭和靠著近岸航行

如果我們去觀察鄭和的航海路線圖,會發現寶船幾乎都貼著岸邊航行,也就是俗稱的「近岸航行」

而鄭和就是依靠著陸地上的地形和海圖結合實際來進行航行的,因為在海圖上會給你清晰的標誌出這個地方的地形地形,並告訴你沿著什麼方向航行多久會遇見一個什麼樣的標誌物,可以用來估算大約位置。

而這也是鄭和揚帆遠航的不容易迷路的一個方法之一,畢竟靠著近岸航行一來可以隨時做到上岸保證物資等方面,二來這些標誌性建築也可以保證自己在遠航的過程中不會迷路。

鄭和下西洋沒有北鬥衛星,是如何不迷路的,靠第六感覺嗎?

當然,也有人說鄭和都已經最遠到達了非洲等地,近岸航行這種說法不可靠,對此小編也不做任何評論,但是按照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來說的話這其實很難做到,因為當時的帆船都是木質帆船,在抗浪性上和抗沉性上都不算很好,所以以當時的技術要想做到揚帆遠航對於鄭和來說是一個不小的考驗。

鄭和下西洋主要是宣揚大明的國威以及對外增加貿易,但並不是送死,所以脫離近岸航行這種方法對於寶船隊來說也有一定的難度。

靠著天文航線

經常看電視的朋友們是否經常看到電視劇之中宮廷有類似佔卜師的職位,他們平時的工作每天就是記錄記錄星象,然後根據記錄的星象推斷出將要發生的大事等等。

這似乎看起來很「玄學」,但是有時候我們也不要小看古人的智慧,因為現在我們的確要很多東西無法用科學來解釋,就比如關於天文方面的,現在的我們最多是興趣愛好來感受宇宙的浩淼。

鄭和下西洋沒有北鬥衛星,是如何不迷路的,靠第六感覺嗎?

但是古人可沒有這麼多的興趣愛好,那個時候他們觀測天文除了研究命裡之外更主要的也有識路的作用,我們可以看到在很多古籍之中都有這些記載:

《淮南子》:

「夫乘舟而惑者,不知東西,見鬥極則寤矣。」(西漢)

《佛國記》:

「大海瀰漫無邊,不知東西, 唯望日月星辰而進。」(東晉)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這也是古代航海技術之中至關重要的一環,當時很多的船隊都是靠著夜觀星象來辨識船隊的前進方向。

當然這種方式也是具有局限性的,一個是定位精度不高,只能作為參考,另外一個也是特別尷尬的,那就是如果碰上陰天你又如何前進呢?

指南針的妙用我們不知道?

要說起鄭和下西洋最大的功臣不得不提到我們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指南針。我們知道在古時候指南針是可以唯一能夠辨識方向的工具:

鄭和下西洋沒有北鬥衛星,是如何不迷路的,靠第六感覺嗎?

在明代時期指南針已經成為了比較常見的導航工具了,以當時的技術雖然還有改善空間,不過對當時的航海事業還是有一定幫助的。

現今隨著「北鬥導航」系統的全面組網,中國的衛星導航已經有了質的飛躍,不過也正是前人的摸索伴隨著我們前進,隨著人類的進步,科學技術也是一日千裡。

鄭和下西洋沒有北鬥衛星,是如何不迷路的,靠第六感覺嗎?

相關焦點

  • 鄭和下西洋體現了明朝人怎樣的海洋意識?
    儘管該圖中的海外知識還是模糊和不精確的,但卻是明代統治者制訂海洋政策的重要依據。作為大航海時代前奏的鄭和下西洋從1405年開始,明政府想重建與南洋的朝貢關係,決定派遣宦官鄭和、王景弘等率領船隊數次下西洋,與亞非各國建立起廣泛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聯繫。鄭和原姓馬,名和,雲南昆陽州人,據說在家排行第三,字三保。
  • 鄭和下西洋對東南亞伊斯蘭教發展的貢獻
    那麼問題來了,鄭和下西洋和東南亞伊斯蘭教的迅速傳播到底有無聯繫,若是,又有多大關聯呢? 要解開這個問題,首先我們需要的了解一下伊斯蘭教的起源和分布情況。 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伊斯蘭教形成稍晚。伊斯蘭教是阿拉伯帝國開創者穆罕默德在七世紀初創立,起源於現在沙烏地阿拉伯的麥加和麥地那。
  • 鄭和只會航海?看他下西洋都幹了些什麼?打仗外交玩政治無一不精
    鄭和下西洋,沒找到建文帝卻帶回異獸「麒麟」,究竟是什麼動物?明朝成祖時代,太監鄭和率領龐大的艦隊7次下西洋,航線集中於「東南亞-東非」一帶,事跡廣為人知,但是,鄭和航隊在下西洋途中都幹了什麼事情?我想這就少有人能講出個大概。
  • 鄭和下西洋的寶船究竟有多大?長150米,排水量3萬噸可信嗎?
    公元1405年至1433年,明朝三寶太監鄭和七次下西洋,是我國和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鄭和七次下西洋,船隊規模之大,人員之多,船隻之大,航程之遠,所到國家之多,在我國和世界航海史上都是空前的。鄭和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寫下了極為光輝的篇章。
  • 美人魚原型其實是海牛 鄭和下西洋時或見過
    美人魚原型其實是海牛 鄭和下西洋時或見過 2016-02-16 10:37:06  憑藉這幅古畫,很多人猜測,畫中的人物就是偉大航海家鄭和,明代水軍圍攻人魚族的故事,發生在「鄭和下西洋」期間。  同時,根據古畫以及人魚師太「人類是邪惡的,但是也有正義的。愛是包容,也是忍耐」的臺詞,甚至有人猜測,這是在暗示,「鄭先生」與人魚師太相愛過。
  • 鄭和七次下西洋,是著名的航海家,最後卻死在航海途中
    其實在中國古代的時候,有很多非常著名的航海家,不過最出名的幾位都在國外,那麼在中國有這樣一位非常出色的航海家就是鄭和,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其實是一名宦官,俗稱就是太監。中國明代航海家,外交官,宦官,這樣一系列的官職放在他的身上也覺得相當的不可思議,鄭和當初出生的時候是位於明洪武四年,他是馬哈只的第二個兒子,之前他還叫做馬和,當時被明軍副統掠走來到了南京,成為了一名太監。其實在一開始的時候他是完全不需要承受這樣的命運的,但是無奈卻有了這樣的事實。
  • 偉大的航海家鄭和下西洋彼岸有譽聲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廣域講述歷史人文,今天小編繼續給大家帶來大航海家鄭和下西洋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歡。鄭和七次出使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創始人,在歷史上起過很大的作用:第一、促進了中國和南洋各國之間交通的進一步發展。
  • 從季風航海的角度,看鄭和船隊下西洋的航線、行程安排是否合理?
    鄭和船隊系由木帆船組成,海上航行全靠風力驅駛。每次出航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船員對風向和風力的掌握。船員對沿途所經地區的季風變化規律,必須有非常準確的了解,這是遠洋航行成功的必要保證。今天,我們將從季風航海的角度,看鄭和船隊下西洋的航線和行程是否合理?
  • 明朝沒有衛星導航技術,鄭和是怎麼實現萬裡遠洋航行的?
    鄭和是我國古代最為傑出的航海家,他七下西洋,浮舟數十萬裡,傳播了中華文明,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和經貿往來,書寫了人類航海史上的輝煌壯舉。今天人們出行,無論是開車還是其他交通工具,往往藉助衛星定位導航軟體。
  • 偉大的航海家鄭和
    席間朱棣憶起鄭村壩鄭和立下的功勳,隨即提筆寫了一個鬥大的「鄭」字,賜予鄭和,從此馬和便改名為鄭和,同時提拔鄭和為內宮太監。 二、肩負重任七下西洋 (一)成祖為什麼選派鄭和下西洋?第五次下西洋:永樂十五年(1417)到永樂十七年(1419),到達非洲木骨都束(今索馬利亞摩加迪沙)、麻林(今坦尚尼亞基爾瓦基西瓦尼)。 第六次下西洋:永樂十九年(1412)到永樂二十年(1422),到達非洲木骨都束、慢八撒(今肯亞蒙巴薩)、竹步(索馬利亞朱巴河一帶)、卜剌哇(索馬利亞巴拉韋)、麻林等國。
  • 歷史上的今天|7月11日 615年前的今天 明代航海家鄭和下西洋!
    615年前的今天,1405年7月11日,明代航海家鄭和下西洋。鄭和,本姓馬,名和,小名三寶,又叫馬和、馬三寶,1371年出生於雲南昆陽。鄭和在靖難之役中立有功勳,據說鄭和被賜姓「鄭」也與這次立功有關。最終,靖難之役以朱棣的勝利告終,鄭和也被升任為內官監太監。
  • 簡述鄭和七次下西洋的經歷,一個偉大的航海家的傳奇故事
    倉庫面積很大,裡面存放著糧食、金錢和許多航行需要的物資,為鄭和的遠航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轉運站。船隊到達這裡後,可在此中轉,然後再到附近一些國家去訪問、貿易。去各國的船隻也都回這裡集中,等候西南信風整隊返航。鄭和的船隊在滿刺加停留了一段時間,又到了印度半島西南端的古裡(今印度科澤科德)。古裡是鄭和第二次下西洋的終點,這是西洋各國中的一個較大的國家。
  • 北鬥靠的是什麼?
    以「交流」為主題的第四板塊,通過展示張騫出西域、鄭和下西洋,以及馬可·波羅、利瑪竇等人與中國的友好交往等,重點介紹了導航和測繪製圖技術在古代中外交流中發揮的作用。  「從指南針到北鬥,時代在改變,科技在改變,但各國加強互聯互通的願望沒有改變,人類探索未知領域的努力不會止步。」
  • 中國最偉大的航海家鄭和是太監嗎?他是怎麼死的?他的墓地在哪裡
    朱棣用這樣的形式來給表彰鄭和的功績,也是非常看重鄭和的表現。鄭和是太監嗎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大家,鄭和是太監,但是鄭和卻是個偉大的太監。而且這裡的太監和大家普遍理解上的太監有些差別。鄭和怎麼死的鄭和是中國航海歷史上最偉大的人之一,可以說鄭和將自己的生命都獻給了航海事業,因為鄭和是在自己第七次下西洋的途中病死的。鄭和航海圖鄭和第六次下西洋回來的時候是公元1422年,兩年之後的1424年,永樂大帝明成祖朱棣去世了。
  • 致敬偉大的航海家鄭和 寫在中國航海日之際
    在燕王府,鄭和結識了高僧姚廣孝,這為他在汲取伊斯蘭文明、儒家文明養分的同時,也汲取了佛教文化的滋養,使得鄭和的思想更加開放包容,文化涵養更加深厚。 但是我們要問:為什麼要下西洋?為什麼選擇了鄭和? 先說第一個問題。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取得了勝利後,成為明朝的第三位皇帝,但卻一直沒有找到惠帝朱允炆的下落,是死是活不知道。
  • 鄭和原來是一個太監,後來成為了著名的航海家
    由於人們的閱讀習慣和環境來說,許多人都知道一些口口相傳的故事,但卻不知道其背後的人物的背景,也不能確定其真實性。所以說歷史還需要一一道來。今天我們說的人物是鄭和,相信大家對鄭和都不陌生,應該聽說過鄭和下西洋的故事,許多電視劇也拍過鄭和下西洋的劇情。
  • 用龍涎香治病、豆子生豆芽,這些都是鄭和做的事
    用龍涎香治病、豆子生豆芽,這些都是鄭和做的事中醫中藥是中國古代最燦爛的醫學成就,在西醫傳入我國之前,防病治病靠的就是中醫中藥,明代恰恰是中醫藥文化發展的重要階段,嘉靖年間醫藥學家李時珍及其《本草綱目》將中醫藥學推向一個新的發展高度。
  • 為什麼最後發現美洲大陸的是哥倫布,而不是鄭和?
    我問過很多人,看到這幅圖的時候是種什麼樣的感覺?他們說感覺是密密麻麻,地球周邊不再是廣闊無垠。很多人覺得,「空間」應該就是空空蕩蕩的。但是大家看看,有這麼多的人造物體漂浮在宇宙中。密集到什麼程度呢?2009年,美國的衛星和俄羅斯的衛星迎頭相撞,這可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起空間交通事故。
  • 鄭和六次下西洋,比西方航海家遠航發現新大陸還早半個多世紀!
    建文帝關於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歷代都有各種各樣的不同說法,最常見的就是尋找流亡海外的建文帝。燕王謀反攻佔了南京城後,傳說並沒有找到其侄子建文帝的屍體,為了安撫人心,他只好發布詔書,說建文帝已在皇官大火中喪生。但是朱棣頂著「算位」的惡名,真正的皇帝卻有傳言說已流亡海外,他這個龍椅又怎麼能坐得穩呢?他時時擔心建文帝會從海外號召反對他的力量捲土重來,所以一直不斷地派人四處尋找建文帝的下落,派往海外的就是鄭和。
  • 鄭和:大航海家精神引領南京走向世界
    :大航海家精神引領南京走向世界——看南京「五大城市標識」如何成為城市新IP(四)寶船廠遺址公園。在馬渭源看來,這未嘗沒有可能,「一個巨浪過來,總有船隻被打散,說不定就藉助自然的力量順著大海漂了出去,最終停靠在一個地方並在當地紮根下來。」 雖然對於鄭和七次下西洋的目的一直存有爭論,但不可否認,其壯舉是劃時代的。當時正處於15世紀初期,西方大航海時代還遠遠沒有到來,一直到鄭和航海活動結束幾十年後,才有麥哲倫、哥倫布、達伽馬等西方航海家駕駛著幾條小船,從鄭和下西洋的航線上駛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