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身太監的為偉大航海家鄭和雖是太監卻為何子孫滿堂?

2020-12-05 爭渡

正史上對鄭和入宮前的記載很少,僅僅記載鄭和是雲南人,據《故馬公墓志銘》載,鄭和是馬哈只的第二子,長子馬文銘,本名叫馬和。但此說法並未的到佐證。另有說鄭和原名馬三保,雲南昆陽(今晉寧)回族人。元初來自中亞的色目貴族,族人自稱鹹陽世家。值得肯定的是鄭和的確是雲南人。

網絡配圖

據說在明朝洪武十四年,朱元璋詔命大將傅友德、藍玉等將率領三十萬大軍進攻雲南,梁王被迫逃到晉寧自殺。雲南平定以後,剛剛經過戰爭創傷的平民百姓生活尤為艱難,而此時鄭和的父親又突然離世,使得原本生活困難的鄭家雪上加霜!最後,在被逼無奈的情況下,年僅十一歲的鄭和成為一名小宦官,投靠了剛剛平定雲南的燕王朱棣。

建文帝元年,在燕王舉兵討伐齊泰、黃子澄的「靖難之役」的四年戰爭期間,鄭和一直跟隨著燕王南徵北戰,為燕王的登基立下了赫赫戰功!所以,在燕王朱棣當上皇帝以後,視鄭和為心腹,對他更加信任!至此,就為他以後七次下西洋的偉大壯舉埋下了伏筆!

燕王登基第二年,朱棣下詔命鄭和為內官監太監,並親筆御賜「鄭」姓,從此鄭和就改馬姓鄭,叫鄭和了。被任命太監以後,鄭和的兄長馬文銘把他的長子馬恩來過繼給鄭和,馬恩來後來也跟隨鄭和改姓鄭。鄭恩來又生了兩個兒子,一個是鄭萬顯,一個是鄭庭顯,就這樣,鄭和的子孫後代就不斷沿襲下來,時代相傳。

據了解,目前鄭和的後裔主要有三支,雲南玉溪一支;江蘇南京一支;還有泰國清邁一支。再加上鄭和的出生地雲南昆陽鄭氏,所以總共是四個地方,也被其後人稱之為「三支四地」。

相關焦點

  • 中國最偉大的航海家鄭和是太監嗎?他是怎麼死的?他的墓地在哪裡
    朱棣用這樣的形式來給表彰鄭和的功績,也是非常看重鄭和的表現。鄭和是太監嗎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大家,鄭和是太監,但是鄭和卻是個偉大的太監。而且這裡的太監和大家普遍理解上的太監有些差別。但是對於這個鄭和墓也存在很多的爭議,鄭和是在1433年四月病逝的,但是當時船隊回航的時候是七月份,也就是說在這個三個月裡要把鄭和的屍身帶回國。航海的地區氣候炎熱,鄭和又是伊斯蘭教徒,要遵守「裹身不棺」的傳統,所以把遺體保存完好送回國顯然是有些難度的。而且鄭和的後人也表示,南京牛首山的鄭和墓是一個衣冠冢。
  • 鄭和原來是一個太監,後來成為了著名的航海家
    今天我們說的人物是鄭和,相信大家對鄭和都不陌生,應該聽說過鄭和下西洋的故事,許多電視劇也拍過鄭和下西洋的劇情。鄭和原名叫馬和,小名叫三寶,被人稱為三寶太監,是中國歷史上的航海家外交家。有人就問了,他明明叫馬和,為什麼大家稱他鄭和呢。因為他是被明成祖朱棣賜姓鄭。馬和本是跟隨明成祖朱棣的一個太監。
  • 明朝的大航海家鄭和為啥是內官監而不是司禮監的太監?
    明朝的大航海家鄭和為啥是內官監而不是司禮監的太監?了解中國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明朝是中國有名的太監王朝,太監的權利變得十分的大,尤其是以司禮監尤為出名,司禮監的掌印太監和秉筆太監掌握著披紅的權利,掌印太監甚至被稱為「內相」,是宦官的巔峰,論權利,甚至可以和內閣首輔一爭高下。
  • 偉大的航海家鄭和
    鄭和是我國古代偉大的航海家,是世界大航海的先驅者。從1405年到1433年二十八年間,曾率領龐大的船隊七次下西洋,訪遍了亞非37個國和地區,為世界航海事業和各國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 七次下西洋的竟然是他,從太監到航海家,他經歷了什麼
    七次下西洋的竟然是他,從太監到航海家,他經歷了什麼鄭和原來是明朝的一個太監,但後來卻成了世界著名的航海家。他在世的時候曾經七次下「西洋",開闢了一條連接我國和亞非各國的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中外航海史上的壯舉。
  • 鄭和七次下西洋,是著名的航海家,最後卻死在航海途中
    其實在中國古代的時候,有很多非常著名的航海家,不過最出名的幾位都在國外,那麼在中國有這樣一位非常出色的航海家就是鄭和,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其實是一名宦官,俗稱就是太監。但是從鄭和的一生來看他其實有很大的功勞,至少為以後的軍事發展帶來一些動力,並且也在很多方面讓我們看到了中國當時的軍事實力,不過當時的皇帝抱有的想法就是朝貢,用這樣的方法去顯示出中國的國力,當然在現在看來覺得有一些太過炫耀,可是當時的皇帝這麼喜歡那麼無奈鄭和就需要去其他的國家來送禮。
  • 偉大的航海家鄭和下西洋彼岸有譽聲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廣域講述歷史人文,今天小編繼續給大家帶來大航海家鄭和下西洋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歡。鄭和七次出使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創始人,在歷史上起過很大的作用:第一、促進了中國和南洋各國之間交通的進一步發展。
  • 一位真正的英雄,是民族的驕傲,中國偉大的航海家三寶太監!
    一位真正的英雄,是民族的驕傲,中國偉大的航海家三寶太監!西方的許多水手不僅探索海洋,中國古代還有一個著名的海洋傳說叫鄭和。今天我們要談論明朝的航海大師。鄭和四年前出生在洪武,原名馬三寶,雲南人。他從小就很聰明,喜歡學習。此外,他從小就對航海有濃厚的興趣。
  • 歷史上的今天|7月11日 615年前的今天 明代航海家鄭和下西洋!
    615年前的今天,1405年7月11日,明代航海家鄭和下西洋。鄭和,本姓馬,名和,小名三寶,又叫馬和、馬三寶,1371年出生於雲南昆陽。鄭和在靖難之役中立有功勳,據說鄭和被賜姓「鄭」也與這次立功有關。最終,靖難之役以朱棣的勝利告終,鄭和也被升任為內官監太監。
  • 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應時而出,造就永垂不朽的英雄偉業
    在15世紀初,明代永樂、宣德年間,中國出現了一位赫赫有名的航海英雄——「三保太監」鄭和。他率領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艦隊,揚帆出海,七下西洋,縱橫於南海、印度洋,直抵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岸等三十餘國,高張了我中華的國威,推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
  • 明朝航海家鄭和原來的名字並不叫鄭和,他的名字為朱棣所賜
    鄭和是我國明朝航海家、外交家,他率領船隊七次下西洋,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壯舉。鄭和原名馬和,小名三寶,因在明成祖時有功於北京的鄭村壩而被賜姓鄭,賜名和,於是改名鄭和。在這次戰役中,仍以馬三寶為名的鄭和是他手下戰將之一,因作戰勇敢而給他留下較深印象。永樂二年(1404年)正月初一,明成祖朱棣以賜姓授職的方式表達他對有功之臣封賞與恩寵時,馬和被賜姓"鄭",以紀念鄭村壩大捷,從此馬和改稱為"鄭和"。同時,升遷為內官監太監,相當於正四品官員,史稱三寶太監 。關於鄭和的姓氏和家族的來源,還有一個較為曲折的經歷。
  • 上海紀念偉大航海家鄭和
    本報訊 從今天起,「鄭和航海暨國際海洋博覽會」將在上海拉開帷幕,這也是紀念我國偉大航海家鄭和首次下西洋600周年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國務院新聞辦昨天在京召開了鄭和航海暨國際海洋博覽會新聞發布會,交通部副部長徐祖遠、上海市副市長楊雄介紹了有關情況。
  • 解讀歷史: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航海家鄭和七次下西洋的背景故事
    為了加強北方的防禦力量,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他下令改北平加北京,以北京為都城,南京為留都。永樂十八年(公元142o年),北京的宮殿營造完工,明王朝正式遷都北京。明成祖在經濟上繼續推行了他父親當皇帝以來移民、屯田和獎勵墾荒的政策,農業、手工業、商業都有了很大的發展。
  • 受明太宗委派的航海家鄭和為什麼不採取西方國家殖民模式
    鄭和航海規模龐大,航行距離之遠堪稱歷史之最。 15世紀開始隨著新航路的開闢,歐洲開啟了殖民模式,到處劃分殖民地掠奪資源。到1960年全球僅有4個國家,沒有被殖民或受到殖民影響。但就在同一時期中國人也沒閒著,明太宗朱棣即位後,派遣鄭和率領船隊從江南太倉起錨南下西洋。
  • 鄭和六次下西洋,比西方航海家遠航發現新大陸還早半個多世紀!
    鄭和是中國歷史上很有名的太監。他的本名叫馬三保,所以有人又稱呼他為三保太監。鄭和出生在雲南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窮苦之家。他們一家人都十分虔誠,其祖父、父親都曾經親身到過聖地麥加朝聖,因此鄭和從小就從長輩的口中聽聞了許多海外的奇人逸事,對航海有著很大的興趣。
  •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航海家沒有之一!
    在中國歷史上,不僅有大陸文明也有海洋文明,明朝時的中國是航海的黃金時代,而我們今天要說的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航海家——鄭和!鄭和被閹入宮,進入朱棣的燕王府從侍。永樂二年,鄭和因功升任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地位僅次於司禮監。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朱棣命正使鄭和,副使王景弘率士兵二萬八千餘人出使西洋,造長44丈廣18丈大船62艘,從蘇州劉家河泛海到福建,再由福建五虎門楊帆,先到佔城(今越南中南部地區),期間張輔討平安南。此後,鄭和向爪哇方向南航。永樂四年,鄭和船隊在爪哇三寶壟登陸,進行貿易。
  • 尋找大航海家鄭和的足跡
    600年前的中國明代永樂年間,大航海家鄭和以歷經二十八年(1405-1433年),七下西洋的壯舉,震驚了當時的世界。今天,在中國日益開放,國際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環境下,航海家鄭和,這位中國古代開放的先驅,探險勇士,和平使者,以他一生頗富傳奇的航海經歷,重展魅力,吸引了海內外諸多關注的目光。 孟席斯語出驚人:鄭和船隊曾到美洲!
  • 中國明代航海家鄭和,到過美洲嗎?一份地圖讓專家百思不得其解
    那麼,中國明代的航海家鄭和是否到過此地呢?在他看來,這份地圖上所標記的地點,應是15世紀中國航海家鄭和曾經去過的地方。此外,報導還說,明朝永樂皇帝朱棣在位時,曾經多次派人「遠徵探險」。
  • 歷史上真實的明代太監:封建制度下,與工業革命距離最近的一批人
    「侍帥太監眼非低,也愛州人為立牌。」古代太監職位的始於先秦,並且太監這個職位,一般是宦官中的高級官員。這樣也就不難解釋在明朝為何魏忠賢這樣的大太監能權傾朝野。而且太監進宮之前是要淨身的,所以因為身體上的缺陷會導致心裡上的變化,而且也免不了古代文化觀念中對於這樣身體缺失的人歧視。
  • 揭秘清代太監淨身全過程
    原標題:揭秘清代太監淨身全過程   太監面不生明須,喉頭無突,聲音變細,說話女聲女氣,舉止動作似女非男,成了「中性」人。自東漢開始,才全部用閹人。這是由於在皇宮內廷,上自皇太后、太妃,本朝後、妃以及宮女等,女眷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