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這裡是內官監所在地,鄭和在此「辦公」,如今仍有明代遺蹟

2020-12-06 北京日報客戶端

恭儉胡同位於北海公園北門東側,地安門西大街路南。這條胡同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曾是明代內官監所在地,內官監是明代內廷二十四衙門之一,職掌土木瓦石、油漆、婚禮、火藥等諸作坊,業務十分繁雜。清初,這裡始名內官監胡同,光緒末年訛為內宮監胡同。1911年後定名為恭儉胡同。因為明代時這一帶聚齊了內官監相關的作坊,這些作坊也演化成胡同名,比如「油漆作胡同」、「大石作胡同」、「米糧庫胡同」等。

如今,該胡同內還有東西走向的恭儉一巷、二巷,直至五巷,在這裡能尋找到明代的遺存。

▍恭儉胡同北口

明代鄭和曾在此「辦公」

歷史上,明代太監鄭和是「靖難功臣」,後得到了永樂皇帝朱棣的賞識和重用,就任內官監太監,相當於皇家工程局局長,正四品官員。文字記載,當年恭儉胡同一巷就是內官監署所在地。在這一帶還有一座真武廟。陶金教授在《中國道教》(2007年2期)中曾介紹:「內官監真武廟,位於景山后街內官監胡同,今恭儉胡同北口的西樓巷內。明萬曆年建,當為原內官監宦官所立。」真武廟原址後建有「祗園寺」,為清乾隆年間的私建寺廟,如今,這裡保存完整,且掛有「西城區普查登記文物」的標牌。從今天實際距離看,真武廟距恭儉一巷的內官監署不足百米。

鄭和在內官監就職期間,完成了七下西洋的壯舉。其實,鄭和與北京有著不解之緣,他的祖上曾是北京市的「市長」(元朝燕京宣撫使);鄭和的「辦公室」在恭儉胡同;其居住地現在叫三不老胡同(鄭和原名馬三保,其居住地明代稱「三保老爹胡同」,清代為「三不老胡同」),這條胡同在今德勝門內大街路西,出東口往南就是平安大街廠橋。不難想像,當年鄭和「上下班」路程並不太遠。

在恭儉胡同五巷,留有明清年間遺存的冰窖。古代冰窖分為兩種:官辦冰窖和民辦冰窖。官辦冰窖多為磚石砌築的拱形地下冰窖,民辦冰窖則皆為挖掘土坑,窖穴貯冰。現如今,民辦冰窖早已無處可尋了,官辦冰窖還有三處保存完好。即:紫禁城內皇家冰窖、北海公園東門外的雪池冰窖以及恭儉胡同的恭儉冰窖。

近年來恭儉冰窖華麗轉身,成為一家主題餐廳。藉助恭儉冰窖的歷史,餐廳吸引了一大批中外旅遊愛好者。食客們在品嘗美味的同時,還認識了古時原始冰窖的本來面目。恭儉冰窖為半地下拱形結構建築,大廳是冰窖的外室,到冰窖內室要經過一個小門,走下數階樓梯方能到達底層,類似於今天的地下室。內室分為兩個廳,一個被改造成大餐廳,另一個用來存放餐飲物品。

▍恭儉胡同裡冰窖改成的餐廳 資料圖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恭儉胡同曾是內官監所在地,在這幾百米長的胡同中,明代修建有五座寺廟。自南向北分布著火神廟、三官廟、大馬關帝廟、真武廟及素雲觀。位於恭儉胡同43號的三官廟,始建於明萬曆年間,據傳該廟是鄭和的供奉之所。清光緒年間太監張蘭重修,後為私人購置。三官廟坐北朝南,一進院落,如今這座建築格局保存完整。

▍三官廟

恭儉胡同18號院即為大馬關帝廟遺址,如今這裡已是住滿居民的大雜院。在住戶自建的小房間空隙中,大殿頂上的黃琉璃瓦若隱若現。據老街坊李大媽回憶說,當年的「大馬關帝廟」裡供奉著關公、周倉、大紅馬等雕塑,旁邊還有戰鼓、軍旗和刀槍等,廟宇森嚴,煞是嚇人。那時候小孩子不聽話,大人就會嚇唬說,再不聽話就把你放到廟裡去。

李大媽一家1945年住進來時該廟沒有僧人,廟屬於陳姓太監(當時約60歲)的家廟,他本人不在院中住。他的弟弟和弟媳住在院裡,負責收租。當時關帝廟正殿和土地廟正殿外,其他房間都已租給皮匠、織布廠工人、洋車夫、說書人等各行業的人,李大媽一家當時住在關帝廟正殿東側的兩間耳房中。

恭儉胡同南口有明代建成的火神廟,是專為內官監管轄的油漆作、花炮作、米糧庫等作坊的倉庫祈福而設。火神廟前有小石板橋,清代時被稱為西板橋。民國時,將西板橋南側的馬路稱為西板橋大街,直至1965年更名為景山西街。

▍上世紀六十年代的西板橋

西板橋是內金水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內金水河流出北海經過的第一道橋。這座古橋是2017年8月什剎海街道在拆違過程中發現的,橋面下覆蓋著一層古舊的石板。隨後,相關部門對該橋及河道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發現此處正是歷史記載中小石板橋所在地。考古報告顯示,石橋和河道均具清代特徵,推測明代起橋與河就已存在,清代重修。

清代護軍統領開「槓房」

如今的恭儉胡同8號院,各種後建的小屋擠滿了院落。雖然院落已「密不透風」,但這座三進四合院的規模和氣勢還在。這座院落的主人曾是清光緒帝護軍統領愛新覺羅·毓逖,其長孫愛新覺羅·啟驤(雍正第九代孫)是我國當代著名書法家。

毓逖在光緒三十二年(1906),進入陸軍貴胄學堂學習,成為第一期學員,畢業後任護軍統領。溥儀被逼出宮後,先去了天津,又到了長春。後來,毓逖拒絕了偽滿洲國皇帝溥儀的邀請,留在京城。辛亥革命後,那些王公後裔、皇親國戚斷了俸祿,大多因缺少勞動技能而貧困潦倒,有的甚至坐吃山空,最終淪為乞丐。

毓逖為了養活一大家子人,不得不想辦法謀生。他想到,自己的先祖弘晝生前喜好喪儀,在家中辦喪宴、聽喪樂,甚至還將棺材擺於堂上。1927年,毓逖在地安門外皇城根下買了幾間房,開了家「信成槓房」(舊時用於出租殯葬用具和提供人力、鼓樂等的鋪子叫槓房)。毓逖坐鎮,兒子恆業操辦具體業務。當年為皇室護軍統領、襲「奉恩將軍」爵位,且接受過良好教育的毓逖,為了生存,不得不開槓房,與「死人」打交道,也是萬般無奈之舉。

因為槓房可遵從滿、漢兩族風俗承辦喪事,信成槓房在當時的北平口碑尚好。滿清遺老以及達官新貴的喪事,均請信成槓房操辦。諸如,攝政王載灃(溥儀之父)、國民政府檢察院高友唐、沁王府王爺及福晉、奉系軍閥富雙英、「祥貴人」譚玉玲等人的葬禮都是由信成槓房操辦。最值得記述的是,1933年,毓逖帶領槓房眾人,捨身將李大釗葬至萬安公墓的義舉,為世人津津樂道。

▍毓逖與齊白石(右)

新中國成立後,毓逖的晚年生活也比較安逸,他一直住在自己的院子裡,毓逖性格耿直、待人熱情且博學通達,平時街坊鄰居稱他為「毓四爺」。當年與毓逖為鄰居的於洪達回憶說,毓逖老爺子和藹可親,也特別愛幫助街坊四鄰。他小的時候,毓逖大宅院的西邊有座假山,與北海公園東牆相鄰,山上長滿了花花草草,他們站在土山上,能望見北海夾道和北海城牆。院子的土山下還有一口甜水井,街坊們都吃那口井的水,街坊來挑水時,毓逖老爺子不收一分錢。

「外交小院」與「將軍府」

1953年,作家葉君健與夫人袁茵省吃儉用用三百匹布買下了恭儉胡同3號院。葉老曾回憶說:「我剛搬進那個胡同的時候,一切情景與解放前(可能與『民國』和『滿清』時)差不多,雖古色古香,卻很寒磣……」袁茵也曾回憶,剛搬來的時候,房子特別破舊,房頂(天花板)和窗戶都是紙糊的,屋子的地面就是土地,連塊磚都沒有。每當冬季來臨時,窗戶紙吹得呼呼作響。

▍葉君健夫婦與作家韓素音(左)

據說,此前房子的主人是清朝宮內掌管煤炭的劉姓官員,民國以後逐漸破敗,其後人便將院子分割出售。葉老買下這座小院後,用了幾年的時間打理,不僅更換了門窗、地板,而且在院子裡種上了棗樹、梨樹和柿樹等樹木,小院舊貌換新顏。當時的中國,只有葉君健、林語堂等少數作家可以用英文創作。葉老還肩負著傳播中國文化的特殊使命,因此,經常有國外作家慕名前來拜訪。葉老的家也被譽為「外交小院」。

▍葉君健夫妻在小院中

在葉老家的前院,住著開國中將、時任國防科工委副主任的鐘赤兵。他家的住房與鍾將軍一牆之隔,雖說是多年的老鄰居,兩家卻少有來往。葉老生前講述了這樣一件事,某年冬季來臨前,鍾將軍家維修暖氣設備,其秘書奉鍾將軍之命,來敲葉君健家的門,問他是否願意安裝暖氣,並與鍾將軍家暖氣相連,但要按照國家相關政策繳納成本費。因為那時胡同裡最發愁的是每年冬季生爐子取暖,不僅麻煩,還要擔心煤氣中毒。鍾將軍家安裝暖氣設備後,不忘鄰居,這也讓葉老十分感激。

鍾赤兵因病於1975年逝世後,國家又將住房先後分配給李耀文、伍紹祖,加上此前居住過的黃克誠,在這座面積不大的院落裡,先後有四位將軍在此居住,胡同裡的街坊們親切地稱之為「將軍府」。

在恭儉胡同南口東側,就是米糧庫胡同,這裡也是名人聚集之處,齊白石、溥心畲、啟功、徐志摩、傅斯年、羅爾綱、陳賡、李克農等人,他們或在此居住,或到此探親訪友,或到此拜師學藝,他們如果進出恭儉胡同,都要踏上西板橋,正是這些名人的學養,為這一帶增添了深邃的文化內涵。

相關焦點

  • 南京鐵心橋荒山現無頭龜趺 系守衛明代太監墓
    墓主叫鄭強曾被誤認為是鄭和「其實,這個龜趺不能算是新發現,它曾是雨花臺區的文物保護單位,只是鮮為人知罷了!」一位文物專家告訴記者。《雨花臺區文物志》對「碑亭軼名墓」的記載是:此墓僅存龜趺等文物,視其風格、規制,應是明代之墓,但民間傳說,碑亭建於清代乾隆年間。
  • 鄭和發現美洲?明代西方傳教士繪製的地圖為你揭秘
    第二年,在李之藻等中國官員的支持下,利瑪竇在北京繪製出了《坤輿萬國全圖》,此地圖的原刻本在歐美及日本都有保存。公元1603年,利瑪竇又在北京繪製出了《兩儀玄覽圖》,此地圖只有兩幅存世,分別保存在中國的遼寧博物館和韓國的崇實大學。保存至今的《坤輿萬國全圖》原刻本上,有利瑪竇、李之藻、陳民志、祁光宗等人的序文。
  • 珍貴明代地圖南京居江南中心 找不到上海無錫
    與南京有關的明代古圖不多  「明代時,與南京有關的著名航海圖或者地圖,留存至今的並不多。」鄭自海說。  鄭自海告訴記者,在鄭和研究界,最著名的《鄭和航海圖》就是繪製於南京。《鄭和航海圖》又名《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諸番圖》,是鄭和下西洋時的航海圖。
  • 歷史上的今天|7月11日 615年前的今天 明代航海家鄭和下西洋!
    615年前的今天,1405年7月11日,明代航海家鄭和下西洋。鄭和,本姓馬,名和,小名三寶,又叫馬和、馬三寶,1371年出生於雲南昆陽。鄭和在靖難之役中立有功勳,據說鄭和被賜姓「鄭」也與這次立功有關。最終,靖難之役以朱棣的勝利告終,鄭和也被升任為內官監太監。
  • 穿越到明代,如何當畫師?
    明代雖然未見有如宋代畫院馬遠家族那樣,一連五代都供職畫院的情況,但同樣有相當多的繪畫世家數代人供職於畫院。父子兩代都在畫院中供職的有永樂、宣德時期的戴景祥、戴進父子,邊文進及子邊楚芳、邊楚善;成化、弘治間有林良、林郊父子等。而家族中三代以上都供職於畫院的,永樂至正德間有商喜家族,包括其子偕、殷善、孫股宏等。
  • 中國明代航海家鄭和,到過美洲嗎?一份地圖讓專家百思不得其解
    那麼,中國明代的航海家鄭和是否到過此地呢? 只是,有關鄭和航海的文獻記載並不多,但他在那個時期所取得的航海成就在同期是無人超越的。如今,在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還有許多紀念鄭和的寺廟,可見當時他在文化交流上的傑出貢獻。
  • 歷史上真實的明代太監:封建制度下,與工業革命距離最近的一批人
    但事實上,在正史記載中,所有的存在都是有它合理的因素,太監製度也是如此。特別是明代的太監,雖然他們被明代的讀書人黑的一無是處,但他們卻也做出了很多突破性的東西。甚至有人認為,在古代封建制度下,明代的太監距離工業革命最近。那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說法呢?
  • 明代造物思想下的圈椅:曲直有度,師法自然,從圈椅看明代哲學
    《清明上河圖》直背交椅到了明代,社會穩定政治清明,園林藝術發展,對外貿易也十分繁盛,大量熱帶木材進入到中原,圈椅發展的外部條件成熟,圈椅的發展便到達了高峰。圈椅——曲直有度,師法自然明式圈椅發展自交椅,經唐宋發展至明代,造型大方自然、典雅樸素又外圓內方。
  • 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應時而出,造就永垂不朽的英雄偉業
    在15世紀初,明代永樂、宣德年間,中國出現了一位赫赫有名的航海英雄——「三保太監」鄭和。他率領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艦隊,揚帆出海,七下西洋,縱橫於南海、印度洋,直抵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岸等三十餘國,高張了我中華的國威,推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
  • 成都鬧市發現明代蜀王府遺址
    成都鬧市發現明代蜀王府遺址1/4) "← →"翻頁 11月12日,位於成都市體育中心內的明代蜀王府遺址正在發掘中
  • 明代家具喚醒內心的文化印記
    在20世紀70年代,一件明代黃花梨古董家具不會超過一千元,如今已漲到了十幾萬甚至幾百萬。在1998年,一架明代黃花梨屏風,曾在紐約嘉士德拍賣行拍出110萬美元的高價。昂貴的審美成本,是否構成了人們選擇尚古的理由? 明代家具僅僅是一個點,從這個點上我們看到更多的是審美取向的整體意識「明代家具讓我產生一種親切的記憶。
  • 武漢市區最具歷史感遺址公園:明代藩王謝恩地,武昌起義核心區
    武漢之大,大在城區面積,也大在歷史底蘊,其城區範圍內至今留有眾多古建築遺蹟,很多看似不起眼的街道鬧市區、公共綠地,甚至公園裡往往會有年代感非常久遠的古蹟和文物,被很好保護著。這其中,就有一座緊挨城市二環線建設的公園,它裡面集合了有很多關於明代藩王朱楨活動的建築,又因為這裡也是清末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的核心戰區,故留存有大量相關紀念物品,還為此復建了一段古城牆和起義門城門,這座公園就是楚望臺遺址公園。城區二環線邊上最具歷史感公園。
  • 鄭和:大航海家精神引領南京走向世界
    這個傳統從東吳延續到南朝,再延續到明代,他們都通過廣袤的海洋,開闢對外航線,廣泛發展與沿線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著名明史專家馬渭源表示,其中,鄭和的壯舉讓原本就處於貿易中心地位的南京更加國際化,並大大提升了南京的國際名望與影響。 鄭和七下西洋的故事早已享譽世界,其持續時間之長、規模之大、範圍之廣都堪稱是空前的。近年,有學者考證,鄭和的船隻甚至到過澳大利亞。
  • 市中心發掘出明代郡王府
    發掘工地現場明代郡王府遺蹟  四川新聞網成都6月26日訊(記者 李慧穎)今日,記者從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2018年7月,為配合成都市興城建實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擬建或擬出讓、劃撥正府街建設用地,考古研究院對正府街遺址進行了文物勘探發掘。
  • 十五世紀印度洋國際體系建構:以明代下西洋親歷者記述為線索
    但需要注意的是,由於相關研究已形成廣泛而深遠的慣性思維和話語體系,也影響了此問題的進一步深化。蒙元帝國崩潰後,國際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中外關係經歷了崩潰與重建的過程。15世紀初,明代外交政策出現重大轉折——全面導向海洋,中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從農耕大國向海洋大國的強勁走勢。
  • 這本中國明代世界地圖顛覆了傳統歷史認知
    按照當前普遍的歷史觀點,中國人航海走的最遠的是明代永樂年間的鄭和,他率領的船隊的最西記錄是東非洲,所以在1602年之前,中國人對於美洲是沒有任何認知的。而美洲就是前面敘述過的哥倫布於1492年誤打誤撞首先發現的。這個觀點在中國有海權意識以來,已經籠蓋國人近二百年。
  • 明代的披風:並非鬥篷,男女都能穿
    如果觀察明末清初的繪畫、瓷器裝飾以及其他視覺媒材,便會發現有一種女子服飾常常出現,說明它在當時相當流行,但中國服裝通史類書籍均未提及此服。檢討明代五十餘座墓葬的考古報告資料,在衣物大多腐爛無存的情況下,依然保存下來七件此類服飾的出土實物。
  • 沈偉:拙論道教文化對明代中國陶瓷紋飾的影響
    真正作為普及化和大眾化宗教的「道教」盛行是在明代。明成祖崇奉真武,御用的監、局、司、廠、庫等衙門中,都建有真武廟,供奉真武大帝像。永樂十年(1412年)又命隆平侯張信率軍夫二十多萬人 大建武當山宮觀群,使武當山真武大帝的香火達到了鼎盛。
  • 明代的壽星崇拜及相關民俗——用文物解讀《西遊記》系列
    明末擬話本小說《警世通言》第三十九回有一則「福祿壽三星度世」的故事,其中主要是壽星與由其眷屬白鶴、黃鹿、綠毛龜等所變化之人物的故事。可見明代時的壽星形象已常與這幾種象徵長壽的動物相組合了。在實物遺存中也可以印證這種組合現象,如山西博物院收藏有一組朔州市出土的琺華塑壽星與八仙人物像,其中壽星像的兩側分別刻畫有白鶴與黃鹿(圖1);又如江蘇省蘇州博物館藏有一組明代王錫爵墓出土的銀鎏金壽星像(圖2),天津博物館收藏有一件明代白玉雕壽星像(圖3)等。
  • 《坤輿萬國全圖》,是否藏有「鄭和發現美洲」之秘
    第二年,在李之藻等中國官員的支持下,利瑪竇在北京繪製出了《坤輿萬國全圖》,此地圖的原刻本在歐美及日本都有保存。公元1603年,利瑪竇又在北京繪製出了《兩儀玄覽圖》,此地圖只有兩幅存世,分別保存在中國的遼寧博物館和韓國的崇實大學。保存至今的《坤輿萬國全圖》原刻本上,有利瑪竇、李之藻、陳民志、祁光宗等人的序文。這些人在序文中都明確提到,這一幅《坤輿萬國全圖》是由利瑪竇繪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