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70年代,一件明代黃花梨古董家具不會超過一千元,如今已漲到了十幾萬甚至幾百萬。在1998年,一架明代黃花梨屏風,曾在紐約嘉士德拍賣行拍出110萬美元的高價。昂貴的審美成本,是否構成了人們選擇尚古的理由? 明代家具僅僅是一個點,從這個點上我們看到更多的是審美取向的整體意識
「明代家具讓我產生一種親切的記憶。這些記憶是小時候我去蘇州去無錫時留下的,當人到中年的時候,身邊所有的景物都是西式的,會覺得沒根,找不到感覺。」 北京地之聲科技公司的陸經理是一個典型的南方人。
在他的房間裡,他用中國傳統書櫃擺放著各類充滿現代性的軟體圖書。當我問起這套書櫃的價錢時,陸先生笑而不答。書櫃是紫檀木的,著實精美。
陸先生說他外公家有一塊門板,上面的雕花是明式的,筆法洗鍊,線條流暢。老人家八十多歲的時候,仍引以自豪。你可以說這是固執,但多少年後,這種印象會成為強有力的記憶留在心裡。
「無論什麼價錢的真皮沙發,都不能讓你產生這種親切感。在文革那幾年,紅衛兵來」破四舊「,外公就用一幅巨大的毛主席像將牆上的掛屏遮蔽了起來。」
點著一根煙,陸先生幽幽說道:「前不久我看報紙,看到好多人都在收藏明式家具,其中西門子中國總裁的辦公室裡,都是中式的古典家具,據說那都是真正的文物。我覺得,這不僅僅是擺闊,他們其實是想要找一種印象,可惜的是,這種印象現在不得不支付高昂的成本。這也是一件亦喜亦憂的事情。」
談起明代家具,陸先生的話有些收不住了。他說:「由明到清前期是傳統家具的黃金時代,明代家具的卯榫結構,極有科學性。不用釘子少用膠,不受自然條件潮溼或乾燥的影響。西方的現代家具就不一樣了,有點像膠合板的意思,都是板式結構,有黏合劑,是一種不動腦子的工藝,甚至稱不上是工藝。
明式家具追求原木的本色。原木經過打磨之後的光澤是刷漆無法代替的。這樣的家具,你說它得費多少功夫,消耗多少心血?最重要的是,它能讓你產生一種印象,這種印象多少年後仍會保留著。「
我想,工業化的結果就是代替品的大量複製,汽車可以代替馬車,飛機可以代替汽車。當我們認為飛行在高空是一種奢侈的時候,那些背起行囊的徒步者,正向空中投去輕蔑的一瞥。
無論是蘇州的拙政園,還是揚州的瘦西湖,無論住進四合院,還是參觀帝王殿堂,表面上的景觀雖有殘存,但中國人的心理景觀卻一度淡出。
今天,在細微之處,我們看到,從唐裝到旗袍,從仿古建築與文物保護的疾呼。面對摩天大樓和肯德基,中國一部分人的中式心理景觀開始時隱時現。
心理的景觀是一個文化印記,這個景觀有多麼清晰,這個印記就會有多麼強烈。明代家具有廣、狹二義之分。廣義的明式家具,著重一個「式」字,不管制作於明代或明以後何時,也不論貴重材質和一般材質,只要具有明代家具風格,皆稱之「明式家具」。狹義則指明代至清代前期材美工良,造型優美的家具。
明代是我國古代家具製造的黃金時期。城市商品經濟的繁榮,住宅和園林建築的不斷興起,對家具業產生了極大的促進作用。特別是明代中葉以後對外貿易的開放,使東南亞熱帶地區的硬木大量輸入,人們得以充分運用其木作技術去製作各種高級家具。因此,這一時期生產的家具,在品種、結構、造型和裝飾上形成了鮮明的藝術風格,所造就的模式被人們譽為「明式」家具。
明代家具的優點除結構精巧、造型優美外,在家居裝飾方面,經過幾百年的積累,無論是題材、手法或紋飾等方面,善於提煉,精於取捨,把家具的裝飾藝術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明代家具的裝飾,主要是通過木紋、線形、雕刻、鑲嵌及附屬構件等方面來體現。
木紋明代家具在製作選料時,十分注意木材的紋理,凡紋理清晰好看的「美材」,總是被放在家具的顯著部位,格外雋永耐看, 以取得最佳視覺效果。例如椅子的靠背和桌案的面心,都選用花紋美好的材料,令人賞心悅目。
二十年可以建造一個現代化的城市,但是兩百年卻未必能夠出一件真古董。眾人鍾情於明代家具,正是深諳其特殊的文化韻味。
講明代家具自然要涉及文化背景,朱元璋一統山河之後,對民族政策採取了較為寬容的態度:無論蒙古還是色目人,盡為中華子民,平等待之。同時,他們釋放了大量蒙元的奴隸,賜為良民,加之連年爭戰,遇上發展政策,民間手工業迅速繁榮起來。民間商業的興起為國際貿易打下了堅實基礎。
從15世紀初開始,鄭和七下西洋,用大量中國瓷器玉器及絲綢換回外國的藥材與木料。其中較為特殊的就是日後明式家具派上大用場的紅木類木材。
紅木分量較重,為壓艙的上等選擇,由於砍伐無度,現在東南亞一些國家的紅木類樹種幾近泯滅。這些木材質地堅硬、紋理細膩,製成家具沉穩大方,色澤雅觀,引來王宮貴族的青睞。
明王朝還從全國各地挑選優秀木工作為工部官吏,如著名的工匠有朱紫、陝西韓城的郭文英、江蘇吳縣的蒯祥等。
由於宮廷階層追求奢侈生活的享受及皇帝親自參與設計,紅木家具得以迅速發展,後來的一個皇帝對木匠活兒甚至產生了變態情結。
明代對知識分子的態度也比較寬鬆,文人的情趣志向可盡情發揮。很多文人甚至對參與製作服飾與家具產生了興趣。
從現存的明代文人筆記中可知,當時的許多文人對家具的材料、裝飾、尺寸均有獨特要求。可見,家具在當時的上層社會不僅僅是生活必需品,更是一種藝術品,成為一種滲透文人情懷的實物體現。
明代家具的整體風格很像朱耷的簡筆寫意花鳥:簡而不滯,靜而不沉,讓人感覺明目清心。
外形上看,講究的是個性自然,用料多為黃花梨、紫檀等,這些高級硬木都具有色調和紋理的自然美。工匠們在製作時,除了精工細作外,不加漆飾,不作大面積裝飾,充分利用木材本身色調、紋理的特長,形成一種水墨寫意式的美感。
明代家具的裝飾手法,雖然形式多樣,但是決不貪多堆砌,繁文縟節。清中後期的家具風格正是明式家具所反對的,即過分強調雕刻工藝,變成了純粹意義上的工藝品,少了靈性,多了繚亂。
《淮南子》有言「白玉不琢,美珠不文」,所謂「質有餘者不受飾也」,正是明式家具的美學內涵。當中式的房間裡擺下一對義大利真皮沙發時,你可能會有視覺上的不適,但如果在一間洋味十足的房間裡擱上一張明式茶几,卻有另一番情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