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明代鎏金佛像欣賞

2020-12-03 騰訊網

明代鎏金佛像領域的「四態」明代鎏金佛像領域有行內、行外、販子和仿造四態。行內是指那些有眼力、明白古玩行規矩的人;行外又稱外行,是指那些沒眼力、沒道行和胡亂收藏的人;販子涵蓋很廣泛,如店家、攤販、行家或經紀人,有正道和邪道之分,主要是指販賣明代鎏金佛像的群體;仿造是古玩業歷來如影隨形的業態,也是古玩業富有挑戰性的攔路虎。主要有極仿、高仿、中仿、低仿、地攤貨和垃圾貨之分。從事這一行當,必然要吃透「四態」,否則真沒法玩。

宋代銅佛像以菩薩像居多,有的高髮髻,臉上胖下尖,身段高長。有的腿為一拱一掉,左手臂放於拱腿上,右手往下垂搭,平按於座上。衣裙稍有褶,掉於腿後,左手盤於腿上,右手於腹前伸。佩帶纓絡,身坐兩層蓮花的細腰圓座。宋代呈現了普賢、文殊、觀音銅像,坐於長方形四腿座上或像背、獅背、猻背上。河北正定隆興寺內有大悲銅菩薩像。通高22米餘,共有42臂,外型體型纖細頎長,比例勻稱,衣紋流通,富於宋代藝術風格。

明代鑄造的金銅佛像工藝精湛,造型比較優美。內地收藏家蔡銘超在香港以1.166億的價將「明永樂鎏金銅釋迦牟尼坐像「成功拍下,創下中國藝術品迄今為止世界拍賣高紀錄。近年來,中國古代佛像投資市場行情一路看好,空間較大,特別是高質量的明清金銅佛像,尤其值得收藏投資。

記者從業內人士口中得悉,本年開端,內地佛像拍賣完畢了前兩年報價繼續跌落的局面再次升溫,一些技術精深、存世量較少的明清佛像也讓許多藏家們躍躍欲試,熱情高漲。佳士得拍賣行的一位工作人員就對記者說,2015年春拍以來,內地佛像拍賣報價完全是呈直線上升的趨勢。

我國青銅文化歷史悠遠,仿造先秦青銅器的歷史也相當久遠,早可以追溯至宋代,當時金石學興起,公私皆以收藏商周青銅器為樂事,宋宮廷曾據內府所藏商周青銅禮樂器大量仿造,以為郊廟之用。特別是政和年間,由於徽宗酷喜古物,常命良工仿製新得之古器,故所制尤多(見翟耆年《榴史》)。至明代,仿造規模甚大,留傳於世者亦較多。明宣德年間,宣宗朱瞻基因見郊壇宗廟及內廷所陳設之鼎彝均非古制,遂生復古之心,於是在宣德三年敕諭工部仿照宋人《考古圖》、《博古圖》諸書所記商周青銅器器形,鑄造仿古銅器,此外亦令仿造內府所藏名窯四款式典雅者鑄銅器。當時所鑄以上兩類仿古銅器達三千三百餘件。這些仿古銅器,除部分歸宮廷留用外,還奉敕分與諸王 府,因而得以流傳至各地(《宣德彝器圖譜》)。明末崇禎年間潞王朱常汸(號「敬一主人」)亦曾大批仿製古銅器。

1972年,甘肅涇川縣玉都有鄉一鋪帶華蓋鎏金青銅佛像,高19釐米(包含傘蓋、底座),重0.5公斤,由可拆卸的四有些構成:華蓋、背光和頭光、置於獅子蓮花座上的佛身、四底座。嬌小,技術精深。筆者考證,它的鍛造和流傳到涇川的年代在公元四世紀末到五世紀初的十六國期間,外型上承繼綿陽搖錢樹上的佛像特徵。

一般說來,流傳至今的大多是出土銅器,多見有綠鏽、紅鏽、藍鏽、紫繡等。拿到一件銅器,先要用眼看,若鏽色與器體合一,深淺共同合度,堅實勻淨,瑩潤、天然,則為天然生成的鏽色。若鏽色浮在器物之上,綠而不瑩,表皮鏽,而且不潤澤、扎眼,即是偽鏽了。用手衡量,若過輕或過重就要引起留意了。別的還可用手敲擊什物,聽其動靜,若聲微細而輕脆則可;若聲汙濁,宣布「嗡」音,則需提高警覺了。

明代銅鎏金釋迦牟尼佛像,通高26cm,典型的漢地佛造像形式:頭部較大,寬額豐頤,面容沉靜,神態安逸。頂飾螺發,肉髻飾於螺發前部。結跏趺坐,身軀健壯。左手作觸地印,意為降伏群魔,右手結禪定印。身著通肩式袈裟,邊緣鏨刻精美的紋飾。給人雄渾莊嚴之感。

市場行情

記者了解到,明清金銅佛像這些年在香港和內地拍賣場屢創天價:2005年北京翰海秋拍,一件明銅師佛坐像以1100萬元,創下其時內地拍賣佛像高價;2006年10月,在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一尊明永樂鑄銅鎏金釋迦牟尼坐像,憑仗1.166億港元(百分7.7511,0.0001,0.00)的價轟動一時;佳士得2010春拍中,一件明宣德制鎏金銅無量壽佛坐像以7010萬港元,為當年開了好頭。同年,一件清康熙大成果者嘎巴拉銅像在北京翰海秋拍以1792萬元;2011年,北京翰海春拍上也拍了很多佛像,其中有3件佛像價逾千萬元。北京保利在當年秋拍中推出「觀安閒我國釋教造像專場」,有63件拍品,總額高達7388.86萬元,其中有兩件達千萬等級。

收藏或者投資明代鎏金佛像,有一套基本的準則。這套準則應該是從歷代收藏家身上以及拍賣市場上總結得來的,它代表了這個圈子和行業裡的基本共識和要求。根據我的經驗,評論或者鑑定一件藝術品,有一個核心和四個要點。一個核心是指美和藝術性。既然是收藏藝術品,那麼藝術應該先行。先不論新老年份,這件作品美不美,有沒有藝術性,就是首先要考慮的核心要素。如果一件藝術品直觀上不具備打動你的藝術魅力和感染力,喚醒不了你對它的感覺,那麼對你來說,它就是個陌生人,你也就不會重視它,不會主動再去研究它。在此同時,對美和藝術性的認識、涵養有多少,也決定了每個人對同一件作品有不同的看法。這是來自每個人對美和對藝術的天生的感悟力,以及後天經過學習和薰陶得來的經驗。行裡有所謂的「撿漏」一說,實際上,「小漏」說的是價錢上的差異,而「大漏」則是這種天生的領悟力上的差異。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並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收藏,適合做古玩古董這一行。就像唱歌一樣,沒有先天的樂感,後天再如何努力,始終都已經輸在起跑線上了。因此,玩古董收藏的人,首先是具有良好的、高於普通人一等的藝術天賦。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欣賞清代藏傳「銅鎏金」佛像,那個年代流行的大頭細腰造型
    今天主要與大家分享一些藏傳佛教的鎏金佛像,這些銅鎏金或純銅的老佛像,都是先人用落後的工藝手工製作而成,但因為對佛的虔誠所製作的佛像在形態和細節上十分的考究。下面我就把收集到的一些佛像的圖片與大家展示,看看與我們常見的一些銅造像有何區別。
  • 清代 銅鎏金四臂觀音佛像
    每天了解古玩知識 明清金銅佛像是佛教造像之一,為近年藝術品拍賣市場十分青睞的拍品。明清兩朝是我國佛教發展的鼎盛時期,而明清金銅佛像也是當時非常有名的藝術形式,代表了佛教造像成熟的藝術特點,無論是工藝,還是材質,都十分講究,也最具有觀賞性。
  • 鎏金銅佛像的斷代與鑑定
    明·金剛手菩薩銅佛像  王立軍  用銅或青銅鑄造,表面鎏金可移動的佛造像,俗稱「鎏金銅佛像」。這種佛像供宮廷、寺廟使用。它的出現始於兩漢,盛行於隋唐,延續至明清。到民國,乃至現代的港臺地區,鎏金銅佛像仍在使用。鎏金銅佛像的種類有若干,常見的有釋迦牟尼、觀音、文殊、普賢、天王、母度等。
  • 古代銅鎏金佛像鑑定方法:這四點你都知道嗎?
    「佛像」指釋教造像。金銅佛像是用銅鍛造,表面鎏金或不鎏金的佛像。漢傳和藏傳是其兩大支柱。現如今在市場上常能見到的是明清期間的著作,以藏傳佛像居多。 漢傳主要承受的是印度顯教流行期的犍陀羅、馬土臘等幾種造像風格和辦法,外型相對簡略,形象寬厚溫文,大多是一頭二臂,以寂靜像居多。
  • 中國古代金工藝術之鎏金
    它的特點是鎏金層極其薄,與原胎器物貼合緊密,看不出刻意裝飾,尤其是通體鎏金工藝處理的器物幾乎與金器一模一樣,在裝飾上能兼顧美觀和有效減少成本。早在戰國時期,鎏金工藝已經發展成熟,後來歷代均使用鎏金技術增強器物美感。
  • 山東博物館對近50件館藏明代服飾啟動數位化保護
    該館將對館藏的近50件明代孔府舊藏服飾進行三維數據和紋理採集,完成服飾建模和紋飾提取工作,填補國內服飾類文物數位化採集的空白,為建設文物數位化採集標準提供樣本。山東博物館文物數位化保護工作人員正在對一件仿製的明代服飾拍照,進行信息採集。
  • 金銅佛像才是銅器收藏的最高境界
    走上金銅佛像的收藏之路,則是近10年的事,「慢慢地就過渡到銅器收藏的頂端——金銅佛像的收藏」。  葉正剛家眾多銅佛像中,一尊綠度母銅造像是他所收藏的第一尊銅佛像。那是在2004年,葉正剛前往江孜縣,在白居寺前賣古玩的攤子上,碰到一個攤主,說他家裡有個老佛像,因缺錢想出手。正是這尊綠度母,開啟了葉正剛十年的收藏之路。
  • 開皇三年,極致精美的銅鎏金觀音立像
    故宮博物院藏 隋代開皇三年 常聰造銅鎏金觀音立像 高18.5cm 世家藏品 隋代開皇三年 銅鎏金觀音立像 高約12cm 此件佛像與故宮所藏同年所作
  • 暢行天下(王暉)文章:故宮永樂鐵雕鋄金銀大黑天佛像
    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裡收藏著一尊明代永樂宮廷佛像中的孤品:鐵雕鋄金銀大黑天佛像。這尊鐵雕鋄金銀大黑天佛像。整體為鐵質加以雕琢而成。這尊大黑天佛像為站像,身體呈黑色,三目圓睜,張嘴露齒,鬚髮豎立,髮髻中端坐一化佛,頭戴五骷髏冠,掛人頭項蔓,披珠寶瓔珞,腰系蛇形腰帶,身後有飄帶式背光,左手託骷髏碗,右手持金剛鉞刀,腳踩仰面朝天狀的外道。據此可知這尊佛像的身份是二臂大黑天。
  • (館藏)考古重大發現!
    (館藏)考古重大發現! 近期在整理館藏拓片過程中
  • 觀石雕觀音佛像有感,好的觀音雕刻造像讓人終生不忘,受益無窮
    底座石料為福建G603石料加工而成,在上層石塊的正前方,用紅底金字刻寫五個鎏金繁體字:「惠安萬安園 」。方形疊層底座造型簡單,款式單一,對應中國建築造型傳統講究「天圓地方」的方形造型。方形底座之上,為圓形的蓮花底座,蓮花座分為上下兩層,但是在葉片的設計上,為雙層結構,這一特點和諸多的蓮花形狀有異,展示這款蓮花座的特別構造藝術。
  • 2020龘藏冬拍佛教藝術專場上半場封面視頻|明代宮廷風格鐵錽金銀灌頂嘎巴拉碗
    本季佛教藝術專場上半場封面作品「明代宮廷風格 鐵錽金銀灌頂嘎巴拉碗」,以及下半場封面作品「清代康熙宮廷銅鎏金嵌寶石雙身金剛持」,不論其藝術性、宗教性還是市場稀缺程度都是備受國內外藏家關注。 「龘藏,指引方向,帶你成長,一心做好負責的拍賣!」
  • 中國墨譜欣賞:明代四大墨譜《方氏墨譜》,文房四寶之墨藝術欣賞
    徽州制墨就是起源於南唐,發展於明代,盛於清代。【程君房雲來宮闕墨】故宮藏品文人墨客給墨賦予了濃厚的文化內涵,一般題材是採用神話傳說、宗教題材以及富有民俗色彩的詞句和畫面裝飾其上,使之實用與欣賞功能兼具明代絕大多數作品用陽文表現題銘文字、裝飾畫面或圖案,有的則有浮雕的特徵;陰文題字墨的數量較少,特別是明代後期,所佔比例更是稀少。凹地陽文形式在明代中後期流行,主要用於題銘文字。
  • 元明清精品金銅佛像展?118件中被質疑贗品超90%
    118件被標註為元、明、清時期的精品金銅佛像及法器,分別陳列於美術館內3個豪華展廳內,造型各異,千姿百態。幾尊標註為17至18世紀的掐絲琺瑯彩黃銅鎏金佛像,在燈光的映襯下流光溢彩,引得人們駐足觀看。  這場名為《漢風藏韻――中國古代金銅佛像藝術特展》的展覽,宣稱旨在向公眾呈現中國歷史上最頂級的造像藝術。
  • 邱承彬遊記:河北正定隆興寺明代銅鑄毗盧遮那佛像
    河北石家莊正定毗盧殿奉祀的是明代銅鑄毗盧遮那佛像。   據佛經記載,毗盧遮那,漢譯:平等覺、法界無量,是華嚴經十種佛中第九身性佛的其中一個功德名號,在密宗法系中是最高身位如來,在一乘法中為九行菩薩善法行菩薩所具功德「一切法相平等覺」,密宗稱之為大日如來。
  • 太倉市博物館,珍藏金代和明代的銅器文物!價值不可估量!
    青銅鎏金渣鬥,明代。太倉市博物館藏。高11.5釐米、口徑12.4釐米、底徑7.4釐米。1973年沙溪沙北村四組窖藏出土。渣鬥為衛生用具,由唾壺演變而成,用於宴席上放置肉骨魚刺,流行於宋至清代。該器大口,鼓腹,圈足外撇。
  • 從《波蘭弗羅茨瓦夫國立博物館館藏精品展》看巴洛克時期的西裡西亞
    開幕式現場  2018年12月18日,中國首都博物館與波蘭弗羅茨瓦夫國立博物館共同主辦的「重生:巴洛克時期的西裡西亞——波蘭弗羅茨瓦夫國立博物館館藏精品展為觀眾講述了西裡西亞地區複雜多變的政治格局下,精英階層的變化,讓第一次接觸西裡西亞以及中歐歷史的觀眾,一方面欣賞到西裡西亞地區的繪畫作品,同時了解西裡西亞的時代背景。
  • 掃描「多寶閣」把文物「帶回家」,濰坊市博物館通過高科技展示館藏...
    市博物館還打造「多寶閣」,運用先進AR系統向市民展示館藏精品文物,讓市民把文物「帶回家」。展陳室變得「高大上」,市民大開眼界5月17日上午,記者來到濰坊市博物館一樓的展陳室看到,前來觀展的市民不少,有部分市民知道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特意帶孩子來開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