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鎏金佛像領域的「四態」明代鎏金佛像領域有行內、行外、販子和仿造四態。行內是指那些有眼力、明白古玩行規矩的人;行外又稱外行,是指那些沒眼力、沒道行和胡亂收藏的人;販子涵蓋很廣泛,如店家、攤販、行家或經紀人,有正道和邪道之分,主要是指販賣明代鎏金佛像的群體;仿造是古玩業歷來如影隨形的業態,也是古玩業富有挑戰性的攔路虎。主要有極仿、高仿、中仿、低仿、地攤貨和垃圾貨之分。從事這一行當,必然要吃透「四態」,否則真沒法玩。
宋代銅佛像以菩薩像居多,有的高髮髻,臉上胖下尖,身段高長。有的腿為一拱一掉,左手臂放於拱腿上,右手往下垂搭,平按於座上。衣裙稍有褶,掉於腿後,左手盤於腿上,右手於腹前伸。佩帶纓絡,身坐兩層蓮花的細腰圓座。宋代呈現了普賢、文殊、觀音銅像,坐於長方形四腿座上或像背、獅背、猻背上。河北正定隆興寺內有大悲銅菩薩像。通高22米餘,共有42臂,外型體型纖細頎長,比例勻稱,衣紋流通,富於宋代藝術風格。
明代鑄造的金銅佛像工藝精湛,造型比較優美。內地收藏家蔡銘超在香港以1.166億的價將「明永樂鎏金銅釋迦牟尼坐像「成功拍下,創下中國藝術品迄今為止世界拍賣高紀錄。近年來,中國古代佛像投資市場行情一路看好,空間較大,特別是高質量的明清金銅佛像,尤其值得收藏投資。
記者從業內人士口中得悉,本年開端,內地佛像拍賣完畢了前兩年報價繼續跌落的局面再次升溫,一些技術精深、存世量較少的明清佛像也讓許多藏家們躍躍欲試,熱情高漲。佳士得拍賣行的一位工作人員就對記者說,2015年春拍以來,內地佛像拍賣報價完全是呈直線上升的趨勢。
我國青銅文化歷史悠遠,仿造先秦青銅器的歷史也相當久遠,早可以追溯至宋代,當時金石學興起,公私皆以收藏商周青銅器為樂事,宋宮廷曾據內府所藏商周青銅禮樂器大量仿造,以為郊廟之用。特別是政和年間,由於徽宗酷喜古物,常命良工仿製新得之古器,故所制尤多(見翟耆年《榴史》)。至明代,仿造規模甚大,留傳於世者亦較多。明宣德年間,宣宗朱瞻基因見郊壇宗廟及內廷所陳設之鼎彝均非古制,遂生復古之心,於是在宣德三年敕諭工部仿照宋人《考古圖》、《博古圖》諸書所記商周青銅器器形,鑄造仿古銅器,此外亦令仿造內府所藏名窯四款式典雅者鑄銅器。當時所鑄以上兩類仿古銅器達三千三百餘件。這些仿古銅器,除部分歸宮廷留用外,還奉敕分與諸王 府,因而得以流傳至各地(《宣德彝器圖譜》)。明末崇禎年間潞王朱常汸(號「敬一主人」)亦曾大批仿製古銅器。
1972年,甘肅涇川縣玉都有鄉一鋪帶華蓋鎏金青銅佛像,高19釐米(包含傘蓋、底座),重0.5公斤,由可拆卸的四有些構成:華蓋、背光和頭光、置於獅子蓮花座上的佛身、四底座。嬌小,技術精深。筆者考證,它的鍛造和流傳到涇川的年代在公元四世紀末到五世紀初的十六國期間,外型上承繼綿陽搖錢樹上的佛像特徵。
一般說來,流傳至今的大多是出土銅器,多見有綠鏽、紅鏽、藍鏽、紫繡等。拿到一件銅器,先要用眼看,若鏽色與器體合一,深淺共同合度,堅實勻淨,瑩潤、天然,則為天然生成的鏽色。若鏽色浮在器物之上,綠而不瑩,表皮鏽,而且不潤澤、扎眼,即是偽鏽了。用手衡量,若過輕或過重就要引起留意了。別的還可用手敲擊什物,聽其動靜,若聲微細而輕脆則可;若聲汙濁,宣布「嗡」音,則需提高警覺了。
明代銅鎏金釋迦牟尼佛像,通高26cm,典型的漢地佛造像形式:頭部較大,寬額豐頤,面容沉靜,神態安逸。頂飾螺發,肉髻飾於螺發前部。結跏趺坐,身軀健壯。左手作觸地印,意為降伏群魔,右手結禪定印。身著通肩式袈裟,邊緣鏨刻精美的紋飾。給人雄渾莊嚴之感。
市場行情
記者了解到,明清金銅佛像這些年在香港和內地拍賣場屢創天價:2005年北京翰海秋拍,一件明銅師佛坐像以1100萬元,創下其時內地拍賣佛像高價;2006年10月,在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一尊明永樂鑄銅鎏金釋迦牟尼坐像,憑仗1.166億港元(百分7.7511,0.0001,0.00)的價轟動一時;佳士得2010春拍中,一件明宣德制鎏金銅無量壽佛坐像以7010萬港元,為當年開了好頭。同年,一件清康熙大成果者嘎巴拉銅像在北京翰海秋拍以1792萬元;2011年,北京翰海春拍上也拍了很多佛像,其中有3件佛像價逾千萬元。北京保利在當年秋拍中推出「觀安閒我國釋教造像專場」,有63件拍品,總額高達7388.86萬元,其中有兩件達千萬等級。
收藏或者投資明代鎏金佛像,有一套基本的準則。這套準則應該是從歷代收藏家身上以及拍賣市場上總結得來的,它代表了這個圈子和行業裡的基本共識和要求。根據我的經驗,評論或者鑑定一件藝術品,有一個核心和四個要點。一個核心是指美和藝術性。既然是收藏藝術品,那麼藝術應該先行。先不論新老年份,這件作品美不美,有沒有藝術性,就是首先要考慮的核心要素。如果一件藝術品直觀上不具備打動你的藝術魅力和感染力,喚醒不了你對它的感覺,那麼對你來說,它就是個陌生人,你也就不會重視它,不會主動再去研究它。在此同時,對美和藝術性的認識、涵養有多少,也決定了每個人對同一件作品有不同的看法。這是來自每個人對美和對藝術的天生的感悟力,以及後天經過學習和薰陶得來的經驗。行裡有所謂的「撿漏」一說,實際上,「小漏」說的是價錢上的差異,而「大漏」則是這種天生的領悟力上的差異。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並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收藏,適合做古玩古董這一行。就像唱歌一樣,沒有先天的樂感,後天再如何努力,始終都已經輸在起跑線上了。因此,玩古董收藏的人,首先是具有良好的、高於普通人一等的藝術天賦。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