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liú)金,是中國古代八大金工工藝之一。
它的特點是鎏金層極其薄,與原胎器物貼合緊密,看不出刻意裝飾,尤其是通體鎏金工藝處理的器物幾乎與金器一模一樣,在裝飾上能兼顧美觀和有效減少成本。
早在戰國時期,鎏金工藝已經發展成熟,後來歷代均使用鎏金技術增強器物美感。
戰國(鎏金銅獸)
戰國(神獸金飾)
鎏金工藝是將金和水銀合成為金汞劑,塗在銅器表面,然後加熱使水銀蒸發,金附著在器面不脫。簡而言之,便是用塗抹金汞劑的方法鍍金,近代稱「火鍍金」。
工藝流程包括:做「金棍、煞金、抹金、開金和壓光」五個步驟。
隋(董欽鎏金佛造像)
唐(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
唐(鎏金鐵芯銅龍)
唐(鎏金伎樂紋八稜銀杯)
宋(大理國銀鎏金鑲珠金翅鳥)
明(鎏金銅編鐘)
清(鎏金佛像)
在中國古代社會,常見金屬器物除了冷兵器、廚具、勞動工具的製作,日常生活使用中,無論是實用器物,還是裝飾、陳設器物,都是以貴族為主體的消費品。而王公貴族為了展示自己的身份和審美,往往不計製作成本。
鎏金兵器
鎏金器皿
鎏金佛像
鎏金法器
鎏金獸面門環
鎏金車馬飾器
在近現代,鎏金技術仍然在流傳使用。在天安門前的人民英雄紀念碑上,毛澤東主席寫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大字,就是鎏金大字
鎏金技術,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生產勞動中通過開創研究、不斷探索總結才創造出的工藝。現代電鍍工藝是首飾量產以及降低生產成本的方法,卻無法替代鎏金。因為老工藝留給我們的,是一種精神,更是一種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