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金工藝術之鎏金

2021-01-07 中國文化遺產

鎏(liú)金,是中國古代八大金工工藝之一。

它的特點是鎏金層極其薄,與原胎器物貼合緊密,看不出刻意裝飾,尤其是通體鎏金工藝處理的器物幾乎與金器一模一樣,在裝飾上能兼顧美觀和有效減少成本。

早在戰國時期,鎏金工藝已經發展成熟,後來歷代均使用鎏金技術增強器物美感。

戰國(鎏金銅獸)

戰國(神獸金飾)

鎏金工藝是將金和水銀合成為金汞劑,塗在銅器表面,然後加熱使水銀蒸發,金附著在器面不脫。簡而言之,便是用塗抹金汞劑的方法鍍金,近代稱「火鍍金」。

工藝流程包括:做「金棍、煞金、抹金、開金和壓光」五個步驟。

隋(董欽鎏金佛造像)

唐(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

唐(鎏金鐵芯銅龍)

唐(鎏金伎樂紋八稜銀杯)

宋(大理國銀鎏金鑲珠金翅鳥)

明(鎏金銅編鐘)

清(鎏金佛像)

在中國古代社會,常見金屬器物除了冷兵器、廚具、勞動工具的製作,日常生活使用中,無論是實用器物,還是裝飾、陳設器物,都是以貴族為主體的消費品。而王公貴族為了展示自己的身份和審美,往往不計製作成本。

鎏金兵器

鎏金器皿

鎏金佛像

鎏金法器

鎏金獸面門環

鎏金車馬飾器

在近現代,鎏金技術仍然在流傳使用。在天安門前的人民英雄紀念碑上,毛澤東主席寫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大字,就是鎏金大字

鎏金技術,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生產勞動中通過開創研究、不斷探索總結才創造出的工藝。現代電鍍工藝是首飾量產以及降低生產成本的方法,卻無法替代鎏金。因為老工藝留給我們的,是一種精神,更是一種信仰。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金器藝術之美
    金器在人類歷史文物中佔有重要位置,也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重要載體。金是貴重金屬,硬度適中,具有延展性,易錘打成形,又有亮麗的天然色澤,是製作工藝品的良好材料。自從人類發現、認識之後,就將其加工成為各種金製品。從出土的金器可知,我國最遲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已經有了金器,歷史各代王朝,金器的製作和使用久盛不衰。
  • 館藏明代鎏金佛像欣賞
    明代鎏金佛像領域的「四態」明代鎏金佛像領域有行內、行外、販子和仿造四態。行內是指那些有眼力、明白古玩行規矩的人;行外又稱外行,是指那些沒眼力、沒道行和胡亂收藏的人;販子涵蓋很廣泛,如店家、攤販、行家或經紀人,有正道和邪道之分,主要是指販賣明代鎏金佛像的群體;仿造是古玩業歷來如影隨形的業態,也是古玩業富有挑戰性的攔路虎。
  • 古代銅鎏金佛像鑑定方法:這四點你都知道嗎?
    金銅佛像是用銅鍛造,表面鎏金或不鎏金的佛像。漢傳和藏傳是其兩大支柱。現如今在市場上常能見到的是明清期間的著作,以藏傳佛像居多。 漢傳主要承受的是印度顯教流行期的犍陀羅、馬土臘等幾種造像風格和辦法,外型相對簡略,形象寬厚溫文,大多是一頭二臂,以寂靜像居多。
  • 濟南出土鎏金青銅當盧亮相頂級文物大展
    本報9月18日訊(記者 趙曉林)由文化部、國家文物局主辦,國家博物館、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承辦的大展——「秦漢文明」展17日亮相國家博物館。全國30多家文博機構遴選出300多件重要文物參展。秦始皇兵馬俑、金縷玉衣和長信宮燈等歷史教科書上的國寶是本次展覽的主角。
  • 鎏金銅牛價值上億 代表西夏最高鑄造水平
    「朔色長天」部分主要是聚焦寧夏的歷史,講述了在黃河水滋養下,寧夏古代文明包括古代城市發展建設的成就;「鳳鳴塞上」一方面隱喻了關於鳳凰讓寧夏改天換地變得山清水秀的美麗傳說,另一方面也概括了改革開放的今天,寧夏城市建設所呈現的新的面貌;而「寧靜致遠」部分向中外參觀者展示更加美好的寧夏未來城市。
  • 中國古代冶金術之——「傻子金」黃銅
    每個時代的錢幣銅質是不同的,由於古代冶煉技術不同,各地區鑄造的古錢也各不相同,每個朝代各有特點。用黃銅(銅鋅合金)鑄造的錢幣呈黃色,青銅(銅錫合金)鑄造的錢幣呈青色。先秦時期的鑄市主要是銅錫合金鑄成的,銅質呈青紅色。漢代至唐宋時期的絕大部分錢幣均為青銅鑄造,其特點是銅色青白中微帶淡紅。明嘉靖以後,開始向黃銅過渡,到天啟年間,用黃銅鑄市成為定製。
  • 什麼是純金、包裹金、鍍金、包金、鎏金、鍛壓金?
    四、分清楚包裹金、鍍金、包金、鎏金、鍛壓金1、包裹金首飾純金首飾任何部位金屬的成份都是相同的, 而包裹金首飾則是兩種或兩種以上 的金屬附生或鍛壓在一起 , 相互包裹, 在不同的部位金屬成份不同這種鍍金首飾比較容易識別, 仔細觀查 在首飾的結合處或稜角的凹陷處會有沒有鍍 上金的地方; 再者它的密度小, 用手掂比較 輕, 無墜手感, 垂落在地面有清脆的「 當嘟」 聲, 彈性好會跳動鍍金首飾的標記是「GP」或者「KP」。3、 包金首飾包金在美國也稱為填金。
  • 清代 銅鎏金四臂觀音佛像
    每天了解古玩知識 明清金銅佛像是佛教造像之一,為近年藝術品拍賣市場十分青睞的拍品。明清兩朝是我國佛教發展的鼎盛時期,而明清金銅佛像也是當時非常有名的藝術形式,代表了佛教造像成熟的藝術特點,無論是工藝,還是材質,都十分講究,也最具有觀賞性。
  • 洛陽唐藝金銀器博物館:形與質完美結合 金與銀相映生輝
    從戰國到近代,從收藏到複製,從傳承到創新……走進洛陽唐藝金銀器博物館,仿佛走進了中國古代金銀器藝術發展的歷史長河,一件件精美絕倫的金銀器散發著熠熠的光芒,向來者講述曾經的故事。金、銀自古即是財富和吉祥的象徵,而金銀器實現了形與質的完美結合。日前,記者感受了金銀器令人驚嘆的構思、鬼斧神工的技藝,還有那撲面而來的滄桑。
  • 開皇三年,極致精美的銅鎏金觀音立像
    故宮博物院藏 隋代開皇三年 常聰造銅鎏金觀音立像 高18.5cm 隋文帝楊堅最為隋代的開國皇帝,統一全國後,開創了輝煌的「開皇之治」。
  • 鎏金銅佛像的斷代與鑑定
    明·金剛手菩薩銅佛像  王立軍  用銅或青銅鑄造,表面鎏金可移動的佛造像,俗稱「鎏金銅佛像」。這種佛像供宮廷、寺廟使用。它的出現始於兩漢,盛行於隋唐,延續至明清。到民國,乃至現代的港臺地區,鎏金銅佛像仍在使用。鎏金銅佛像的種類有若干,常見的有釋迦牟尼、觀音、文殊、普賢、天王、母度等。
  • 金銀飾品,歷史悠久,中國已知最早的是什麼年代?
    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中國古代金銀器的工藝,大家可以通過閱讀本文章,更豐富自己的知識,現在開始閱讀吧!炸珠工藝,即先將金銀片剪裁成金銀線、金銀段,加熱熔化成液體狀,顆粒較小的自然凝聚成小金銀珠,顆粒較大的則要通過孔徑相同的過濾網,將熔液滴入冷水中,使之冷卻凝結成直徑相同的小金銀珠。
  • 古代青銅分三種,主要是銅錫合金,明清銅器大都是合金銅冶煉而成
    按是時洋商每年承辦銅九十八萬餘斤民間制器之用,謂之民銅。雲南產銅一千三百餘萬斤,供應京局及各省配鑄之用。雍正四年(1726年),清廷頒布法令,除「黃銅之樂器、天平砝碼等及五斤以下銅硫不禁外,其餘一應器皿,無元論天小輕重,俱不許仍用黃銅製造。這些均可作為判定明清銅器年代和真偽的依據。明清銅玩以光素無華者居多,這是為了以靜美表現銅質的幽雅。
  • 中國古代頭飾文化:滿頭珠翠或是一簪一珥,皆可伴一生
    再加上古人傳統觀念中髮膚受之父母,不可輕易毀之,為此,留髮結鬢是古代男女的習俗,這也就催生了種類繁多的髮髻式樣,其中髮髻高大的高髻一直在古代女子的髮式中獨領風騷,而為了讓高髻更加高聳嫵媚,各種簪釵頭飾也就相應而生,不過,古代的頭飾並不只是襯託女子容顏的單品,更重要是頭飾是區分身份、地位,體現時代發展變化的標誌。
  • 中國古代工匠竟然能把動物角做的如此之美,30件角類文物
    中國是一個擅長創造的國家,尤其是在文藝方面,更是3000年來遙遙領先於全球。文學方面自不用說,中國是詩詞的國度,更是文章大國,相比之下,西方的那些所謂的詩實在不叫詩;在藝術方面,中國更是個絕對的巨無霸的存在,中國人特別擅長製作工藝品,在古代長時間作為世界單一的工藝品輸出大國,西方人無不以得到一件中國景德鎮瓷器為傲,似乎,中國人天生就是一個製造者,其心靈手巧之程度,遠遠高於黑人和白人。
  • 在金屬稀缺的古代,為何「黃金」的地位要遠高於銅鐵銀
    主槨室共清理出金器478件,其中金餅385枚、大馬蹄金17枚、小馬蹄金31枚、麟趾金25枚、金板20版,總重量超過120公斤。海昏侯墓出土的黃金,不僅數量多、價值貴,還展現出黃金崇拜的悠久歷史。那麼問題來了,古人為何如此崇拜黃金呢?在金屬稀缺的古代,為何「黃金」的地位要遠高於其它的金屬元素呢?
  • 世界3大頂級名劍:2款來自中國,一把被稱「天下第一劍」
    劍在中國古代至尊至貴,是一種非常有魅力的冷兵器。而且當時劍還被稱為是「兵器之王」,能夠佩戴一把有名的劍,更是成為了王公貴族彰顯身份的標誌。由此可見,劍的地位非常的高,雖然它是冷兵器,但卻十分的受到人們的歡迎和喜愛。接下來,就來介紹古代3大頂級名劍。
  • 國博「鏡裡千秋 - 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掠影
    國家博物館的「鏡裡千秋 - 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2020年11月24日開幕,展出各時代鏡子二百多面,展期三個月,本篇是這次展覽的部分展品蟠螭紋銅鑑,戰國,河南陝縣後川出土。據推測,古人將水注入鑑內後,可以利用平靜的水面自視。
  • 章懷太子李賢墓出土的「鎏金銅鋪首」,有沒有很眼熟?
    — ∣唐神龍二年-景雲二年(706-711年)∣ ∣1987年出土於陝西省乾縣唐章懷太子墓∣ ∣現收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 這件鋪首為圓形銅質,獸面銜環,表面鎏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