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金器藝術之美

2020-12-03 騰訊網

錯金銅車飾,海外私人美術館藏。

金器在人類歷史文物中佔有重要位置,也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重要載體。金是貴重金屬,硬度適中,具有延展性,易錘打成形,又有亮麗的天然色澤,是製作工藝品的良好材料。自從人類發現、認識之後,就將其加工成為各種金製品。從出土的金器可知,我國最遲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已經有了金器,歷史各代王朝,金器的製作和使用久盛不衰。

西周芮國金韘

中國古代工匠匠心獨運,他們把對自然的敬畏、對作品的虔敬、對使用者的將心比心,連同自己的揣摩感悟,全部傾注於一雙巧手——「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中國古代八大制金工藝:鎏金、花絲鑲嵌、錘鍱、金銀錯、掐絲、炸珠、鏨花、累絲,就是最好的明證。

1

鎏金

近代稱「火鍍金」。系將金熔於水銀之中,形成金泥,塗於銅或銀器表面,加溫,使水銀蒸發,金就附著於器表,謂之鎏金。

銅鎏金嵌松石玲瓏葫蘆形香囊

乾隆銀鏨鳳紋鎏金帶託杯

此杯銀鍍金,杯口沿下雨腹近圈足處各飾一圈雷紋,腹部在米粒錦地紋上鏨纏枝紋,中有二鳳穿枝飛舞。雙龍耳作身纏花枝狀,神態稚拙可愛。杯盤中心凸起一覆蓮座,上有母口,杯的圈足正好嵌入,可有效保持杯的穩定。此杯應當也是享祭時所用之物。

銀鎏金小碟

小碟圓形口,淺膛,圈足,通體光素無紋。造型美觀,做工精緻,銀鍍金色澤熠熠生輝,顯示了皇家氣派。此類小碟是宮廷御膳時盛放調料的餐具之一。

宣統銀鎏金鳳紋多穆壺

壺口類似僧帽形,斜口,直壁,平底,圈足,環鏈提手,流自壺身所刻龍紋口部伸出。口、腹、底各有一道凸稜,上刻纏枝花卉紋。器身上半部分裝飾二龍戲珠紋,下半部分雕刻雙鳳紋。蓋面飾龍鳳紋。外底中部鐫刻「宣統十四年,足紋一百二十兩」款。

銀鎏金龍柄奶壺

此壺為銀質鎏金,刻有「大清乾隆年製」六字,蓋下口近緣處鑄卷浪紋。壺頸部飾一圈八寶花,腹部光素無紋,壺腹一側有龍形把手,其上部有金鍊一條與蓋相連,圈足飾垂蓮瓣紋。該壺造型體現了乾隆盛世精湛的工藝和高雅的審美情趣。

清 銅鎏金銀福壽雙耳瓶

清乾隆 銅鎏金象耳足嵌明代掐絲琺瑯方爐

清早期 銅鎏金碗套

2

花絲鑲嵌

又叫細金工藝,是一門傳承久遠的傳統手工技藝,主要用於皇家飾品的製作。為「花絲」和「鑲嵌」兩種製作技藝的結合。

花絲選用金、銀、銅為原料,採用掐、填、攢、焊、編織、堆壘等傳統技法。鑲嵌以挫、鎪、捶、悶、打、崩、擠 、鑲等技法,將金屬片做成託和爪子型凹槽,再鑲以珍珠、寶石。

明萬曆皇帝金絲翼善冠

八成金累絲萬年如意,清,長42.7cm,柄寬5.4cm,頭最寬11.3cm.

20世紀 花絲銀鎏金鑲嵌天然上品青金石手鐲

3

錘鍱

此法乃利用金、銀極富延展性的特點,用錘敲打金、銀塊,使之延伸展開呈片狀,再按要求造成各種器形和紋飾。一般來說,凡隱起的器物和紋飾圖案,都是經過錘鍱製成的。

明中期 銅鎏金錘鍱獅子 (一對)

銅鎏金克珠傑錘鍱像

銅鎏金文殊菩薩錘鍱像

4

錯金銀

亦稱金銀錯,最早始見於商周時代的青銅器,主要用在青銅器的各種器皿,車馬器具及兵器等實用器物上的裝飾圖案。 出現比較晚,大概是青銅工藝發展了一千多年以後,即到春秋中晚期才興盛起來的。

青銅金銀錯 孔雀杖首

先在青銅器表面鑄成凹槽圖案,然後在凹槽內嵌入金銀絲、片,再用錯石(即磨石)錯平磨光,利用兩種金屬的不同光澤顯現花紋,謂之錯金銀。如果是將純銅片嵌入青銅器表面,可叫做鑲嵌紅銅。

戰國 變形獸紋錯金銀青銅扁壺

金銀錯狩獵文鏡

錯金銀虎噬鹿青銅屏座

錯銀青銅雙翼闢邪神獸

其製作分四個步驟:

1、作母範預刻凹槽,以便器鑄成後,在凹槽內嵌金銀。

2、鏨槽。銅器鑄成後,凹槽還需要加工鏨鑿,精細的紋飾,需在器表用墨筆繪成紋樣,然後根據紋樣,鏨刻淺槽,這在古代叫刻鏤,也叫鏤金。

3、鑲嵌。

4、磨錯。金絲或金片鑲嵌完畢,銅器的表面並不平整,必須用錯(厝)石磨錯,使金絲或金片與銅器表面自然平滑,達到嚴絲合縫的地步。

5

掐絲

掐絲,是景泰藍製作中最關鍵的裝飾工序。將金銀或其他金屬細絲,按照墨樣花紋的曲屈轉折,掐成圖案,粘焊在器物上,謂之掐絲。此項工藝不僅在寶石、金銀飾上運用,琺瑯器也運用,如掐絲琺瑯器等。

掐絲純金雙龍戲珠活環手鐲

金掐絲嵌寶海棠形五福捧壽粉盒一件

掐絲琺瑯鶴壽紋插屏

紅木嵌掐絲法琅方凳

清代銅胎掐絲琺瑯開光蓮池鴛鴦印泥盒

製作的方法是用鑷子將事先做好的柔軟、薄而細的並具有韌性的紫銅絲,按照設計好的圖案,用手掐(掰、彎)摺疊翻捲成花紋的工藝過程是十分複雜的,製成各種紋樣,蘸上白芨或漿糊粘在銅胎上,後經燒焊、點藍和鍍金等工序完成。

掐絲琺瑯嵌百寶盆景

掐絲琺瑯花卉盆景

掐絲工藝,技藝巧妙,全憑操作者的一雙巧手和純熟的技藝,掐飾出妙趣橫生、神韻生動的畫面,但這絕非易事。

6

炸珠

將黃金溶液滴入溫水中會形成大小不等的金珠,謂之炸珠。炸珠形成的金珠通常焊接在金、銀器物上以作裝飾,如聯珠紋、魚子紋等。

烤藍鎏金炸珠耳環

唐•掐絲炸珠鑲嵌金仕女

唐 炸珠鳥罐

7

鏨花

系用各種大小、紋理不同的鏨子,用小錘敲擊鏨具,使金屬表面留下鏨痕,形成各種不同的紋理,達到裝飾器物的目的。這種工藝具有獨特的裝飾效果,它使單一的金屬表面產生多層次的、變幻的立體效果,既光彩綺麗,又非常和諧。始於春秋晚期,盛行於戰國,此後歷朝各代均沿用。

五成金鏨花執壺,清,高30.8cm,寬27cm.

執壺為五成金質,直口,直頸,壺身呈葫蘆形,象首流,龍首柄,高圈足,有雙層蓮瓣紋蓋。通體鏨刻纏枝蓮花紋。

清乾隆銅鎏金鏨花嵌畫琺瑯西洋人物煙壺

鏨花金碗

鏨花金盒

遼銀鎏金鏨花鶴柄三足杯

北京故宮珍寶館藏品金嵌珠鏨花杯

清乾隆 銅鎏金鏨花百寶嵌八寶三多如意

8

累絲

累絲工藝是有記錄可查的最早的珠寶製造技術工藝之一。又名「花作」或「花紋」,為金屬工藝中最精巧者。它是將金銀拉成絲,然後將其編成辮股或各種網狀組織,再焊接於器物之上,謂之累絲。

立體的累絲作品製作最難,須事先經「堆灰」的手續。所謂「堆灰」,即把炭研成細末,用白芨草泡製的粘液調和作為塑料,塑成人物或走獸等所要製作的物象,然後再在上面進行累絲,用焊藥焊連,之後置於火中把裡面的炭模燒毀,即成立體中空剔透玲瓏的精美藝術品。

清 銀鎏金累絲扇

金累絲嵌松石火鐮套

累絲金鳳胸針

早期銀胎鎏金累絲遊龍紋帽飾 (一件)

清 銀鎏金累絲香盒

累絲龍墜珊瑚步搖

"器物有魂魄,匠人自謙恭"--工匠精神本身在中國就有。把事情做到極致,精益求精,只是「匠人」的最低標準。機器生產無法取代「匠人」,手工製作的產品,每一件都是這個世界上的獨一無二。而傳統工藝有些面臨失傳的境地,主要是工藝複雜,經濟效益低下,後續無人等,希望更多的人關注中國傳統工藝,希望這些老手藝能夠代代傳承。

(轉自:最古玉)

聲明:本文章不代表本公眾號觀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出入以真實情況為準,本公眾號不對因使用本文章而產生的任何後果承擔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最終解釋權歸本公眾號。

相關焦點

  • 三星堆金器、金沙金器、匈奴金器和古滇國金器各有何特點?
    三星堆金器、金沙金器、匈奴金器和古滇國金器,這些金器都屬於異域風格的金器,和傳統的中原文化金器截然不同。這些金器的出現共同構成了我國古代燦爛發達的金器文明史。紫色百合香為您逐一介紹這些異域色彩的金器特點,使您更加了解我國多元化的金器歷史。一、三星堆金器特點三星堆遺址出現的年代大約與中原地區的商代晚期相當。
  • 姜夔「適中之美」的藝術思想審美觀
    然而,由於西方把中國捆綁在戰車上,在1840年以後,以戰爭文學代替主流文化聲音,使得中國傳統文學藝術審美觀發生偏移,對姜夔產生了貶責思潮,強加了姜夔身上一些不實之辭,人們對於姜夔藝術思想的研究一直沒能給予準確的定位,本文以《姜夔「適中之美」的藝術思想審美觀》為題,意欲引起在文化強國時代,對姜夔藝術思想和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重新審視,給予準確定位。
  • 中國古代金工藝術之鎏金
    鎏(liú)金,是中國古代八大金工工藝之一。它的特點是鎏金層極其薄,與原胎器物貼合緊密,看不出刻意裝飾,尤其是通體鎏金工藝處理的器物幾乎與金器一模一樣,在裝飾上能兼顧美觀和有效減少成本。早在戰國時期,鎏金工藝已經發展成熟,後來歷代均使用鎏金技術增強器物美感。
  • ...穿越千年終相遇-一位90後網際網路男生與他的古代黃金首飾庫的故事
    數千年來,金銀一直是自然界中稀有金屬的代表,人們無不以之為貴。作為財富與地位的象徵、比德與喻美的寄託,金銀器結合了形與質之美,雖經滄海桑田,仍世代流光溢彩,吸引著中外藏家的視線。金頭飾品一組「雲鬢花顏金步搖」,天生麗質的美人佩戴著華麗精緻的金步搖,越發顯得國色天香。這些出現在古代詩詞歌賦中的黃金首飾有多華美妍麗、精雕細鏤?笄、簪、釵等女子髮飾有何不同?
  • 西方古代藝術概念中的智識傳統
    關鍵詞:西方古代藝術理論;現代藝術理論;智識傳統;歷史同質性  作者簡介:孫曉霞,博士,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藝術學研究》主編;研究方向:藝術原理與藝術思想史  西方古代藝術概念從內涵與形態上都迥異於現代藝術理論
  • 淺析:中國古代石雕歷程之新石器時代
    從人類藝術的起源就開始了石雕的歷史。可以說,迄今人類包羅萬象的藝術形式中,沒有哪一種能比石雕更古老了,也沒有哪一種藝術形式能工巧匠它更為人們所喜聞樂見、萬古不衰。  石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一二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中期。從那時候起,石雕便一直沿傳至今。在這漫長的歷史中,石雕藝術的創作也不斷地更新進步。
  • 林梅村:黃金藝術所見中外文化交流
    隨著古代印歐人的大舉東遷,黃金藝術首先傳入米努辛斯克盆地,如阿凡納謝沃古墓出土的一些螺旋狀,用金、紅銅、銀、隕鐵打制的耳環、手鐲等飾物。公元前2400年,阿凡納羨沃文化被北方森林草原的奧庫涅夫文化(Okunev Culture)取代。奧庫涅夫人屬於蒙古人種,是阿爾泰語系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 115公斤黃金,200萬枚五銖錢,驚豔世界的海昏侯墓葬之金器貨幣
    海昏侯墓葬出土隨葬品極其豐富,其中出土金器378件,是考古記載漢代墓葬出土金器之最。包括金餅187枚、馬蹄金33枚、麟趾金15枚、金板20塊等。金器成色和分量十足,每件重量40克到260克之間,總重量已超過115公斤。「馬蹄金」始於西漢漢武帝時期。
  • 復星藝術中心新展《筆•墨》:賞藝術大作,品國韻之美
    復星藝術中心新展《筆•墨》:賞藝術大作,品國韻之美 2020-11-23 18: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藝術是美的體現,但美是什麼呢?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愛美乃人之天性!但正像英國近代美學家卡裡特所說:「人類很少長期滿足於僅僅創造或領悟關,而不試圖也去理解它的所作所為。」於是,關於美是什麼等等問題便成了理論研究的對象。在認識美之前,我們需要認識一個很簡而易懂的問題。「什麼是美」與「什麼是美的東西」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 數學之美,藝術之美,科學之美,生活之美,其實是相通的
    太極的平衡之道教育孩子,創業打磨產品,個人知識的積累,工作中的「匠人精神」,其實,都是「最速降線」原理的很好的體現。所以,數學之美,藝術之美,科學之美,生活之美,各種美,本質上,其實是相通的。
  • 古代高麗向中國進貢,一般都進貢什麼?
    中國出於政治利益的考慮,一貫奉行「厚往薄來」的原則,用物質上的付出所換來周邊屬國對自己宗主地位的承認,獲得安定的周邊環境,達到守在四夷的政治目的。朝貢既有政治目的,也有經濟目的。有時經濟目的還佔有更大比重。歷史上不乏「慕利」而來的朝貢者。
  • 金色記憶‖中國古代黃金盛宴璀璨奪目,展現華夏中華五千年文明
    金器在人類歷史文物中佔有重要位置,也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重要載體。金是貴重金屬,硬度適中,具有延展性,易錘打成形,又有亮麗的天然色澤,是製作工藝品的良好材料。自從人類發現、認識之後,就將其加工成為各種金製品。從出土的金器可知,我國最遲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已經有了金器,歷史各代王朝,金器的製作和使用久盛不衰。
  • 走進龍現代藝術中心,品園林景致,賞藝術之美
    走進龍現代藝術中心,品園林景致,賞藝術之美 2020-04-25 10: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書法美學》之四——書法的空間美、有力美
    書法的空間美書法的空間美指欣賞作品時所獲得的藝術空間感受。書法裡線條的枯溼濃淡,長短粗細、正斜俯仰以及結體、布局,給人以立體、深度、流動、虛靈之感,造成一種東方情調的空間之美。又《中國藝術表現裡的虛和實》:由舞蹈動作伸延,展示出來的虛靈的空間,是構成中國繪畫書法戲劇,建築裡的空間感和空間表現的共同特徵,而造成中國藝術在世界上的特殊風格。《老子》說:知其白,守其黑。黑因白出,白隨黑留,虛起實結,實起虛結,互為制約而又相得益彰,方可形成顧盼多姿,讓就傳情,黑白對應,虛實相生的藝術妙趣。
  • 《衣尚中國》第八期 探秘中華服飾的「自然之美」
    本期的《衣尚中國》之「自然之美」清新脫俗,解讀了中華服飾上浸染的山水之靈、草木之精,更揭示了其採之有時,?之有道,取之天成,順其?然的高尚理念。  這些當做染料的植物,都非常普通,卻能夠製造出千變萬化的色彩魔法, 《衣尚中國》也希望現代人能夠像古代的人對自然的感情那樣,多一些親近和關注,發現更多來自自然的美。
  • 這枚手掌大的太陽神鳥金箔後來成了中國文化遺產標誌
    文 物 檔 案 名稱:太陽神鳥金箔 年代:商 級別:國家一級文物,中國文化遺產標誌,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出土時間:2001年出土於成都市金沙村,現藏於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 非一般的四川寶貝 之太陽神鳥金箔 2001年2月,成都金沙村的考古發掘,出土大批金器、玉器、青銅器和象牙,這就是古蜀文明代表之一的金沙遺址。
  • 九大鎮國之寶:太陽神鳥,藝術和想像力的完美結合,對生命的謳歌
    九大鎮國之寶:太陽神鳥,藝術與想像力的完美結合,對生命的謳歌華夏兒女自稱為炎黃子孫,「炎」指的是炎帝,「黃」指的則是黃帝。炎黃二帝為中華始祖,在華夏兒女心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不過,由於年代的久遠,他們兩人似乎只存在於神話傳說中。
  • 漢字的書寫藝術——淺議中國書法的起源及其實質
    【編者按】 應本刊之約,方立先生將以《中國書法研究入門》為主題撰寫系列文章,首先在本刊連載。本期發表的《漢字的書寫藝術》系其開篇,敬請關注和討論。這種實踐包括生產實踐、藝術實踐、文化生活實踐等。人類按照美的規律生產,通過對世界的藝術把握,改造著自然,同時形成人們的社會生活。自然經過人化,變成人化的自然,包括作為藝術對象的自然,人類在自己所創造的世界裡觀照自己。書法藝術是中華民族先祖在按照美的規律生產實踐活動中產生和發展的。 在中國古代社會,人們並沒有純粹的書法藝術觀念。
  • 數學也動聽,邏輯與藝術融合之舞,超級美的享受
    ——愛因斯坦從古代到現代,從西方到東方,研究音樂和數學的關係在一直是交叉學科的熱門課題。現在我們聽到的是江南小調《茉莉花》。中國古曲也有數學知識在其中。我國古代音樂「宮、商、角、徵、羽」的五音階就起源於數學算法。春秋時期的思想家管仲所寫的雜論名著《管子》當中,就記錄了這個我國音樂史上著名的「三分損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