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器在人類歷史文物中佔有重要位置,也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重要載體。金是貴重金屬,硬度適中,具有延展性,易錘打成形,又有亮麗的天然色澤,是製作工藝品的良好材料。自從人類發現、認識之後,就將其加工成為各種金製品。從出土的金器可知,我國最遲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已經有了金器,歷史各代王朝,金器的製作和使用久盛不衰。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以「天下大同」、「協和萬邦」的寬廣胸懷,自信而又大度地開展同域外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曾經譜寫了萬裡駝鈴萬裡波的浩浩絲路長歌,也曾經創造了萬國衣冠會長安的盛唐氣象。正是這種「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變革和開放精神,使中華文明成為人類歷史上唯一一個綿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斷的燦爛文明。
中華文明也必將順應時代發展煥發出更加彭勃的生命力中華民族的先人們早就嚮往人們的物質生活充實無憂、道德境界充分升華的大同世界。中華文明歷來把人的精神生活納入人生和社會理想之中。所以,實現中國夢,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雙飛的發展過程。
隨著中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中華文明也必將順應時代發展煥發出更加彭勃的生命力。
近代稱「火鍍金」。系將金熔於水銀之中,形成金泥,塗於銅或銀器表面,加溫,使水銀蒸發,金就附著於器表,謂之鎏金。
此杯銀鍍金,杯口沿下雨腹近圈足處各飾一圈雷紋,腹部在米粒錦地紋上鏨纏枝紋,中有二鳳穿枝飛舞。雙龍耳作身纏花枝狀,神態稚拙可愛。杯盤中心凸起一覆蓮座,上有母口,杯的圈足正好嵌入,可有效保持杯的穩定。此杯應當也是享祭時所用之物。在乾隆年間,對於自己飲酒用的1杯子都是製作工藝非常嚴苛,甚至做出的十個樣杯只有一兩個能通過乾隆皇帝的法眼,乾隆皇帝對杯子的製作工藝也有獨到的見地,乾隆皇帝認為作為皇家使用的寓意吉祥的杯子,那麼對於工藝首先就要達到一個登峰造極的程度,也因此這種杯子從製作開始就要依靠一張又一張的圖紙來製作完成,製作難度不亞於建造一所宮殿,而作為圖紙上的樣杯,乾隆也要一一過看
金嵌永固杯杯子整個高大約是12釐米左右,口徑也是8釐米左右,而杯麵上雕刻著金嵌永固和乾隆年間的字樣,杯子表面鍍這金子和珍珠構成,可以所整個杯子用的金屬基本上都是純金,但是這個杯子真正的價值不僅僅是身上的金和珍珠,而是整個杯子的製作工藝,製作工藝簡直是太精湛了。
金嵌永固杯,這個乾隆年間為了象徵永葆大清萬年昌盛的吉祥物,到目前為止留在北京故宮博物館的只剩下一隻,而曾經這個具有象徵意義的杯子製造了四個,分別是兩金兩銅,但是到目前為止故宮博物館只剩下了一個金杯。剩下的分別陳列在臺北故宮博物館和倫敦博物館。那麼這個清乾隆金嵌永固杯究竟因何而聞名。
在乾隆年間,乾隆皇帝為了慶祝大清朝政權永固和萬世安寧,每年在過年前都會舉行一次皇帝親自題字的開筆儀式,而這個儀式也是乾隆皇帝愛好而得來。原本乾隆皇帝是一個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的皇帝,上能提筆做揮毫,下能提劍治安邦,也因此乾隆皇帝還有一個綽號那就是「十全老人」,寓意著乾隆皇帝的各方面才能都是非常突出優秀,並且乾隆的書畫是非常的好,朝中大臣以能得到乾隆皇帝的一幅題字或者一幅書畫為榮,乾隆皇帝也是非常喜歡賞賜臣子們自己的傑作,也因此在乾隆年間就興起了文學熱。
花絲鑲嵌又叫細金工藝,是一門傳承久遠的傳統手工技藝,主要用於皇家飾品的製作。為「花絲」和「鑲嵌」兩種製作技藝的結合。花絲選用金、銀、銅為原料,採用掐、填、攢、焊、編織、堆壘等傳統技法。鑲嵌以挫、鎪、捶、悶、打、崩、擠 、鑲等技法,將金屬片做成託和爪子型凹槽,再鑲以珍珠、寶石。
明萬曆皇帝金絲翼善冠
出自萬曆帝頭側的一個圓盒內。冠重826克,高24釐米,直徑17.5釐米。此冠雖屬於皇帝常服冠戴,但製作工藝技巧登峰造極,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此翼善冠分為「前屋」、「後山」和「金折角」三個部分,全系金制。其前屋部分,以518根0.2毫米細的金絲編成「燈籠空兒」花紋。由於當時的工匠技藝純熟,所編花紋不僅空檔均勻、疏密一致,而且無接頭、無斷絲,看不到來龍去脈,有如翼翼羅紗輕盈透明。後山與折角也全用用金絲編成,編織形式同前屋。後山部分組裝有二龍戲珠圖案的金飾件,其中二龍的頭、爪、背鰭和二龍之間的火珠,全部採用陽鏨工藝進行雕刻,呈半浮雕效果;龍身、龍腿等部位則採用傳統的掐絲、壘絲、碼絲工藝進行製作,每個鱗片均以金絲搓擰成的花絲製成。然後碼焊成形。由於工匠焊接時火候掌握得恰到好處,如此複雜的圖案裝飾,卻不露絲毫焊口痕跡。這樣絕妙的技藝的確不能不令人嘆為觀止。
八成金累絲萬年如意,清,長42.7cm,柄寬5.4cm,頭最寬11.3cm.
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今天,我們提倡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中汲取豐富營養,否則就不會有生命力和影響力。
此法乃利用金、銀極富延展性的特點,用錘敲打金、銀塊,使之延伸展開呈片狀,再按要求造成各種器形和紋飾。一般來說,凡隱起的器物和紋飾圖案,都是經過錘鍱製成的。
整尊造像工藝十分細膩,裝飾格外華麗,在皇家造像的儀軌森嚴中可以看出這尊造像對工藝的苛求,特別是身上所披錦帛、瓔珞上雕刻紋飾各異,幾乎無一重合,可謂無微不至,令人嘆為觀止,而且造像珠石之嵌飾,頭冠、胸前瓔珞、臂釧、手鐲、腰帶、腳鐲等均為細密連珠紋,無不珠圓玉潤,婉轉曲折。
亦稱金銀錯,最早始見於商周時代的青銅器,主要用在青銅器的各種器皿,車馬器具及兵器等實用器物上的裝飾圖案。 出現比較晚,大概是青銅工藝發展了一千多年以後,即到春秋中晚期才興盛起來的。
中國人民的特質、稟賦不僅鑄就了綿延幾千年發展至今的中華文明,而且深刻影響著當代中國發展進步,深刻影響著當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中國人民在長期奮鬥中培育、繼承、發展起來的偉大民族精神,為中國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
中華文明歷來崇尚「以和邦國」、「和而不同」、「以和為貴」。中國《孫子兵法》是一部著名兵書,但其第一句話就講:「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其要義是慎戰、不戰。幾千年來,和平融入了中華民族的血脈中,刻進了中國人民的基因裡。
掐絲,是景泰藍製作中最關鍵的裝飾工序。將金銀或其他金屬細絲,按照墨樣花紋的曲屈轉折,掐成圖案,粘焊在器物上,謂之掐絲。此項工藝不僅在寶石、金銀飾上運用,琺瑯器也運用,如掐絲琺瑯器等。
中華民族擁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但近代以後歷經血與火的磨難。中國人民沒有向命運屈服,而是奮起抗爭、自強不息,經過長期奮鬥,而今走上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康莊大道。回顧歷史,支撐我們這個古老民族走到今天的,支撐5000多年中華文明延綿至今的,是植根於中華民族血脈深處的文化基因
總結: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對人類社會創造的各種文明,無論是古代的中華文明、希臘文明、羅馬文明、埃及文明、兩河文明、印度文明等,還是現在的亞洲文明、非洲文明、歐洲文明、美洲文明、大洋洲文明等,我們都應該採取學習借鑑的態度,都應該積極吸納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人類創造的一切文明中的優秀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優秀文化精神弘揚起來。進行文明相互學習借鑑,要堅持從本國本民族實際出發,堅持取長補短、擇善而從,講求兼收並蓄,但兼收並蓄不是囫圇吞棗、莫衷一是,而是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