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尚中國》第八期 探秘中華服飾的「自然之美」

2021-01-11 北方網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而人類卻有著洞察美、提煉美的智慧,「天人合一」正是東方審美的最高境界。《衣尚中國》第八期之「自然之美」探尋了中華服飾背後的「天然雕琢」--??取形,將看得見的??穿在身上;章紋配?,將天地萬物的顏?納?布料。節目融豐富的學識與真切的現實關懷於一體,讓觀眾不僅領略到「?然之美」中暗藏的東??韻美學,也由此啟迪心靈,重新思考工業文明的背景下,人與自然的關係,順應天常、惜生愛物,回歸久違的田園詩意。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藝頻道推出的大型服飾文化節目《衣尚中國》正在熱播,節目以審美的視角探尋服飾背後的文化,發現傳統的時尚,解讀現代的經典,展示了中國文化的魅力與神採,也豐富和提升了觀眾的審美情趣。本期的《衣尚中國》之「自然之美」清新脫俗,解讀了中華服飾上浸染的山水之靈、草木之精,更揭示了其採之有時,?之有道,取之天成,順其?然的高尚理念。

  古人的智慧讓人看到風的形狀

  現代工藝能夠讓服裝具備更多的色彩、材質和圖案,但古人是通過怎樣的審美與智慧,把春花秋月、流水潺潺的意向化作了衣袂翩翩,製造了柔美和諧的「中國色」,實現了渾然天成的「自然美」?

  本期《衣尚中國》用層層遞進的三大空間來尋找答案。 在「歷史空間」環節,節目通過藝術跨界和絢爛的美學碰撞,以戲劇、舞蹈、音樂劇的多元形式演繹了三幕不同時代的舞臺劇,藉由薴麻、石榴裙、披帛等服飾和服飾主人的故事,帶領觀眾「穿越」古今,感受中國人寄托在服飾上的情感與精神慰藉。

  觀眾通過《西施浣紗舞》,感受到了「夏布」的清靈飛揚。夏布,是中國最古老的布,由薴麻草做成,它看似波瀾不驚,但卻輕如蟬翼、薄如宣紙、軟如羅絹,它的觸感和絲綢一樣柔滑,用它做成的衣服也像絲綢一樣飄逸。

  古典詩文中,關於「紅裙」「茜裙」「石榴裙」的記錄不勝枚舉,而舞臺劇《石榴裙的夢》則講述了與「色彩」有關的愛情故事。唐代的一個男孩背井離鄉踏上絲綢之路,他不僅想成就一番事業,也要為他心愛的女孩圓一個關於石榴裙的夢想,然而,山高水長、歲月流轉,紅花染成的石榴裙雖然最終穿在了女孩的身上,但二人卻相隔千裡,那比石榴花還要火紅的顏色不再代表著幸福美滿,而是無奈與遺憾。

  在《披帛》中,長條形的薄紗披帛圍在身上,低調而普通,卻蘊含著古人對於自然豐富的想像力,讓人感受到風的形狀。

  在「匠心空間」,訪談嘉賓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楊建軍講述了古人如何從自然中認識顏色,給顏色取名和提取顏色,演員李晟和服裝設計師曹震等幾位嘉賓還在現場一起體驗了植物染色。

  而在「創演空間」,設計師楚豔展示了「自然系列」服裝作品,她挑選的作品不僅遵循了中國傳統的色彩體系,還試圖重構一個屬於當下時代的新「中國色」的體系,讓人們充分領略獨具東方魅力的「自然之美」。

  「中國色」中有著天然隨意的美

  美存在於天地自然之中,人要了解美,就要到「天地」之中去觀察、去探尋。中國人審美意識的生成,可以追溯到一萬八千多年前,山頂洞人用樹葉、獸皮裝飾自己,形成了中華服飾的雛形,之後,絲綢開啟了中華服飾的新篇章,棉花則為中國人帶來了濃濃的暖意。這些都是自然給予人們最好的饋贈,中國人早已經習慣於以絲織棉麻為底,取材於自然;以草木花卉為底,取色於自然;以世間萬象裝扮世間,取意於自然。而這些色彩斑斕的服飾也形成了獨具韻味的中國色彩體現,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在「匠心空間」環節,《衣尚中國》節目組,請來了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染織服裝藝術設計系的楊建軍老師,他揭示了中國色的一個特點,便是看到色名就可聯想到生活中的自然場景,比如,杏黃色、桃紅色、蔥綠色,都是從自然中選擇意象進行提煉之後的色彩表達。

  「中國色」中自有一種天然隨意的美,湖藍、天水碧、月下白,聞之便覺陶然,充滿意境和生活情趣。然而,有的中國色彩卻不是那麼容易「聽聲辨色」,比如,「燕尾青」到底是什麼顏色?根據清代《蘿藦亭札記》記載:「皂之兼紺者正當名為玄青,玄乃赤黑色,玄鳥是也,俗謂之燕尾青。」在明清小說當中,燕尾青色的衣服,就是一種偏藍色的、藍黑色的色彩。

  而「月白」則是白色裡面帶著一點淡淡的藍,明代 《墨卿談乘》記載:「青白之間,謂之月白」,也有一種說法,認為月白是靛藍微染,稍稍沾一點點藍色。節目中穿插的中國絲綢博物館收藏的一件「月白綢圈金繡花卉錢袋」則讓觀眾對月白色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百草霜」聽起來富有詩意,很多人從名字聯想到晶瑩剔透的白色或者銀色,然而,它的「真容」卻是「鍋底灰」。明代《本草綱目》記載,百草霜,就是燒上百種草,在鍋底或者煙筒裡,形成的像霜一樣非常輕柔的菸灰、煙墨。

  「秋香」也不再是人名,而是一種很浪漫的色彩, 在明清的文獻當中多次出現,《紅樓夢》第八回,賈寶玉去探望薛寶釵的時候穿的就是秋香色的衣服。節目上呈現了北京藝術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龍袍,緙絲五彩雲蝠金龍吉服袍,從中可以看到,秋香色是從綠到黃的一種色彩,有人認為是黃白色,也有人認為是偏深的黃色,這也是「中國色」的隨意性,往往代表一個範圍,而不是固定的顏色,是中國古人把味道運用到色名裡的一種詩意。

  而在楊建軍的解讀中,也可以了解到中國的五色觀確立得非常早,比西方的七色觀早了一千多年,「《尚書-禹貢》記載,五色是青赤黃白黑,這大概是關於五色的最早記載。」

  中國植物染色的歷史也是非常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唐代是中國「植物染」的鼎盛時期,《大唐六典》有專門記載,染,大抵以草木而成,有的使用花葉,有的使用莖、果實,有的使用根,有的使用皮,在當時是最主要的染色方法。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非遺」的熱潮,目前的中國處於「植物染」迅速恢復和發展的階段。 楊建軍透露,中國絲綢博物館運用科學加傳統的方法,復原了三十三種「乾隆色」。而更為神奇的是,如此豐富繽紛的「乾隆色譜」,所使用的染料只有九種,染藍色的靛青,用的是含有靛藍的植物菘藍;染紅色的紅花、蘇木;染黑色的橡碗子、五倍子;染黃色的梔子、槐米、黃櫨、黃檗。

  數百年前宮廷色彩的還原,解開了顏色的密碼,使得歷史沉澱的精華得到繼承和發揚,讓傳統文化生機勃發。

  「植物染」讓服飾有了生命和溫度

  「植物染」中不僅有自然和時間的記憶,也有手作的溫度。《衣尚中國》請來了植物染研究者、獨立設計師曹震、演員李晟,與楊建軍老師、主持人李思思一起體驗了植物染色的變幻無窮,親手感受這個流傳數千年的傳統技藝。

  一時間,《衣尚中國》的舞臺似乎變成了廚房,擺著紅色、黃色的湯液,旁邊還放著烏梅、慄子殼等材料,幾位嘉賓更是手拿筷子,像是涮火鍋一般,夾著絲巾在「鍋」裡上上下下。但其實,那「紅湯」是精心製作的紅花染液,經過清水浸泡、揉搓淘洗多次,去掉黃色素後,用草木灰水浸泡和過濾,再加入烏梅水中和,調至弱酸,才成為了鮮亮的染液,紅花可以染出大紅、蓮紅、銀紅、桃紅、水紅等不同的紅色,用紅花染出來的色彩在唐代非常流行。

  而「黃湯」則是黃櫨染液,將黃櫨粉碎、浸泡、多次熬煮之後過濾而成,經常用作中國唐代皇帝龍袍的色彩。

  此外,設計師曹震還解讀了茜草、槐米、慄子殼的用途。 茜草是人類歷史上最早使用的染色材料之一,在詩經中就有記載,被稱為「茹藘」,染出的色彩很沉穩;槐米,來自在北京的路旁到處都能看到國槐樹花苞,花未開時,採集其花蕾,它染出來的色彩非常鮮亮;而看似無用的慄子殼則是非常好的染色材料,接近咖啡色;此外,染色還需要明礬這個媒染劑的助力,它相當於橋梁的作用,將植物染料和織物結合緊密地連接在一起,幫助固色。

  這些當做染料的植物,都非常普通,卻能夠製造出千變萬化的色彩魔法, 《衣尚中國》也希望現代人能夠像古代的人對自然的感情那樣,多一些親近和關注,發現更多來自自然的美。

  「植物染」的天然色會隨著時間而略有褪色,但褪色反而使得它有了生命和溫度,它像是人生一樣,有繁盛的時候,也有衰退的時候,天然染色的色彩的美感,正是在褪色的過程當中展現出來的,褪色以後,它會呈現出更深沉、更含蓄的色彩。本期《衣尚中國》把這份豐富多彩的生活和色彩跟大家分享,把絲巾作為禮物送給參與到節目互動當中的觀眾朋友,希望人們能與天地共存,與自然共生,更好地尊重自然,保護自然。

  不僅發現美,也要守護美

  中國色是一種力量,生生不息代代相傳,四時變遷、春去秋來的自然變化都能引發靈感,促使人們不斷進行美的覺醒,美的創造。

  《衣尚中國》「自然之美」公布了主題紋樣,取自清代大紅色緙絲彩繪袷袍上的「八團梅蘭竹菊紋」,盛放於千年華服上的自然之美,既有章可循,又不拘泥於形式,多彩的四季花卉與飛舞的鳥蝶簇擁成團,形成古代紋樣最經典的構圖。

  細緻的筆觸不僅描繪出大自然最美的模樣,同時也刻畫出對生活最真摯的願景。觀眾還可以通過掃描屏幕下方二維碼進入衣尚中國互動小程序,了解紋樣背後的故事,定製屬於自己的自然之美。

  創演空間的設計師楚豔此次選取有代表性的顏色和織物來進行創作,有白色的薴麻,也有從植物染料中提取色彩進行染色的服飾,將自然含藏的各種因素運用到服飾的設計中去,讓人們在一方舞臺上,感受到了大自然的萬千氣象。

  而創演空間也在拓展表演的維度,在秀場上準備了八把中式的竹編的椅子,通過模特們有坐有站、款款而行的「行為藝術」,體現慢生活,體現一種自然賦予的力量。

  《衣尚中國》審美解讀人範迪安認為,中華服飾如同中國古代的山水繪畫一樣,以「自然」為永恆的主題,展現自然界的生命與生機,人與自然的和諧。

  自然成為了一座提供服飾造型的寶庫,萬千種類的動物、植物造型可以演化成各種各樣的圖案和花紋。自然飽含豐富的色彩,建構著服飾的色彩美學。以自然之色,勾勒生活之美,成為服飾文化一方繽紛的圖景。

  《衣尚中國》不僅發現美,也要守護美,將錦繡華章映照在鮮活的生活中,在倡導生態文明建設的今天,《衣尚中國》提醒著中國人追求自然生態美的服飾價值觀,珍惜人與自然的和諧,努力融入自然。

相關焦點

  • 《衣尚中國》:《國家寶藏》之中國傳統服飾版
    01.文字之美《衣尚中國》,讓中國美給你看。為了這臺節目的臺詞,我竟然把節目整整看了兩遍。劇中的解說詞太美了,深具文學色彩,美得我都好奇,誰是這些臺詞的作者?《衣尚中國》,圍繞古典服飾文化徐徐展開了一個服飾裡的中國這文字之美,也系美自一脈從《國家寶藏》到《衣尚中國》行雲流水,一路風流
  • 央視《衣尚中國》:展示服飾文化,探尋美學精神
    央視綜藝頻道近期播出的服飾文化節目《衣尚中國》即以「綜藝+紀錄+設計師+品牌」的形式展示服飾文化,通過對中國古代服飾在人生重大禮儀中的演繹,以及在當代生活中的創造性轉化呈現了「中國節穿中國衣」的構想,回顧和闡釋了中華服飾文化中的智慧與情感、創造與包容,表現了中國服飾的美學精神,在傳播中華服飾之美的同時,提振了文化的自豪感,提出了當今服飾設計的新命題。
  • 央視主持李思思當製作人 打開中國服飾的美學寶庫
    11月7日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又一創新原創大型服飾文化節目《衣尚中國》在央視綜藝頻道(CCTV-3)首播。百姓生活「衣食住行」,「衣」排第一。《衣尚中國》首期節目以「錦繡」開始,打開了一座關於中國服飾的美學寶庫。
  • 精彩回顧 | 院士專家講科學第八季完結,探秘生命,尊重自然
    院士專家講科學第八季已經落幕在這一季中我們跟隨專家探秘自然了解動物不為人知的生存之道>錯過講座也沒有關係今天這期我們共同回顧第八季的精彩內容、北京動物學會會員、中國科協脊椎動物學科首席科學傳播專家、中國科協靈長類首席科學傳播專家 講座內容:白頭葉猴是一種全球範圍唯一分布在廣西喀斯特石山環境的靈長類。
  • 大型電視欄目《解碼中華地標》解密「中華地標」之美
    該節目將全國範圍內尋找和發現具有歷史之美、文化之美、人文之美、情感之美、故事之美的「中華地標」以及與「地標」在一起的人的生活、命運故事。把高大上、充滿民族情懷的「中華地標文化」通過百姓生活展現出來,輸出的不僅是「地標故事」,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
  • 快來鹽城領略自然之美!
    2020年11月出版的《中國國家地理》雜誌,著重介紹了鹽城九龍口地理風貌。九龍口國家溼地公園以「原生態、慢生活、深體驗」為發展定位,打造出了「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溼地生態,同時也給鳥類營造了一個舒適安逸的棲息環境。
  • 道法自然、返樸歸純:淺談老莊樸素審美思想下西漢服飾風格的改變
    最終受到道家「道法自然、返樸歸純」的老莊樸素審美思想的薰陶下,逐漸形成了獨特的西漢服飾風格。《左傳》曰:「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謂之夏」。由此可知,服飾在中華傳統文化中,不單單具有遮風雨、蔽形體、增美飾等作用,同時還有著知禮儀、辨尊卑的文化屬性。
  • 中華醫學會北京分會(北京醫學會)醫學科普訓練營第八期成功舉辦
    中華醫學會北京分會(北京醫學會)醫學科普訓練營第八期圍繞「如何做一場精彩的健康宣教」的主題,邀請了北京醫學會副會長、北京大學首鋼醫院院長顧晉教授、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腎內科主任左力教授、中日友好醫院普通外科副主任孟化教授、中日友好醫院減重糖尿病健康管理中心劉春霞護士,分享了他們開展健康宣教工作的寶貴經驗。
  • 水環境研究院專家講壇第八期——「富自然-功能協調流域建設的若干...
    水環境研究院專家講壇第八期——「富自然-功能協調流域建設的若干關鍵問題」7月24日上午,北控水務集團水環境研究院專家講壇(第八期)在集團總部舉行。本次專家講壇特邀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資源所副所長、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兼職教授嚴登華作為主講嘉賓,以「富自然-功能協調流域建設的若干關鍵問題」為主題做了精彩分享。
  • 中國傳統文化,現代服飾文化,雲南少數民族服飾中的銀質服飾裝飾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具有聽覺藝術感受的設計理念,在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中,那些垂綴在服飾上的銀飾除了帶來動感之美外,也帶來了聽覺之美。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具有打破常規的銀衣肌理之美,在服飾中,按照形、色、質三個基本構成要素,材質也是服飾構成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 【大美中國】探秘「魔鬼城」
    【大美中國】探秘「魔鬼城」     這是
  • 五大關鍵詞勾勒中國人文景象 以紀錄片呈現《極致中國》
    《極致中國》每集45分鐘,分為雪山、海洋、天坑三集,每一集中,主持人本·霍頓都將與一名中國探險家組隊,共同在極具挑戰的自然環境中完成探險。通過沉浸自然+戶外競技相結合的形式帶領觀眾領略獨特視角下極致的中國美。
  • 從絲線經緯中窺見中華文明 《中國歷代服飾文物圖典》驚豔上海書展
    在今年的上海書展上,高春明歷時13年編纂的《中國歷代服飾文物圖典》再度驚豔讀者,讓人從一絲一線,一圖一紋中,窺見中國曆朝歷代的社會、文化、民俗、政治……  40多年深耕 20多次親赴敦煌  《中國歷代服飾文物圖典》可謂鴻篇巨著,全書6巨冊,8開精裝,收錄了從新石器時代到清代的服飾實物、紡織品以及繪畫、陶俑、玉雕、石刻、壁畫、畫像石、畫像磚
  • 自然之美—朝陽樹化玉
    遼寧古果、中華古果、十字中華古果等已開始出現,高大蔥綠的樹木和鮮豔的花朵交相輝映 由此,人類在自然的基礎上創造了文化與科學,並以文化的方式勞動、生活,以文化的力量發展自己,不僅創造不斷豐富的物質文明,同時創造出不斷多彩的精神文明,提取精神的美和美的享受。 我們面前的樹化玉是天地留給我們的自然產物,它在智慧的大腦裡衍生出不可計數的物質與精神層面美的升華。
  • 「深派」原創服飾融合自然與時尚,荔秀潮流集市來襲
    在活動的啟動儀式上,多樣化的自然元素為賓客打造了一場如臨森林的沉浸式活動體驗,更引入了同樣具有「人與自然」代表意義的文藝表演,豐富了活動氣氛。此次活動將持續至12月15日。啟動儀式最大的亮點,莫過於模仿森林打造的創意T臺,一件件「深派」原創服飾在秀場中穿梭,這場由深圳市南山區荔秀時裝行業協會發起的藝術與時尚的跨界合作,通過自然與服裝的碰撞,更好地讓時裝與生活結合。
  • 2019中國紡織服裝行業十大優勢品牌
    由「扇」受到啟發,EP雅瑩創意團隊向中國傳統文化致敬,繼承過往至善至美的中國皇家美學元素的同時,以深刻且富有情感的設計美學和極致工藝,呈現出強有力的現代視覺語言。1988年起源於江南嘉興的雅瑩,以服裝加工生產起步,時至今日已成長為初具規模的現代時尚集團。雅瑩集團30年來不曾改變的起點和初心,就是「用好的材料做好的衣服,為女性顧客帶去美」,尤為珍視品質,視品質為人品。
  • 蓋婭傳說,國風服飾的驕傲!
    從前,提到中國風服飾,無非不就是漢服、旗袍等等,千篇一律的漢服、旗袍等服飾即使設計一年比一年好看,款式也越來越多,可供人們選擇性大,但無非萬變不離其中,在美學上會有所突破,但不足以驚豔世人。而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是驚豔國人乃至世界的國風服飾《蓋亞傳說》。話不多說,先上圖。該品牌由中國著名服裝設計師熊英女士於2013年創立,靈感源於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蓋婭傳說傳承了中國智慧美學並始終致力於將原創精神轉化為獨特的服飾美學文化。
  • 古典與現代美學的時空融合:恭王府上演「非遺服飾秀」
    新華網 袁喆 攝  新華網北京6月7日電 6月4日至9日,2018「錦繡中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服飾秀」系列活動在北京恭王府舉行。  活動期間,11場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題的服飾秀一一上演,包括「藝針憶繡」「白鷺為霜」「苗淨千尋」「布衣經綸」「雲想彝裳」「木真湘韻」「採藍之憶」「挑繡之韻」「流光溢彩」「薴夢東方」,以及非遺跨界音樂劇「白蛇驚變」服飾秀。觀眾將從中看到多項國家級非遺元素在現代服飾中的應用實例,如二十四節氣、苗繡、蠟染、亮布、挑花、手推繡、青瓷、京繡、榮昌夏布等,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