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絲線經緯中窺見中華文明 《中國歷代服飾文物圖典》驚豔上海書展

2020-12-06 東方網

圖片說明:《中國歷代服飾文物圖典》

圖片說明:高春明,歷任上海藝術研究所所長、《上海藝術家》雜誌社主編,現任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會長。

圖片說明:上海書展新書首發式現場

  東方網記者王永娟8月15日報導:近幾年來,古裝戲的大火讓觀眾開始關心古代服飾,也常常津津樂道於某個劇組在服裝方面的考據嚴謹。在「古裝界」,有一位深耕此領域多年的學者,他就是高春明。在今年的上海書展上,高春明歷時13年編纂的《中國歷代服飾文物圖典》再度驚豔讀者,讓人從一絲一線,一圖一紋中,窺見中國曆朝歷代的社會、文化、民俗、政治……

  40多年深耕 20多次親赴敦煌

  《中國歷代服飾文物圖典》可謂鴻篇巨著,全書6巨冊,8開精裝,收錄了從新石器時代到清代的服飾實物、紡織品以及繪畫、陶俑、玉雕、石刻、壁畫、畫像石、畫像磚、瓷器、金銀器、刻本插圖等與服飾有關的文物圖像近2000幅,其中包括流散於海外的珍貴資料和近年的考古新發現。

  該書縱向以朝代為序,中華幾千年的服飾文化囊括其中,橫向以人物身份為邏輯進行編排,歷朝歷代各階層的服飾特點一一備述。折射了中國古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軌跡,勾勒出華夏民族連綿不絕的生活畫卷。這套書也是作者高春明40多年研究的深厚積澱。

  高春明自20世紀80年代起,長期致力於中國藝術史、民俗文化遺產和中國服飾史研究。在昨天的新書首發式和作者訪談交流會上,他表示,自己至今還記得自己在上海市文化局中國服飾史研究室工作時,在中國服飾史研究上耕耘多年的沈從文先生曾希望自己能擔任他的助手,幫其完成自己的著作。「當時沈從文先生跟我說,『我非常遺憾的是,我搞傳統服飾研究,到現在還沒有去過敦煌,也許我一輩子都去不了敦煌了。』」

  沈從文先生直至去世都沒有去過敦煌。但座藝術殿堂沈從文先生心中的地位之高,給高春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之後,他曾二十幾次去敦煌做研究。

  第一次進敦煌,高春明只有二十幾歲,當時敦煌條件非常艱苦,水非常金貴。當時他們騎著駱駝,用汽油桶那麼大的桶,自己帶水進去,他們一個月沒有洗過臉、刷過牙,為了對壁畫進行寫生、臨摹,他們還要把水省下來調顏料。吃的是壓縮餅乾,嗓子幹得直冒火,也捨不得喝一口水。好多次,鼻子幹得直出血,他也不捨得用水去擦一下。

  「雖然生活上很艱苦,但是面對敦煌文化寶庫,精神上的享受和滿足卻是空前的。」高春明說,自己曾在敦煌拍下了幾千張照片,這些都成為自己研究古代服飾文化的珍貴資料。

  彌足珍貴 90%的文物都曾親自經手

  在《中國歷代服飾文物圖典》中,每一張圖片都有詳細的文字解說,對所涉及服飾的文化背景、文化背景、工藝特徵、穿著方式做了詳細介紹。而這些文物中有90%都是由高春明親自經手鑑定。而這些文物資料每一張都來之不易。

  相對於青銅、陶瓷、玉器等中國傳統文物,服飾是最「嬌貴」的。大多數服飾在墓中,有的成了液體,有的粘成土塊狀,留存的古代服飾實物很少,因此非常珍貴。除了到全國的博物館、圖書館、文物商店去尋找,高春明還去日本、美國、英國等國的博物館尋找。

  原野考古,仍是看到實物的最好途徑。高春明總是到處打聽哪兒有古墓挖掘的消息。他帶著相機,守候在古墓旁,一有絲織物出土,就搶在第一時間將它拍下。高春明介紹,秦始皇時代的服裝,目前墓葬中僅出土過一件,而這件服裝的出土過程自己曾親眼見證,當棺槨打開後,僅僅幾秒鐘的時間,這件服裝就氧化為塵。當時高春明用自己手中的相機,為這件服裝留下了一張彌足珍貴的黑白照片。為了搶拍照片,高春明無償幫助當地文物部門做服飾鑑定,親到考古挖掘現場,獲得了大量珍貴鏡頭。

  《中國歷代服飾文物圖典》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系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十三五」國家重點出版規劃項目和上海市新聞出版專項資金資助項目。

  高春明曾主持多項國家重點科研項目,編撰和主持編撰有《中國分類美術全集》《西域藝術》《上海藝術史》《中國服飾五千年》《中國服飾名物考》《中國服飾形制史》《中國歷代婦女妝飾》《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錦繡文章——中國傳統織繡紋樣》等學術專著四十餘部,其中大部分著作被翻譯成英、德、法、意、俄、日、韓等國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並獲中國國家圖書獎、中國政府圖書獎、美國第25屆書展優異獎、德國萊比錫全世界最佳書籍獎等獎項。

相關焦點

  • 2020上海三聯書店書展圖書活動
    ,你們去看一場購物環境最優雅安靜的上海書展呢。《海錯圖愛情筆記》作者神婆愛吃和美食家董克平先生對談,聊美食,聊創作,聊生活,分享對水鮮的愛。嘉賓介紹董克平,《舌尖上的中國》美食顧問,央視《中國味道》總顧問。美食專欄作者,著名美食評論家。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與五嶽散人合著有《吃貨》一書。
  • 中華文明國家文物基因庫將建
    想通過真實鮮活的文物,來觸摸中華文明發展史?來北京大學吧!11月26日,北大與國家文物局籤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攜手建設中華文明國家文物基因庫,通過真實文物展現中華文明歷史進程。基因庫選址北大昌平新校區,建成後將對公眾開放。
  • 國家寶藏:100件文物講述中華文明史
    《國家寶藏》第一季帶我們走過華夏文明的腹心地帶,第二季引領我們看到五千年孕育的生機,第三季,我們將跟隨九座享譽世界的歷史文化遺產,共同見證中國為世界的文明貢獻過什麼,共同思考當代中華兒女該為後世的文明留下什麼
  • 土耳其首次在中國舉辦文物展 呈現安納託利亞文明
    上圖:展出的青花瓷器上,富有特色的紋飾頗引人注目。記者 葉辰亮 攝  安納託利亞文明:從新石器時代到奧斯曼帝國」展覽昨天在上海博物館開幕。這是土耳其首次在中國舉辦文物展覽,所有展品均為首次來華展出。   中國與土耳其是分處亞洲東西兩端的文明古國。為加深相互了解、深化傳統友誼,2010年,兩國籤署了互辦文化年的諒解備忘錄。2011年12月,「中國文化年」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開幕。
  • 中華文明的歷史記憶傳播與文化認同建構
    筆者主要藉助中國文物,從激活文物、凸顯文明特色,講述中國記憶、傳承歷史文脈,凝聚情感共識、促進認同建構等幾方面闡析《國家寶藏》,以表現其傳承文化記憶和構建文化認同的雙重傳播意義。節目通過曾侯乙用禮樂感召楚惠王,在亂世保曾國安寧的前世演繹,以及譚軍和整個武漢音樂學院青年編鐘樂隊守護華夏正音的今生故事,向觀眾講述了曾侯乙編鐘為何是驚豔世人的音樂「神器」,詮釋了中華兒女勇於傳承禮樂文明的擔當。 德國學者揚·阿斯曼認為,文化記憶是「包含某特定時代、特定社會所特有的、可以反覆使用的文本系統、意象系統、儀式系統」[3]。
  • 「網際網路+中華文明」優秀項目成果展推薦活動(七)
    《老鼠嫁女》依託於博物館現有資源,滿足不同的社會團體及受眾年齡需求,從復興傳統文化的角度出發,講好中國故事,弘揚時代主旋律。通過網際網路技術讓皮影這一古老的傳統藝術走進萬戶千家,增強了人們與皮影藝術直接或間接的互動,並在互動中加深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對皮影的認識、了解、喜愛,引導受眾積極主動傳播中華文明,傳播皮影藝術文化,讓更多的人成為講好中國故事的實踐者與推動者。
  • 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系列」圖書在滬發布
    「中華優秀文化傳承系列」(英文版)。上海譯文出版社供圖中新網上海8月12日電 (周卓傲 葉穎)8月12日,國家出版基金項目、中國首套用英文系統介紹中國傳統文化故事的讀本「中華優秀文化傳承系列」(英文版)在2020上海書展上舉辦新書發布會。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用英文系統介紹中國傳統文化故事(圖)
    近日,國家出版基金項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系列」(英文版)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發行。該系列由國內資深英文媒體人張慈贇先生所著,共分《中國神話故事與三十六計》《中國歷史著述》《中國成語故事》《中國歷代著名繪畫作品鑑賞》《中國歷史人物》《中國古建築及其故事》六冊。
  • 《胡漢中國與外來文明》:漢唐中華文明與外來文明的交流互動
    漢唐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文化發展和族群融合的重要時期,留下的豐厚文化遺產始終影響著中華文明發展的進程。其中,中華文明的對外傳播和外來文明的入華融合是兩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今年6月,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推出的葛承雍《胡漢中國與外來文明》(五卷),正是相關重要學術成果的結集。
  • 2019上海書展推薦精品圖書100種 快來看看有哪些
    在推薦的100種精品圖書中,既有圍繞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上海解放70周年等重大節慶的精品圖書,如《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優秀歌曲100首》、《五月的鮮花——紀念上海解放七十周年連環畫專輯》、《戰上海》、《上海1949》、《上海相冊:70年70個瞬間》,也有名家精品,如方鴻輝《吳孟超》、何建明《浦東史詩》、孫顒《風眼》、範遷《錦瑟》等文學類圖書;郭志坤、陳雪良《中華一萬年(上下
  • 2017上海書展怎麼逛?這是一份劃了重點的攻略
    8月16日,又是一年上海書展開幕時。今年書展的主題仍然是「我愛讀書,我愛生活」,主會場也仍然設在上海展覽中心,屆時將容納全國各地出版社500餘家,新書15萬種左右以及30多萬讀者。分會場則遍布全城17家實體品牌書店,包括新華書店(上海書城)、大眾書局、博庫書城、西西弗書店、衡山和集、言幾又、現代書店、鍾書閣等。
  • 中國著名博物館之上海博物館簡介與珍貴藏品
    上海博物館上海博物館,英文名Shanghai Museum,是一座大型的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其收藏、研究、展覽和教育以中國古代的藝術品為重點,館藏文物近102萬件,其中珍貴文物14萬餘件。上海博物館的文物收藏包括青銅、陶瓷、書畫、雕塑、甲骨、符印、貨幣、玉器、家具、織繡、漆器、竹木牙角、少數民族文物等31個門類,尤以青銅、陶瓷、書畫最為突出。
  • 國家文物局與北大共建「中華文明國家文物基因庫」
    國家文物局與北京大學26日在京舉行戰略合作籤約儀式,雙方將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智庫服務等方面深化戰略合作,創新體制機制,共同建設中華文明國家文物基因庫、中國文物博物館學院、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  據了解,中華文明國家文物基因庫旨在集中搜集保存各地考古發現的典型標本等信息依據,促進綜合性研究發展,並向全國相關考古研究機構開放。
  • 服飾特點是什麼
    伴隨著民族間的相互融合,服飾的樣式和穿著習俗不斷演變,歷代服飾不僅朝代之間有明顯的差別,同一朝代的不同時期也有顯著的變化,種種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服飾見證了時代的變遷。一部人類服飾演化史,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部感性化了的人類文化發展史。服飾是人類特有的勞動成果,它既是物質文明的結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人類社會經過蒙昧、野蠻到文明時代,緩緩地行進了幾十萬年。
  • 2020上海書展圓滿落幕,「破圈」「出圈」成流行詞
    據初步統計,截至8月17日,上海書展圈內圈外相關頁面總量破億(1.14億次),線上活動觀看量破610萬次達(611.37萬次)。「上海書展·閱讀的力量」線上平臺訪問量達到55.58萬次,成為市民讀者了解書展信息的首選。
  • 上海書展·見識城邦經典圖書大賞
    ​​2019年8月14日,昨天,一年一度的上海書展又開始啦~和往常一樣,今年上海書展期間(8.16-8.20),見識城邦將作為中信出版集團旗下的社科人文出版子品牌參展,見識城邦的3位小夥伴也會如期出現在中信的展位為大家服務,歡迎前來相約~為了方便您了解,小編整理了一份見識城邦經典書單,以及上海書展5折特惠書單,不要錯過哦!
  • 文化自信·上海實踐|講活中國故事 譜寫創世神話新篇章
    根據計劃,上海將用三年時間,創作推出連環畫、文學、影視劇、舞臺劇等一系列各種形式的優秀文藝作品,努力打造文藝創作、學術研究、教育傳播的三大高地,梳理中華文明浩瀚起源,展現祖先開創世界的精、氣、神,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文化源頭上的支持。
  • 上海國際童書展閉幕,探索線下線上融合型書展新模式
    11月15日,第八屆中國上海國際童書展正式落下帷幕。作為亞太地區唯一專注於0至16歲青少年圖書出版文化全產業鏈內容的展會平臺,本屆童書展成為今年全球範圍內為數不多仍以線下方式開展的國際性書展之一。近2萬名觀眾參觀了上海童書展線下展會,截止11月15日,童書展線上商貿配對及線上活動參與和觀看量突破52萬。
  • 中華文明國家文物基因庫將建 位於北大昌平新校區 建成後將對公眾...
    原標題:中華文明國家文物基因庫將建 位於北大昌平新校區 建成後將對公眾開放  想通過真實鮮活的文物來觸摸中華文明發展史?來北京大學吧!近日,北大與國家文物局籤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攜手建設中華文明國家文物基因庫,通過真實文物展現中華文明歷史進程。
  • 【中華青銅文明】國家一級文物「夔龍紋銅尊」
    【中華青銅文明】國家一級文物「夔龍紋銅尊」 2020-12-04 10: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