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說明:《中國歷代服飾文物圖典》
圖片說明:高春明,歷任上海藝術研究所所長、《上海藝術家》雜誌社主編,現任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會長。
圖片說明:上海書展新書首發式現場
東方網記者王永娟8月15日報導:近幾年來,古裝戲的大火讓觀眾開始關心古代服飾,也常常津津樂道於某個劇組在服裝方面的考據嚴謹。在「古裝界」,有一位深耕此領域多年的學者,他就是高春明。在今年的上海書展上,高春明歷時13年編纂的《中國歷代服飾文物圖典》再度驚豔讀者,讓人從一絲一線,一圖一紋中,窺見中國曆朝歷代的社會、文化、民俗、政治……
40多年深耕 20多次親赴敦煌
《中國歷代服飾文物圖典》可謂鴻篇巨著,全書6巨冊,8開精裝,收錄了從新石器時代到清代的服飾實物、紡織品以及繪畫、陶俑、玉雕、石刻、壁畫、畫像石、畫像磚、瓷器、金銀器、刻本插圖等與服飾有關的文物圖像近2000幅,其中包括流散於海外的珍貴資料和近年的考古新發現。
該書縱向以朝代為序,中華幾千年的服飾文化囊括其中,橫向以人物身份為邏輯進行編排,歷朝歷代各階層的服飾特點一一備述。折射了中國古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軌跡,勾勒出華夏民族連綿不絕的生活畫卷。這套書也是作者高春明40多年研究的深厚積澱。
高春明自20世紀80年代起,長期致力於中國藝術史、民俗文化遺產和中國服飾史研究。在昨天的新書首發式和作者訪談交流會上,他表示,自己至今還記得自己在上海市文化局中國服飾史研究室工作時,在中國服飾史研究上耕耘多年的沈從文先生曾希望自己能擔任他的助手,幫其完成自己的著作。「當時沈從文先生跟我說,『我非常遺憾的是,我搞傳統服飾研究,到現在還沒有去過敦煌,也許我一輩子都去不了敦煌了。』」
沈從文先生直至去世都沒有去過敦煌。但座藝術殿堂沈從文先生心中的地位之高,給高春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之後,他曾二十幾次去敦煌做研究。
第一次進敦煌,高春明只有二十幾歲,當時敦煌條件非常艱苦,水非常金貴。當時他們騎著駱駝,用汽油桶那麼大的桶,自己帶水進去,他們一個月沒有洗過臉、刷過牙,為了對壁畫進行寫生、臨摹,他們還要把水省下來調顏料。吃的是壓縮餅乾,嗓子幹得直冒火,也捨不得喝一口水。好多次,鼻子幹得直出血,他也不捨得用水去擦一下。
「雖然生活上很艱苦,但是面對敦煌文化寶庫,精神上的享受和滿足卻是空前的。」高春明說,自己曾在敦煌拍下了幾千張照片,這些都成為自己研究古代服飾文化的珍貴資料。
彌足珍貴 90%的文物都曾親自經手
在《中國歷代服飾文物圖典》中,每一張圖片都有詳細的文字解說,對所涉及服飾的文化背景、文化背景、工藝特徵、穿著方式做了詳細介紹。而這些文物中有90%都是由高春明親自經手鑑定。而這些文物資料每一張都來之不易。
相對於青銅、陶瓷、玉器等中國傳統文物,服飾是最「嬌貴」的。大多數服飾在墓中,有的成了液體,有的粘成土塊狀,留存的古代服飾實物很少,因此非常珍貴。除了到全國的博物館、圖書館、文物商店去尋找,高春明還去日本、美國、英國等國的博物館尋找。
原野考古,仍是看到實物的最好途徑。高春明總是到處打聽哪兒有古墓挖掘的消息。他帶著相機,守候在古墓旁,一有絲織物出土,就搶在第一時間將它拍下。高春明介紹,秦始皇時代的服裝,目前墓葬中僅出土過一件,而這件服裝的出土過程自己曾親眼見證,當棺槨打開後,僅僅幾秒鐘的時間,這件服裝就氧化為塵。當時高春明用自己手中的相機,為這件服裝留下了一張彌足珍貴的黑白照片。為了搶拍照片,高春明無償幫助當地文物部門做服飾鑑定,親到考古挖掘現場,獲得了大量珍貴鏡頭。
《中國歷代服飾文物圖典》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系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十三五」國家重點出版規劃項目和上海市新聞出版專項資金資助項目。
高春明曾主持多項國家重點科研項目,編撰和主持編撰有《中國分類美術全集》《西域藝術》《上海藝術史》《中國服飾五千年》《中國服飾名物考》《中國服飾形制史》《中國歷代婦女妝飾》《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錦繡文章——中國傳統織繡紋樣》等學術專著四十餘部,其中大部分著作被翻譯成英、德、法、意、俄、日、韓等國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並獲中國國家圖書獎、中國政府圖書獎、美國第25屆書展優異獎、德國萊比錫全世界最佳書籍獎等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