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大鎮國之寶:太陽神鳥,藝術與想像力的完美結合,對生命的謳歌
華夏兒女自稱為炎黃子孫,「炎」指的是炎帝,「黃」指的則是黃帝。炎黃二帝為中華始祖,在華夏兒女心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不過,由於年代的久遠,他們兩人似乎只存在於神話傳說中。
在傳說之中,二人本身來自同一個部落,到了後來才成為兩個敵對部落的首領。兩個部落在阪泉之戰中,黃帝帶領的部落打敗了炎帝帶領的部落,於是兩個部落漸漸融合成華夏族。
而在四川省的古老傳說中,曾留下了大量的關於黃帝、顓頊、大禹的記載,說明了古蜀族與華夏祖先有著極深的淵源。在之前我們考古人員發現的殷墟遺址中,出土的甲骨卜辭中至少有七十條記載了蜀地與商的關係。大量的已出土的文物器具表示,四川盆地的先秦考古學文化受到了中原地區、長江中下遊地區等文化的強烈影響。
在二零零一年二月八日,在成都近郊的金沙村的管道施工現場,施工人員挖出了部分的銅器、石器等文物。隨即報告給了有關部門,一批考古人員立馬趕往現場進行了大規模的科學發掘,大批的金器、玉器、銅器和象牙的不斷出土,令現場的人驚喜不已。
同月二十五號十點左右,一件特別的金飾件被挖掘出土。在剛出土的時候,這件金飾件已經被揉作一團,單看外表實在是無法想像出它之前的樣子。
後來,在考古人員的認真觀察和科學記錄之下,他們小心翼翼的將金飾件給復原展開了。只見金飾上刻畫的「太陽」和「鳥」的圖案清晰地呈現出來。
這件金飾是伴隨著大量顯示王權的玉器、金器一起出土的,足以證明這件金飾既有可能就是古蜀王舉行盛大祭祀典禮遺留下來的寶物。
不過,挖掘出它的考古人員在當時也沒有想到他們手中的這件金飾會成為四年之後中國文化的標識,甚至位列九大鎮國之寶。
這件金飾準確來說是一片金箔,它的外部輪廓是圓形,圖案分為內外兩層,都是採用了鏤空的方式表現。它的內部圖案為等間距分布的十二芒太陽紋,它們是按照順時針方向旋轉的;外部圖案則是由四質等間距分布的鳥構成的,每隻鳥都是呈現著引頸伸腿的狀態,按照逆時針方向飛行。
從整體來看,它的內層圖案就像是一個旋轉的太陽,而外部的四隻鳥則是跟容易讓人聯想到古代神話傳說中與太陽有關的神鳥。
在《山海經》傳說中,在東方湯古中有一片很大的水域,那裡的水是有溫度的。而在谷的深處有一棵巨大的參天大樹,名為「扶桑」,在這棵神樹之上住著十個太陽神鳥——三足金烏。所以,在無法找到這件金飾名字記載的文獻的前提下,我們的專家們將它定名為「太陽神鳥」金飾。
這件金箔紋飾,紋飾是由黃金打造,外徑為12.5釐米,內徑為5.29釐米,厚度為0.02釐米,重為二十克。鑄造它的工匠採用了精湛的切割技術,內層為一個圓圈,周圍有十二道等間距分布的象牙狀弧形旋轉芒紋;外層有四隻逆向飛行的鳥,若是在太陽下轉動這件金飾就會產生真實的視覺效果。
商周太陽神鳥金飾,線條簡練流暢,充滿強烈的動感,富有極強的象徵意義和極大地想像空間,是藝術和想像力的完美結合。
它生動地再現了遠古人類「金烏負日」的神話傳說,四隻金烏圍繞著旋轉的太陽飛行,周而復始,循環往復,體現了遠古人類對於太陽和鳥類的崇拜,對生命的和運動的謳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