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場航站樓到達層正在進行精裝修
譚奔
成都天府國際機場為全球唯一的一次性同時建設兩座航站樓的機場
四隻神鳥馱日飛翔,展現了古蜀文明嚮往太陽、崇尚光明的飛天之夢。而今,成都的東方一座宏偉工程耀耀欲飛,「金烏負日」耀豔眼前,敞開擁抱世界的新大門。它,就是成都天府國際機場。
作為「十三五」規劃建設的我國最大民用運輸樞紐機場項目,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於上月初開始了校飛,將於本月開啟試飛階段,計劃於明年7月之前正式投入使用。屆時,成都成為我國內地第三座擁有雙機場的城市,以神鳥馱日飛翔之勢開啟暢連世界的新門戶。
那麼,成都天府國際機場的規劃設計,為什麼是「神鳥」構型?航站樓設計為什麼要「手拉手」?作為一座建設總體定位為「國際領先、國內一流」的公園城市機場,今後趕飛機將體驗到哪些「高大上」?圍繞這些熱點問題,本報記者近日獨家專訪成都天府國際機場設計者代表——中建西南設計院邱小勇工作室副總建築師譚奔,揭開「神鳥」背後的秘密。
為啥是「神鳥」構型
獨創「手拉手」構型兼具成都特色與旅客出行舒適感
走進中建西南設計院的辦公大廈,一樓的展示廳裡一座四隻神鳥馱日飛翔的機場模型耀豔眼前。而這樣的實體建築已然矗立成都之東,再過幾個月,「神鳥」就將載著咱們暢遊世界。
其實,成都天府國際機場「神鳥」構型的背後,曾經歷了幾十種構型激烈競爭的比選過程。「最開始我們總共設計了40多個構型方案,經歷項目組的多次討論和層層篩選,最終一致認為『手拉手』的太陽神鳥構型是最為合理高效的。」譚奔說。
成都天府國際機場為全國唯一的一次性同時建設兩座航站樓的機場。如何優化解決「單體航站樓規模越來越大,導致旅客樓內步行距離越來越遠,降低出行體驗的舒適感」這樣的矛盾問題?這成為成都天府國際機場規劃之初思考的難題。
「針對這個問題,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在總體規劃的時候,四川省機場集團就提出了做兩個單元式航站樓的規劃構想。」譚奔稱,成都天府國際機場以單元式航站樓及貫穿式陸側交通為基本設計思路,近遠期航站區分別設置兩座單元式航站樓。單元式航站樓具有諸多優點,如航站樓單體規模適當,便於後期運營組織,旅客出行體驗相對較好等,但是也帶來了樓間中轉相對較遠的問題。如何揚長避短,如何提高中轉效率,成為成都天府國際機場設計中的兩大難點。
結合外形和功能的要求,設計團隊最開始出具了40多個構型方案,然後對這些設計方案進行歸類,分別總結出「面對面」「肩並肩」「手拉手」三種構型,最終項目組認為「手拉手」構型是最優選擇。「這既可實現較近的樓間中轉,又兼顧了高近機位率和較為合理的旅客步行距離,提升了旅客出行舒適感。」譚奔稱,「手拉手」構型設計保證了每個單元航站樓規模適中,但又聯繫緊密。通過空側連廊和APM捷運系統構建樓間中轉體系,使得兩個航站樓之間能夠便捷相連,而這樣的設計為全國甚至全球首創。
確立了基本構型後,在外形設計上又如何實現「接地氣」?譚奔說,機場展示的是一座城市的窗口形象,每個城市新建機場都會成為濃鬱的本地文化「代言者」,太陽神鳥金飾圖案從1600餘件候選圖案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文化遺產標誌,也是成都城市標誌的核心圖,而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共規劃有四座航站樓,這與四隻神鳥馱日飛翔的太陽神鳥金飾圖案不謀而合,成為設計中「接地氣」的最好選擇。
機場有哪些「黑科技」
人臉識別提醒、無人駕駛車接送讓你便捷乘機
作為成都雙流國際機場T1、T2兩座航站樓的設計者,中建西南設計院在設計成都天府國際機場過程中,引入了眾多國際上先進的設計理念和前沿科技手段,擁有多項國內首創和國際首創設計。
譚奔稱,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建成投用後,旅客感受到的將是滿滿的以人為本的「高大上」舒適便捷感和眾多「黑科技」的高效時尚感。
首先,在人性化設計上,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創新性構型設計將帶來更佳的出行體驗。和同等規模的機場航站樓相比,天府國際機場有著最短的旅客步行距離,T1、T2兩座航站樓總機位數211個,近機位數83個,其中近機位大機型佔比約50%,旅客通過安檢後最多步行650米就可以登機,無須搭乘捷運系統。
其次,旅客樓層轉換少,採用國際流程分流、國內流程混流模式,旅客在到達層就可以提取行李,從而實現流程最為簡潔化,而陸側設施集約設計,則可以實現不同交通工具的高效轉換,旅客過6米連廊就可以快速便捷地換乘。
另外,天府國際機場T1、T2航站樓均設有集中中轉廳,並通過APM捷運系統相互連接,旅客可方便地在兩座航站樓之間進行國內、國際之間轉換,在T1航站樓國際轉國際還設置有單獨的中轉廳,旅客可以花更少的時間快速實現中轉。
不僅如此,天府國際機場設計引入國內首個PRT系統,連接航站樓和遠端停車場。「目前只有英國倫敦的希斯羅機場運行了PRT系統,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是全球第二個採用的。」譚奔介紹,PRT系統是一種脫離城市道路獨立運行的小運量交通,而依託PRT系統的無人駕駛小車,每個小車可以乘坐4-6名旅客,按照時速30-40公裡計算,旅客停好車後在幾分鐘內就可以快速到達航站樓。
同時,成都天府國際機場還設計運用有多種智能自助設備,航站樓內設計有自助值機、自助行李託運、智能安檢、毫米波安全門、人臉識別等智能自助設施設備,幫助旅客快速通關,提高航站樓服務水準。同時,若遇旅客沒有及時登機,機場也會通過人臉識別系統功能,迅速鎖定旅客所在位置,並通過距離旅客最近的廣播通知旅客立即登機。
同樣依託高科技智能設備,當旅客的行李需要開箱查驗的時候,旅客也不用再來回奔波,安檢人員手持視屏終端設備,就可以實時查看行李開包過程,並與安檢人員實時溝通……
另外,不同於以往航站樓集中式行李分揀模式,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在國內首次嘗試高速行李傳輸系統及分散式行李分揀模式,在兩座航站樓之間建有行李管廊,通過快速小車系統(ICS)進行高效傳輸,旅客下飛機後出站時就可以提取行李,而不需花更長時間等待。
值得關注的,還有最高時速達350公裡的高鐵線從天府國際機場的航站區地下「穿堂」而過,這在全球也是史無前例的。
機場內部設計有何特色
十二個庭院景觀讓你「一步一景」看四川
2016年5月27日,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正式開工建設。
「從方案投標到出第一版施工圖,整個過程持續了將近三年的時間,設計服務團隊每年要往返機場近千次。」譚奔稱,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建成投用後,是四川乃至我國西部地區的對外開放新門戶,同時也是四川文化的象徵和載體。所以,在設計過程中,還重點思考了如何將四川的風土人情巧妙地融入其中。今後,旅客在成都天府國際機場乘坐飛機,將體驗到田園、花園、公園式「一步一個景」的生活美感。這是因為機場航站樓裡規劃設計有獨具四川特色的庭院景觀。
「在T1、T2航站樓各有六個,其有十二個庭院景觀,簡稱『機場十二景』,以此展現獨具四川特色的地域文化。」譚奔介紹,十二個庭院分布於航站樓內的中部和末端,從青城山、金沙遺址、九寨溝、蜀南竹海等四川多個名勝風景區汲取靈感,採取抽象的景觀設計展現四川獨特的地域文化。「相當於通過形到、意到和形意結合的設計創意,打造城市新名片、展現城市精神內涵,既可消除旅客在候機時的枯燥感,又可以在『一步一個景』中了解四川人文特色。」
譚奔稱,成都有著分明的四季,其中春秋兩季過渡季節長,可以結合庭院進行自然通風換氣,設計中針對這一特點別出心裁地設計了十二個庭院,在過渡季節形成自然通風換氣,大幅降低機場能耗。另外,航站樓屋面利用天窗進行自然採光,對旅客流程具有引導性,達到形式與功能的完美結合。
目前,成都正在建設臨空經濟示範區,天府國際機場在設計中充分考慮了城市功能高度綜合的發展趨勢。「航站樓與GTC構成以航空為主的一體化交通樞紐,可以圈層式的輻射周邊區域,開發如臨空會展、購物中心、會議中心等城市功能。通過大型交通樞紐的功能和帶動能力,促進人流、物流在該區域的有序流動,推動臨空經濟的發展。」譚奔說。
記者手記
「神鳥」騰飛 未來可期
數載期盼,夙願圓夢。12月5日,成都天府國際機場順利完成校飛,將於本月內迎來首架民航客機飛行,計劃於明年大運會之前投入使用。一座「神鳥」馱日飛翔的嶄新機場,昂首於成都的東方,開啟暢通世界的新門戶,打開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地處「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節點,成都以全球視野謀劃國際戰略通道建設,以供應鏈思維謀劃國際物流體系建設,加快構建國內大循環的戰略腹地和國際大循環的門戶樞紐。「十三五」期間,成都在加快建設國際門戶樞紐城市戰略推動下,國際通道拓展加速,航空經濟發展迅速。
2019年,成都雙流國際機場位居全球最繁忙機場第24位,國際(地區)航線已達129條,其中定期直飛航線76條,已發展成為我國內地第四大航空樞紐,國際航空樞紐中轉特性初步顯現。
在「十四五」開局之年,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將建設投用。成都是繼北京、上海後我國內地第三個擁有雙機場的城市。「當前,成都的最大機遇是新機場帶來的『一市兩場』發展新格局。」近日,中國城市臨空經濟研究中心秘書長馬劍在成都接受記者採訪時如是說。
邁入雙機場時代,藉助雙流、天府國際機場這對「翅膀」,成都即將迎來新一輪的騰飛,其目標是到2035年全面建成泛歐泛亞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國際門戶樞紐城市。毫無疑問,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神鳥」振翅騰飛,對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暢通「雙循環」,唱響「雙城記」,實現「十四五」發展高位開局,具有重大意義。
未來已來,未來可期。在「先機、新局」中,如何搶抓時代新機遇,你準備好了嗎?
本報首席記者 楊富 攝影 張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