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出土鎏金青銅當盧亮相頂級文物大展

2021-01-17 濟南日報
  

  本報9月18日訊(記者 趙曉林)由文化部、國家文物局主辦,國家博物館、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承辦的大展——「秦漢文明」展17日亮相國家博物館。全國30多家文博機構遴選出300多件重要文物參展。秦始皇兵馬俑、金縷玉衣和長信宮燈等歷史教科書上的國寶是本次展覽的主角。其中,來自濟南市考古研究所的西漢鎏金青銅當盧,也引起了廣大觀眾的關注。
  據了解,整個展覽由序廳、文治武功、長樂未央、視死如生、多元文化、絲路交通及尾聲七個部分、五大主題單元構成。國家博物館黨委書記、副館長黃振春介紹,此次展覽以學術為基礎,從全國30多家文博機構精選出170件組、300多件重要文物,基本涵蓋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有關秦漢時期的重要考古成果。
  黃振春透露,此次參展的一級文物約佔45%,其中包括著名的「皇后之璽」玉印、長信宮燈、兵馬俑、金縷玉衣、紙地圖、「滇王之印」金印、青銅方鬥、「中國大寧」鎏金青銅鏡、玉熊、雲紋玉高足杯、彩繪多枝陶燈、「西王母」陶座青銅搖錢樹等文物。
  在「絲路交通」部分中,濟南市考古研究所收藏的西漢(公元前202—公元8年)鎏金青銅當盧,以其華麗的「姿容」、高超的製作工藝,引起了眾多觀眾的高度關注。據濟南市考古研究所方面介紹,這件當盧是1999年在濟南市章丘區洛莊漢墓出土的。當盧是古代馬頭部的飾件,放置在馬的額頭中央偏上部。當盧呈葉形,鏤空浮雕,正面和側面鎏金,背有兩豎一橫三環鈕,用於引皮繩。當盧正面主題圖案為一匹捲曲呈反「S」形的駿馬,並輔以變化的鳥紋和雲紋,穿以鏤空,簡繁適度,豐滿靈巧,這件當盧的構圖和紋樣給人以生動活潑,充滿飛動之感,實屬罕見的藝術佳作。

相關焦點

  • 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銅當盧
    青銅當盧。中新網記者 翟璐 攝    3月2日,北京,從江西南昌漢代海昏侯墓出土的441組件文物在首都博物館亮相。該墓的發掘歷時5年時間,其墓主身份一直引發猜測。在展覽現場的新聞發布會上,考古人員確認,墓主身份確為此前第一代海昏侯、漢廢帝劉賀。
  • 三大平原重磅文物齊聚蓉城 除了何尊,還有哪些青銅重器?
    成都平原:銅人頭像 三星堆出土 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藏漢中平原:亞伐方罍 陝西省漢中市城固縣寶山鎮蘇村小冢出土 洋縣文物博物館藏>關中平原:亻朕匜銘文 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董家村窖藏出土 岐山縣博物館藏  展覽名稱:  秦蜀之路——青銅文明展
  • 三百文物呈現古芮國「周風遺韻」,國博展陝西劉家窪考古發現
    該展為國家博物館精心打造的反映中國當今最新重大考古發現成果的展覽力作。銅簋,陝西劉家窪出土據悉,本次展覽共有文物展品300餘件,除了少量為獲得「2005年度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的陝西韓城梁帶村東周芮國墓地外,絕大部分來自於考古成果豐碩,同樣獲得「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殊榮的陝西澄城劉家窪東周芮國墓地的最新發現。
  • 精美絕倫的古代豪車配置——當盧
    【西漢,錯金銅當盧,海昏侯墓出土】當盧出現於商代,商周時期的當盧,實用性大於裝飾性,它可以保護馬的頭顱,以素麵居多。這些貼在馬面上的當盧,實質是貼在貴族心上得意的「金」。
  • 漢代青銅搖錢樹複製成功 枝葉厚度僅1毫米(圖)
    記者昨日從湖北省博物館獲悉,經過歷時半年的古法冶煉、鑄造,該館文物保護專家為鄖縣博物館複製的漢代青銅搖錢樹驚豔亮相。  超薄搖錢樹葉 讓專家傷透腦筋  去年6月曾在省博參觀過《荊楚英華——全省博物館館藏文物精品聯展》的觀眾一定對這株搖錢樹不陌生,這株高約125釐米,器型獨特的青銅搖錢樹曾出現在此次展覽上,頗為搶眼。
  • 鎏金銅牛價值上億 代表西夏最高鑄造水平
    它價值一億多元人民幣;它曾被投過兩億元人民幣的保險;它深藏閨中,從不輕易露面……它就是來自西夏的國寶級文物——鎏金銅牛。古人類遺蹟、石窟藝術、波斯銀壺、鎏金銅牛等代表寧夏變遷的歷史蹤跡,將通過環繞四周的影像設備,栩栩如生地映入參觀者眼帘,生動演繹寧夏的千年傳奇。「鎏金銅牛」出土於西夏王陵 價值連城在中華民族的歷史舞臺上,曾經活躍過一個消逝於西北絲綢之路的神秘王國———西夏。這是以古代羌族的一支党項族為主體建立的封建邊疆政權。
  • 青銅見證商周「蜀道」:關中、漢中、成都三地青銅器聯展
    7月27日,「秦蜀之路——青銅文明特展」在成都博物館1樓1號臨展廳開幕,展覽集結了來自成都平原、關中平原、漢中平原三地的青銅器,共計250餘件,這其中包括55件一級文物。如第一次出現「中國」一詞的「何尊」、揭示古蜀文明的三星堆頭人像、從陝西到河北相距八百裡皆有「亞伐」銘文的「亞伐方罍」等。這批青銅器既有當地的特色,又體現了漢中地區與成都平原、關中平原的文化交流與互動。
  • 濱州市出土文物蟬冠菩薩像亮相國家博物館
    」在國家博物館開展,本次展覽是首次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成就進行全景式展覽,展覽匯集了來自13個省市、18家文博單位的600餘件回歸文物參展,濱州市博興縣出土的蟬冠菩薩像亮相國家博物館。蟬冠菩薩像1976年出土於博興縣龍華寺遺址,被發現之時就已斷為三截,當地文物工作者李少南前後用了三年的時間分三次從三位村民家中找到,終於拼接成一尊較為完整的菩薩像。1994年7月初被盜後,蟬冠菩薩像流轉到英國文物市場,1995年被日本美秀博物館花費巨資購得,成為該館的展覽文物。
  • 鎏金銅佛像的斷代與鑑定
    明·金剛手菩薩銅佛像  王立軍  用銅或青銅鑄造,表面鎏金可移動的佛造像,俗稱「鎏金銅佛像」。這種佛像供宮廷、寺廟使用。它的出現始於兩漢,盛行於隋唐,延續至明清。到民國,乃至現代的港臺地區,鎏金銅佛像仍在使用。鎏金銅佛像的種類有若干,常見的有釋迦牟尼、觀音、文殊、普賢、天王、母度等。
  • 世界第九大奇蹟,考古出土青銅面具,考古家:根本不像地球人
    一般認為世界有七大奇蹟,但西方的這世界七大奇蹟中沒有一個是四大文明之一的中國的遺蹟,後來中國人將秦始皇陵兵馬俑與三星堆遺址分別列為世界第八大奇蹟遺蹟第九大奇蹟,儘管這第八第九大世界奇蹟在世界上未有定論,但已經深入人心,世界各國已經開始認可中國的這兩個世界奇蹟。國人對秦始皇陵兵馬俑坑的發現、出土文物以及保護措施已經非常的熟悉了,但是對於另外一個世界奇蹟「三星堆遺址」卻非常的陌生。
  • 7天文物展!快來大城美術館欣賞吧!
    目前,我縣有不可移動文物194處,其中省保單位5處,縣保單位11處;可移動文物158件,其中三級文物5件,一般文物153件。這些得天獨厚、豐富多彩的文物遺存,為大城可持續發展增添了強大助力。「我和我的家鄉」大城縣文物展共展出了50餘件縣域內出土、徵集的涵蓋商代、漢代、明清以及抗戰時期的陶器、瓷器、革命文物,同時通過展牌形式對縣域內龍冢古墓、李松墓、齊圪墶漢墓、燕南長城遺址、烈士陵園等省縣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介紹。
  • 殷墟博物館 3件文物將重磅亮相
    按照每期一家博物館,每個博物館推薦3件鎮館之寶的規則,河南安陽的殷墟博物館作為入選本季《國家寶藏》九大博物館之一,將攜哪三件重磅文物亮相?12月7日記者從殷墟博物館了解到,陶三通、亞長牛尊和YH127甲骨窖穴將「合體」出現在節目中,帶領觀眾了解3000多年前商王朝的「前世今生」。作為盛極一時的都邑,殷墟地下文物遺址十分豐富。
  • 中國沉香文化展亮相山東博物館
    原標題:中國沉香文化展亮相山東博物館   人民網北京1月9日電 1月8日,《空靈之約——中國沉香文化展》媒體見面會在北京舉行,由山東博物館和天津沉香藝術博物館共同主辦。山東博物館館長郭思克、天津沉香藝術博物館常務館長黃毅、中國沉香保育委員會主任鄧翀介紹了此次展覽的概況。
  • 國家博物館舉辦「秦漢文明」展 涵蓋新中國成立以來有關秦漢時期的...
    央廣網北京9月18日消息(記者張庶卓)由文化部、國家文物局主辦,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承辦的「秦漢文明」展,於2017年9月17日至11月30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南7展廳展出。這次展覽是圍繞秦漢時期「開創」「變革」「奠基」「繁榮」「多元」「開放」「厚重」的時代特點精心策劃的一場原創大展,從內容結構的設計到文物展品的甄選都不同於以往的展覽,呈現全新的面貌。
  • 神秘三星堆文化出土4米高的青銅樹,震驚世界!
    精美的玉器月亮灣出土了珍寶的消息很快就不脛而走,一些投機的古董商立即蜂擁而至。在那一兩年間,大批的珍貴文物從月亮灣流向了各地。1931年的春天,幾件玉器轉流落到了時任華西大學博物館館長、美國人葛維漢的手中。考古經驗豐富的葛維漢看到了這幾件玉器後,大為震驚。
  • 專家:出土的文物,不敢深入研究
    特別是三星堆遺址的發現最為奇特,從它遺址出土的很多文物與華夏文明有著不一樣的呈現。比如華夏文明的圖騰是龍,而三星堆遺址出土的文物標識最多的圖案確是太陽;華夏文明象徵權利的物件是鼎,而三星堆遺址卻出土了金杖。這與古埃及、西亞一帶的文明比較符合。應該也是基於此,所以三星堆文明,在史書上從無記載或記載極少,被稱為古蜀國。
  • 國家博物館不僅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這20件文物也都是鎮國之寶
    現有藏品數量140餘萬件(套),涵蓋古代文物、近現代文物、圖書古籍善本、藝術品等多種門類,其中一級文物就有近6000件(套),擁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人面魚紋陶盆、大盂鼎等超級「鎮國之寶」2002年1月18日,被國家文物局作為國家一級文物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歷史課本上出現的文物之一,於20世紀50年代在西安半坡村出土後,被負責發掘的中國科學院考古所帶回北京,此後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就藏於國家博物館。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以寫實的手法刻畫魚的形象,充分反映了漁獵生活在原始社會中的重要地位。
  • 世界3大頂級名劍:2款來自中國,一把被稱「天下第一劍」
    接下來,就來介紹古代3大頂級名劍。玉柄腰刀刀如其名,採用的材質是和田玉,護手和劍鞘也都採用了鎏金的工藝。要知道,在古代鎏金是一種十分複雜的工藝,要經過抹金、烘烤、清洗、找色、壓亮等步驟才能讓這把劍充滿魅力。因此可見乾隆玉柄腰刀有麼奢華,也證明了古人的智慧非常高明。
  • 「一帶一路」中的青海文物展:民族融合的多彩文化
    日前,首都博物館舉辦「山宗·水源·路之衝——『一帶一路』中的青海」文物展。展覽以青海歷史發展為主線,以農耕與遊牧的大視角切入,展示青海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及所蘊含的文化特徵;每部分單列出青海與絲綢之路相關的內容,展現「一帶一路」中的青海所蘊含的文化交流信息。多彩驚豔的史前文化一進展廳,玻璃展櫃裡的各種彩陶器立刻吸引了記者。彩陶是馬家窯文化的代表器物。
  • 當成都平原遇上兩河流域,青銅文明會展開怎樣的對話?
    「成都平原和兩河流域青銅文明對話展」開展儀式。四川新聞網成都10月21日訊(記者 陳淋 攝影報導)北緯30°的緯線,似一根會變魔法的紅繩,連接著世界幾大文明的發源地。而同樣纏繞於這神奇紅繩上、以四川三星堆文明為代表的古蜀文明,與其他幾大文明發展有何關聯?「成都平原和兩河流域青銅文明對話展」現場。 10月21日下午,四川大學博物館「成都平原與兩河流域青銅文明對話展」正式開展,從開展日到2018年11月21日期間開放給遊客免費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