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博物館 3件文物將重磅亮相

2021-01-10 央廣網

亞長牛尊

YH127甲骨窖穴

陶三通均為本報記者聶冬晗攝

「或許回望祖先們走過的歷程,留下的創造,揮灑的情感,堅守的風骨,更能讓我們體認,中華民族究竟曾為世界文明貢獻過什麼……」12月6日,伴隨001號講解員張國立滿懷深情的「告白」,央視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第三季正式開播。

按照每期一家博物館,每個博物館推薦3件鎮館之寶的規則,河南安陽的殷墟博物館作為入選本季《國家寶藏》九大博物館之一,將攜哪三件重磅文物亮相?12月7日記者從殷墟博物館了解到,陶三通、亞長牛尊和YH127甲骨窖穴將「合體」出現在節目中,帶領觀眾了解3000多年前商王朝的「前世今生」。

作為盛極一時的都邑,殷墟地下文物遺址十分豐富。遺址內分布著宮殿區、王陵區、手工業作坊以及眾多居民點和墓地。遺址中出土的青銅器、玉器、甲骨卜辭舉世聞名。《國家寶藏》節目組為何在極為豐富的館藏文物中「相中」陶三通、亞長牛尊和YH127甲骨窖穴這3件文物?

殷墟博物館市場宣傳科副科長楊豔梅說,從博物館的角度來看,這3件文物契合了人類文明起源的「三要素」:文字、青銅冶煉技術、城市的出現。

甲骨文是中國最早成熟的文字體系,而且經過發展後沿用至今,是漢字的鼻祖。這次選擇YH127甲骨窖穴非常具有代表性,萬餘片甲骨集中堆放,是殷墟歷次發掘中出土甲骨最多的一次,為甲骨文和商代歷史研究提供了極其寶貴的資料,被稱為中國古代最早的「檔案庫」「是甲骨學史上的一大奇蹟」。亞長牛尊代表著殷商時期青銅鑄造的頂峰狀態和高超的生產力水平,而且造型精美、憨厚可愛,它的墓主人「亞長」是商代非常有名的將軍,背後故事性強。而陶三通就是商朝的下水管道,跟現代的下水管道沒太大區別,表明當時城市規劃有序且發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殷墟是一部精彩的地書。透過這些珍貴文物遺蹟,我們可以了解商代的社會組織、社會生產、社會生活等諸多方面的信息。」楊豔梅說。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副站長何毓靈看來,殷墟博物館選擇這三件文物大有深意,能夠以點帶面,向觀眾講述文物背後故事的同時,展現中國考古學的成長史。

據悉,11月中旬,《國家寶藏》第三季攝製組已到殷墟博物館拍攝外景,但用怎樣的故事呈現這三件文物現在還處於保密狀態。 (記者 溫小娟)

相關焦點

  • 三星堆這三件文物上《國家寶藏》!
    12月6日起,《國家寶藏》第三季將於每周日晚20:30在央視綜藝頻道播出。12月4日發布的本季27件「國家寶藏」名單顯示,來自四川三星堆博物館的金杖、青銅縱目面具和一號青銅神樹等三件文物將在節目中與觀眾見面。這三件文物長什麼樣?為什麼是它們登上《國家寶藏》?除了三星堆文物,還有哪些文物將在本季《國家寶藏》亮相?
  • 大英博物館上淘寶直播「開館」 羅塞塔石碑等館藏文物將亮相
    【TechWeb】6月30日消息,今天下午4點,備受期待的大英博物館,將聯合飛豬在淘寶直播進行官方全球首播。據悉,這是大英博物館因疫情閉館100多天後,首次對公眾亮相,包括羅塞塔石碑、木乃伊在內的眾多館藏文物都將在淘寶直播間裡一一亮相。
  • 濱州市出土文物蟬冠菩薩像亮相國家博物館
    」在國家博物館開展,本次展覽是首次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成就進行全景式展覽,展覽匯集了來自13個省市、18家文博單位的600餘件回歸文物參展,濱州市博興縣出土的蟬冠菩薩像亮相國家博物館。蟬冠菩薩像1976年出土於博興縣龍華寺遺址,被發現之時就已斷為三截,當地文物工作者李少南前後用了三年的時間分三次從三位村民家中找到,終於拼接成一尊較為完整的菩薩像。1994年7月初被盜後,蟬冠菩薩像流轉到英國文物市場,1995年被日本美秀博物館花費巨資購得,成為該館的展覽文物。
  • 重磅:68件流失英國文物追索回國,流失的國寶級文物清單一覽
    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 3月,斯文·赫定又一次來到樓蘭古城遺址,帶走古文書、木雕佛像、陶器、古錢幣等文物。 5月12日,斯坦因返回喀什。10月到11月,在和田的約特幹村挖掘文物近百件。年底,挖掘了和田的丹丹烏裡克遺址,得到文物150件。在尼雅河故道,他挖掘到文物600多件。在安得悅遺址挖得文物百餘件。
  • 中國青銅器時代的鼎盛時期:鑄客分享殷墟博物館青銅器上篇
    中國青銅器時代的鼎盛時期殷墟博物館青銅器巡禮上篇鑄客分享鑄客 文物學會青銅器專業委員會理事殷墟由殷墟王陵遺址、殷墟宮殿宗廟遺址、洹北商城遺址等構成。20世紀初,殷墟因發掘甲骨文而聞名於世,甲骨文中所記載的資料將中國有文字記載的可信歷史提前到了商朝。1928年殷墟正式開始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築遺址和以甲骨文、青銅器為代表的豐富的文化遺存,系統地展現了中國商代晚期輝煌燦爛的青銅文明,確立了殷商社會作為信史的科學地位。
  • 638萬件!北京可移動文物盤清家底兒
    昨日,市文物局首次發布「北京文物」的家底兒,208家單位首次被普查出藏著寶。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光緒大婚時的20萬件文物等首次被列入文物大帳。   珍貴文物數佔全國22.76%   2012年,本市啟動了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對全市15463家國有單位進行了調查,所有工作將在今年底完成。
  • 大英博物館:全靠掠奪,十大珍品3件源自中國,英國文物僅1件
    據統計,流失到國外的中國文物達164萬件,被全球47家博物館收藏,其中收藏最多的是大英博物館,高達2萬3千多件,大英博物館中收藏的中國文物涵蓋了中國各個藝術類別,跨越了中國數千年的歷史,藏品包括陶器、青銅器、飾品、玉器書畫、刻本等。
  • 國家寶藏:100件文物講述中華文明史
    節目通過精良的製作、有趣的故事演繹,讓平時陳列在博物館裡的國之瑰寶,煥發出了新時代的生命力。同時喚起了人們對國家文物的關注,讓更多人開始走進博物館,了解我們國家的文化和歷史。 《國家寶藏》第一季帶我們走過華夏文明的腹心地帶,第二季引領我們看到五千年孕育的生機,第三季,我們將跟隨九座享譽世界的歷史文化遺產,共同見證中國為世界的文明貢獻過什麼,共同思考當代中華兒女該為後世的文明留下什麼
  • 三大平原重磅文物齊聚蓉城 除了何尊,還有哪些青銅重器?
    近日,由成都博物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漢中市博物館等共同主辦的「秦蜀之路——青銅文明展」在成都博物館正式開展。該展覽將持續至11月11日,期間免費向公眾開放。  成都博物館秦蜀之路青銅文明展策展人黃曉楓介紹,本次展覽集結了來自成都平原、關中平原、漢中平原三地的青銅重器,共計250餘件,其中包括55件一級文物。
  • 古埃及文物展在瀋陽啟幕 230餘件珍貴文物展出
    「尼羅河的饋贈——古埃及文物特展」,7月6日在遼寧省博物館舉辦。 於海洋 攝中新網瀋陽7月6日電 (韓宏)由遼寧省博物館、義大利都靈埃及博物館共同主辦的「尼羅河的饋贈——古埃及文物特展」,7月6日在遼寧省博物館舉辦,獅身人面像、亡靈書、塞克荷邁特女神像等難得一見的230餘件古埃及珍貴文物展出,揭開了古埃及文明的神秘面紗。
  • 濟寧市汶上縣:佛教文物啟程赴山東博物館展覽
    原標題:汶上佛教文物啟程赴山東博物館展覽  6月3日上午9時,搭載著寶相寺珍貴佛教文物的車隊,在工作人員和武裝警察的護送下緩緩駛出汶上,正式啟程奔赴山東博物館,開始為期3個月的對外文物交流。來自齊魯電視臺、濟南電視臺等多家媒體的記者全程進行了拍攝,共同見證了這一歷史時刻。
  • 190餘件(套)中外文物讓你開眼界
    中國的元青花、柬埔寨吳哥時期的石浮雕門楣、黎巴嫩羅馬時期玻璃瓶、巴基斯坦的灰泥佛陀頭像、阿聯的石罐……7個國家190餘件(套)文物齊齊亮相河北博物院,為您講述燦若星河的亞洲古代文明。這就是將於明日揭幕的河北博物院講述「世界故事」之《同在東方——亞洲古代文明展》。
  • 中國沉香文化展亮相山東博物館
    原標題:中國沉香文化展亮相山東博物館   人民網北京1月9日電 1月8日,《空靈之約——中國沉香文化展》媒體見面會在北京舉行,由山東博物館和天津沉香藝術博物館共同主辦。山東博物館館長郭思克、天津沉香藝術博物館常務館長黃毅、中國沉香保育委員會主任鄧翀介紹了此次展覽的概況。
  • 「魏唐佛光」龍門石窟精品文物特展4月28日將亮相廣東省博物館
    「魏唐佛光」龍門石窟精品文物特展將於2020年4月28日在廣東省博物館舉辦,展覽將持續至8月30日。本次展覽將展出洛陽龍門石窟的86件文物,重點展品是8件海外回流的國寶級文物,呈現北魏造像的秀骨清像、唐代佛像的富麗健美,講述國寶回歸的故事和古蹟的修復過程。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南郊伊水兩岸的龍門山和香山崖壁上,是北魏王朝和唐代皇室開鑿佛像的必選之地,斷續營造石窟壁龕2345個、造像近11萬尊、碑刻題記超過2800件。
  • 280餘件敦煌流散海外文物複製品回歸故裡:原大原色原樣
    展出作品均為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現流散海外文物的複製品,包括東晉十六國到北宋的絹畫、紙本畫、印刷品、經卷等。展出作品均為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現流散海外文物的複製品,包括東晉十六國到北宋的絹畫、紙本畫、印刷品、經卷等。 丁小嵐 攝  這些原作收藏於大英博物館、英國國家圖書館、法國國家圖書館、法國巴黎吉美博物館等海外收藏機構。
  • 這3件夏朝文物,一件與三星堆文明有關,一件至今無法定名
    夏朝始終是一個爭議的朝代,雖然教科書已經明確介紹夏朝,國內博物館的文物也貼上了夏朝標籤,但仍有一些專家和民間考古愛好者,以夏朝沒有出土文物為理由,堅決否認夏朝曾經存在。我們暫且拋開考古話題,介紹3件博物館收藏的夏朝文物。這些國寶級文物造型詭異,紋飾神秘,具有藝術特徵和穿越感。
  • 快來打卡國家博物館!這些孔府舊藏珍貴文物首次集中外出展示
    ,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孔子博物館協辦的「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在國家博物館開幕。在為期三個月的展覽中,孔子博物館提供的73件(套),86件館藏珍貴文物將開啟孔府舊藏珍貴文物的首次集中外出展示。,也是孔子博物館開館之後參與的第一個對外合作交流項目。
  • 圓明園銅豬頭將返祖國 文物專家質疑銅狗頭真偽
    中新網9月19日電 據信息時報報導,中國保利藝術博物館與中國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昨天下午在香港聯合舉行記者會宣布,圓明園豬頭銅像最終搶救程序已經完成,圓明園國寶大水法十二生肖銅像已有4件回到祖國,並將不日一起亮相北京。同時,文物專家們表示質疑原定在香港拍賣但突然擱置的銅鑄狗頭的真偽。
  • 眾多珍藏文物亮相國家博物館 「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壓軸大展...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27日訊 12月27日,由山東省人民政府和中國國家博物館主辦,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孔子博物館協辦的「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在國家博物館開幕。展覽分為「孔子的生平與思想」「儒家學說的形成與發展」「儒家學說的國際傳播」「孔子題材藝術作品」四個部分,共展出精品文物700餘件,這也是孔府舊藏珍貴文物的首次集中外出展示。
  • 濟南出土鎏金青銅當盧亮相頂級文物大展
    本報9月18日訊(記者 趙曉林)由文化部、國家文物局主辦,國家博物館、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承辦的大展——「秦漢文明」展17日亮相國家博物館。全國30多家文博機構遴選出300多件重要文物參展。秦始皇兵馬俑、金縷玉衣和長信宮燈等歷史教科書上的國寶是本次展覽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