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元青花、柬埔寨吳哥時期的石浮雕門楣、黎巴嫩羅馬時期玻璃瓶、巴基斯坦的灰泥佛陀頭像、阿聯的石罐……7個國家190餘件(套)文物齊齊亮相河北博物院,為您講述燦若星河的亞洲古代文明。這就是將於明日揭幕的河北博物院講述「世界故事」之《同在東方——亞洲古代文明展》。
190餘件(套)文物齊登場
亞洲是世界上面積最廣袤、人口與民族最多的大陸,也是眾多文明匯聚與交融之地。亞洲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流域、印度河和恆河流域、黃河和長江流域以及東南亞等地區孕育了眾多古老文明,彼此交相輝映、相得益彰,為人類文明發展和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
該展覽匯聚敘利亞、阿聯、巴基斯坦、柬埔寨、黎巴嫩、日本等6個國家的文博機構文物藏品,同時還有河北博物院、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南京博物院部分文物藏品同臺亮相,對比展示。
展覽以「共生」為主題,分為四個部分,展出文物190餘件(套)的同時,通過視頻、展板等形式,為參觀者進一步解讀與中華文明共生於亞細亞大陸的兩河文明、印度河文明等古老文明,從而深入了解亞洲古代各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鑑,從不同角度感受亞洲文化地緣相近、文化相親,和而不同、和平相處的特質。
楔形文字碑文記錄國王功績
「此次展出文物時間橫跨新石器時代到19世紀之間,看點很多。」昨天,河北博物院陳列研究部副主任張永強如是說。
展覽最先登場的文物有敘利亞大馬士革國家博物館藏約公元前9200—前8800年的黑石殘件、女性石雕像等,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約公元前6000年—前5000年陶面具等,都向人們訴說著漫長歷史長河中,亞洲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流域、印度河和恆河流域、黃河和長江流域的人們如何點亮文明的火種。
一件約公元前19世紀楔形文字圓筒形碑文引起了記者的注意,它是日本平山鬱夫絲綢之路美術館藏文物。約距今5000年前,美索不達米亞的蘇美爾人發明了楔形文字,它也是世界上出現最早的文字之一,一般用削尖的蘆葦杆壓刻於潮溼的黏土板上書寫而成,大部分是契約書、財產清單和收據等,但這件楔形文字圓筒形碑文可不一般。「碑文共70行,主要內容是記錄一位古巴比倫國王在底格裡斯河畔大興土木,成功將流水引向首都拉爾薩,他專門做了這個石碑把自己的功績記錄下來,這也是楔形文字最重要的一個意義。」張永強說。
古代亞洲人技藝高超審美高端
咱們亞洲的老祖先們真不簡單,不但技藝高超,而且審美高端。這是昨天很多記者看完展覽後的直接感受。
展覽中,有一件釉面磚讓很多記者直呼「很現代」。磚上繪製了一位長著翅膀和山羊角的精靈,但他左手提著一個「手提包」,身體前傾,像極了每天匆忙趕去上班的「打工人」。據了解,這塊釉面磚是用來裝飾神殿和宮殿牆面的,構圖具有典型的亞述文明痕跡。
在「兼收並蓄 多元共生」板塊中,觀眾可以看到黎巴嫩的一些羅馬時期的玻璃香水器皿,跟今人使用的玻璃製品幾乎沒有區別。對此,張永強說:「從這些小瓶子來看,當時的玻璃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它們用來盛放『香油』,也就類似現在的精油、香水,出口到世界各地,也把羅馬的文化帶到世界各國。」
還是在這個單元展出有河博院藏的戰國鐵斧範和鐵鐮範。其中的鐵斧範分為內範、外範,外範背面有弓形把手,內側鑄有「右廩」二字。鐵範是中國古代三大鑄造技術之一,是「鑄造工藝的革命」。河北興隆縣大付將溝出土鐵範42套87件,有農具範、車具範等,是目前中國出土戰國鐵範數量和種類最多的一次考古發現。
吳哥時期的石雕很精緻
本次展覽特設了一片裸展區域,展出了部分吳哥時期的建築遺蹟和石雕文物,讓您在石家莊就能領略吳哥文明的繁複之美。
張永強特地向大眾推薦了一件柬埔寨國家博物館藏的公元10世紀中期的石浮雕門楣,整個石浮雕門楣上並排雕刻三幅溼婆傳說場景,並以山巒風光作為浮雕背景,畫面生動傳神。
與這批吳哥時期文物緊鄰的中國文物也相當耐看,譬如河博收藏的銅鎏金帶華蓋禪定坐佛三尊像,出土自石家莊北宋村,「這座佛像是十六國時期的文物,是國內時代非常早的一件佛像。」
明代青花阿拉伯文無擋尊首次見觀眾
文明因為交流而多姿多彩,本次展覽中不少文物堪稱這句話的最佳佐證。
河北博物院此次展出的一件明代青花阿拉伯文無擋尊,造型酷似線軸,其上還印有阿拉伯文字。「它是反映中國與世界各國之間文化交流的的典型器物。」張永強表示,陸上絲綢之路從漢代興起,到隋唐達到頂峰,其後海上絲綢之路興起,主要運輸的貨物已從絲綢變成瓷器。「這件文物身上有阿拉伯文,由於用的釉料是進口的蘇麻離青料,暈散效果很明顯,所以文字現在有些模糊不清。」張永強說,有專家推測,這是當時中國匠人按照伊斯蘭文化特點定製的器物。也有專家推測,這件器物作為底座,與一個盤子配套使用。「這件器物存世量很少,國內博物館一共只收藏了幾件,這也是它入藏河博以來第一次公開展出,非常值得一看。」
眾所周知,青花瓷具有世界性影響,曾主要作為一種外銷瓷器出口到中亞和西亞地區。此次展出的一件阿聯沙迦考古總機構收藏的青花盤,就是公元16世紀從中國景德鎮進口的。當時絲綢之路的部分國家和地區,不只大量進口中國的青花瓷,還積極仿燒,並逐步形成了風格鮮明的地域特色。比如此次展出的敘利亞大馬士革國家博物館藏的青花釉壺,年代約公元1200年,它主體呈錐形,通體施青花釉,器身大部裝飾有花卉圖案和幾何圖形。 本報記者 黃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