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餘件(套)中外文物讓你開眼界

2020-12-05 燕趙晚報

  

  中國的元青花、柬埔寨吳哥時期的石浮雕門楣、黎巴嫩羅馬時期玻璃瓶、巴基斯坦的灰泥佛陀頭像、阿聯的石罐……7個國家190餘件(套)文物齊齊亮相河北博物院,為您講述燦若星河的亞洲古代文明。這就是將於明日揭幕的河北博物院講述「世界故事」之《同在東方——亞洲古代文明展》。

  

  

  190餘件(套)文物齊登場

  

  亞洲是世界上面積最廣袤、人口與民族最多的大陸,也是眾多文明匯聚與交融之地。亞洲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流域、印度河和恆河流域、黃河和長江流域以及東南亞等地區孕育了眾多古老文明,彼此交相輝映、相得益彰,為人類文明發展和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

  該展覽匯聚敘利亞、阿聯、巴基斯坦、柬埔寨、黎巴嫩、日本等6個國家的文博機構文物藏品,同時還有河北博物院、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南京博物院部分文物藏品同臺亮相,對比展示。

  展覽以「共生」為主題,分為四個部分,展出文物190餘件(套)的同時,通過視頻、展板等形式,為參觀者進一步解讀與中華文明共生於亞細亞大陸的兩河文明、印度河文明等古老文明,從而深入了解亞洲古代各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鑑,從不同角度感受亞洲文化地緣相近、文化相親,和而不同、和平相處的特質。

  

  

  楔形文字碑文記錄國王功績

  

  「此次展出文物時間橫跨新石器時代到19世紀之間,看點很多。」昨天,河北博物院陳列研究部副主任張永強如是說。

  展覽最先登場的文物有敘利亞大馬士革國家博物館藏約公元前9200—前8800年的黑石殘件、女性石雕像等,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約公元前6000年—前5000年陶面具等,都向人們訴說著漫長歷史長河中,亞洲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流域、印度河和恆河流域、黃河和長江流域的人們如何點亮文明的火種。

  一件約公元前19世紀楔形文字圓筒形碑文引起了記者的注意,它是日本平山鬱夫絲綢之路美術館藏文物。約距今5000年前,美索不達米亞的蘇美爾人發明了楔形文字,它也是世界上出現最早的文字之一,一般用削尖的蘆葦杆壓刻於潮溼的黏土板上書寫而成,大部分是契約書、財產清單和收據等,但這件楔形文字圓筒形碑文可不一般。「碑文共70行,主要內容是記錄一位古巴比倫國王在底格裡斯河畔大興土木,成功將流水引向首都拉爾薩,他專門做了這個石碑把自己的功績記錄下來,這也是楔形文字最重要的一個意義。」張永強說。

  

  古代亞洲人技藝高超審美高端

  

  咱們亞洲的老祖先們真不簡單,不但技藝高超,而且審美高端。這是昨天很多記者看完展覽後的直接感受。

  展覽中,有一件釉面磚讓很多記者直呼「很現代」。磚上繪製了一位長著翅膀和山羊角的精靈,但他左手提著一個「手提包」,身體前傾,像極了每天匆忙趕去上班的「打工人」。據了解,這塊釉面磚是用來裝飾神殿和宮殿牆面的,構圖具有典型的亞述文明痕跡。

  在「兼收並蓄 多元共生」板塊中,觀眾可以看到黎巴嫩的一些羅馬時期的玻璃香水器皿,跟今人使用的玻璃製品幾乎沒有區別。對此,張永強說:「從這些小瓶子來看,當時的玻璃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它們用來盛放『香油』,也就類似現在的精油、香水,出口到世界各地,也把羅馬的文化帶到世界各國。」

  還是在這個單元展出有河博院藏的戰國鐵斧範和鐵鐮範。其中的鐵斧範分為內範、外範,外範背面有弓形把手,內側鑄有「右廩」二字。鐵範是中國古代三大鑄造技術之一,是「鑄造工藝的革命」。河北興隆縣大付將溝出土鐵範42套87件,有農具範、車具範等,是目前中國出土戰國鐵範數量和種類最多的一次考古發現。

  

  吳哥時期的石雕很精緻

  

  本次展覽特設了一片裸展區域,展出了部分吳哥時期的建築遺蹟和石雕文物,讓您在石家莊就能領略吳哥文明的繁複之美。

  張永強特地向大眾推薦了一件柬埔寨國家博物館藏的公元10世紀中期的石浮雕門楣,整個石浮雕門楣上並排雕刻三幅溼婆傳說場景,並以山巒風光作為浮雕背景,畫面生動傳神。

  與這批吳哥時期文物緊鄰的中國文物也相當耐看,譬如河博收藏的銅鎏金帶華蓋禪定坐佛三尊像,出土自石家莊北宋村,「這座佛像是十六國時期的文物,是國內時代非常早的一件佛像。」

  

  明代青花阿拉伯文無擋尊首次見觀眾

  

  文明因為交流而多姿多彩,本次展覽中不少文物堪稱這句話的最佳佐證。

  河北博物院此次展出的一件明代青花阿拉伯文無擋尊,造型酷似線軸,其上還印有阿拉伯文字。「它是反映中國與世界各國之間文化交流的的典型器物。」張永強表示,陸上絲綢之路從漢代興起,到隋唐達到頂峰,其後海上絲綢之路興起,主要運輸的貨物已從絲綢變成瓷器。「這件文物身上有阿拉伯文,由於用的釉料是進口的蘇麻離青料,暈散效果很明顯,所以文字現在有些模糊不清。」張永強說,有專家推測,這是當時中國匠人按照伊斯蘭文化特點定製的器物。也有專家推測,這件器物作為底座,與一個盤子配套使用。「這件器物存世量很少,國內博物館一共只收藏了幾件,這也是它入藏河博以來第一次公開展出,非常值得一看。」

  眾所周知,青花瓷具有世界性影響,曾主要作為一種外銷瓷器出口到中亞和西亞地區。此次展出的一件阿聯沙迦考古總機構收藏的青花盤,就是公元16世紀從中國景德鎮進口的。當時絲綢之路的部分國家和地區,不只大量進口中國的青花瓷,還積極仿燒,並逐步形成了風格鮮明的地域特色。比如此次展出的敘利亞大馬士革國家博物館藏的青花釉壺,年代約公元1200年,它主體呈錐形,通體施青花釉,器身大部裝飾有花卉圖案和幾何圖形。 本報記者 黃鎣

相關焦點

  • 280餘件敦煌流散海外文物複製品回歸故裡:原大原色原樣
    280餘件敦煌流散海外文物複製品回歸故裡:原大原色原樣 2019-09-02 19:49:35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
  • 《摩梭》特展昆明揭幕 300餘件文物帶你探尋「女兒國」
    展覽將通過摩梭人的視角,以母系大家庭和走婚為展覽重點,展出文物達300餘件(套),此外還將展出大量珍貴的實物、照片、訪談及影像資料,全面、真實、深入地展示摩梭人的歷史文化、生活方式、家庭婚姻等。展出期間,博物館還策劃了「起一個摩梭名字」「做一件摩梭文創」等系列互動活動。  《摩梭MOSO:家庭·婚姻·對話》特展將展出至2021年2月28日。
  • 古埃及文物展在瀋陽啟幕 230餘件珍貴文物展出
    「尼羅河的饋贈——古埃及文物特展」,7月6日在遼寧省博物館舉辦。 於海洋 攝中新網瀋陽7月6日電 (韓宏)由遼寧省博物館、義大利都靈埃及博物館共同主辦的「尼羅河的饋贈——古埃及文物特展」,7月6日在遼寧省博物館舉辦,獅身人面像、亡靈書、塞克荷邁特女神像等難得一見的230餘件古埃及珍貴文物展出,揭開了古埃及文明的神秘面紗。
  • 原大原刻原色,科技助珍寶「回家」,130件敦煌流散海外文物複製品在...
    今年是敦煌藏經洞被發現120周年,在戰亂年代,當時被發現的6萬餘件文物中有三分之二流散海外,成為國人心中之痛。為了讓國人感受敦煌珍寶,通過數位技術,本月,130件敦煌流散海外精品文物以複製品形態亮相蘭州博物館。
  • 掃描「多寶閣」把文物「帶回家」,濰坊市博物館通過高科技展示館藏...
    劉先生告訴記者,他之前曾帶著孩子來過幾次,以前的展陳室非常簡陋,展出品以一些傳統工藝品為主,使用的都是普通的玻璃展櫃,沒什麼太有價值的文物,感覺檔次不高。當天看到展陳室的新面貌,讓他非常振奮。「以前的展櫃甚至還存在反光現象,看文物只能看個大概,現在能夠看清楚細節了。」劉先生說,另外展出的文物數量也比以前豐富太多,各種門類的文物都有,真正讓人大開眼界。
  • 開眼界!這些古代科技來鎮平巡展啦
    開眼界!>此次巡展以「榫卯工藝」為主題,設置了「榫卯與古農具」、「榫卯建築」,「現代榫卯工藝」三個主題展區,共展出趙州橋、應縣木塔等30餘件(套)科普展品展具。
  •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獲贈120件二戰文物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獲贈120件二戰文物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3-17 17:17 來源: 新華社新華社南京3月17日電(記者 蔣芳)今年是抗戰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
  • 200餘件/套館藏陶瓷器亮相粵博
    200餘件/套館藏陶瓷器亮相粵博金羊網  作者:黃宙輝 黃蘇哲  2020-08-07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黃宙輝  通訊員 黃蘇哲圖/主辦方 區智榮8月7日,《驚豔「中國風」:17-18世紀的中國外銷瓷展覽
  • 重磅:68件流失英國文物追索回國,流失的國寶級文物清單一覽
    #68件流失英國文物追索回國#】國家文物局今天通報,經過持續25年的跨國追索,68件流失英國文物已成功歸國。1995年2月,英國偵破一起國際文物犯罪案件過程中發現疑似中國文物。經多方努力,10月19日,68件文物回到祖國!這些文物包括瓷器、陶器、石器、銅器等,時間跨度從春秋戰國到清代。
  • 638萬件!北京可移動文物盤清家底兒
    原標題:638萬件!北京可移動文物盤清家底兒   截至4月1日,北京申報的普查可移動文物達6383254件/套,佔全國的18.93%。其中,珍貴文物數佔全國的22.76%,可移動文物普查總數與珍貴文物數量均居全國前列,珍貴文物數全國第一。
  • 屈原紀念館被盜:9件銅器失蹤,價值過億,文物卻在美國慘遭拍賣
    下面這篇文章中我們將來繼續介紹一件博物館被盜事件,雖然說這次文物被盜的數量比不上開封博物館那次,但是失蹤的文物卻流失到了美國,而且慘遭拍賣,當時專家得知這件事情之後,確實是氣得說不出話來啊。大家聽說過屈原紀念館嗎?屈原紀念館很明顯就是為了紀念屈原而建造的文化館,如今是秭歸縣的文物管理機構,當然了也是當地的旅遊單位。
  • 看看孔府「老文物」裡的新亮點 曲阜文物數量全省居首
    在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中,曲阜的文物數量在山東省、濟寧市均居首位,同時也位列全國前十位。這些物質遺存作為曲阜過往的見證,在吸引各地遊客的同時,也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孔子世家明清文書檔案》入選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名錄因時間長、數量多、系統性強、內涵豐富、歷史久遠,《孔子世家明清文書檔案》成為中國著名的私家檔案,是研究中國封建社會宗法制度珍貴資料。
  • 青海都蘭考古驚現「五神殿」 千餘件文物出土印證古絲綢之路文化
    2018年,熱水墓群發生被盜事件,涉案文物達到646件。同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成聯合考古隊,開始對被盜的「2018血渭一號墓」進行搶救性發掘。經過近三年的發掘,這座大墓已經出土了各類文物1000餘件。最近,考古人員又獲得了重要發現。
  • 故宮首次摸清家底 經7年查清藏品180餘萬件(圖)
    故宮博物院日前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歷經七年藏品清理工作,故宮首次徹底摸清了家底現有藏品1807558件。其中,珍貴文物1684490件、一般文物115491件、標本7577件。  這是故宮自1925年10月10日建院以來,第一次在藏品數量上公布全面而準確的數字。
  • 浙博「文物醫院」探秘:清洗用上超聲波 修復工具近千件
    中新社杭州6月13日電 題:浙博「文物醫院」探秘:清洗用上超聲波 修復工具近千件  作者 童笑雨  十餘種手術刀、鑷子、超聲波清潔儀、針灸針、口鏡、洗耳球……走進樓署紅的陶瓷修復室,撲鼻而來的是一股化學藥劑的味道,在不遠處的桌上,擺放著各式各樣的醫用工具,令人有種置身醫院的錯覺。
  • 歷史上不應該出現的5大文物,件件疑似穿越,網友:這不科學
    甚至是現代人在研究歷史的過程之中對於一些文物還是很難以解釋的。這就說明歷史與現代之間是有一定的界限的,現代人可能根據古代人的發明有所改造,但是如果古代人能夠做出一些超現代的物品,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不可思議的,非常難以想像的。今天小編就帶著大家一起來了解5件文物,件件都像現代穿越過去的物品,網友看到之後覺得這不科學,感嘆太神奇了,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這5大文物吧!
  • 盜墓賊盯上4萬平漢墓,15米盜洞逼近主墓室,差點洗劫1萬餘件文物
    當時考古隊整體的心都拔涼了,畢竟如此深的盜洞,想必應該是直接打通到了墓室了,這樣的話古墓中的文物應該是在劫難逃了。 的確這樣的結果讓人無法接受,但是搶救性挖掘行動還是要繼續的開啟,畢竟考古撿漏的概率還是非常大的,我們知道後來海昏侯墓劉賀的主墓室其實安然無恙的,而且還出土了1萬多件珍貴的文物,
  • 150餘件(套)南美古文物亮相重慶 揭開安第斯文明神秘面紗
    此次展覽匯集了來自秘魯11家著名博物館歷年考古發現的157件(套)出土文物,種類囊括陶器、金器、紡織品以及木乃伊等,年代跨度約3000年。據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展覽以南美洲的安第斯文明為主線,分別由「曙光初見:探源安第斯文明奇蹟」「眾星璀璨:地方文化趨於多樣化」「群雄逐鹿:跨區域政治體系建立」「命運盡頭:走向失落的印加帝國」四個單元組成。
  • 百餘座博物館展示濟南文明與記憶
    目前,該館擁有上自新石器時代,下迄近現代,包括歷代陶瓷器、玉器、青銅器、繪畫、法書等十多個類別2萬餘件(套)文物藏品,善本書2千多冊。其中,經國家鑑定確認的國寶級文物3件(套),一級文物56件(套),三級以上文物近2千件。2011年,濟南市文物店整建制併入濟南市博物館,舊藏8萬餘件各類文物使濟南市博物館藏品更加豐富。
  • 這件文物有顏值又有寓意,川博用它送出祝福,我們一定能贏
    比如國家文物局開展了「文物系荊楚祝福頌祖國」活動,號召全國各大博物館以館藏文物給湖北送去祝福。可能會有人認為,這對抗擊疫情起不到什麼幫助。小珏卻想說,文物的確不能當飯吃,也不能當藥品救命,但它們卻凝結了中華兒女的精神寄託,給予我們信念和動力,完全可以鼓舞民眾,增強必勝的信心。所以,就在這項活動開展兩天時間,話題閱讀量已達2138萬次,一度登上了話題熱搜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