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面前,醫務工作者已經衝在了第一線,他們用血肉築起了鋼鐵長城,捍衛我們生命。對於普通民眾來說,在家隔離,外出防護,有錢出錢,也是盡到了自己的綿薄之力。除此之外,各行各業也在發揮自己的優勢,搖旗吶喊,給予各種形式的幫助。比如國家文物局開展了「文物系荊楚祝福頌祖國」活動,號召全國各大博物館以館藏文物給湖北送去祝福。
可能會有人認為,這對抗擊疫情起不到什麼幫助。小珏卻想說,文物的確不能當飯吃,也不能當藥品救命,但它們卻凝結了中華兒女的精神寄託,給予我們信念和動力,完全可以鼓舞民眾,增強必勝的信心。所以,就在這項活動開展兩天時間,話題閱讀量已達2138萬次,一度登上了話題熱搜榜首。
各大博物館都用自己的館藏精品文物,為湖北送去祝福。其中四川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戰國嵌錯宴樂攻戰紋銅壺」,實在太應景了,讓人大開眼界。
也許,這件文物的圖片放出來後,可能有人會驚呼,這不就是《上新了故宮》中介紹的「戰國宴樂漁獵攻戰紋圖壺」嗎,那期還是佟麗婭參加的,印象太深刻了。其實,兩件文物名字相差無幾,經歷卻不同,分別收藏於兩個不同的博物館,都是我們的瑰寶。最明顯的區別,故宮那件是以紋飾分層的,而四川博物館的這件,我們可以看到有著凸起的箍狀帶。
相比於故宮博物館的那件文物兄弟的坎坷經歷,這件戰國嵌錯宴樂攻戰紋銅壺的發掘過程,實在簡單得多。它是1965年四川省成都市百花潭中學10號墓出土的,因為國家安定太平,馬上就被送到博物館中研究、展出,並沒有太多波折。也許,它少了幾分傳奇色彩,卻多了幾分幸運。
在古代,這樣的容器一般都是作為酒器,而酒器卻有很多種,包括尊、壺、爵、角、觥、觚、彝、卣、罍、瓿、杯、卮、缶、豆、斝、盉等等,幾乎稍有外形的變化,就會換個名字,體現了先民的智慧和精緻生活。我們現代人就簡單得多,酒杯、酒瓶、酒壺幾乎可以囊括所有。壺的出現過程很早,生命力也很頑強,別的酒具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它卻一直用到現在,基本上沒有什麼改變。
就像前面所說的,戰國嵌錯宴樂攻戰紋銅壺被凸起的箍狀帶分為了四層。為了便於敘述,我們由上到下來編號。第一層分為兩個部分,左邊是習射、廚房的操作場景,右邊則是採桑歌舞圖像,之所以這麼安排,大概還是因為當時的蜀國,漁獵和種植是同樣重要,都為百姓提供了物質基礎。
第二層也分為兩個部分,而且場面相當宏大。左邊是宴樂之上,戰士們跳著武舞的圖像,右邊則是手持戈和弓箭,相互操練的場景。這也許是在告訴我們,富足的生活,同樣需要強大的國家實力。只有居安思危,才能永保和平和安定。
第三層的左右兩邊是重頭戲,左邊是步戰仰攻,雙方喊聲震天,戰況十分激烈,已經進入了白熱化。右邊是水戰,旌旗林立,陣線分明,船頭有人在白刃戰,遠處神箭手正在彎弓射箭,甚至還有人潛入水中,展開了殊死一搏的水站。
第四層因為已經到了壺的地步,位置相對較低,空間也較小,圖案自然簡單一些,主要是狩獵圖像及飾雙獸相背組成的桃形圖案環繞一周。
除去壺身之外,其餘部分的精緻程度,也令人嘆為觀止。壺蓋之上,是由捲雲紋、圓圈紋及獸紋組成,精美異常。蓋頂還有三隻鴨形鈕,均勻分布,鼎立其中。壺底圈足上則裝飾著菱形紋和四瓣紋,細緻入微到了極點。
一般來說,古代青銅器的紋飾精美的也不少。然而,按照中國古人的審美觀,大多都以抽象圖案為主。這件銅壺和故宮的銅壺一樣,充滿著寫實的手法,描述了戰爭的殘酷性和戰後的美好生活。
其實,現在抗擊疫情,就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它是對中華民族的一次考驗,但我們相信,只要我們眾志成城,齊心協力,就一定能打贏這場戰。在春暖花開之時,我們一定能繁華與共,享受無盡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