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博 四川在線記者 吳曉鈴
大家翹首期盼的《國家寶藏》回來了!
12月6日起,《國家寶藏》第三季將於每周日晚20:30在央視綜藝頻道播出。12月4日發布的本季27件「國家寶藏」名單顯示,來自四川三星堆博物館的金杖、青銅縱目面具和一號青銅神樹等三件文物將在節目中與觀眾見面。
這三件文物長什麼樣?為什麼是它們登上《國家寶藏》?除了三星堆文物,還有哪些文物將在本季《國家寶藏》亮相?
金杖
這也是三星堆的鎮館之寶之一。因為學者們認為,它極可能是古蜀王國某一位王的權杖。
這件金杖出土時還頗為驚險。當時考古人員發現祭祀坑黑色灰渣中露出了一點金花色,還以為是古蜀王的金腰帶,後來才發現是一根杖。最讓大家驚喜的是,這根金杖的一端,平雕有46釐米長的三組圖案:靠近端頭的是兩個前後對稱的人頭,他面帶微笑,頭戴五齒高冠;靠近杖的內部,雕刻了圖案對稱的鳥和魚;魚和鳥的頸部,各串著一根看似箭翎的圖案。
大家還記得李白的那句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不?蠶叢和魚鳧都是古蜀時期的王。有專家認為,這根金杖上的圖案組成一幅典型的「象形文字」:杖上的人物頭戴五齒高冠,與青銅大立人所戴相同,因此身份位高權重。金杖上又有魚、鳥等圖案,因此它極可能表現的是古蜀王中的「魚鳧王」,金杖的主人也應該是他。而有的專家則認為,頭戴五齒高冠的人應該是蜀祖蠶叢。他把代表蜀王的金杖交給魚鳧,圖案上羽箭貫穿鳥和魚頭的形象,則是直觀表現當時王位的禪讓制度。杖上的那隻鳥,其實就是漁獵時的魚鷹,或許就是魚鳧部族的標誌。
最有意思的是,用杖象徵王權,在中原文明中十分鮮見,為何3000多年前的古蜀人有用杖的習俗?所以,這根金燦燦、默默無聞的金杖,隱藏的信息太豐富了
青銅縱目面具
圖3
三星堆的青銅縱目面具,應該是三星堆最具標誌性的代表文物了,因為它的「千裡眼、順風耳」造型,像極了「外星人」。
說重點,它是世界上年代最早、形體面積最大的青銅面具,極可能就是古蜀國的第一代王蠶叢的形象。而基於對祖先的頂禮膜拜,後代的古蜀人將他神化,並通過誇張的演繹,以此表達古蜀人對未知世界的探求。
至於為何縱目?據東晉常璩《華陽國志·蜀志》記載:「蜀之為國,肇於人皇……周失紀綱,蜀先稱王。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死,作石棺、石槨,國人從之,故俗以石棺、石槨為縱目人冢也。」這裡的「縱」,應該理解為眼睛往外凸。所以學者們認為這種突目面具應該是古蜀人心目中的始祖蠶叢的形象。
當然,他們心中的祖先不可能只是一個普通人,而應該是具有超能力的神。這樣的神,可以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無所不能。而人神同形、人神合一的表現,便具象為眼睛突出16釐米,耳朵闊大外張的誇張造型。對於縱目的意義,除了可能是祭拜祖先的形象以外,學者們也大多認為與古蜀人的眼睛崇拜有關。
一號青銅神樹
全世界體量最大的商周青銅器在四川。沒錯,它就是三星堆的青銅神樹。
這是一株造型奇美的神樹。樹由樹座及樹幹兩部分組成。底座似圓盤、樹座呈穹窿似神山。座上為樹身,座上為樹身,其上套鑄三層樹枝,每層出三枝彎曲向下,全樹共九枝。所有的樹枝都柔和下垂。枝條的中部伸出短枝,短枝上有鏤空花紋的小圓圈和花蕾,花蕾上各有一隻昂首翹尾的小鳥;枝頭有尖桃形果實。
不僅如此,在樹幹的一側還有四個橫向的短梁,將一條身體倒垂遊動的龍固定在樹幹上。專家們認為,三星堆遺址出土的商周青銅神樹,迄今為止,在世界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孤品。
這株青銅神樹,形象再現了上古美麗的「十日神話」,以及古蜀人對鳥、太陽及神樹的崇拜之風。在古代典籍中,神樹往往成為日月出沒的場所和溝通宇宙的象徵,東方的扶桑、中央的建木和西方的若木,便是古代傳說中三棵這樣的神樹。很多學者認為,這樣一株青銅神樹,極可能綜合了幾種神樹的功能,是古代傳說中種種神樹的化身,是古蜀人世界觀的體現,反映了先民們對於日月運行的自然現象的認識與想像,也反映了他們對太陽與太陽神的崇拜,以及對天神的崇拜。
這株神樹是古蜀人製造工藝與技術的結晶,也是當時古蜀地區青銅文化發展到最高水平的產物。不管哪種崇拜,總之這株神樹美麗、壯觀到禁止出國展出就對了。
《國家寶藏》自啟動以來,受到了廣大文博愛好者的喜愛,成為央視現象級的一檔綜藝節目。在前兩季《國家寶藏》中,除了故宮博物院以外,第一季挑選的博物館主要是央地共建博物館,比如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館、河南博物院、陝西歷史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它們可以說是中國最頂尖、最優秀、最好的歷史類博物館(綜合博物館)。
據悉,除了三星堆的3件文物,在本屆《國家寶藏》中,還有來自故宮博物院、西安碑林博物館、蘇州博物館、西藏自治區布達拉宮管理處、敦煌研究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孔子博物館和殷墟博物館的24件文物將亮相:
故宮博物院:明永樂青花海水江崖紋三足爐、金嵌珍珠天球儀、午門
西安碑林博物館:昭陵六駿、顏氏家廟碑、石臺孝經
蘇州博物館:真珠舍利寶幢、文衡山先生手植藤、微縮明式家具
西藏自治區布達拉宮管理處:法王洞文成公主像、《清代布達拉宮紅宮修砌圖》、《四部醫典》布達拉宮版
敦煌研究院:《鹿王本生圖》、莫高窟第220窟、敦煌遺書《歸義軍衙府酒破歷》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跪射武士俑、青銅仙鶴、秦陵銅車馬
孔子博物館:商周十供、三聖像、《乾隆御定石經初拓本》
殷墟博物館:陶三通、亞長牛尊、YH127甲骨窖穴
《國家寶藏》總導演於蕾在今年的博物館日上曾經介紹,本季《國家寶藏》將與各合作方攜手,通過大眾更易接受的方式展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讓更多人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