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8世紀的驚豔「中國風」!200餘件/套館藏陶瓷器亮相粵博

2020-11-23 金羊網

17-18世紀的驚豔「中國風」!200餘件/套館藏陶瓷器亮相粵博

金羊網  作者:黃宙輝 黃蘇哲  2020-08-07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黃宙輝  通訊員 黃蘇哲

圖/主辦方 區智榮

8月7日,《驚豔「中國風」:17-18世紀的中國外銷瓷展覽》在廣東省博物館(簡稱「粵博」)三樓開展。本次展覽由粵博策劃主辦,展出200餘件/套館藏陶瓷器,全面展現17-18世紀中國外銷陶瓷的面貌,呈現明清時期精湛、高超的中國制瓷技藝,講述東西方之間經貿與文化的交流互動。展覽持續展至11月8日。

《驚豔「中國風」:17-18世紀的中國外銷瓷展覽》海報

中國陶瓷器成西方人追逐的珍品

在17-18世紀,隨著海上貿易的興起和發展,歐洲大地上颳起了一股濃烈的「中國風」。在這股西方追逐東方藝術的熱潮當中,中國的陶瓷器一直是中西貿易的主要商品之一。明清外銷陶瓷對歐洲的社會生活帶來顯著的影響,從家居裝飾、餐飲文化、日常使用、宗教活動及藝術設計,以至於歐洲制瓷產業的興起和發展,方方面面,不一而足。中國陶瓷器成為西方人熱烈追逐的珍品。

展覽現場

明清外銷至西方的陶瓷器,既有中國傳統紋樣和器形的器物,也有來自西方的設計和定製,甚至包括高級定製——彰顯個人尊榮的紋章瓷。這些林林總總的「中國製造」,不僅反映中西貿易的面貌,更是東西方不同文明與文化的對話與碰撞。

本次展覽共分為三個篇章。其中,第一部分「東方雅韻」主要展示明清外銷瓷中的中式器形和紋樣,主要器形如罐、瓶、尊等,主要紋飾如花鳥、山水、人物、瑞獸等;第二部分「西風襲來」主要展示中西方文化交流影響下,中國古代陶瓷器出現的西方來華定製器形和紋樣裝飾;第三部分「高級定製」主要展示在西方「中國風」盛行時期,歐洲來華定製中彰顯個性和凸顯身份地位的紋章瓷,以顯示器物主人的富有及身份的尊貴。

展覽現場

廣東在古代陶瓷外銷扮演重要角色

廣州港在中國古代的對外貿易中,一直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唐至北宋時期,廣州一直是第一大港。唐代時,中央政府首先在廣州設置市舶使。北宋時,廣州的市舶司既是最早設置的,也是全國七個市舶司中最為重要的。廣州港除了享有外貿壟斷權之外,也是中央政府直接管轄和控制的最重要的港口。南宋以後,由於廣州港日漸淤塞,加上南宋政權南移至臨安(今杭州),使福建泉州港以地利之便迅速崛起,並取代廣州港第一大港的地位。元代中期以後,廣州港的地位逐步上升,在明清時又重新成為第一大港。

展覽現場

主辦方表示,這種地域上的優勢,使廣東在古代陶瓷外銷方面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近年來,粵博尤其注重於明清外銷藝術品,包括外銷陶瓷器的收藏與研究。本次展覽就是為了呈現外銷陶瓷的收藏與研究狀況,加強文物藏品的活化與利用而策劃。

展覽現場

【重點文物】

1. 清康熙青花狩獵圖盤

17-18世紀,狩獵成為歐洲上層社會熱衷的戶外休閒運動。這種描繪狩獵的瓷器更是大受西方貴族的喜愛。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盤沿鑲的銀提手,其上雕薔薇和藤蔓曲線,極具洛可可風格,明顯是歐洲工匠的再加工之作。這種外銷瓷再加工的手法,早在明代外銷瓷上就可見端倪。

清康熙青花狩獵圖盤

2. 清雍正薄胎粉彩描金人物紋瓷碟

從晚明開始,青花仕女圖瓷器就很受西方人青睞,到清代雍正時期達到極致。在當時歐洲人的眼裡,認為嫻靜、優雅,溫柔地與小孩子嬉戲,終日與書畫棋琴為伴,衣著華美的女子,就是中國女性的代表,也是他們理想中的中國女性的生活狀況。雍正時期景德鎮生產的外銷粉彩仕女圖盤,胎體薄而堅緻,釉質細膩滋潤,繪畫精美,有的盤子外腹壁施以當時極為昂貴的胭脂紅釉。其做工與用料,比之於官窯瓷器毫不遜色,可謂是明清外銷瓷的巔峰之作。

清雍正薄胎粉彩描金人物紋瓷碟

3. 清乾隆廣彩十三行通景圖大碗

清政府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十一月宣布專限廣州一口與西方商船貿易,由此開始長達八十餘年的廣州一口通商時期。這個大碗的紋飾描繪廣州十三行商館的面貌,上面繪有丹麥、大革命前的法國、奧匈帝國、瑞典、英國和荷蘭的國旗。

清乾隆廣彩十三行通景圖大碗

4. 清乾隆廣彩花卉瑞典William Chambers家族紋章紋咖啡壺

壺整體裝飾頗具洛可可風,優雅精緻。壺蓋滿繪細小花朵花。壺身繪有折枝西洋花卉,輔以絲帶、花朵花邊等裝飾。壺頸處繪 「VIGILANDUM」紋章紋。此壺為著名建築家William Chambers 通過瑞典東印度公司所訂製,在造型和裝飾上都模仿邁森瓷器。

清乾隆廣彩花卉瑞典William Chambers家族紋章紋咖啡壺


編輯:木青

相關焦點

  • 肖「鼠」的你 快到粵博抽新春彩蛋吧!
    據悉,粵博2020年春節期間:1月24(除夕)閉館;1月25日至30日(初一至初六)正常開放,時間為9:00-17:00(16:00停止進館);1月31日(初七)開放時間為9:00-20:30(19:30停止進場)。
  • 190餘件(套)中外文物讓你開眼界
    中國的元青花、柬埔寨吳哥時期的石浮雕門楣、黎巴嫩羅馬時期玻璃瓶、巴基斯坦的灰泥佛陀頭像、阿聯的石罐……7個國家190餘件(套)文物齊齊亮相河北博物院,為您講述燦若星河的亞洲古代文明。這就是將於明日揭幕的河北博物院講述「世界故事」之《同在東方——亞洲古代文明展》。
  • 天津博物館建館百年 三大鎮館之寶齊亮相
    為慶祝百年華誕,天津博物館推出四大展覽,其中,西周太保鼎、宋範寬雪景寒林圖軸、清乾隆款琺瑯彩芍藥雉雞玉壺春瓶這三大鎮館之寶真跡真品齊亮相。天津博物館副館長張玲介紹說,這四大展覽分別是《守望文明 百年榮光——天津博物館1918-2018》大型特展、《清代中期繪畫特展》《文海擷珍——天津博物館藏近代文獻展》和《琉光溢彩——王桐發梁世平夫婦捐贈西洋玻璃器展》。
  • 150餘件(套)南美古文物亮相重慶 揭開安第斯文明神秘面紗
    由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供圖新華社重慶6月26日電(記者劉恩黎)「失落的黃金國——安第斯文明特展」25日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亮相。此次展覽匯集了來自秘魯11家著名博物館歷年考古發現的157件(套)出土文物,種類囊括陶器、金器、紡織品以及木乃伊等,年代跨度約3000年。
  • 大英博物館上淘寶直播「開館」 羅塞塔石碑等館藏文物將亮相
    據悉,這是大英博物館因疫情閉館100多天後,首次對公眾亮相,包括羅塞塔石碑、木乃伊在內的眾多館藏文物都將在淘寶直播間裡一一亮相。遊客只需要在淘寶APP搜索「一起來雲遊」,就可以享受專人講解+包場的超級VIP待遇。資料顯示,大英博物館始建於1753年,至今館藏已達800多萬件,涵蓋了200多萬年的人類歷史。
  • 《風中奇緣》火熱螢屏 迪麗熱巴驚豔亮相
    》熱巴驚豔亮相    搜狐娛樂訊 大型古裝愛情偶像劇《風中奇緣》目前正在湖南衛視鑽石獨播劇場熱播,隨著該劇熱度和收視率的持續攀升,一場奪嫡大戰的「宮心計」也在昨晚劇集中打響。在一場與莘月(劉詩詩飾)的精彩鬥舞中,新生代人氣演員迪麗熱巴所飾演的異域美人驪姬驚豔亮相,造型驚豔、舞姿仙柔,不少網友表示「已經醉在驪姬的眼睛裡」,然而這場被安排的鬥舞也成了驪姬被陷害入獄的導火索。
  • 中國藏家買下的拿破崙王冠金葉亮相深圳,160餘件珍寶同展
    兩年前國外媒體曾報導拿破崙皇冠上的一枚金葉因被中國藏家拍下而傳聞極久。澎湃新聞獲悉,12月22日,在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舉辦的「覺醒:文藝復興至二十世紀的宮廷珍寶」開幕式前一刻,這一拿破崙加冕時佩戴的王冠上的月桂金葉被放入了展廳陳列,首次公開對外展出。
  • 80餘件珍貴植物化石亮相南京 講述億萬年前的故事
    【解說】近日,80餘件珍貴植物化石集中亮相南京,講述億萬年前地球上植物生長的故事。  【解說】此次展覽精選了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模式標本館館藏的近80件珍貴的植物化石標本,年代跨度從四億年前到距今1800萬年前。記者在現場看到,南京花、靜子花、威爾姆遜花和遼寧古果等各色植物化石依次擺放在展櫃中,吸引了不少參觀者和媒體記者的目光。
  • 球天下-維拉青年隊驚豔亮相 17歲巴裡破門一戰成名
    維拉青年隊驚豔亮相 據知名足球數據統計公司OPTA給出的統計,維拉在這場首發陣容裡有5人在米爾納完成足總杯首秀時還未出生。他們分別是,西拉、海登、巴裡、博加德和克裡斯內。
  • 內蒙古國際名馬展在呼和浩特開幕 世界17種名馬驚豔亮相
    張瑋 攝中新網呼和浩特8月18日電 (記者 張瑋)18日,2019年內蒙古國際名馬展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呼和塔拉草原拉開帷幕,來自世界各地的17個品種名馬驚豔亮相。編著一頭「髒辮」,梳著齊劉海,這並不是一位化著「朋克」妝美女,而是來自世界各地各類名馬在內蒙古草原最美的季節,盛裝赴一場「選美」之約。
  • 榜單:館藏量榜,故宮、陝博、國博、上海昆蟲、上博超百萬件
    豐富的館藏量一直是評價博物館的重要指標之一,根據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截止到2019年全國博物館館藏量最高的是北京故宮博物院,達到了186萬餘件,陝西歷史博物院則緊隨其後,有171萬餘件館藏,其他超過100萬件館藏的還有國博、中科院上海昆蟲博物館、中山大學生物博物館和上海博物館。
  • 《宋畫全集》又有全新「姐妹篇」,三年後海內外文博機構館藏精品盡...
    從《宋畫全集》始,由浙江大學和浙江省文物局主持開展的「中國歷代繪畫大系」編纂、出版工作,自2005年啟動,至今已歷時13年。「大系」規模龐大,卷帙浩繁,共擬編纂出版62卷200餘冊,擬入編紙、絹(含帛、綾)、麻等材質的繪畫作品12250餘件(套)。其中國內藏品9000餘件(套),國外藏品3250餘件(套),許多作品都是長期深藏於海內外文博機構的國寶級文物。
  • 掃描「多寶閣」把文物「帶回家」,濰坊市博物館通過高科技展示館藏...
    攝影 張馳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5月17日,記者來到濰坊市博物館一樓看到,自2017年開始改造升級的市博物館展陳室如今基本完成改造,正式對外開放,顯得特別「高大上」。市博物館還打造「多寶閣」,運用先進AR系統向市民展示館藏精品文物,讓市民把文物「帶回家」。
  • 百餘座博物館展示濟南文明與記憶
    □記者 田可新 實習生 張新慧 報導  5月17日,位於經四路370號的濟南商埠文化博物館裡,一對父子正在仔細觀展。  □ 本報記者 田可新 實習生 張新慧  認識一座城,不可不去博物館。作為千年古城、省會城市,濟南歷史文化資源豐富而深厚,更能藉由這一平臺展示自身魅力,進而實現與市民、遊客的思想溝通。
  • 件件珍貴!南通博物苑,館藏的鯨魚、鯊魚、江豚等珍稀物種的標本
    這件擬大鬚鯨骨骼標本,為2001年6月在啟東市呂四鎮海豐村海邊擱淺死亡,當時測量此鯨體長12餘米,重約15噸。為我國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小鬚鯨骨骼標本。南通博物苑藏。又名小鰮鯨等。這件小鬚鯨骨骼標本,為2007年4月18日在啟東塘蘆港捕撈的死體,體長4.6米,為雌性幼體小鬚鯨。據當時的照片顯示,該鯨胸鰭上有一條較窄的白色帶,當屬北半球的小鬚鯨。為我國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 150餘件指南針儀器實物亮相北京天文館
    150餘件指南針儀器實物亮相北京天文館 發布時間:2013年06月03日03時34分   稿源:千龍網   編輯:中安在線    原標題:到北京天文館看「指南」歷史  3日,北京天文館舉辦的《中國指南針發明史》展覽開幕,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