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8世紀的驚豔「中國風」!200餘件/套館藏陶瓷器亮相粵博
金羊網 2020-08-07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黃宙輝 通訊員 黃蘇哲
圖/主辦方 區智榮
8月7日,《驚豔「中國風」:17-18世紀的中國外銷瓷展覽》在廣東省博物館(簡稱「粵博」)三樓開展。本次展覽由粵博策劃主辦,展出200餘件/套館藏陶瓷器,全面展現17-18世紀中國外銷陶瓷的面貌,呈現明清時期精湛、高超的中國制瓷技藝,講述東西方之間經貿與文化的交流互動。展覽持續展至11月8日。
《驚豔「中國風」:17-18世紀的中國外銷瓷展覽》海報
中國陶瓷器成西方人追逐的珍品
在17-18世紀,隨著海上貿易的興起和發展,歐洲大地上颳起了一股濃烈的「中國風」。在這股西方追逐東方藝術的熱潮當中,中國的陶瓷器一直是中西貿易的主要商品之一。明清外銷陶瓷對歐洲的社會生活帶來顯著的影響,從家居裝飾、餐飲文化、日常使用、宗教活動及藝術設計,以至於歐洲制瓷產業的興起和發展,方方面面,不一而足。中國陶瓷器成為西方人熱烈追逐的珍品。
展覽現場
明清外銷至西方的陶瓷器,既有中國傳統紋樣和器形的器物,也有來自西方的設計和定製,甚至包括高級定製——彰顯個人尊榮的紋章瓷。這些林林總總的「中國製造」,不僅反映中西貿易的面貌,更是東西方不同文明與文化的對話與碰撞。
本次展覽共分為三個篇章。其中,第一部分「東方雅韻」主要展示明清外銷瓷中的中式器形和紋樣,主要器形如罐、瓶、尊等,主要紋飾如花鳥、山水、人物、瑞獸等;第二部分「西風襲來」主要展示中西方文化交流影響下,中國古代陶瓷器出現的西方來華定製器形和紋樣裝飾;第三部分「高級定製」主要展示在西方「中國風」盛行時期,歐洲來華定製中彰顯個性和凸顯身份地位的紋章瓷,以顯示器物主人的富有及身份的尊貴。
展覽現場
廣東在古代陶瓷外銷扮演重要角色
廣州港在中國古代的對外貿易中,一直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唐至北宋時期,廣州一直是第一大港。唐代時,中央政府首先在廣州設置市舶使。北宋時,廣州的市舶司既是最早設置的,也是全國七個市舶司中最為重要的。廣州港除了享有外貿壟斷權之外,也是中央政府直接管轄和控制的最重要的港口。南宋以後,由於廣州港日漸淤塞,加上南宋政權南移至臨安(今杭州),使福建泉州港以地利之便迅速崛起,並取代廣州港第一大港的地位。元代中期以後,廣州港的地位逐步上升,在明清時又重新成為第一大港。
展覽現場
主辦方表示,這種地域上的優勢,使廣東在古代陶瓷外銷方面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近年來,粵博尤其注重於明清外銷藝術品,包括外銷陶瓷器的收藏與研究。本次展覽就是為了呈現外銷陶瓷的收藏與研究狀況,加強文物藏品的活化與利用而策劃。
展覽現場
【重點文物】
1. 清康熙青花狩獵圖盤
17-18世紀,狩獵成為歐洲上層社會熱衷的戶外休閒運動。這種描繪狩獵的瓷器更是大受西方貴族的喜愛。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盤沿鑲的銀提手,其上雕薔薇和藤蔓曲線,極具洛可可風格,明顯是歐洲工匠的再加工之作。這種外銷瓷再加工的手法,早在明代外銷瓷上就可見端倪。
清康熙青花狩獵圖盤
2. 清雍正薄胎粉彩描金人物紋瓷碟
從晚明開始,青花仕女圖瓷器就很受西方人青睞,到清代雍正時期達到極致。在當時歐洲人的眼裡,認為嫻靜、優雅,溫柔地與小孩子嬉戲,終日與書畫棋琴為伴,衣著華美的女子,就是中國女性的代表,也是他們理想中的中國女性的生活狀況。雍正時期景德鎮生產的外銷粉彩仕女圖盤,胎體薄而堅緻,釉質細膩滋潤,繪畫精美,有的盤子外腹壁施以當時極為昂貴的胭脂紅釉。其做工與用料,比之於官窯瓷器毫不遜色,可謂是明清外銷瓷的巔峰之作。
清雍正薄胎粉彩描金人物紋瓷碟
3. 清乾隆廣彩十三行通景圖大碗
清政府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十一月宣布專限廣州一口與西方商船貿易,由此開始長達八十餘年的廣州一口通商時期。這個大碗的紋飾描繪廣州十三行商館的面貌,上面繪有丹麥、大革命前的法國、奧匈帝國、瑞典、英國和荷蘭的國旗。
清乾隆廣彩十三行通景圖大碗
4. 清乾隆廣彩花卉瑞典William Chambers家族紋章紋咖啡壺
壺整體裝飾頗具洛可可風,優雅精緻。壺蓋滿繪細小花朵花。壺身繪有折枝西洋花卉,輔以絲帶、花朵花邊等裝飾。壺頸處繪 「VIGILANDUM」紋章紋。此壺為著名建築家William Chambers 通過瑞典東印度公司所訂製,在造型和裝飾上都模仿邁森瓷器。
清乾隆廣彩花卉瑞典William Chambers家族紋章紋咖啡壺
編輯:木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