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都蘭考古驚現「五神殿」 千餘件文物出土印證古絲綢之路文化

2021-01-08 青瞳視角

位於青海省海西州都蘭縣熱水鄉的熱水墓群,於1982年發現,是公元6至8世紀的重要墓葬群,其中編號為「血渭一號墓」是規模較大的一座墓葬。2018年,熱水墓群發生被盜事件,涉案文物達到646件。同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成聯合考古隊,開始對被盜的「2018血渭一號墓」進行搶救性發掘。經過近三年的發掘,這座大墓已經出土了各類文物1000餘件。最近,考古人員又獲得了重要發現。

「五神殿」墓室結構 印證史料記載

考古工作者在「2018血渭一號墓」的發掘過程中,發現墓葬為木石結構多室墓,由地上和地下兩部分組成。地上為墓園建築,這在熱水墓群是首次發現。

地上墓園平面呈方形,由塋牆、祭祀建築,以及封土和迴廊組成。而地下墓室結構複雜,且規模較大。

青海省考古研究所館員甄強:這個墓室主要都是磚木混合結構,然後都是石砌的基礎,石砌的四壁,然后里面然後都是用祁連圓柏搭建的木結構。就是說我們這個墓葬,大概可能處於中唐時期,然後它這個木結構跟中原地區就是那種鬥拱結構比較相似。

考古人員介紹,大墓由墓道、殉馬坑、照牆、甬道和墓室等組成,而墓室的結構和史料記載的「五神殿」結構相吻合。

青海都蘭熱水聯合考古隊石晶:主墓室的發掘過程中,我們發現了有主墓室,南北兩個側室,正好符合古書記載的五神殿墓室。截至目前,在青藏高原,我們墓葬發掘過程中,它的體系最為清晰,結構最為完整,等級也是非常高,是一個高規格的墓葬。

出土文物證實絲綢之路青海道文化交流

雖然目前還不能最終確定「2018血渭一號墓」墓主人的身份和熱水墓群的性質,但是依據大量出土文物顯示出來的文化元素,考古專家已經證實,青海都蘭是絲綢之路青海道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一個節點。

考古人員對「2018血渭一號墓」部分出土文物進行了年代測定,同時結合出土文物的特徵,初步判斷這座大墓的年代是在8世紀中期左右,也就是唐代中期。工作人員在整理文物過程中發現,不少文物的圖紋樣式、工藝風格不僅有中原文化元素,還有明顯的西方文化特徵。

青海省考古研究所館員甄強:這些出土遺物它既有唐吐蕃時期,當時青藏高原區域的主要風格,然後也可以看出它受到了當時就是唐中原地區以及中亞、波斯、粟特一些金銀器風格的影響。

而一些出土的絲織物,從紋樣到工藝,更是體現了中西文化結合的特徵。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韓建華:發現有葡萄紋,因為我們知道葡萄是外來的一種水果,而這種紋樣在織物裡面出現,那就更說明這個一個是外來文化因素對這個地方的影響,但是它織物裡結構和工藝是咱們中原的特色,所以就是說我們在吸收外來文化因素,創造一種新的樣式。說到葡萄紋的樣式,我們在墓葬裡面還發現了葡萄籽,所以就說這地方當時的貿易往來是非常發達。

青海省都蘭縣地處柴達木盆地東南隅,蒙古語意為「溫暖的地方」。歷史上有多個民族曾生活在這裡,都蘭熱水墓群,經過近40年的考古,已發現數百座古墓葬。考古專家介紹:從北朝至隋唐時期,青海道是絲綢之路上的一條重要幹線,都蘭熱水墓群的考古發現,對研究絲綢之路交通史、物質文化交流史等都具有重要價值。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韓建華:這一系列元素說明這個都蘭是當時絲綢之路青海道上一個重要的節點,就是一個東西文化交流的中轉站。

來源/央視網

內容來自央視網

相關焦點

  • 血渭一號墓出土大量文物 專家:非「九層妖塔」原型
    近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參與的青海都蘭熱水2018血渭一號墓發掘工作取得新進展。彩繪人形木牌、鑲綠松石的黃金飾品、金胡瓶、馬具金飾件、圖案豐富的絲織物……2018血渭一號墓出土了大量精美遺物,部分遺物工藝與裝飾圖案帶有濃鬱的西亞薩珊波斯和中亞粟特等民族風格。
  • 青藏高原東北部考古新發現 力證古今人類演化 東西方文化交流
    10月30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甘肅夏河白石崖溶洞遺址、青海都蘭熱水2018血渭一號墓等2項重要考古成果。、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學研究所、德國馬普學會進化人類學研究所、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美國內華達大學、里奇蒙大學和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等多家研究單位。
  • 190餘件(套)中外文物讓你開眼界
    展覽以「共生」為主題,分為四個部分,展出文物190餘件(套)的同時,通過視頻、展板等形式,為參觀者進一步解讀與中華文明共生於亞細亞大陸的兩河文明、印度河文明等古老文明,從而深入了解亞洲古代各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鑑,從不同角度感受亞洲文化地緣相近、文化相親,和而不同、和平相處的特質。
  • 「考古中國」不斷探索未知
    在「十四五」的開局之年將有哪些新的舉措?本報記者採訪了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記者:「考古中國」重大項目近幾年進展很大,重要發現很多,大家都很關注它的相關情況。宋新潮:「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在《國家文物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首次提出,主要以考古和多學科、跨學科合作研究為主要手段,重點組織實施中國境內人類起源、文明起源、中華文明形成、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和發展、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等關鍵領域考古項目,全面、科學地揭示中華文明歷史文化價值和核心特質,探討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促進文明比較研究,以考古學實證中華文明發展歷程,凝聚民族共識,堅定文化自信
  • 「一帶一路」中的青海文物展:民族融合的多彩文化
    展覽以青海歷史發展為主線,以農耕與遊牧的大視角切入,展示青海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及所蘊含的文化特徵;每部分單列出青海與絲綢之路相關的內容,展現「一帶一路」中的青海所蘊含的文化交流信息。多彩驚豔的史前文化一進展廳,玻璃展櫃裡的各種彩陶器立刻吸引了記者。彩陶是馬家窯文化的代表器物。馬家窯文化產生於距今57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一直到夏、商以後才逐漸結束。
  • 從海外藏對鹿紋掛錦見吐蕃時期絲路多元文化的交融
    吐蕃時期青藏高原的許多文物,既有中原漢文化影響的痕跡,又有來自於中亞、西亞的文化遺痕,這都充分展示出吐蕃時期絲綢之路多元文化的互動與交融頻繁這一時代特徵。2019年7月3日至10月22日,一場名為「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吐蕃時期藝術珍品展」在敦煌莫高窟舉辦。
  • 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驛址 解讀青海千年木乃伊
    1987年6月,在進行全省西部文物大普查時,胡曉軍和另一位考古人員李特爾與烏圖美仁鄉的牧民交談時,得到了一條極有價值的線索。經過考古調查後,在烏圖美仁鄉的沙丘上發現千年乾屍,經發掘出土了兩具。同時出土的還有鐵劍鏃和皮革製品,當時因工作條件有限,未能及時取出。」
  • 三維掃描大空間博物館文物助力考古文化發展手持式雷射掃描儀3D...
    打開APP 三維掃描大空間博物館文物助力考古文化發展手持式雷射掃描儀3D掃描儀 發表於 2020-04-24 11:14:56
  • 這件文物出土後,證實史前文明或許存在
    在我國的考古中,也有不少關於上古的遺址,其中最著名的就屬三星堆遺址了,這個遺址出土了大量的稀世國寶級文物,不過在世人看來這個遺址還是個千古謎團。要知道,三星堆是一個距今非常古老的遺址,其分布時間是遠古時代到3000多年前。遺址的發現,證明了長江流域在上古時期並非是蠻荒之地,而是與黃河流域一樣,是擁有高度文明的。
  • ...色——絲綢之路文明特展」在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開展
    本次展覽匯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吐魯番博物館、木木美術館等11家博物館的共70件(組)珍貴文物,每一件都承載著一段厚重的歷史,其中:難得晉京展出的「小河公主」,為公元前1500年、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小河墓地11號墓主人,面容嬌好,體態豐腴。
  • 麗江「大具為都古墓群」考古出土商周時期遺物1000餘件,還引出新...
    考古發掘「為都古墓群」的緣起時間倒回至2020年5月,玉龍縣大具鄉為都村大具中學在修建體育場過程中發現石棺墓並上報當地文物部門,玉龍縣文物管派員實地調勘後確認該處為一石棺墓地。(5米深的墓葬)2020年7月,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向國家文物局履行報批手續,隨後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啟動「為都墓地群」考古發掘工作。
  • 2010年中國考古與文物保護深度研究報告
    中華民族的祖先留下了豐富多彩、光輝燦爛的文化遺產,保護和繼承文化遺產,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一向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面對數量極多、丞待保護的文物,如何把有限的人力和物力及時的、有效地、並首先的投入到搶救那些頻臨毀損和消失的孤品、珍品上去,是值得我們予以關注的。
  • 古道博物館再現青海燦爛歷史文化
    青海古道博物館位於該省湟源縣日月山景區,設有兩個展館,文物展覽分為「文明傳播 古道開拓」和「民族往來 道通中西」兩個部分。圖為青海古道博物館館藏。 馬丁 攝  《青海古道文物展覽》布展面積約1000平米,展出了史前至漢魏晉時期的珍貴文物400餘件套。
  • 新中國考古重大發現|你從哪裡來,三星堆?
    作為長江上遊文明中心的三星堆,是中華文明「滿天星鬥」中最神秘的那顆星辰,目前已發掘的面積僅為千分之一左右。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唐飛近日向記者透露,已經制定了新的三星堆考古發掘研究計劃,接下來將重啟對三星堆遺址的深入調查、勘探與發掘,進一步揭示三星堆神秘古國的真實面目。
  • 三百文物呈現古芮國「周風遺韻」,國博展陝西劉家窪考古發現
    「周風遺韻——陝西劉家窪考古成果展」今天(12月13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將展出300餘件文物展品。
  •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發布新川創新科技園項目建設地歷時5年的考古發掘
    結合到張騫出使西域的史實推測,這枚龍紋鉛餅很可能與北方絲綢之路有關。」劉雨茂解釋說。發掘過程中,考古人員還在一個墓中發現了一堆彩色珠子。「珠子發現的位置在墓主人胸、脛的部位,我們推測這是一個項飾。」左志強說,珠子的製作工藝和印度洋上的斯裡蘭卡曼泰港等地的玻璃製作工藝相似,學術上將此類玻璃珠稱作「印度—太平洋珠」,進入四川的可能通道有兩個,一個是南方絲綢之路,另一個是海上絲綢之路。
  • 從考古發現看西藏史前的交通與貿易①
    從目前的研究狀況來看,對於這種被稱為「gzi」的料珠學術界還有不同的看法,如趙德雲認為這類珠子可能屬於蝕花肉紅石髓珠(Etched Carnelian)一類的珠子,在西藏早期的考古材料中並無實例發現,目前唯一能夠確指的是青海都蘭智尕日6號吐蕃墓出土的5件蝕花肉紅石髓珠(84),這「應是目前有明確出土單位的唯一發現,但已晚至盛唐時期」(85)。
  • 王毅:呈現真實的城市,成都考古黃金時代剛剛到來
    以後的數十載,成都平原驚現疊起:80年代十二橋古蜀遺址和三星堆遺址發現,90年代寶墩古城遺址的發現,2001年金沙遺址的發現,一個波瀾壯闊的古蜀文明從起源走向繁榮的過程呈現出來。成都平原作為長江上遊地區的文明起源中心也是中國西南地區文化起源的重要源頭,古蜀發展歷程從距今四千多年開始一直深刻地參與了博大精深中華文明、中華文化的構建。以古蜀文明的考古實證找到了天府文化的源頭,我們要為成都擁有的悠久而璀璨的歷史感到驕傲。」王毅認為,考古文物見證了天府文化開放包容的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