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東北部考古新發現 力證古今人類演化 東西方文化交流

2020-11-21 騰訊網

10月30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甘肅夏河白石崖溶洞遺址、青海都蘭熱水2018血渭一號墓等2項重要考古成果。

會議現場

白石崖溶洞發現丹尼索瓦人 為研究現代人起源提供重要證據

白石崖溶洞遺址位於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經過近十年的研究,結果顯示該遺址在古人類演化與現代人起源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

白石崖溶洞遺址保存有豐富的考古遺存,以大量的石製品和動物骨骼為主。多件動物骨骼有火燒、敲擊和切割痕跡。目前的測年證據顯示,遺址已發掘地層形成於距今約19-3萬年前,這是青藏高原上目前已知最早、使用時間最長的考古遺址。以往學界認為距今三四萬年前才有人類在高寒的青藏高原定居,白石崖溶洞的發現刷新了我們的認知。

出土的石片

發掘現場

通過體質人類學和古DNA分析,白石崖溶洞裡發現了丹尼索瓦人的下頜骨化石,團隊還從遺址的文化層土壤沉積物中檢測到了丹尼索瓦人線粒體DNA。丹尼索瓦人是以西伯利亞丹尼索瓦洞發現的化石樣本命名,大約生活在距今30萬~2萬年前,曾與尼安德特人共存。白石崖溶洞是除丹尼索瓦洞以外發現的首例丹尼索瓦人化石,為深入研究丹尼索瓦人的體質形態特徵、時空分布及其在東亞古人類演化中的重要意義提供了關鍵證據。

白石崖溶洞發現的下頜骨

據介紹,白石崖溶洞丹尼索瓦人對東亞現代人群的基因有貢獻,目前生活在該地區的人群中還攜帶有部分丹尼索瓦人的基因。關於東亞地區現代人起源的過程,西方學界有「非洲起源說」的理論,而白石崖溶洞丹尼索瓦人的發現,不僅填補了東亞地區直立人和現代人之間的空白,還對釐清東亞古人類演化歷史和現代人起源問題有重要意義。

土壤DNA樣品採集

據了解,白石崖溶洞遺址在發掘和研究中,應用了各種先進科學技術,進行了密切的多學科合作,研究團隊是一支國際化的團隊,有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學研究所、德國馬普學會進化人類學研究所、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美國內華達大學、里奇蒙大學和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等多家研究單位。團隊相繼在國際頂級學術刊物Nature、Science上發表了研究成果,以往的研究成果入選Science雜誌評選的「2019年度十大科學突破」、Archaeology雜誌評選的「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等,項目設計與研究水平為中國舊石器考古學研究樹立了典範。

都蘭熱水2018血渭一號大墓遺物豐富 民族融合與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縮影

熱水墓群位於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熱水鄉境內,2017年被盜,經過公安機關偵破查獲了大量文物。出土的文物顯示,熱水墓群是6—8世紀的重要墓葬群,有力地證明了從北朝至隋唐時期,青海道是絲綢之路上的一條重要的幹線,都蘭則是東、西方貿易的中轉站。為做好熱水墓群考古和保護工作,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對2018年被盜的血渭一號墓進行發掘。

經過三年的發掘,目前確定了遺蹟的大致範圍,了解了墓葬的結構與規模,墓葬由地上和地下兩部分組成。地上為墓園建築,平面呈方形,由塋牆、祭祀建築,以及封土和迴廊組成。地下部分由墓道、照牆、甬道、墓門、墓壙、墓室組成。墓道內發現長條形殉馬坑,殉葬6匹4至6歲的公馬。墓壙填土中發現殉人和殉牲坑,坑內出土了牛、羊、羚羊、巖羊、犛牛等動物骨骼。墓室為木石結構,由一個主墓、四個側室組成,主室設有東西向紅砂巖棺床,並放置棺槨,主室內發現兩個個體的人骨。

墓室結構

主墓室結構

殉牲

墓內出土金銀器、銅器、鐵器、漆木器、皮革、玉石器、玻璃器及紡織品等各類文物1000餘件。該墓為熱水墓群發現的結構最完整、體系最清晰、墓室最複雜的高等級墓葬,發掘者根據已有證據推測,墓主人可能為當地部落的最高首領。

隨葬品

隨葬品

該墓反映了唐(吐蕃)時期當地少數民族的文化傳統與中原地區文化因素的交融,如墓葬採用當地常見的積石結構,但墓葬中的壁畫、木構材料以及隨葬的漆木器等則可能是受到中原地區的影響。另外,遺物中發現的寶石、綠松石製品以及日月紋、雙獅形象的隨葬品等則明顯是吸收了西亞地區的文化因素。該墓的發掘為研究唐(吐蕃)時期熱水地區的葬制葬俗及唐帝國與少數民族關係史、絲綢之路交通史、物質文化交流史等相關問題具有重要研究價值。

據悉,發掘團隊視野開闊,在對該墓發掘的基礎上,還對周邊區域進行了系統調查,為大遺址保護提供翔實的依據。

「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關注中國境內人類起源、文明起源、中華文明形成、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和發展、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重要地位等關鍵領域。很多項目都還將持續多年進行多學科合作的研究,力求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闡釋工作,並搞好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圖片由發掘團隊提供)

執筆:林 鹿

審核:施勁松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社科院考古所中國考古網

相關焦點

  • 人類演化「關鍵拼圖」現身青藏高原
    ◆ 國家文物局舉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第二期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白石崖溶洞遺址重要考古成果◆ 通過對這個洞穴和出土於此的化石開展多年研究,證實此前只發現於阿爾泰山地區的一支新的古人類——丹尼索瓦人曾在世界屋脊留下清晰足跡,並將青藏高原史前人類活動歷史從距今4萬年提前至距今16萬年,甚至距今19萬年人類演化關鍵拼圖現身青藏高原
  • 蘭大考古團隊研究發現: 丹尼索瓦人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這項成果一經發表,吸引了上百家國內外媒體報導,並於2019年末榮獲國內外眾多學術機構評選的多個年度「十大」:「十大考古發現」「十大科學突破」「十大科技進展」「十大科技新聞」等。然而,因為這塊化石發現較早,並非正式考古發掘出土,缺乏具體埋藏位置、地層和共存考古遺存信息,因此,儘管夏河人的發現極大地推動了青藏高原史前人類活動和丹尼索瓦人的研究,但它所揭露的信息卻也非常有限。
  • 《科學》凌晨發文:重大考古發現!古人類DNA證實,丹尼索瓦人曾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今天凌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科學》在線發表了來自中國考古界的一項重大研究成果,科學家在青藏高原白石崖溶洞遺址所保存的豐富的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人類活動遺存中,成功獲取丹尼索瓦洞以外的首個丹尼索瓦人線粒體基因序列,揭示了丹尼索瓦人在距今約10萬年至6萬年前,甚至有可能到4.5萬年間,曾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 青藏高原東北部發現熱帶犀牛骨骸,專家稱五千年前這裡氣候如熱帶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千米,是世界最高的高原之一,相對於平原地區來說,青藏高原上是不太適合人類及其它動植物生存的,這也是青藏高原上人口和大型動植物數量較少的原因,不過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都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演變的,青藏高原在幾千萬年前還曾經是汪洋大海,古生物學家曾在海拔6000米的喜馬拉雅山上發現古海洋生物的化石,說明即便是最高的喜馬拉雅山也曾經作為海洋存在過。
  • 《科學》凌晨發文:重大考古重大發現!古人類DNA證實,丹尼索瓦人曾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今天凌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科學》在線發表了來自中國考古界的一項重大研究成果,科學家在青藏高原白石崖溶洞遺址所保存的豐富的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人類活動遺存中,成功獲取丹尼索瓦洞以外的首個丹尼索瓦人線粒體基因序列,揭示了丹尼索瓦人在距今約10萬年至6萬年前,甚至有可能到4.5萬年間,曾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 中國考古重大成果刊發:青藏高原溶洞遺址現丹尼索瓦人DNA
    據蘭州大學、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介紹,丹尼索瓦人,人骨化石發現較少,但遺傳特徵研究深入,是新發現的一支古老型人類,與曾廣泛分布在歐洲的尼安德特人是姐妹群,對現代大洋洲、東亞、南亞和美洲原住人群有遺傳貢獻,是國際廣泛關注的研究熱點。
  • 研究發現熱帶印度野牛和蘇門答臘犀牛史前棲息於青藏高原東北部
    中新社昆明10月20日電 (記者 胡遠航)記者20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該所宿兵研究組古DNA室與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合作,對山那樹扎遺址的10個大型牛科動物和2個犀牛骨骼標本開展古DNA研究發現,熱帶印度野牛和蘇門答臘犀牛史前棲息於青藏高原東北部,促使該地區成為東亞最後的狩獵場之一。
  • 青藏高原發現10萬年前古人類DNA
    2020年10月30日凌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科學》在線發表了來自中國考古界的一項重大研究成果,科學家在青藏高原白石崖溶洞遺址所保存的豐富的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人類活動遺存中2019年,蘭州大學和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報導了發現於青藏高原東北部白石崖溶洞的夏河人下頜骨化石的研究成果,利用古蛋白分析方法鑑定其為丹尼索瓦人,並確定其距今至少
  • 蘭州大學研究發現熱帶牛科動物曾向北遷徙至青藏高原
    >牛科動物曾向北遷徙至青藏高原東北部。史前人類向青藏高原擴散的歷史及其對動植物資源利用的方式是學術界關注的熱點問題。研究顯示,粟黍農業人群在距今5200年前就已從黃土高原向西擴散到青藏高原東北部,在新石器晚期大規模定居於海拔2500米以下的河谷地帶。
  • 揭秘丹尼索瓦人DNA:推早青藏高原人類活動史
    該研究將丹尼索瓦人的空間分布首次從西伯利亞地區擴展至青藏高原,將青藏高原人類活動歷史從距今4萬年推早至距今16萬年,成為丹尼索瓦人研究和青藏高原史前人類活動研究的重大突破。 儘管夏河人的發現極大地推動了青藏高原史前人類活動和丹尼索瓦人的研究,但它所揭露的信息卻也非常有限。夏河人是從何時開始生活在世界第三極?
  • 揭秘丹尼索瓦人DNA:推早青藏高原人類活動史
    儘管夏河人的發現極大地推動了青藏高原史前人類活動和丹尼索瓦人的研究,但它所揭露的信息卻也非常有限。夏河人是從何時開始生活在世界第三極?他們的生活方式是怎樣的?有怎樣的生活習慣和文化?這些問題亟待考古攻克。關於夏河白石崖溶洞的考察,早在2010年開始,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張東菊和團隊就在以夏河縣甘加盆地為中心的方圓6000平方公裡範圍內多次開展考古調查。
  • 溶洞遺址發現16萬年前古人類化石!那時他們已來到青藏高原
    2019年,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蘭州大學的科學家宣布,在甘肅省夏河縣境內的白石崖溶洞發現丹尼索瓦人。如今,科學家藉助先進技術,發現溶洞遺址土壤沉積物中內晚更新世時期丹尼索瓦人的DNA,證明其曾經長期在青藏高原地區生活。該成果於北京時間30日凌晨發表在頂級學術期刊《科學》。
  • 青藏高原丹尼索瓦人入選《考古學》雜誌今年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據蘭州大學官網12月11日消息:近日,美國《考古學》(《Archaeology》)雜誌評選出2019年度的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其中,由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蘭州大學和德國馬普進化人類學研究所學者領銜、多家境內外科研院所參與的青藏高原丹尼索瓦人研究入選2019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 丹尼索瓦人曾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說,「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關注中國境內人類起源、文明起源、中華文明形成、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重要地位等關鍵領域。會議聚焦青藏高原東、北部地區重要考古發現。2018血渭一號墓是一座唐(吐蕃)時期的高級貴族墓葬,是熱水墓群考古發現結構最為完整、複雜的高等級墓葬,其發掘對研究唐(吐蕃)時期熱水地區的葬制葬俗及唐帝國與少數民族關係史、絲綢之路交通史、物質文化交流史等相關問題具有重要價值。
  • 人類起源於青藏高原?人類社會歷史將增加1200萬年?
    )——山西西侯度文化(180萬年前)——到雲南元謀人(170萬年前)等,已組成了自1500萬年前至170萬年前一個較完整的系列,基本能夠反映出人類在青藏高原這個平臺從早期猿人「能人」到晚期猿人直立人的大部分進化狀態。
  • 重大發現!丹尼索瓦人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2020 年10月30日,「人類活動與生存環境安全」任務「人類活動歷史及其影響」專題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蘭州大學陳發虎院士研究團隊,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上發表了關於丹尼索瓦人的最新研究成果。
  • 中國科學家在青藏高原白石崖溶洞遺址發現的丹尼索瓦人下頜骨成功提取到DNA
    丹尼索瓦人線粒體DNA主要發現於T2探方的第2、3、4、7層,結合地層年代,顯示丹尼索瓦人主要出現於距今6萬年和10萬年,進一步拓展了丹尼索瓦人在白石崖溶洞中生活的時間——從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中期,揭示了丹尼索瓦人在青藏高原悠久的佔據歷史。揭開東亞人類演化研究的新篇章丹尼索瓦人,是新發現的一支古老型人類,與曾廣泛分布在歐洲的尼安德特人是姐妹群。
  • 揭秘丹尼索瓦人DNA 青藏高原人類活動史推早至距今19萬年
    意義非凡的「神秘洞穴」  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發虎領銜的蘭州大學和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團隊報導了夏河丹尼索瓦人(簡稱「夏河人」)下頜骨化石的研究成果,揭示這塊化石為阿爾泰山地區丹尼索瓦洞以外發現的第一件丹尼索瓦人化石,提供了青藏高原最早的人類活動證據。
  • 青藏高原 人類基因「大熔爐」
    徐書華日前,《美國人類遺傳學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徐書華研究組的研究成果,該項工作解析了青藏高原人群的遺傳背景,重構了高原人群的祖先起源、基因交流和演化歷史,揭開了遠古人類和現代人類徵服青藏高原神秘面紗的一角。
  • 我國科學家研究揭示 丹尼索瓦人曾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說,「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關注中國境內人類起源、文明起源、中華文明形成、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重要地位等關鍵領域。會議聚焦青藏高原東、北部地區重要考古發現。2018血渭一號墓是一座唐(吐蕃)時期的高級貴族墓葬,是熱水墓群考古發現結構最為完整、複雜的高等級墓葬,其發掘對研究唐(吐蕃)時期熱水地區的葬制葬俗及唐帝國與少數民族關係史、絲綢之路交通史、物質文化交流史等相關問題具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