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在青藏高原白石崖溶洞遺址發現的丹尼索瓦人下頜骨成功提取到DNA

2020-10-31 科普百分百

中國科學家在青藏高原白石崖溶洞遺址發現的丹尼索瓦人下頜骨成功提取到DNA

(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俄羅斯衛星網:《科學》雜誌上發表了兩項基因研究的成果,部分揭示了現代人與丹尼索瓦人在西藏和蒙古的融合歷史。他們的研究成果揭示了亞洲人的起源。

最近,中國科學家在青藏高原的白石崖溶洞遺址找到了一塊下頜骨,判斷它屬於丹尼索瓦人,而提取的DNA也表明長期居住在溶洞中的是丹尼索瓦人。

根據研究人員的說法,丹尼索瓦人10萬年前、或者6萬年前、或者4.5萬年前居住在這裡的高山洞穴中。科學家們認為,在長長的這段時間裡,丹尼索瓦人與當地人混雜在一起,通過基因滲透把變異傳給了後來居住藏地的現代人。

在第二項研究中,來自英國、德國、蒙古和韓國的科學家們展示了在蒙古東部薩勒黑特山谷發現的距今34000年的一塊顱骨中提取的基因。

科學家們判定,這塊頭骨所屬的女人的祖先在先前跟丹尼索瓦人交配過,距她的出生不到一千年。此項研究的帶頭人認為,這個人與生活在4萬年前的田園洞人相同一樣。

科學家們認為,正是按照這樣的場景可能形成了所有的現代亞洲人。

相關報導:丹尼索瓦人DNA現身白石崖溶洞遺址 「考古中國」聚焦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重大發現

(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蘭州大學;「經過多年努力,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在甘肅夏河白石崖溶洞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發現該遺址保存有豐富的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古人類活動遺存,成功獲取丹尼索瓦洞以外的首個丹尼索瓦人線粒體基因序列,揭示丹尼索瓦人在晚更新世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10月30日上午,在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央政治局「我國考古最新發現及其意義」專題學習並發表重要講話之後,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的最新一次「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青藏高原古人類活動研究重大突破作為第一個發布項目,由張東菊教授代表研究團隊向業內專家、媒體鄭重發布。這是應用國際最先進的古DNA分析技術在中國考古遺址沉積物中提取古人類遺傳信息的首個成功案例。

與此同時,題為「青藏高原白石崖溶洞晚更新世沉積物中發現丹尼索瓦人基因」(Denisovan DNA in Late Pleistocene sediments from Baishiya Karst Cave on the Tibetan Plateau)的成果於北京時間10月30日凌晨2點在Science雜誌在線發表。繼2019年5月Nature雜誌報導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等發現青藏高原距今至少16萬年前的丹尼索瓦人下頜骨化石後,國內外的焦點再次聚集到這一古老而神秘的古人類和白石崖溶洞。

意義非凡的「神秘洞穴」

這是當地的佛教神洞,也是一處著名的旅遊景點。這裡海拔3280米,洞內通道區域常年溫度6-8度。每年都會有大量的信眾前往朝拜、修行、參觀,甚至患有疑難雜症者還在洞中過夜「治病」。一到夏季,更是遊人如織。

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發虎領銜的蘭州大學和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團隊報導了夏河丹尼索瓦人(簡稱夏河人)下頜骨化石的研究成果,揭示這塊化石為阿爾泰山地區丹尼索瓦洞以外發現的第一件丹尼索瓦人化石,提供了青藏高原最早的人類活動證據,將丹尼索瓦人的空間分布首次從西伯利亞地區擴展至青藏高原,將青藏高原人類活動歷史從距今4萬年推早至距今16萬年,這是丹尼索瓦人研究和青藏高原史前人類活動研究的雙重重大突破。

這項成果一經發表,吸引了上百家國內外媒體報導,並於2019年末榮獲國內外眾多學術機構評選的多個年度「十大」:「十大考古發現」「十大科學突破」「十大科技進展」「十大科技新聞」等。

然而,因為這塊化石發現較早,並非正式考古發掘出土,缺乏具體埋藏位置、地層和共存考古遺存信息,因此,儘管夏河人的發現極大地推動了青藏高原史前人類活動和丹尼索瓦人的研究,但它所揭露的信息卻也非常有限。

夏河人是從何時開始生活在世界第三極?他們的生活方式是怎樣的?有怎樣的生活習慣和文化?這些問題縈繞在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心頭。

「關於溶洞的考察,早在2010年就開始了,與化石的研究同步進行。」張東菊說。六七年間,團隊在以甘加盆地為中心的方圓6000平方公裡範圍內多次開展考古調查。這一區域分布著包括白石崖溶洞在內的大大小小二十幾個山洞,團隊逐一考察,尋訪附近民眾,試圖找到更多舊石器時代考古遺址,同時也希望能夠確定夏河人化石在白石崖溶洞的具體出土地點和層位,並獲得他們曾經在此生活的證據。

連續6年,團隊成員每年都以遊客的身份去白石崖溶洞考察,「只能看,不能挖,不能採集。」

轉機發生在2016年。張東菊等再次「遊覽」洞穴,「偷偷摸摸」地仔細觀察地表,突然在洞口通道處發現了一處並未覆蓋堅硬鈣板的鬆散土狀堆積,「有土狀堆積就有可能有考古遺存」。在朝拜群眾踏開的堆積物中,張東菊還發現了幾塊石頭,拿到洞外仔細辨認,驚喜地發現竟然是打制石器。「它和自然破裂的石頭明顯不一樣,打制石器的使用主要是在舊石器時代。並且我們還發現了一些炭屑,後來的測年結果顯示是距今4000年左右。」

研究人員據此可以確認,白石崖溶洞遺址保存有史前考古遺存,然而不進行考古發掘,就永遠不知道裡面到底有哪些考古遺存,以及他們多老。

小探方裡的宏大世界

歷經兩年,研究團隊提交的白石崖溶洞遺址發掘申請終於獲批。2018年夏天,團隊拿著文件準備大幹一場,卻無奈地發現目前正在管理溶洞的白石崖寺並不同意考古發掘。當地政府幫助與寺院溝通協商,研究團隊則一邊在甘加盆地進行考古發掘,一邊等待答覆。團隊成員每天都做好了進洞發掘的準備,然而最終協調無果,20多天後無奈撤回蘭州。在此期間,團隊在甘加盆地發現兩處曠野遺址,所幸並未空手而歸。

最終經當地政府、文物保護部門等多方努力和協調,2018年12月上旬,張東菊帶領的以蘭州大學研究生為主的環境考古團隊,對白石崖溶洞遺址進行首次正式考古發掘。

近二十天時間裡,張東菊和主力為「娘子軍」的發掘團隊,為避開白天的遊客和僧人,每晚七點多進洞、清晨收工,小心翼翼地進行發掘。

12月的高原,夜晚溫度更低,幸而洞內稍暖。藉助洞內由於電線老化時不時忽明忽暗的照明燈,考古人員艱難地推進著工作。他們衝鋒衣、帽子、口罩、手套全副武裝,保暖的同時更重要的是避免自己對樣品造成現代基因汙染。他們跪趴在地上,拿著手鏟、竹籤和刷子,一點一點小心地清理,一件石器一件骨骼的測量收集。往日看似漫長的夜,此時卻轉瞬即逝。「我們一挖就是一整夜,兩平米的探方裡最多兩個人同時工作,蹲不住了就坐一會兒,坐不住了就跪一會兒。清晨結束工作時還要用木板把探方口蓋住,在最早的遊客到來之前離開,好像一夜過去什麼都沒發生一樣。就一身衣服,土裡來土裡去。」2018級博士生夏歡說。

即便這般小心謹慎,團隊的發掘工作還是因為部分僧眾的不理解而要被強行結束。團隊好說歹說爭取到了最後一個晚上,經過15個小時的通宵奮戰,緊張而倉促地完成了剖面清理、繪圖、測量和取樣等工作。

「我們挖到了1.6米深,雖然結束太匆忙有些遺憾,但收穫還是很大的,出土了大量的石製品和動物骨骼。」張東菊介紹,石製品主要由採自洞前河谷的角頁巖和變質石英砂巖礫石打制而成,打制技術以簡單石核石片技術為主,有較多的刮削器等工具。骨骼遺存多較破碎,有人工砍砸和火燒痕跡,初步分析顯示,上部文化層以羚羊、狐狸、旱獺等中小型動物為主,下部文化層則以犀牛、野牛、鬣狗等大中型動物為主。沉積物的多指標分析顯示,地層堆積主要為原生堆積,考古遺存未經過明顯擾動。完備的發掘計劃和嚴謹的發掘、採樣過程,為隨後的各項分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部分分析結果就是今日上線的Science文章的主要內容。

用科技釋放塵封的光

2019年,環境考古團隊利用古蛋白分析方法鑑定夏河人下頜骨化石為丹尼索瓦人,利用鈾系測年方法將其年齡確定為距今至少16萬年。夏河人曾經是怎樣在白石崖溶洞生活的?延續了多長時間?這些問題都等著白石崖溶洞的出土材料給出答案。

化石的分析研究和遺址的調查發掘是同步進行的。

陳發虎院士帶著環境考古團隊於2016年就開始制定遺址發掘和研究計劃,設計用多種測年方法為遺址建立年齡框架,全面收集考古遺物,並開展沉積物古DNA研究。邀請國內外多家科研團隊參與部分分析工作,例如,邀請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付巧妹研究員團隊共同開展沉積物DNA分析,邀請德國馬普進化人類學研究所Svante Pääbo團隊參與沉積物DNA結果討論,邀請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李波副教授共同開展沉積物單顆粒光釋光測年工作等。

沉積物古DNA分析是一種新興的分子學技術,可以獲得曾在遺址活動的古人群信息,彌補人類化石一般可遇不可求的缺憾,打開了舊石器考古遺址人群活動研究的新窗口。

「動物或人死亡之後,線粒體中的遺傳物質——線粒體DNA也會降解,斷成一段一段,它能否能經過數萬年的歷史演變保存下來,則與保存環境密切相關,一般來說越幹越冷的地方越有可能保存。」張東菊解釋。

遺址發掘前,張東菊與付巧妹一起制定了古DNA分析沉積物樣品的採樣計劃,考古人員「全副武裝」,身穿防護服把樣本提取到無菌袋裡,最大程度地減少接觸,確保樣品採集和運送過程中不會受到現代人類DNA的汙染。

就像用吸鐵石把一堆混雜的金屬中的鐵塊吸出來一樣,付巧妹團隊通過實驗捕獲釣取了樣本中242個哺乳動物和人類的線粒體DNA。分析顯示,沉積物中的動物古DNA包括犀牛、鬣狗等滅絕動物,與遺址發現的動物骨骼遺存一致,驗證了沉積物DNA分析的可靠性。同時成功獲得了古人類線粒體DNA,進一步對比分析顯示,這就是丹尼索瓦人的DNA!

另一大難題是測年,這裡的丹尼索瓦人生活在什麼時期呢?

洞穴沉積物來源和搬運都較為複雜,因此準確測年更加困難。研究團隊在探方T2第1-6層選擇了14件動物骨骼,在蘭州大學、北京大學和牛津大學進行了前處理和AMS14C測試,發現第4-6層的骨骼已經超出碳十四測年上限,也就是5萬年。同時,在第2-10層採集了12個光釋光樣品,蘭州大學2018級博士生成婷和李波團隊共同開展單顆粒光釋光測年分析。

「當石英或長石顆粒被埋藏在環境中,它就像一個計時器一樣開始積累輻射能量。有一天我們把它挖出來,用光去激發它的能量,所釋放出的信號就會告訴我們它已經在那裡沉寂了多久,這就是光釋光測年法。」張東菊說。

結合碳十四和光釋光測年結果,團隊建立貝葉斯年齡模型,為遺址建立了距今約19-3萬年的可靠年齡框架,將青藏高原史前人類最早活動歷史又提早了3萬年,也為化石出土於白石崖溶洞、夏河人下頜骨屬於丹尼索瓦人等結論提供了更確鑿的證據。

丹尼索瓦人線粒體DNA主要發現於T2探方的第2、3、4、7層,結合地層年代,顯示丹尼索瓦人主要出現於距今6萬年和10萬年,進一步拓展了丹尼索瓦人在白石崖溶洞中生活的時間——從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中期,揭示了丹尼索瓦人在青藏高原悠久的佔據歷史。

揭開東亞人類演化研究的新篇章

丹尼索瓦人,是新發現的一支古老型人類,與曾廣泛分布在歐洲的尼安德特人是姐妹群。他的人骨化石發現很少,但遺傳特徵非常顯著,對現代大洋洲、東亞、南亞和美洲原住人群都有遺傳貢獻,關於他的研究於2012年、2019年兩度入選Science雜誌評選的年度「全球十大科學突破」。

「已知考古學證據支持現代人類起源於非洲大陸,從那裡走向世界。丹尼索瓦人的發現以及其對部分現生人群不同的基因貢獻,為我們描繪出一幅更為複雜的人類演化和遷移圖景。」張東菊說。

青藏高原作為世界上最高最大的高原,有著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主體海拔4000米以上,氧氣稀薄,紫外線輻射強烈,動植物資源單一。惡劣的環境對此地區的人類生存繁衍構成重大挑戰。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的夏河縣在歷史上處於高原民族和中原政權的交界處,特殊的地理環境也給夏河縣注入了更多的歷史性和文化性。因此,研究藏族的起源、來源也顯得格外有意義。

由於2019年學術成果發布與媒體報導所產生的轟動效應,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在白石崖遺址的工作局面有了很大好轉。不僅當地政府、文物保護部門非常支持,附近百姓也認識到「神洞」的科學價值所在。

2019年冬,團隊在歲末的寒風中繼續發掘二十多天,在2018年探方基礎上接連開挖一個同樣大小的探方,獲得了更為豐富的考古遺存。

張東菊在「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介紹,白石崖溶洞作為目前青藏高原已知最早的舊石器時代考古遺址,其豐富的文化遺存為進一步了解青藏高原早期人類活動提供了重要信息,填補了東亞地區直立人和現代人之間古人群具體種屬鑑定的空白,對重建青藏高原古人類活動歷史乃至釐清東亞古人類演化歷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代表了中國舊石器考古學研究的國際領先水平。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王幼平教授現場點評:「這項研究有非常明確的科學探索目標和多學科合作範式,新的發現不僅改寫了青藏高原人類演化歷史和中國的史前史,對現代人晚近走出非洲的假說也提供了新的思考視角。」

此前,環境考古團隊已經在農業人群定居青藏高原研究方面獲得重要成果。團隊後續的研究將為進一步揭示青藏高原早期人類歷史,特別是在青藏高原丹尼索瓦人的體質形態、遺傳特徵和文化內涵等方面提供更多的科學證據和信息。

「我們現在的工作只是青藏高原丹尼索瓦人研究的開端。夏河人生活的時期涵蓋了最近最冷的兩次冰期,他們應該成功適應了高寒缺氧環境。他們如何適應,怎樣進行生火保暖、打制石器、捕獵果腹,這都是人類生存必需。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構建中華民族歷史、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工作。我們的研究才剛剛開始,潛力無限。」張東菊說。

註:該Science成果第一和通訊作者為蘭州大學教授、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特聘客座研究員張東菊,最後通訊作者為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付巧妹研究員,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李波副教授和德國馬普實驗室進化人類學研究所Svante Pääbo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論文地址: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0/6516/584

相關報導:青藏高原上的丹尼索瓦人DNA,在沉積物裡找到了!

(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知識分子(戴威):記得去年《自然》雜誌報導的夏河人嗎?

從青藏高原的一塊半截帶著牙齒的下頜骨中,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所、蘭州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古蛋白組學的分析,發現其含有丹尼索瓦人身上特有的變異蛋白質,判斷出這塊下頜骨屬於丹尼索瓦人。

這標誌著科學家們首次通過古蛋白組學的分析確認丹尼索瓦人在中國出現過,被認為是一個裡程碑式的發現。

最近,科學家們在夏河人所在的白石崖溶洞有了更多重要發現。

2020年10月30日,蘭州大學、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青藏高原研究所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宣布,白石崖溶洞確認有更多的丹尼索瓦人,他們生活的時間最早可追溯到10萬年前,最晚可能至4.5萬年前。通過對溶洞沉積物分析,研究人員成功提取並確認了屬於丹尼索瓦人的線粒體DNA。這一研究發表在今日出版的《科學》雜誌。

這是在俄羅斯丹尼索瓦洞的材料外,首個成功獲取的丹尼索瓦人線粒體DNA序列,是支撐丹尼索瓦人在亞洲地區廣泛分布的一個有力證據。

丹尼索瓦人是誰?

化石稀少,與尼安德特人關係近

「丹尼索瓦人」(Denisovans)這個名字聽起來有些怪異。的確,這個名字源自俄文的 「丹尼索瓦洞」,本意是 「丹尼斯的洞穴。18世紀,一個名為丹尼斯的東正教教徒曾住在西伯利亞阿爾泰山上這個古老的巖洞裡。

二十世紀後半葉,俄羅斯科學家在該洞內發現了豐富了古生物遺存,以及精美的石器。2008年,考古學家在這個洞穴找到一塊人類指骨和一顆牙齒。兩年後,來自德國馬普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從這截約5萬前年的指骨上成功提取出DNA,認為其屬於一個已經滅絕的人類分支,並將其命名為 「丹尼索瓦人」。

隨後,科學家們發現,丹尼索瓦洞內生活過不同時代的古人類,其中既有屬於新發現的丹尼索瓦人,也有已知的尼安德特人,甚至還有這兩種古人類的混血兒。洞內最古老的丹尼索瓦人距今約20萬年,而距離我們最近的只有5萬年。

尼安德特人與丹尼索瓦人都是已滅絕的古老型人類,根據不同計算方法,他們約於20萬~75萬年前在演化譜系上 「分家」。

和化石遍地開花的尼安德特人不同,丹尼索瓦人的形象成迷。

至今,我們所得到的全部明確是丹尼索瓦人的化石遺存,只有阿爾泰山丹尼索瓦洞發現的3顆牙、1塊手指骨殘片、1塊顱骨殘片,以及中國青藏高原的半塊夏河人下頜骨。雖然我們很難通過化石形態了解這群古人的身形體貌,但遺傳學分析卻讓我們找到不少丹尼索瓦人與其他人群交流的蛛絲馬跡。

例如,丹尼索瓦洞的一塊長骨碎片的DNA顯示,這個約8~12萬年前的古人有著丹尼索瓦人爸爸,媽媽則是尼安德特人。

再比如,現代西藏人體內變異的EPAS1基因很可能來自丹尼索瓦人。這種變異讓他們的紅細胞更會抓住氧氣,從而適應高原缺氧生活。

而本次提取到丹尼索瓦人線粒體DNA 的白石崖,正是在青藏高原,也就是夏河人所在的溶洞。

深挖夏河人 「老巢」

白石崖溶洞遺址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部,屬於甘肅省甘南州。科學家們能找到這一記錄古人類歷史的寶庫,要感謝當地的僧人。

1980年代,在甘肅夏河縣,一位僧人意外在修行的溶洞中找到一塊半截帶著牙齒的下頜骨。這塊下頜骨既像人的,又不像人的,很可能屬於某種古人類。經過幾十年輾轉,這塊骨頭最終成為蘭州大學的收藏。2010年開始,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開始對這件化石和它的出土地——海拔3200餘米的甘南白石崖溶洞遺址進行研究。

古蛋白組學表明,這塊神秘的白石崖下頜骨屬於一位16萬年前的丹尼索瓦人。研究人員將化石的主人命名為夏河丹尼索瓦人,簡稱為 「夏河人」。

不過,因為確認夏河人為丹尼索瓦人的證據只是一個胺基酸的變化,科學家們希望能夠挖掘出關於這塊下頜骨的更多信息,因此蘭州大學領導的團隊在白石崖遺址及周邊開展了多年研究。

本次刊於《科學》的論文就是對白石崖溶洞遺存的進一步研究。

遺址內,研究人員根據沉積物特徵的不同劃分了10個地層。他們從這些地層裡共收集到1310塊石製品和579塊動物骨骼碎片。

那麼如何判斷遺址內沉積物和動物骨頭的年齡呢?研究人員分別用光釋光和碳14技術進行測年,發現白石崖溶洞遺址距今約3萬~19萬年。

出土物顯示,當時古人的打制石器技術比較簡單,有較多的刮削器,動物骨有砍砸和火燒的痕跡。

當然,更重要的是,研究人員從洞裡的沉積物中發現了丹尼索瓦人線粒體DNA。這也是在丹尼索瓦洞的材料外,首例成功復原的丹尼索瓦人線粒體DNA序列。

發現10萬年和6萬年前的古人類基因

沉積物DNA是近年新興的分析技術,能幫科學家在沒有化石的遺址內找到古人的遺傳信息。2017年,《科學》一項研究曾報導了德國馬普所的研究人員通過沉積物找到多個遺址中尼安德特人或丹尼索瓦人線粒體DNA的研究。

從沉積物提取DNA的技術,「一般用於人骨很不易發現的舊石器時代考古遺址」,論文的第一作者、共同領導該研究的蘭州大學教授張東菊告訴《知識分子》。

而本研究的最後通訊作者——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付巧妹及團隊在2016、2017即開展了相關沉積物DNA研究工作。實際上,她的博士和博士後研究就是在專攻古DNA技術。在2015年全職回國後,付巧妹建立了自己的古DNA實驗室,並在多個學術會議上介紹相關的技術,希望能夠和國內的考古團隊合作,一起揭開中國古人類的基因歷史。

因此,在白石崖遺址發掘前,張東菊帶領的蘭州大學團隊邀請付巧妹一起開展沉積物DNA分析,他們一起制定了古DNA分析沉積物樣品的採樣計劃,確保樣品採集和運送過程中不會受到現代人類的汙染。

雖然此前付巧妹研究夏河人的下頜骨發現其沒有殘留古人類DNA,但是在這次的沉積物樣品中,她們發現了古人類的DNA!

通過高效的古DNA捕獲技術,付巧妹團隊嘗試從一次性從35個樣品中釣取242種哺乳動物和人類的線粒體DNA。

分析顯示,沉積物中的動物古DNA,包括犀牛、鬣狗等滅絕動物,這是首次在夏河縣區域發現它們的存在,拓寬了我們對這些滅絕動物棲息範圍的認知。更重要的是,付巧妹團隊還獲得了古人類線粒體DNA,進一步分析顯示其為丹尼索瓦人。

對發現DNA的沉積物所在的同地層測年確認,這些白石崖溶洞的丹尼索瓦人大致生活在距今10萬年前和6萬年前。另外,在距今3萬~5萬年的較淺地層裡也發現了丹尼索瓦人的DNA,但研究人員表示,考慮到用來測年的沉積可能發生過重構,所以丹尼索瓦人是否曾生活在這個年代還不太確定。

為什麼沒有在更早的地層,特別是16萬年前白石崖夏河人存活的時代找到丹尼索瓦人的基因呢?

「下頜骨化石也未提取到人類DNA,可能跟當時的保存環境有關,使人類DNA沒有很好地保存。」 張東菊解釋說。

她也表示,「在第10層即(距今)十幾萬年的地層有發現古動物的DNA。所以具體原因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付巧妹告訴《知識分子》,他們未來會在古老的地層材料上多做一些工作。「可以肯定的是這一層(第10層),我的實驗室做出來了當時古動物的DNA,所以它的環境是適合古DNA保存的。今後需要在這一層做更多點,看是否有希望做出更早的人類DNA。」

丹人在東亞的蹤跡,正在慢慢揭曉

迄今為止,丹尼索瓦人只在青藏高原和阿爾泰山兩個地方顯露真容。

然而遺傳學分析顯示,他們在亞洲曾廣泛擴散,並對現代亞洲人和太平洋島嶼居民有著基因滲透。通常來說,他們對亞洲大陸人的基因貢獻遠小於尼安德特人的2%,但對於美拉尼西亞、巴布亞等太平洋島嶼人群,丹尼索瓦人的基因貢獻能高達2~4% 。

他們從哪裡來,又到哪裡去了?與本研究同期刊於《科學》的另一篇文章把目光投向早期亞洲現代人與丹尼索瓦人的交流。

論文作者分析了兩個現代人化石的基因序列,分別是3.4萬年前的蒙古Salkhit河谷化石和4萬年前的中國北京的田園洞人。研究人員在兩個化石中都找到了極少的來自丹尼索瓦人的基因片段(與尼安德特人的基因貢獻相比,丹尼索瓦人的片段只佔前者的7.5%和8.1%)。

作者表示,至少在4萬年前,亞洲的現代人已經和丹尼索瓦人相遇並發生基因融合,並且,這一支丹尼索瓦人和影響了太平洋島嶼居民的丹尼索瓦人還不一樣。然而,在4萬年前或更早時丹尼索瓦人的生活軌跡仍基本成迷。

在青藏高原白石崖遺址研究中,丹尼索瓦人的DNA主要出現於距今10萬年和距今6萬年前後。這與阿爾泰山年代較晚的丹尼索瓦人存在時間較近,基因序列也更相似。同時,遺址中出土了製作技術簡單的石器以及有砍砸、火燒痕跡的動物骨。至於生活細節,我們只能去想像了。

此次白石崖洞不同地層發現的丹尼索瓦人的線粒體DNA與夏河人下頜骨,表明丹尼索瓦人曾經長期在青藏高原一帶活動。研究人員推測,高原空氣稀薄,或許在這段時間內,丹尼索瓦人演化出了適應缺氧環境的遺傳基礎,並通過基因滲透把變異傳給了後來居住藏地的現代人 。

研究者也指出,現代人約在距今3~4萬年前來到青藏高原,屆時,白石崖巖洞的丹尼索瓦人是否還在?他們是否在此相遇?這些謎團,未來隨著更多考古證據的出現,將逐步得到揭曉。

相關焦點

  • 最新古DNA研究:丹尼索瓦人晚更新世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化石引發國際學界轟動之後,青藏高原東北部白石崖溶洞遺址的丹尼索瓦人最新研究又獲重大進展——該遺址保存有豐富的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古人類活動遺存,成功獲取丹尼索瓦洞以外的首個丹尼索瓦人線粒體基因序列,古DNA研究揭示,丹尼索瓦人在晚更新世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 白石崖溶洞遺址發現晚更新世丹尼索瓦人DNA
    2019年,蘭州大學和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報導了發現於青藏高原東北部白石崖溶洞的夏河人下頜骨化石的研究成果,利用古蛋白分析方法鑑定其為丹尼索瓦人,利用鈾系測年方法將其年齡確定為距今至少16萬年。
  • 蘭大環境考古團隊重大突破 在夏河白石崖溶洞遺址成功提取丹尼索瓦人DNA
    速讀甘肅 【蘭大環境考古團隊重大突破 在夏河白石崖溶洞遺址成功提取丹尼索瓦人DNA】10月30日凌晨2時,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青藏高原古人類活動研究重大突破、題為《青藏高原白石崖溶洞晚更新世沉積物中發現丹尼索瓦人基因》在《Science》雜誌在線發表。
  • 溶洞遺址發現16萬年前古人類化石!那時他們已來到青藏高原
    2019年,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蘭州大學的科學家宣布,在甘肅省夏河縣境內的白石崖溶洞發現丹尼索瓦人。如今,科學家藉助先進技術,發現溶洞遺址土壤沉積物中內晚更新世時期丹尼索瓦人的DNA,證明其曾經長期在青藏高原地區生活。該成果於北京時間30日凌晨發表在頂級學術期刊《科學》。
  • 青藏高原溶洞遺址發現丹尼索瓦人DNA
    青藏高原溶洞遺址發現丹尼索瓦人DNA本報訊(記者 張航)丹尼索瓦人,一個生活在上一個冰河時代的古人類種群2019年,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蘭州大學的科學家宣布,在甘肅省夏河縣境內的白石崖溶洞發現丹尼索瓦人。如今,科學家藉助先進技術,發現溶洞遺址土壤沉積物中丹尼索瓦人的DNA,證明其曾經長期在青藏高原地區生活。該成果於北京時間今天凌晨發表在頂級學術期刊《科學》。白石崖溶洞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部。這裡,偌大的草原齊齊地被裁割下來,分成上下兩層,層與層之間形成陡峭石崖。
  • 溶洞遺址驚現16萬年前古人類化石!那時他們已來到青藏高原
    2019年,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蘭州大學的科學家宣布,在甘肅省夏河縣境內的白石崖溶洞發現丹尼索瓦人。如今,科學家藉助先進技術,發現溶洞遺址土壤沉積物中內晚更新世時期丹尼索瓦人的DNA,證明其曾經長期在青藏高原地區生活。該成果於北京時間30日凌晨發表在頂級學術期刊《科學》。
  • 溶洞遺址驚現16萬年前古人類化石!那時他們已來到青藏高原_中國...
    2019年,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蘭州大學的科學家宣布,在甘肅省夏河縣境內的白石崖溶洞發現丹尼索瓦人。如今,科學家藉助先進技術,發現溶洞遺址土壤沉積物中內晚更新世時期丹尼索瓦人的DNA,證明其曾經長期在青藏高原地區生活。該成果於北京時間30日凌晨發表在頂級學術期刊《科學》。白石崖溶洞。  白石崖溶洞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部。
  • 青藏高原發現10萬年前古人類DNA
    ,成功獲取丹尼索瓦洞以外的首個丹尼索瓦人線粒體基因序列,揭示了丹尼索瓦人在距今約10萬年至6萬年前,甚至有可能到4.5萬年間,曾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2019年,蘭州大學和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報導了發現於青藏高原東北部白石崖溶洞的夏河人下頜骨化石的研究成果,利用古蛋白分析方法鑑定其為丹尼索瓦人,並確定其距今至少
  • 《科學》凌晨發文:重大考古發現!古人類DNA證實,丹尼索瓦人曾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今天凌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科學》在線發表了來自中國考古界的一項重大研究成果,科學家在青藏高原白石崖溶洞遺址所保存的豐富的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人類活動遺存中,成功獲取丹尼索瓦洞以外的首個丹尼索瓦人線粒體基因序列,揭示了丹尼索瓦人在距今約10萬年至6萬年前,甚至有可能到4.5萬年間,曾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 《科學》凌晨發文:重大考古重大發現!古人類DNA證實,丹尼索瓦人曾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今天凌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科學》在線發表了來自中國考古界的一項重大研究成果,科學家在青藏高原白石崖溶洞遺址所保存的豐富的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人類活動遺存中,成功獲取丹尼索瓦洞以外的首個丹尼索瓦人線粒體基因序列,揭示了丹尼索瓦人在距今約10萬年至6萬年前,甚至有可能到4.5萬年間,曾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 丹尼索瓦人DNA「現身」甘肅夏河白石崖溶洞
    「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在甘肅夏河白石崖溶洞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發現該遺址保存有豐富的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古人類活動遺存,成功獲取丹尼索瓦洞以外的首個丹尼索瓦人線粒體基因序列,揭示丹尼索瓦人在晚更新世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 知識連結--- 丹尼索瓦人與白石崖溶洞
    2019年,發現於青藏高原東北部白石崖溶洞的夏河人下頜骨化石的研究成果,利用古蛋白分析方法鑑定其為丹尼索瓦人,利用鈾系測年方法將其年齡確定為距今至少16萬年。此項研究,揭示夏河人下頜骨化石為丹尼索瓦洞以外發現的第一件丹尼索瓦人化石,白石崖溶洞遺址是青藏高原上最早的考古遺址,將丹尼索瓦人的空間分布首次從西伯利亞地區擴展至青藏高原,是丹尼索瓦人研究和青藏高原史前人類活動研究的雙重重大突破。
  • 青藏高原所丹尼索瓦人研究成果入選Archaeology2019年度世界十大...
    該研究通過對甘肅夏河白石崖溶洞發現的一枚長約12釐米人類右下頜骨化石進行研究,發現古人類的一支——夏河丹尼索瓦人16萬年前已登上青藏高原,並成功在那裡生活。2019年5月初,《自然》雜誌在線發表該成果。這枚人類右下頜骨化石保存有兩顆完整的牙齒,牙齒較大而且原始。學界此前公認,在西藏發現的尼阿底遺址是青藏高原最古老的考古遺址。
  • ...白石崖溶洞遺址 「考古中國」聚焦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重大發現
    「經過多年努力,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在甘肅夏河白石崖溶洞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發現該遺址保存有豐富的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古人類活動遺存,成功獲取丹尼索瓦洞以外的首個丹尼索瓦人線粒體基因序列,揭示丹尼索瓦人在晚更新世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 考古重大成果:青藏高原現丹尼索瓦人遺址,他們曾在東亞廣泛分布
    已經發現的丹尼索瓦人化石僅有一塊指骨、兩顆牙齒、一塊下頜骨碎片、少量手臂或腿部骨骼碎片。,甘肅省夏河縣白石崖溶洞遺址中發現了夏河人的下頜骨化石,利用古蛋白分析方法鑑定其為丹尼索瓦人,並確定其距今至少有16萬年。
  • 中國考古重大成果刊發:青藏高原溶洞遺址現丹尼索瓦人DNA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獲悉,10月30日凌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科學》在線發表了來自中國考古界的一項重大研究成果,科學家在青藏高原白石崖溶洞遺址所保存的豐富的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人類活動遺存中,成功獲取丹尼索瓦洞以外的首個丹尼索瓦人線粒體基因序列,揭示了丹尼索瓦人在距今約10萬年至6萬年前,甚至有可能到4.5萬年間,曾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 甘肅發現16萬年前古人類化石
    在國家文物局的支持下,2018年至2019年蘭州大學和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對白石崖溶洞遺址進行考古發掘,邀請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多家科研團隊開展下頜骨化石古蛋白分析和鈾系測年、遺址沉積物光釋光單顆粒測年技術分析、土壤沉積物古DNA技術分析等多學科研究工作,進一步確認了該遺址的重要價值。
  • 蘭大考古團隊研究發現: 丹尼索瓦人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發現該遺址保存有豐富的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古人類活動遺存,成功獲取丹尼索瓦洞以外的首個丹尼索瓦人線粒體基因序列,揭示丹尼索瓦人在晚更新世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10月30日上午,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的最新一次「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青藏高原古人類活動研究重大突破作為第一個發布項目,由張東菊教授代表研究團隊向業內專家、媒體鄭重發布。16萬年前古老型人類已出現在青藏高原這是應用國際最先進的古DNA分析技術在中國考古遺址沉積物中提取古人類遺傳信息的首個成功案例。
  • 揭秘丹尼索瓦人DNA:推早青藏高原人類活動史
    近日,國家文物局發布,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在甘肅夏河白石崖溶洞研究發現,該遺址保存有豐富的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古人類活動遺存,研究人員還成功獲取丹尼索瓦洞以外的首個丹尼索瓦人線粒體基因序列,揭示丹尼索瓦人在晚更新世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 揭秘丹尼索瓦人DNA:推早青藏高原人類活動史
    近日,國家文物局發布,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在甘肅夏河白石崖溶洞研究發現,該遺址保存有豐富的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古人類活動遺存,研究人員還成功獲取丹尼索瓦洞以外的首個丹尼索瓦人線粒體基因序列,揭示丹尼索瓦人在晚更新世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