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麗江市玉龍縣大具鄉為都村大具中學在修建體育場過程中,挖出一個大型墓葬群。經專家初步認定,這是一座春秋戰國時期的墓葬。墓地葬俗較為特別,多座土坑出現分層葬,同時有二次葬,尚屬雲南考古中的首次發現。
當前,考古發掘已暫告一段落,9月24日,作為此次考古發掘領隊的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閔銳來到麗江市圖書館,為麗江市文博工作者分享此次考古發掘收穫。在他的帶領下,大家沿著歷史的長河,回到春秋戰國,感受考古魅力。
考古發掘「為都古墓群」的緣起
時間倒回至2020年5月,玉龍縣大具鄉為都村大具中學在修建體育場過程中發現石棺墓並上報當地文物部門,玉龍縣文物管派員實地調勘後確認該處為一石棺墓地。
(5米深的墓葬)
2020年7月,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向國家文物局履行報批手續,隨後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啟動「為都墓地群」考古發掘工作。前期在場地平整過程中,工作人員陸續挖到一些石棺,地表下還有墓葬出露,深淺不一。在墓裡不僅發現了單耳陶罐、海貝、銅器等遺物,還有多具保存完好的人骨。經過初步判斷,該墓葬年代為春秋戰國時期。
(雙耳陶罐)
經調查得知,「為都古墓群」面積約為20000多平方米,也是近年在金沙江河谷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墓葬群。最為奇特的是,這個古墓群墓坑有多層葬的特點,而且歷經千年歲月後,遺骸保存完整。
(浮選樣品晾曬)
清理出來的墓穴有長方形、圓形、不規則形豎穴土坑、石棺、甕棺五種類型。這樣的墓葬形式透露出哪些秘密?從遺骸和陪葬品的細節又能解讀出哪些信息?閔銳在今天的講座中,一一解說。
(海貝)
「為都古墓群」引出新發現
據閔銳介紹,此次發現的「為都古墓群」位於大具壩子中央的一個高臺地上,墓地北距大具鄉政府約1.2公裡,西北距金沙江約3公裡。早前發現的境內遺址有舊石器時代「麗江人」遺址、新石器時代及青銅時代遺址等。
(講壇現場)
此次考古發掘中,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完成2500平方米墓地的考古發掘工作,儘可能地保留下古人類生產生活的遺留信息。共清理出墓葬79個、房址7個、灰坑14個、柱洞7個,目前共出土商周時期遺物1000餘件,其中石器約500餘件、銅器59件、珠飾100餘顆、陶器200餘件、海貝200餘枚以及陶片和動物骨。經過初步分析和對比,基本明確了房址、灰坑和甕棺葬的年代大致距今3600年,土坑及石棺墓葬年代為距今3000年至2400年左右。
(動物牙)
本次考古發掘為玉龍縣境內第一次科學的考古發掘工作,發掘發現了一批重要遺蹟和遺物。研究團隊通過對這一區域進行調查走訪,新發現遺址一處,確認墓地兩處,石棺墓葬線索一處。此次考古發掘,為金沙江流域青銅時代考古以及西南地區石棺墓葬研究提供了新材料,為復原人類生產生活情況、社會結構及人群遷徒與交流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資料。
(墓葬)
麗江切實加大文物保護工作力度
記者了解到,今天的講座是「天雨流芳」文化講壇第三十六講。「天雨流芳」文化講壇在2016年至2019年間,帶給讀者三十五次豐富的文化盛宴,伴隨讀者走過四季更迭,留給讀者無數感動與啟迪。在2020年金秋,再次迎來了與講壇的第36次相聚,並榮幸地邀請到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閔銳來到麗江市圖書館,為大家帶來講座。閔銳同時也是國家科技部在庫專家、雲嶺文化名家。
(講壇現場)
今天的講座在麗江市圖書館設主會場,永勝、華坪、寧蒗設視頻直播分會場,在主會場聆聽的有省、市文博專家,麗江市文化和旅遊局、古城區文化和旅遊局、玉龍縣文化和旅遊局單位負責人和相關科室工作人員等。
(講壇現場)
聽了閔銳深入淺出的講座,使麗江市文博工作者對「為都古墓群」有了深入了解。麗江市文化和旅遊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木世臻表示:「閔銳帶隊的考古工作隊不辭辛勞,對考古知識傾囊相授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對文物工作指示強調,要切實加大文物保護力度,推進文物合理適度利用,努力走出一條符合國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研究和弘揚麗江民族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揭示蘊含其中的文化精神,也要加強文物保護工作力度,加強現有文物的研究,不斷加強和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學習,充分挖掘麗江民族文化資源。同時完善人才激勵機制,為文博工作者開展研究、學習深造、研修交流搭建更好平臺,提高文博隊伍專業化水平。」
▌掌上麗江綜合編輯
▌來源:文旅頭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