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江「大具為都古墓群」考古出土商周時期遺物1000餘件,還引出新...

2021-01-09 網易新聞

前不久,麗江市玉龍縣大具鄉為都村大具中學在修建體育場過程中,挖出一個大型墓葬群經專家初步認定,這是一座春秋戰國時期的墓葬。墓地葬俗較為特別,多座土坑出現分層葬,同時有二次葬,尚屬雲南考古中的首次發現

當前,考古發掘已暫告一段落,9月24日,作為此次考古發掘領隊的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閔銳來到麗江市圖書館,為麗江市文博工作者分享此次考古發掘收穫。在他的帶領下,大家沿著歷史的長河,回到春秋戰國,感受考古魅力。

考古發掘「為都古墓群」的緣起

時間倒回至2020年5月,玉龍縣大具鄉為都村大具中學在修建體育場過程中發現石棺墓並上報當地文物部門,玉龍縣文物管派員實地調勘後確認該處為一石棺墓地。

(5米深的墓葬)

2020年7月,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向國家文物局履行報批手續,隨後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啟動「為都墓地群」考古發掘工作。前期在場地平整過程中,工作人員陸續挖到一些石棺,地表下還有墓葬出露,深淺不一。在墓裡不僅發現了單耳陶罐、海貝、銅器等遺物,還有多具保存完好的人骨。經過初步判斷,該墓葬年代為春秋戰國時期。

(雙耳陶罐)

經調查得知,「為都古墓群」面積約為20000多平方米,也是近年在金沙江河谷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墓葬群。最為奇特的是,這個古墓群墓坑有多層葬的特點,而且歷經千年歲月後,遺骸保存完整。

(浮選樣品晾曬)

清理出來的墓穴有長方形、圓形、不規則形豎穴土坑、石棺、甕棺五種類型。這樣的墓葬形式透露出哪些秘密?從遺骸和陪葬品的細節又能解讀出哪些信息?閔銳在今天的講座中,一一解說。

(海貝)

「為都古墓群」引出新發現

據閔銳介紹,此次發現的「為都古墓群」位於大具壩子中央的一個高臺地上,墓地北距大具鄉政府約1.2公裡,西北距金沙江約3公裡。早前發現的境內遺址有舊石器時代「麗江人」遺址、新石器時代及青銅時代遺址等。

(講壇現場)

此次考古發掘中,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完成2500平方米墓地的考古發掘工作,儘可能地保留下古人類生產生活的遺留信息。共清理出墓葬79個、房址7個、灰坑14個、柱洞7個,目前共出土商周時期遺物1000餘件,其中石器約500餘件、銅器59件、珠飾100餘顆、陶器200餘件、海貝200餘枚以及陶片和動物骨。經過初步分析和對比,基本明確了房址、灰坑和甕棺葬的年代大致距今3600年,土坑及石棺墓葬年代為距今3000年至2400年左右。

(動物牙)

本次考古發掘為玉龍縣境內第一次科學的考古發掘工作,發掘發現了一批重要遺蹟和遺物。研究團隊通過對這一區域進行調查走訪,新發現遺址一處,確認墓地兩處,石棺墓葬線索一處。此次考古發掘,為金沙江流域青銅時代考古以及西南地區石棺墓葬研究提供了新材料,為復原人類生產生活情況、社會結構及人群遷徒與交流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資料。

(墓葬)

麗江切實加大文物保護工作力度

記者了解到,今天的講座是「天雨流芳」文化講壇第三十六講。「天雨流芳」文化講壇在2016年至2019年間,帶給讀者三十五次豐富的文化盛宴,伴隨讀者走過四季更迭,留給讀者無數感動與啟迪。在2020年金秋,再次迎來了與講壇的第36次相聚,並榮幸地邀請到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閔銳來到麗江市圖書館,為大家帶來講座。閔銳同時也是國家科技部在庫專家、雲嶺文化名家。

(講壇現場)

今天的講座在麗江市圖書館設主會場,永勝、華坪、寧蒗設視頻直播分會場,在主會場聆聽的有省、市文博專家,麗江市文化和旅遊局、古城區文化和旅遊局、玉龍縣文化和旅遊局單位負責人和相關科室工作人員等。

(講壇現場)

聽了閔銳深入淺出的講座,使麗江市文博工作者對「為都古墓群」有了深入了解。麗江市文化和旅遊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木世臻表示:「閔銳帶隊的考古工作隊不辭辛勞,對考古知識傾囊相授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對文物工作指示強調,要切實加大文物保護力度,推進文物合理適度利用,努力走出一條符合國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研究和弘揚麗江民族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揭示蘊含其中的文化精神,也要加強文物保護工作力度,加強現有文物的研究,不斷加強和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學習,充分挖掘麗江民族文化資源。同時完善人才激勵機制,為文博工作者開展研究、學習深造、研修交流搭建更好平臺,提高文博隊伍專業化水平。」

▌掌上麗江綜合編輯

▌來源:文旅頭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相關焦點

  • 成都發現超6000座各朝古墓,都出土了哪些寶貝?
    14日,四川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宣布,成都發現了6000餘座古墓,年代延續跨度長達2000多年! 來源:中新視頻 古墓是如何發現的?都挖掘出了哪些寶貝?
  • 青海都蘭考古驚現「五神殿」 千餘件文物出土印證古絲綢之路文化
    位於青海省海西州都蘭縣熱水鄉的熱水墓群,於1982年發現,是公元6至8世紀的重要墓葬群,其中編號為「血渭一號墓」是規模較大的一座墓葬。2018年,熱水墓群發生被盜事件,涉案文物達到646件。同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成聯合考古隊,開始對被盜的「2018血渭一號墓」進行搶救性發掘。經過近三年的發掘,這座大墓已經出土了各類文物1000餘件。最近,考古人員又獲得了重要發現。「五神殿」墓室結構 印證史料記載考古工作者在「2018血渭一號墓」的發掘過程中,發現墓葬為木石結構多室墓,由地上和地下兩部分組成。
  • 寧波應家遺址考古成果發布 遺存時期從史前到明清
    新華社寧波12月3日電(記者顧小立)記者從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獲悉,寧波市鎮海區應家遺址考古發掘成果近日發布。該遺址文化堆積深厚,遺蹟和遺物的種類、數量豐富,遺存時期從史前跨越到明清,為深化相關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 十大考古新發現,期待一個誠意滿滿的「文博湖南」!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 下灣遺址位於沅水中遊瀘溪縣浦市鎮北郊沅水左岸一處低矮臺地上,地處武陵山深處。出土的貝丘及大量動物遺存不僅反映了遠古時期武陵山地人類特殊的生存環境與生業經濟,更因一批極具價值的遺蹟、遺物而使其光芒四射。
  • 鹹寧博物館搶救性發掘一座清代古墓 發掘出土百年乾屍
    鹹寧網訊(香城都市報記者 杜培清 通訊員 羅娟)近日,經過近一個多月的科學發掘,鹹寧市博物館已成功從鹹安區向陽湖鎮廣東畈村一處古墓葬中清理出一具清代乾屍。此次發掘是鹹寧市博物館自1976年成立以來,通過考古發掘發現的唯一人體保存十分良好的百年乾屍。
  • 鹹寧發掘一處古墓葬,墓主皮膚仍具彈性,鬚髮完好……
    大家都在看● 昨晚,鹹寧全城清查!5000餘人,100餘家店被查…● 互相轉告!來鹹寧這裡看電影,不限場次,只要¥19.9● 突發大火!鹹寧4歲姐姐為救妹妹,毀容病危…● 赤壁入室殺人兇犯謝秋磊被執行死刑鹹寧考古重大發現!
  • 九層妖塔原型古墓出土大量金銀器,墓主究竟是誰?
    來源標題:九層妖塔原型古墓出土大量金銀器,墓主身份難以確定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近日,九層妖塔原型古墓有新的發現。考古人員稱甬道出現大量隨葬品,可以顯示墓主人身份的高貴,但具體身份還是無法確定。
  • 呂山驚現東漢古墓,墓葬全貌完整呈現,還有更多意外~
    瓷器是中國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器具之一,歷朝歷代的瓷器都各具風格,因此,墓葬中出土的瓷器往往會成為考古研究的重要證據。這件瓷片屬於青瓷的範疇,早在商周時期,原始青瓷就已經出現,歷經春秋戰國時期的發展,到了東漢有了重大突破。瓷片的出土,有力地證明了這處墓葬確屬東漢遺存,距今至少已有1700餘年的歷史。要知道,在此之前,全省範圍內出土東漢古墓也僅有三處。有了這樣的發現,令研究人員精神振奮,但是內心卻有些擔憂。
  • 古墓挖出「二十八星宿」,改寫中國天文史,考古家:這是宇宙模型
    可以說,二十八星宿是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最早起源於商周時期,但我國目前考古發現的最早的與二十八星宿的相關文物是發現於東周戰國時期的曾侯乙墓。說到曾侯乙墓,大家也非常的熟悉。這是一座戰國時期的大墓,是我國考古史上考古挖掘最重要的古墓之一,出土的文物多達2萬多件,是出土文物最多的古墓之一。
  • 考古發現東漢時期古墓 參考價值極其重要
    原標題:考古發現東漢時期古墓 參考價值極其重要   考古事業是我國了解古代的一大重要途徑,對於開採出來的文物,對於我們了解相應朝代或者時期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湖南永興發現東漢古墓,就是考古事業上的一大發現!
  • 寧波鎮海應家遺址考古發掘成果發布:十二地層涵蓋史前時期
    新京報訊(記者 常卓瑾)12月2日,新京報記者從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獲悉,鎮海應家遺址考古發掘已完成。應家遺址發掘區平均下挖深度約250釐米,地層有十二層,由早至晚可分為史前時期、商代末期至西周早期,春秋晚期至戰國時期和歷史時期等四個階段。
  • 1986年,神秘古墓出土一件文物,考古家:這就是雙魚玉佩
    這是因為宋朝的領土沒有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的大,而且其北方還有同樣強大的遼國。1986年,中國考古家就發現了一座神秘的遼國古墓,在出土的諸多珍貴文物中,最令考古家疑惑的是一件名為「雙魚玉佩」的文物。1986年,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奈曼旗的一村民無意間發現了一個黑洞,黑洞裡面是五顏六色的壁畫,看起來非常的古樸。當時就有人覺得這不是簡單的地下室,而是古墓。
  • 秦漢新城大堡子墓出土考古證據 鹹陽曾在漢初更名為「新城」
    11月27日上午,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秦漢新城(原涇陽縣)高莊鎮大堡子村西的大堡子墓地考古,在一小型墓葬內出土肩部刻有「新亭」二字的陶缶,證明鹹陽曾在漢初短暫更名為「新城」。2020年再次考古發掘 清理墓葬103座 出土各類遺物300件組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朱瑛培在發布會上介紹
  • 2019四川重要考古成果有哪些?成都平原到印度洋島嶼都有收穫
    報告會現場,9位青年學者代表各項目團隊,對2019年的考古收穫進行了精彩的匯報演講。發現24個舊石器地點2019年新發現24個舊石器地點,採集盤狀石核、手斧、礫石製品等100餘件。這次調查是川西高原第一次比較長期系統的舊石器考古專項調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填補了川西北高原長期無明確舊石器遺址的空白。
  • 2019四川重要考古成果有哪些?從成都平原到印度洋島嶼都有收穫
    2019年四川考古人的勢頭強勁,田野和研究工作齊頭並進,不僅踏遍成都平原、川西北、川西、川南高原山地,他們還踏上雲貴高原,澧陽平原,甚至印度洋的島嶼,收穫了寶貴的考古材料,進行了紮實了研究。報告會現場,9位青年學者代表各項目團隊,對2019年的考古收穫進行了精彩的匯報演講。發現24個舊石器地點2019年新發現24個舊石器地點,採集盤狀石核、手斧、礫石製品等100餘件。
  • 新疆尉犁考古大發現,出土700多件唐代木牘,填補了歷史記載空白
    《漢書·西域傳》記載當時已有30餘國分布在西域地區,故有「西域三十六國」之說,西域從漢武帝時期屬於漢朝管轄,並設立西域都護府管理西域三十六國,直至西漢王莽篡位,匈奴趁機統治西域。到了唐朝時期,唐軍消滅了回紇、突厥勢力時,西域除高昌不服統治被消滅以外,西域各國均臣服唐朝政府。唐朝曾設立安西都護府及北庭都護府管理西域,但安史之亂後,唐朝無力控制西域,西域各國又紛紛獨立。
  • 新疆東天山發現詭異石陣,出土歐洲人陶俑,專家:他們屬於塞種人
    而近代新疆各地考古發現,最晚在六七千年前,新疆地區就已經有人類活動。在大約距今二三千年的新石器時期,當時天山南北各地都發現了人類祖先活動的遺蹟,而在《山海經》和《穆天子傳》中,有關周穆王西巡崑崙山會見西王母的故事。今天我要跟大家講的是,在新疆昌吉無人區發現的石陣古墓,出土眾多與其金箔,還有長相像外國人的陶俑。
  • 四川成都發現西漢大墓,出土4臺提花機,填補了我國紡織考古空白
    今天我要跟大家講,在成都市區發現的老官山 漢墓,出土4臺蜀錦提花機模型,填補了我國絲綢考古的空白。2012年夏天,成都地鐵三號線的軍區總醫院站正在修建,然而在施工過程中發現了墓葬,工地負責人隨即上報了當地文物部門。當地文物部門聞訊趕到了現場,在施工範圍內進行勘探作搶救性發掘,最終確認有4座漢代古墓,並用當地的俗稱地名為其命名為「老官山漢墓」。
  • 「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石器時代考古又獲重要新發現
    山東滕州崗上遺址 海岱地區發現的大汶口時期面積最大的史前城址 崗上遺址位於山東省滕州市陳崗村,其中大汶口文化城址面積約 40 萬平米。2020年,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崗上遺址北部居址區和南部墓葬區進行了考古發掘,總發掘面積約1000平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