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寧網訊(香城都市報記者 杜培清 通訊員 羅娟)近日,經過近一個多月的科學發掘,鹹寧市博物館已成功從鹹安區向陽湖鎮廣東畈村一處古墓葬中清理出一具清代乾屍。此次發掘是鹹寧市博物館自1976年成立以來,通過考古發掘發現的唯一人體保存十分良好的百年乾屍。
11月10日,鹹安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整體搬遷工程施工現場發現一座以三合土包裹的古墓葬,該墓位於鹹安區向陽湖鎮廣東畈村二十一組董家堖。鹹安區疾控中心項目負責人第一時間上報文物主管部門並做好現場保護工作。
接到施工現場負責人的報告後,鹹寧市文化和旅遊局、市博物館當即安排考古工作人員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對古墓葬現場進行了勘察及保護,並向國家文物局申報搶救性發掘,申請承擔董家堖墓地的考古發掘及出土文物的保護工作。
鹹寧市博物館根據工程建設及墓葬現場保存情況,對古墓所在區域啟動科學考古發掘工作。除發現三合土墓葬一座外,另發現有商周時期文化遺存,出土一批石器及陶片,遺址發掘工作尚未結束。
據悉,已發現的三合土墓葬除底部外,其餘五面均被三合土包裹,保存十分完好。市博物館為做好古墓的文物保護工作,在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指導下,邀請了荊州市文物保護中心的文物保護專家共同參與科學清理工作,另邀請了湖北科技學院醫學院相關專家對古墓出土人體保護提供技術支撐。
據該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徐剛介紹,通過對該墓進行清理,結合出土遺物及人體保存情況等推斷,墓主人為一男性,是清光緒年間一位奉政大夫,為清正五品官員。墓主人頭戴金絲絨帽,身著五層上衣,外面兩層上衣為棉衣,三條褲子,一雙棉靴。墓主胸肌、大腿、皮膚仍具彈性,頭髮、鬍子、牙齒、指甲均保存完好
此外,墓主人在上衣袖口裡還陪葬有扇子等隨身物件,扇面上書有文字。經考證,文字內容為《聊齋志異之席方平》原文等,隨葬品的具體信息有待進一步整理和研究。
市博物館館長何為剛認為,這具清代乾屍和遺物的出土,對研究考古學、民俗學、體質人類學以及醫學等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對進一步了解鹹寧古代社會和人類自身進化發展過程,也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同時,何為剛呼籲,隨著城鄉建設的不斷發展,類似這樣在項目施工、日常勞作及戶外探險等意外發現文物遺存的情況時有發生,希望公眾能增強文物保護意識,遇到類似情況,首先與當地文物部門或博物館聯繫,以便文物在第一時間得到有效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