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張娓)陝西省寶雞市高新區旭光墓地搶救性考古發掘日前取得顯著成果,圍繞此次考古發掘的起因、經過及收穫等記者採訪了相關學者。
科學發掘與保護
考古隊專家介紹稱,旭光墓地位於秦嶺北麓向北延伸的大塬上臺原腳下,東臨沙河,西南距高鐵寶雞南站僅600米,隔渭河與鬥雞臺相望,西距石鼓山約5公裡。
1984年,寶雞市博物館曾在這裡清理了一座西周墓葬,出土青銅甗、簋各1件及陶鬲、陶罐、串飾等文物。
2018年11月14日,寶雞高新區旭光村市政建設中發現一件西周青銅器,寶雞市考古研究所及時趕到現場展開調查。經查,該西周青銅器為青銅卣,在市政施工回填開挖的溝槽時,在回填土中發現。
為搞清文物出土情況,寶雞市考古研究所隨即進行考古勘探,但貌似黃土地面的銅器出土點周圍下面,有一混凝土層。於是先對開挖的溝槽進行清理。原來,挖掘機在這裡破開混凝土層,挖了一個「十」字形溝槽,溝槽深約4.5米,東西溝槽長約9.5米,寬3.5米;南北溝槽超過10米,寬4米。溝槽回填物中有大量的大塊混凝土塊,工作難度極大。在清理東西向溝槽填土時發現青銅當盧1件、馬銜1件、馬鏢2件。在距地表深約2米處「十」溝槽交匯的東南角發現墓葬底部一角,應為被破壞的墓葬的東南角(編號M1)。推測青銅卣、車馬器應出自該墓葬。從發現的青銅器看,應是一座重要的商末周初墓葬,遺憾的是該墓葬已被徹底破壞,情況不明。
為做好文物保護工作,寶雞市考古研究所決定開展搶救性考古勘探、清理髮掘工作,並及時申報了考古發掘執照。
此外,為保證工地文物安全和清理工作順利進行,現場設置圍板牆封閉工作場地,搭設三個值班帳篷,安裝安全監控系統(現場監控及遠程監控系統、紅外光牆報警系統及保證供電的UPS供電系統),並配備有專業的文物保護人員及基礎設備,以保護出土器物。
圖1 考古工地現場 寶雞市考古研究所供圖
圖2 考古人員正在清理 寶雞市考古研究所供圖
考古發掘成果顯著
據寶雞市考古研究所所長辛怡華介紹,此次發現文物之地為旭光工業園一廢棄的工廠,屬規劃中的城市公共用地,大部分地面覆蓋30釐米厚混凝土;南部堆有大量建築及生活垃圾;西邊為建築工地;北邊為廢棄的廠房。在搶救發掘了最初發現的2座墓葬(M1、M2)後,揭掉30釐米的混凝土地面,對可以鑽探的地方進行了詳細勘探。隨著勘探面積的擴大,又發現了6座墓葬。
經過近2個月的緊張工作,共發現古墓葬8座,其中西周墓葬5座,戰國墓葬3座,出土一批珍貴文物。在清理的8座墓葬中,有西周墓葬5座(M1、M2、M3、M4、M8),戰國墓葬3座(M5、M6、M7),出土青銅提梁卣的墓葬(M1)已經被破壞,僅殘留東南一角。
5座西周墓葬形制均為豎穴土坑墓,深度3-4米,面積6-10平方米,均有熟土二層臺,一槨一棺,葬式為直肢葬,頭向朝北,無腰坑,其中4座墓(M1、M2、M3、M4)呈「一」字排列,整齊有序。西周墓葬均隨葬青銅器,一般為一鼎一簋一觶。3座戰國墓葬均為豎穴土坑墓,深度2.7米,面積約3平方米,均為屈肢葬,無腰坑,頭向朝西。隨葬陶器為一罐一鬲一盂。
此次搶救發掘,共出土各類文物211件(組),質地有瓷、陶、青銅、金、玉、骨、瑪瑙、綠松石等,其中原始瓷器1件,陶器15件,青銅禮器10件(其中有銘文4件),青銅車馬器138件,玉器27件,瑪瑙串飾5件(組),雜器15件(組)。
圖3 M2器物出土時情況 寶雞市考古研究所供圖
圖4 M4文物出土時情況 寶雞市考古研究所供圖
圖5 出土的部分文物及文物出土時情況 寶雞市考古研究所供圖
進一步深入對寶雞地區歷史文化研究
發掘表明,早在距今4000-5000年龍山文化時期,旭光村一帶就有人類活動;3000年前,這裡是一處西周貴族的公共墓地;2500年前秦人又來到這裡繁衍生息。
旭光村西周墓葬規劃有序,同一級別墓葬呈「一」字形排列。根據墓葬形制、隨葬器物及銅器銘文,墓主身份應該是姬姓高等級貴族。各墓葬隨葬器物各具特色,如M2發現的原始瓷瓿是目前陝西發現較早、較完整的一件,可能來自南方地區;M3隨葬大量車馬器;M4出土金箔飾,金製品一般多見於北方草原地區,關中西周墓葬中極為罕見。
在辛怡華看來,旭光墓地的發掘對研究西周、戰國時期寶雞一帶與周邊地區的文化交流、商業貿易及西周時期地方組織結構具有重要的意義, 也進一步證明寶雞是周秦王朝發祥地,是名副其實的青銅器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