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圖講壇丨四維顏真卿——從考古新發現《羅氏墓誌》談起(需預約)

2021-01-18 陝西省圖書館

寫在開篇:

疫情期間,為確保線下活動安全有序開展,參加「陝圖講壇」公益講座的讀者,提前網上預約,憑手機預約信息,現場籤到成功後,方可入場。講座全程需規範佩戴口罩,間隔入座,保持1米以上安全距離。遲到讀者,謝絕入場,感謝理解!

周三上午10時,發布活動預約。具體預約報名方式及聽講要求,掃碼獲悉。

本期講座,將在「一直播」平臺同步直播,活動舉辦期間,您可登錄一直播平臺,搜索「陝圖講壇」(直播ID:308707720),收看講座,後期也可觀看回放。


四維顏真卿——從考古新發現《羅氏墓誌》談起(845期)

許衛紅《與顏真卿的偶遇》——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秦鹹陽城大遺址考古領隊

於賡哲《顏真卿其人》——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百家講壇》主講人

陳根遠《留在西安碑林的顏真卿》——西安碑林博物館研究員、碑帖專家

楊兵《顏真卿早期書法溯源》——西安碑林博物館副研究員、書畫家

許衛紅,1980年隨父母遷居甘肅隴東。1989年畢業於吉林大學考古專業,至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考古隊從事秦漢考古工作,現為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秦都鹹陽城考古隊隊長。參加或主持的發掘有兵馬俑二、三號坑發掘、華縣東陽墓地發掘、寶雞地區秦文化遺址調查及發掘,南水北調中線河南、湖北段考古發掘等。2009 -2011年任兵馬俑一號坑第三次發掘執行領隊、領隊,期間兵馬俑發掘獲2009年度西班牙阿斯圖裡亞斯王子獎·社會獎。主編完成《華縣東陽》、《南水北調中線河南平頂山墓地》、《秦始皇陵一號兵馬俑陪葬坑(2009-2011年)》等發掘報告。代表論文:《「事神致福」與「事死如生」--也談秦始皇陵出土銅車馬的性質》、《論先秦時期葬具附飾品的使用》、《秦始皇帝陵一號兵馬俑陪葬坑出土弓弭初考》等。出版專著《說說秦俑那些事 —— 一號坑第三發掘記事》、《考古有意思:秦始皇的兵與城》等。

於賡哲,武漢大學(博士)、南開大學(博士後),現任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隋唐史、魏晉南北朝史。曾先後八次獲得陝西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陝西省高等院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三等獎項,2007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並曾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後期項目一項,參與橫向項目多項。出版有《唐代疾病、醫療史初探》、《從疾病到人心》。多次登陸百家講壇主講隋唐歷史。

陳根遠,1965年出生於鹹陽,1988畢業於山東大學考古專業,現為西安碑林博物館研究員。著名文物專家。主要從事碑版、璽印、瓦當、銅鏡等文物藝術研究與鑑定。著有《中國碑帖真偽鑒別》《西安碑林博物館珍品講讀》等圖書三十種及百餘篇專業文章。曾受邀赴陝西師範大學圖書館(2018)、安徽博物院(2016)、西安博物院(2016)、黑龍江省博物館(2015)、陝西省美術博物館、西安碑林博物館等,系統鑑定館藏碑帖。發起組織「石墨鐫華——2016古代碑帖大展」「豐碑大碣——歷代金石拓本全國巡迴展」(2017~2018)、「豐碑……顏真卿名碑拓本特展」「藝舟雙楫……康有為眼中的書法名碑」(2019)、《渭華翠色——陝西渭南名碑拓本展》(2020)等重要碑帖展覽。現任終南印社副社長、西泠印社社員、陝西省收藏家協會古籍碑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陝西省書法家協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等。

楊兵,1969年4月生於西安,1993年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國畫系,現為西安碑林博物館副研究員、書法研究中心書法家,陝西省博物館展覽陳列設計專家庫專家,西安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合作導師,美國費城「藝術大學(The University of The Arts)」訪問學者(2016年)。主要從事中國古代藝術史和當代藝術批評的理論研究及藝術創作的實踐活動。舉辦「古意新書——楊兵書法作品展」等多項展覽。出版有《孔廟內外——楊兵書法·詩文作品集》等著作六部。撰寫《西安碑林藏呂紀〈九鷥圖〉石刻畫辨析》、《帝王品格與明代院畫——明代院體畫風階段性變化原因探析》等論文三十餘篇,發表於《考古與文物》《文博》《榮寶齋》《收藏》《碑林集刊》《書畫世界》等核心專業期刊。

內容簡介:

 11月13日上午,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公布:在西鹹新區發掘的一處唐代家族夫妻合葬墓中,出土一方顏真卿書丹墓誌。

這是目前唯一經過科學考古發掘出土的顏真卿早期書法真跡。消息一出,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墓誌是如何發掘認定的?墓誌主人羅婉順是誰?這塊墓誌與現存顏真卿真跡有何異同?顏真卿書法風格的發展脈絡是怎樣的?

圍繞這些學者研究及公眾關注的焦點,本期講座「陝圖講壇」特別邀請到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秦鹹陽城大遺址考古領隊許衛紅老師;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百家講壇》主講人於賡哲老師;西安碑林博物館研究員、碑帖專家陳根遠老師;西安碑林博物館副研究員、書法家楊兵老師齊聚陝圖,分別從「考古」、「歷史」、「碑帖」、「書法」四個維度,深度立體的解讀顏真卿其人其書,以及《羅婉順墓誌》背後的故事。

唐 顏真卿 東方朔畫贊碑陰(部分)天寶十三年(754)拓本


相關焦點

  • 此「顏真卿」是彼「顏真卿」嗎?
    有意思的是,顏真卿幼年時,在長安出生成長、師從名家,從政後,經歷的一次次貶謫與擢升,也都始於長安,逾古稀徵叛亂,長安終成他不斷回望卻無法安抵的故鄉。似乎顏真卿作為書法家、政治家、文學家的一生,皆與長安無法分開。那麼這次考古新發現是否意味著1300多年後,還是在長安,我們又見顏真卿呢?
  • 顏真卿,還好他變了
    日前,陝西一唐代貴族墓出土了《羅婉順墓誌》,墓誌上清清楚楚地寫著「長安縣尉顏真卿書」,根據考古發布的信息,應該是顏真卿的親筆所書了。顏真卿《羅婉順墓誌》當然,這個字有點買家秀的感覺,和印象中的顏真卿不太一樣。
  • 陝西意外發現罕見唐代吐火羅人墓誌
    陝西意外發現罕見唐代吐火羅人墓誌 2014-12-22 17:07:49,西安碑林博物館研究人員意外地發現了一合唐代吐火羅人墓誌。根據墓主人羅何含的生平世系,專家發現其祖曾為「吐火羅國王之密屬」,祖父時已遷到河西走廊,其本人則在延安地區軍隊任職,從而為研究古代民族遷移和絲綢之路文化交流史等提供了重要資料。
  • 陝西發現唐吐火羅人墓誌 記載王族三代入仕唐朝
    陝西發現唐吐火羅人墓誌 記載王族三代入仕唐朝 2014-12-22 20:48:45作者:責任編輯:   中新網西安12月22日電(記者 田進 冽瑋)西安碑林博物館專家段志凌22日透露,經對新出土的唐吐火羅人羅何含墓誌研究發現
  • 來看看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5月16日下午,終評評委會經過評審和投票,最終產生了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按年代早晚排序,他們分別是:遠古人類生活的完整圖景——雲南江川甘棠箐舊石器遺址發掘單位: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玉溪市文物管理所、江川縣文物管理所發掘領隊:劉建輝特殊的埋藏條件使得我們有幸看到遠古時代的人類活動所留下的各種遺存
  • 金圖解丨歷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這些都在咱河南!
    金圖解丨歷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這些都在咱河南!2020.04.08 09:24 來源:河南日報客戶端   5月5日,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結果在北京揭曉
  • 十大考古新發現,期待一個誠意滿滿的「文博湖南」!
    日前,「十三五」湖南省十大考古新發現悉數亮相! 「考古迷」「文史迷」甚至對影視作品中 痴迷「盜墓」的朋友們 機會來了呀!
  • 人格從儒聖,書風追書聖,多維度瞻仰顏真卿
    堂曾祖顏師古也是隋唐時期一代宿儒,其弟弟顏勤禮正是顏真卿的曾祖,是顏體名作《顏勤禮碑》中的主人公。顏氏一門可以說是滿門忠烈,顏真卿的堂兄顏杲卿、侄子顏季明殉難於安史之亂。顏真卿本人在安史之亂之後的藩鎮割據反叛中也最終為國壯烈。
  • 唐代劉濟墓發掘全面完成 首現十二生肖描金墓誌
    考古工作者介紹,眼前是發掘場景,而非劉濟墓原貌。他舉例說:「現在的磚已經是殘垣斷壁,原本都是完整的。而且大墓上部最初應該有封土堆,類似於十三陵地宮的狀態。但由於年代久遠,而且該墓多次被盜被損,所以變成坑狀現場。」 科技手段有望復原古墓。考古工作人員拿著3D掃描儀繞場一周,每毫米都會採集一個記錄點,360度復原古墓原貌。
  • 學術頭條:眼角膜或可抵抗新冠感染,我國成功發射天通一號02星...
    新研究再證實疫情存在「種族歧視」 黑人風險是白人2倍在萊斯特大學和諾丁漢大學最近的研究中,與白人相比,黑人感染新冠肺炎的可能性翻倍,同時,有亞洲血統的人感染該病毒的可能性也比白人高出1.5倍。這項發現發表在《柳葉刀》雜誌上。
  • 「考古中國」不斷探索未知
    圖為湖南澧縣孫家崗遺址出土玉器。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實施好「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2020年「考古中國」連續發布了四期共16項重要考古發現,加上2018年和2019年的重要項目,共有31項,內容非常豐富,新發現新突破很多,令人振奮。「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有哪些特點?
  • 盤點2017年成都8大考古發現 涵蓋春秋戰國至唐宋時期
    央視近期播出的《國家寶藏》節目,激發起人們對文物考古的熱情。今年成都有哪些重大考古發現?出土了哪些精美文物?在此,成都晚報記者梳理出已經公之於世的2017成都8大考古發現。  1 進入二十四史的北宋高官何郯墓  發現時間:2017年2月  發現地點:龍泉驛區十陵鎮大梁村四組  考古亮點:目前四川地區已發現宋墓中規模罕見者  2 春秋戰國「地下青銅器寶庫」  發現時間:2016年3月-2017年3月  發現地點:青白江區大彎鎮雙元村  考古亮點:極其少見的春秋時期船棺
  • 博物館藏品與考古的故事
    講壇介紹 10月27日,「文博講壇」將推出第283期,題目為「博物館藏品與考古的故事」,主講人石金鳴。
  • 星象圖:古時星空的罕見「寫真」(北魏元乂壁畫墓)
    星象圖   墓誌糾正史書誤   人名元乂非元叉   1974年,北魏元乂壁畫墓在孟津縣朝陽鎮後海資村被發現。考古人員發現墓中的墓誌蓋殘石與出土於洛陽、藏於開封市博物館的元乂墓誌的墓誌蓋花紋很相似。於是,考古人員攜帶墓誌蓋殘石前往開封粘對,居然對上了。
  • 麗江「大具為都古墓群」考古出土商周時期遺物1000餘件,還引出新...
    墓地葬俗較為特別,多座土坑出現分層葬,同時有二次葬,尚屬雲南考古中的首次發現。當前,考古發掘已暫告一段落,9月24日,作為此次考古發掘領隊的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閔銳來到麗江市圖書館,為麗江市文博工作者分享此次考古發掘收穫。在他的帶領下,大家沿著歷史的長河,回到春秋戰國,感受考古魅力。
  • 石峁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綜述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  摘 要:石峁遺址是21世紀中國最為重要的考古新發現之一,引發了學術界關於中國文明起源與形成過程多元性的再反思,對於探索早期國家形成具有重要啟示意義。(圖七—圖九)皇城臺發現的製作銅器的石範,為國內已知最早的鑄銅遺存之一,為探索早期冶金技術在中國的傳播路線提供了關鍵的連接點(圖一〇,圖一一);數量可觀的陶瓦是公元前2000年前後國內數量較大、區域位置最北端的發現,暗示著臺頂存在著覆瓦類高等級建築,對於探討中國早期建築材料及建築史具有重要意義(圖一二);「棄置堆積」中出土的萬餘枚骨針(圖一三)以及「製作鏈」各階段的相關遺物,暗示著皇城臺頂部可能存在著大型制骨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