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易之
最近顏體字帖更新了。
日前,陝西一唐代貴族墓出土了《羅婉順墓誌》,墓誌上清清楚楚地寫著「長安縣尉顏真卿書」,根據考古發布的信息,應該是顏真卿的親筆所書了。
顏真卿《羅婉順墓誌》
當然,這個字有點買家秀的感覺,和印象中的顏真卿不太一樣。支配小朋友童年的顏真卿,一般是這樣的:
顏真卿《多寶塔碑》
或是這樣的:
顏真卿《顏勤禮碑》
這個新出土的,怎麼跟減肥了似的,寡瘦寡瘦的?
顏真卿可不可能寫出這種字?可能的,男人很多面,顏真卿也一樣。
《羅婉順墓誌》,應該是現存顏真卿第二早的作品,第一可能是2003年發現的《王琳墓誌》。寫《羅婉順墓誌》的時候,顏真卿38歲。
這是保衛髮際線的年紀,但在顏真卿的書法生涯裡,38歲只能算早期。
而早期顏真卿書法學過誰呢——褚遂良。
看看褚遂良的字:
褚遂良《雁塔聖教序》
褚遂良《伊闕佛龕碑》
再比照下顏真卿的《羅婉順墓誌》,是不是有內味了?
顏真卿不可能不學褚遂良,褚遂良在初唐書壇是統治級的地位。就以《雁塔聖教序》為例,這個作品,文案是唐太宗李世民和高宗李治所寫,這樣的作品,交由褚遂良來書寫,分量應該都懂吧。
相比之下,寫《羅婉順墓誌》的顏真卿,當時只能算是小小書童,離大師還很遠。
顏真卿後來的書風一變,摻入了很多唐代寫經的筆法。字不只是瘦硬,有了豐腴婉媚之感。
顏真卿41歲所書的《郭虛己墓誌》,就能看出點苗頭了。
顏真卿《郭虛己墓誌》
敦煌遺書:泥金小楷金剛般若波蜜經殘卷手稿
是不是還挺像?
其實《多寶塔碑》就是顏真卿很經典的作品,有很明顯的寫經體痕跡,字體結構臻於完美。練顏體,五成以上概率從它入手。
《多寶塔碑》寫於唐天寶十一年(752年),顏真卿42歲。如果把顏真卿定格在這個時候,他足以成為大師嗎?
大概率,不行。
安史之亂發生後,河北郡縣望風而降。顏真卿堅守平原郡。唐玄宗聽後,大為感動:「朕不識顏真卿形狀何如,所為得如此!」翻譯一下就是,他誰啊,好意外啊。
這個時候的顏真卿,沒什麼名氣,更談不上書法大師,頂多就是朋友圈裡一個「會寫字的」。
幸好,後來他變了。
安史之亂後,顏真卿的書風一變。不知道怎麼形容合適,有一種閉關擼鐵三年,出來後肌肉亂顫的感覺,鬼知道他經歷什麼。
這個時候的顏真卿,再無當年的婉媚,而是代之以至剛至強的直男審美。
取勢,不再欹側,而是方方正正、毫無躲閃;筆畫,不再娟秀,而是直抒胸臆、一揮而下。他的字,一眼就能看到一種力量感。
顏真卿《顏氏家廟碑》
顏真卿《祭侄文稿》
顏真卿幾乎是靠一己之力,把中國書法審美帶入另一個時代。這種審美的心理歷程簡單來說就是:
這個好看嗎?→→大家怎麼都說好看?→→那我再看看→→好像真的還行……
欣賞顏真卿的字,往往需要一點時間與積澱。比喻來說,這種字,不是那種常見的網紅臉,別有一番韻味。
顏真卿以前,書法的主流可以說是一種陰柔美,講究比例協調、骨肉勻稱。這之後,書法就放飛了,開始有強烈的視覺衝擊,暴飲暴食、膀大腰圓,也能讓人說美美美了。
之所以說欣賞顏真卿需要時間與積澱,是因為在整個唐朝,顏真卿的書法也就那麼回事,沒有從根本上擺脫就是個「會寫字的」那種段位。
宋朝初年,宋太宗編了一部《淳化閣帖》,收集漢至唐的名家法帖,並沒有顏真卿。
顏真卿《劉中使帖》
海外學者倪梅雅寫過一本書叫《中正之筆》,論述得很全面了:顏真卿的地位,其實是歐陽修、蘇軾、黃庭堅、蔡襄等一幹宋代的頂級文人給確立起來的。
他們捧顏真卿,還不全是因為顏真卿書法的藝術價值,更因為他的人格魅力。
比如安史之亂中堅持抵抗,怒罵軍閥李希烈被殺害等忠勇事跡。而他書法的陽剛風格,仿佛他人格的外在表現。
這些意氣風發、信守三綱五常的宋朝文人,對顏真卿可是心有戚戚、衷心崇拜。顏真卿自此封神,坐擁千萬粉絲,面對褚遂良、歐陽詢等,他也微微一笑,絲毫不慌。
那麼,有人格附加分的顏體字,從審美上說,真的好嗎?
真的好。
書風如果能契合人格,大家就會說「字如其人」,如果不能,大家就不提了。
褚遂良的人也剛的,和武則天也吵過。但是他的書法卻盡顯妖嬈,被稱為「美人嬋娟」,這時候大家不說「字如其人」了,就一個勁誇好看。
書法的地位,主要還是看藝術,偶爾看看氣質。顏真卿的字,那種不走尋常路的感覺,比喻地說,顏真卿是把書法直接帶進後現代。
原來歪七扭八、隨意塗抹、任意開張,都可以是美的,讓人心跳加速、血壓上升。好像很隨便的樣子,在人群中卻是如此亮眼。
顏真卿《爭座位帖》
比如顏真卿的《爭座位帖》。這是寫給大將郭英乂的,還是一封措辭嚴厲的批評信件,批評他討好宦官魚朝恩的。
這種罵人的信,自帶爆款潛質。這麼嚴肅的信,顏真卿寫起來卻是酣暢淋漓、直抒胸臆。字歪來歪去,中間停頓很少,把筆都寫禿了。
可以想像,郭收到這封信,恐怕是倒吸一口涼氣。而它的藝術效果,就是讓人倒吸一口涼氣,直拍同桌大腿,大呼痛快。
(傳)顏真卿《自書告身帖》
顏真卿的《自書告身帖》,是否是顏真卿的作品還有爭議,但真的是讓人驚嘆。
告身,就是任命狀,有的時候會由被任命者自己寫。這是顏真卿被任命為太子少保時所書。一眼看過去,感覺好像小朋友練字,有大有小,又歪又扭,筆都拿不穩的感覺。
但多看幾遍,真的是讓人感嘆,看著隨意,但每個字型都其實很遵守書寫規範,只是把字的特徵用誇張的形式放大,透著一種「我是大師,我想這麼寫就怎麼寫」的傲嬌。
雖然可能未必是真跡,但確實非常顏真卿了,就好像他真的在說:什麼太子少保,我在乎麼?
所以,好在顏真卿的書法有這麼一個變化,他不是從前那個少年,學著褚遂良,仿著寫經書。
他一生如果都停留在《羅婉順墓誌》的層次,就算今天挖出來,大家未必會多看兩眼。顏真卿也許依然有名,畢竟他忠肝義膽,但大家想的可能是:原來顏真卿,還是個會寫字的。
好在,他這麼一變,顏氏書法變了,中國書法也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