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如其人-----
提起中國書法,排在人們腦海裡第一位的當然是王羲之,其次,恐怕就是顏真卿了。
但是實際上,真正開始學習書法臨帖時,首選的字帖肯定不會是王羲之的,因為王羲之的字帖以行草書居多。現代書法教育體系,大多讓初學者先從楷書學起,尤其是唐楷。
歐虞褚顏柳,五大唐楷,以歐體和顏體開始的居多。在人們普遍的印象裡,顏體字是中大楷字,威嚴中正,雄壯大氣。各類書法作品中,也許五大唐楷平均有份,但在牌坊、匾額中,顏體的出鏡率肯定是最高的,因為牌坊、匾額最講究威嚴中正、雄壯大氣,而這非顏體楷書莫屬,其它楷書均氣勢不夠。
人們常說:書如其人,在顏真卿和顏體字的對應關係上顯得尤為典型。
顏真卿的家族是一個詩禮傳家、道德高標的典型儒家家族。
其先祖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的顏回,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七十二賢人之首,位列儒家五聖之一(孔子,孟子,曾子,顏子,子思)。
五世祖顏之推是北朝著名文學家、教育家,著名的《顏氏家訓》是其代表作。這是一部以儒家思想教育子孫後輩的家族訓誡,家訓自古就有,但是《顏氏家訓》是第一部系統化的家訓,成為後世諸多家訓的範本。
堂曾祖顏師古也是隋唐時期一代宿儒,其弟弟顏勤禮正是顏真卿的曾祖,是顏體名作《顏勤禮碑》中的主人公。
顏氏一門可以說是滿門忠烈,顏真卿的堂兄顏杲卿、侄子顏季明殉難於安史之亂。顏真卿本人在安史之亂之後的藩鎮割據反叛中也最終為國壯烈。
這樣一個家族傳承,必然造就了顏真卿在人格修養上處處以儒家思想為準繩,養成公忠體國、凜然正氣的廟堂君子風範。
書如其人,顏體書法的寬博大氣、厚重雄健正是顏真卿人格修養的外化。歐陽修說:顏魯公書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
-----書法淵源-----
正如其思想傳承,顏真卿學書法也十分注重傳承。他學書法追根溯源,始於遠古,從篆籀中起步,走過漢隸,成長於晉人的樹蔭之下。
正因為起步於遠古,故顏真卿的書法中往往具有篆籀之意。何謂篆籀之意?筆法上講究藏鋒起筆,中鋒行筆;外形上追求筆畫飽滿,章法精密;內涵上追求開闊外拓,使轉勁逸;意趣上崇尚高古樸拙,厚重雄健。
北宋朱長文《續書斷》:唯魯公書合篆籀之義理,行分隸之謹言,放而不流,拘而不拙,善之至也。
這是學習顏體書法的重要思想基礎。不知道這個,學習顏體書法只能是照貓畫虎,頂多得其表像,得不到實質。所以這裡建議,要學習顏體,最好先要學習篆書與隸書,否則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靠著紮實厚博的學習基礎,加上藝術的天賦,顏真卿在中年時已經穩步踏入了書法藝術的殿堂,此時顏體書法已經初具形態。《王琳墓誌》是他最早期的作品,寫於公元741年,時年33歲,不過該作尚顯稚嫩,和後面的作品差距較大。
時值盛唐,前有歐、虞、褚、孫過庭等宗師,現有李邕、張旭、徐浩等當代大師,顏真卿這點小小的成就實在算不了什麼。
基礎已經打牢,剩下的就是需要一種拔高、一種升華。如果沒有這種拔高和升華,可能就不會有現在的顏體書法,以顏體當時的水準一定會被人才濟濟的盛唐書法界湮沒。
-----筆法要訣-----
正本清源,顏真卿最終決定還是從二王體系中尋找通向書法巔峰的法門。黃庭堅曾說:顏魯公書雖自成一家,然曲折求之,皆合右軍父子筆法,書家多不到此處。
當時,人稱「張顛」的張旭名氣最大,傳聞其掌握王羲之筆法,秘不外傳。早年,年輕的顏真卿找機會投到張旭門下,張旭門人眾多,但都很難得到傳聞中的「筆法」真傳。每次有學生向老師討教「筆法要訣」時,張旭總是提筆寫兩三字,其中寫得最多的是「永」字,即所謂的「永字八法」。然後哈哈一笑囑咐說:拿回去勤學苦練,功到自然成。當然也有偶得部分「筆法」的學生,便眉飛色舞誇耀如何「神妙」。張旭徒孫韓方明在《授筆要說》裡只記載了「筆法」中的執筆部分,不知道是韓方明的老師崔邈只教給他這一部分,還是崔邈也只從張旭那裡學得一小部分。
即使是「房東」裴敬(顏真卿跟隨張旭學習的第二學期,張旭幾個月連續住在裴敬府),張旭也只是以「倍加功法臨習」之語搪塞。說明什麼問題?張旭授藝,主要看資質和意志力,如果這兩樣都沒有,寧可不教;若尚可,則教以部分筆法,如徐浩、崔邈等人。兩樣齊全的,則傾囊相授,如顏真卿。
總之,「筆法」很難得。顏真卿在第一學期(長安任官前期,30歲之前)和其他弟子的待遇一樣,只是跟著老師後面普通學習,「筆法」的邊都沒摸著。在第二學期(罷秩醴泉期間,35歲左右),顏真卿終於逮到機會,誠惶誠恐地懇求老師賜予筆法,張旭也注意到了顏真卿的天賦,又為顏真卿的誠意和人品所感動,於是把顏真卿叫到一個偏僻的地方,居高臨下,正式傳授筆法。
張旭在傳授筆法之前鄭重其事地對顏真卿說:筆法至微,難以隨便傳授,非志士高人,拒不傳授。
得到筆法要訣的顏真卿欣喜若狂,他把這次精品課的授課過程寫了下來,這就是《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並在末尾寫道:自此得工墨之術,於茲七載,真草自知可成矣!就是說,我得到書法真傳了,待苦練七年,我就成功了!
看過金庸小說的朋友此時是不是有所感觸,這「筆法要訣」好比《射鵰英雄傳》裡的「九陰真經」,《天龍八部》裡的「易經筋」,得此絕世武功秘籍,必定獨步天下,成武林盟主。
書法史表明,二王、張旭之後,顏真卿就是中唐以後的中國書法第一人。
那麼,神秘的「筆法要訣」到底是什麼呢?顏真卿根據張旭的授意把它整理為十二個字:平、直、均、密、鋒、力、轉、次、補、損、巧、稱。(當然,完整的王羲之筆法不止這些內容,但最核心的應該都在這裡了。還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各家記載與理解的王羲之筆法在文字內容或形式上是有偏差的,張懷瓘《玉堂禁經》裡記載的筆法內容就不是這樣的。)
此後,顏真卿在筆法系統指引下,勤學苦練,終於使他的顏體得到了拔高和升華。
此後,他陸續寫出了《郭虛已墓誌》、《多寶塔碑》、《東方畫贊碑》等顏體的前期作品。其中,《多寶塔碑》是顏體代表作之一。
-----筆法鑑賞-----
說來說去,顏體書法究竟好在哪裡?
首先是篆籀之意,上文已述,這裡不再重複。
其次是蠶頭燕尾。這是欣賞顏體書法的另一重要特徵。這在顏真卿獲得「筆法要訣」之前是沒有的,這是顏真卿用古法與王氏筆法結合之後的一種創新。
顏真卿這裡用的古法是隸書的「蠶頭雁尾」。請大家注意:「蠶頭雁尾」與「蠶頭燕尾」,一字之差,差在何處?
望文生義即可,「雁尾」是指大雁的尾巴,尾部飽滿平滑過渡;而「燕尾」指燕子的尾巴,尾部過渡落差較大,形成尖尾,甚至成分岔狀,形似燕子的尾巴。
為什麼顏真卿會把「雁尾」變革為「燕尾」呢?
大家可以看我之前的文章(書聖王羲之的筆法傳承),在王羲之筆法(也就是張旭傳授的「筆法要訣」)中,有一個筆法叫「揭筆」,顏真卿就是運用學到的這個筆法,適當誇張用筆幅度,就把「雁尾」寫成「燕尾」了。
第三,縱橫之象。張旭說:每為一平畫,皆須縱橫有象。寫一橫,看似簡單,但是往往越簡單的筆畫越難寫,筆畫越少的字越難寫。因為在普通意義上很容易寫,往往就不經意一寫,造成不用心,或者雷同,這就會落入俗套。張旭教顏真卿寫一橫,要寫成起起伏伏,寫出縱橫之象。
後世的黃庭堅、文徵明最喜使用這一筆法。
-----步入巔峰-----
素有天賦,二次跟隨張旭學藝,在得到「筆法要訣」之後,苦練十數載,年屆半百的顏真卿終於迎來了其書法生涯的巔峰時期。
這期間,他寫出了《祭侄文稿》、《祭伯文稿》、《爭座位帖》、《大唐中興頌》、《麻姑仙壇記》等作品。
說到顏體書法,人們腦海裡往往呈現的是法度森嚴、寬博雄渾的唐楷形象。其實,古代的大書法家一般都是基礎深厚、諸體皆能的。顏體楷書是一種書法創新,故成為顏體的第一標籤。而顏真卿的行草書功夫不在楷書之下,尤其是行書。
米芾就曾說過:顏魯公行書可教,真便入俗品。董其昌也說:魯公書,惟行體最佳,餘好之不減二王。在米芾、董其昌這兩位大家眼裡,顏真卿的行書成就遠高於楷書。
正如孫過庭的《書譜》,顏真卿的《述張長史十二筆意》,既是一部行書字帖,又是一部書法論著。
無疑,《祭侄文稿》代表了顏真卿行書作品的最高峰,被譽為僅次於《蘭亭集序》的「天下第二行書」。其實,就字論字,《祭侄文稿》未必就比其它顏體行書作品高出多少,然而,藝術品是講究感染力的,作者情感的注入是作品的加分項。
所以也有人評價顏真卿的書法為:真不如草,草不如稿。顏體楷書大多是替別人寫的,與自己無關,而行草書都是記載了與自己有關的事,至於無意於書,只把滿腔悲憤噴湧而出的《祭侄文稿》能成為「天下第二行書」就可以理解了。
-----人書俱老-----
顏真卿晚年,書法功力已經爐火純青,而閱盡滄桑使得顏真卿的書法已經收斂鋒芒,可謂人書俱老。
晚年的顏真卿主要作品有:《顏勤禮碑》、《顏氏家廟碑》、《自書告身帖》、《奉命帖》、《移蔡帖》等。其中《顏勤禮碑》可以說是顏體楷書的最高巔峰,比起中期的《多寶塔碑》更顯成熟穩健、樸茂厚拙。
《移蔡帖》是顏真卿有生之年的封筆之作。這一年年初,顏真卿被李希烈從汝州移送到蔡州,並於半年後縊殺。
-----後世追隨與爭議-----
顏真卿在世時,指導過懷素。「顛張醉素」,懷素從書法風格上來說是與張旭相提並論的,但實際在專業造詣上要比張旭差很遠。
「顏筋柳骨」,顏體楷書的正牌傳人是柳公權。正如「顛張醉素」一樣,雖然相提並論,但柳體從顏體中來,有明確的師承關係。
每一件大事業要想澤被後世、傳承久遠,除了開創之功,後世傳承之力必不可少。無論是思想領域還是藝術領域都是這樣。王羲之沒有王獻之、蕭衍、李世民、孫過庭等人的傳承與力捧,恐怕「書聖」的桂冠也戴不穩。同樣,顏體書法能影響至今,其中五代楊凝式、北宋蘇軾、黃庭堅可以說功不可沒。
顏體書法的成功一方面源於顏真卿本人的藝術修養、深厚基礎以及名師傳承;另一方面,與顏真卿率真箇性和敢於創新也是分不開的。然而,後者也正是引起後世爭議的主要因素。
例如,顏體楷書一改初唐歐、褚楷書清麗挺峻的書風,改成厚重雄健的書風。筆畫變得粗壯厚實,趯(讀tì,即豎末端的勾或挑踢,)筆厚重,有如「鵝頭」。
還有《送裴將軍詩》,竟然用楷、行、草三種書體夾雜著書寫,一般人可能欣賞不了。
北宋米芾批評說:大抵顏柳挑踢為後世醜怪惡札之祖。明·項穆《書法雅言》:顏清臣蠶頭燕尾,然沉重不清暢矣。清·陳奕禧《綠蔭亭集》:清臣先生書,但用筆微重。
厚也罷,薄也罷。顏體書法在中國書法的殿堂裡已經高高在上地經歷了一千三百年了,真真切切地影響著直到今天的後世書法家及書法愛好者,並將繼續影響下去。
有詩為證:
心從儒家來,手追書聖去。
厚重開顏體,雄強亞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