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意外發現罕見唐代吐火羅人墓誌

2020-12-01 中國新聞網

陝西意外發現罕見唐代吐火羅人墓誌

2014-12-22 17:07:49來源:新華網作者:責任編輯:宋宇晟

   新華網西安12月22日電(記者馮國)在整理研究隋唐墓誌的過程中,西安碑林博物館研究人員意外地發現了一合唐代吐火羅人墓誌。根據墓主人羅何含的生平世系,專家發現其祖曾為「吐火羅國王之密屬」,祖父時已遷到河西走廊,其本人則在延安地區軍隊任職,從而為研究古代民族遷移和絲綢之路文化交流史等提供了重要資料。

   主持研究的西安碑林博物館研究館員段志凌說,中亞古國吐火羅與唐王朝的關係十分密切,遣使朝貢、入仕宿衛之事新舊《唐書》中屢有提及,但其後裔及內附部眾情況鮮見史載,目前考古發現方面也十分少見,《羅何含墓誌》應當是陝西目前僅存的唐代吐火羅人墓誌。

   根據刻於唐武宗會昌二年(842年)的墓志銘,其祖先為「吐火羅國王之密屬也」、「皇火羅國大首領」,其祖父曾為「灑泉郡王」等,羅何含則以左廂兵馬使兼教練使之職出任「和斷兵馬使」,震懾與綏撫兩手並用,妥善解決党項杷利、野利兩部事端,安定邊境之事。

   段志凌說,關於吐火羅人的研究國際學術界已爭論了許多年,漢文文獻是其研究的主要資料寶庫,但吐火羅國一直較神秘,吐火羅人的族屬和語言是吐火羅研究繞不開的話題。羅何含墓誌的發現,為人們了解「安史之亂」後西北地區的社會、軍事等情況提供了新資料,也為入唐吐火羅人的研究增添了重要個案。

   絲綢之路是古代亞歐大陸的民族和文化交融之路。根據墓誌記載,墓主人家族中唐時就開始入住中原,羅何含時就一直落籍到陝北延安,包括其兄弟姐妹、子孫等,從其名字上講,已被中原文化同化。尤其墓誌上評價,羅何含的為官之道、做人風格等,已明顯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

   據了解,《羅何含墓誌》2010年出土於延安市城南虎頭峁,砂石質,其志蓋呈覆鬥形,正中為棋盤格,每格一字,篆書陰刻「大唐故羅府君墓志銘」,飾牡丹紋。其略呈正方形的志石,高65.5釐米,寬65釐米,厚17釐米。志文楷書,陰刻於豎線格內,共26行,延州防禦衙推王儔撰文。現收藏於延安市文物研究所。

相關焦點

  • 陝西發現唐吐火羅人墓誌 記載王族三代入仕唐朝
    陝西發現唐吐火羅人墓誌 記載王族三代入仕唐朝 2014-12-22 20:48:45責任編輯:   中新網西安12月22日電(記者 田進 冽瑋)西安碑林博物館專家段志凌22日透露,經對新出土的唐吐火羅人羅何含墓誌研究發現
  • 唐代西域與吐火羅
    《塔裡木古屍》,將吐火羅人放在了新疆塔裡木盆地,活動時間下迄於唐朝,不僅是對大量保留至今的、可以信從的唐代文獻記錄提出了挑戰;也是向研究新疆歷史、考古、語言的學者們提出了新的問題。使得我們必須以一個新的視角,關注相關文物和考古資料,破解問題的真諦。
  • 歷史中的西域,吐火羅人文明的發現,引起中外學界的討論
    哈嘍大家好,小編今天給大家講講吐火羅人文明的發現,引起多個學界的討論。比爾·布萊森告訴我們,使用印歐語的部落,在公元前3500年至前2500年開始向歐洲大陸和亞洲擴展。這種遷移形同蝸牛,只是循序漸進,以尋找新的獵物和牧場為目的。
  • 陝圖講壇丨四維顏真卿——從考古新發現《羅氏墓誌》談起(需預約)
    四維顏真卿——從考古新發現《羅氏墓誌》談起(845期)許衛紅《與顏真卿的偶遇》——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秦鹹陽城大遺址考古領隊於賡哲《顏真卿其人》——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百家講壇》主講人陳根遠《留在西安碑林的顏真卿
  • 陝西唐墓出土「半人高」彩陶駱駝 或為官方製造
    圖為出土的陶器。 記者 張遠 攝   中新網西安12月4日電(記者 田進 冽瑋)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劉呆運4日透露,該省華陰市境內發現一座唐代夫妻合葬墓,墓主宋素在唐高宗時期曾任敦煌縣令,墓葬出土了胡人俑、陶駱駝、陶馬等隨葬品70餘件,其中2件彩陶駱駝將近半人高。專家認為,該墓的發現為研究絲綢之路文化交流歷史提供了資料。
  • 貴霜人和吐火羅人是什麼關係呢?
    貴霜人沒有啥「吐火羅」的東西,貴霜是一個集合了希臘文化、印度文化、伊朗文化和塞人文化的帝國,統治者是塞人。幾乎可以說跟吐火羅毫無關係。 至於說為什麼會有貴霜=吐火羅的情況,是這個錯誤推理導致的: 1、唐代的貴霜故地,被稱為「吐火羅斯坦」。
  • 在江蘇啟東,發現石碑,碑文破解了李白的出生地之謎
    唐朝文學空前繁榮,「詩歌」最為光彩奪目,在眾多優秀的詩人中,李白就是最閃亮的「明星」,但一直有人再問:「李白是胡人還是漢人」?文物專家在江蘇啟東發現一塊石碑,研究上面的文字後,竟破解李白的出生地之謎,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李白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稱為「詩仙」。
  • 唐代劉濟墓發掘全面完成 首現十二生肖描金墓誌
    未發現明顯的口腔疾病,生前咀嚼功能發達,齒骨受力較強。椎骨上也沒有出現骨質增生現象,顯示生前生活優越。 在墓室裡還有一些散落的骨骼,屬於老年女性。但究竟是否是劉濟夫人屍骨仍有待研究。這些散落骨骼身份的確認,將有助於判別墓穴頭蓋骨是否就是劉濟。 謎團三:劉濟夫人何許人也?
  • 陝西發現上官婉兒墓地,考古學家大為震驚,墓地竟因武則天而變樣!
    而幾年前,上官婉兒之墓的重見天日,也讓人對她的好奇達到了頂峰。 2013年6月,一單位在陝西西安西鹹新區空港新城園區南大道項目施工時,意外發現了一座帶有五個天井的唐代墓葬
  • 歷史上消失的民族——吐火羅人與西域古國
    一、吐火羅人吐火羅人,是原始印歐人的一支,發源於烏拉爾山和南西伯利亞,南下進入塔裡木盆地,最東到達河西走廊。吐火羅人是最早定居天山南北的古代民族之一,傳統領域在塔克拉瑪幹沙漠,疆界以北是天山,以南是崑崙山,疆界以東是戈壁灘,以西是帕米爾高原。
  • 唐代的北京城在哪裡呢?通過幾塊古墓考古學家精確定位出其位置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唐代 詩人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勾勒出了唐代幽州的一番景色。其實這幽 州臺真名叫薊北樓,指的是戰國七雄之一的燕昭王招納賢才的黃金臺。唐代的北京有很多名字,幽州、薊城、範陽、盧龍、涿郡,到底唐代 的北京,在哪兒呢?事實上,隋朝初年幽州僅僅只包含八個縣,而最興盛 的時候,幽州統領十三個縣,北到昌平,南到河北固安廊坊,東到天津武 清,西到門頭溝,都屬於幽州境內。
  • 弼馬溫」和「皇親國戚」,陝西兩唐墓在空港新城比鄰而居
    唐朝「弼馬溫」墓中的罕見壁畫康善達曾任左驍衛親衛、東宮烏城監丞、鹹陽監等職,系初唐時代的馬政官員。鹹亨二年(671)終於原州之私第,鹹亨四年(673)遷葬於鹹陽洪瀆原。墓誌記載,康善達之父亦任牧監,家資饒富,「谷量牛馬,山藏丹寶」,很可能是原州(今寧夏固原)粟特人。
  • 文化基因——吐火羅
    追溯歷史我們知道,古代西域在四千年前就有人類生活居住,其中有一支就是古代民族吐火羅人。他們就是最早定居在天山南北、阿爾泰山至巴裡坤草原之間的月氏人龜茲人和焉耆人,還有定居在吐魯番盆地的車師人以及塔裡木盆地東部的樓蘭人。我們大膽推測,敦煌地名在這個時候就產生了。因此,敦煌一詞應該很可能是樓蘭吐火羅人說的吐火羅語的譯音。
  • 吐火羅研究學術史簡介
    標誌性事件為兩人在 1908 年發表於《普魯士科學院會議報告》 (德文:Sitzungsberichte der Preuss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 上名為《吐火羅語,印度-斯基泰人的語言 — 關於一門目前為止還未知的印度日耳曼文學語言的初步評註》 (德文:Tocharisch, die Spracheder Indoskythen.
  • 語言||吐火羅研究學術史簡介
    標誌性事件為兩人在 1908 年發表於《普魯士科學院會議報告》 (德文:Sitzungsberichte der Preuss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 上名為《吐火羅語,印度-斯基泰人的語言 — 關於一門目前為止還未知的印度日耳曼文學語言的初步評註》 (德文:Tocharisch, die Spracheder Indoskythen.
  • 吐火羅是什麼概念?和娜扎、熱巴有關嗎
    吐火羅人是指史前活躍在新疆塔裡木盆地的一支人群,吐火羅是德國學者的命名,是Tocharian的音譯。現代學者通過新疆出土的殘卷發現,這支吐火羅人群說的是印歐語,有可能是一支帶高加索特徵的白人。為了搞清楚吐火羅是什麼情況,學者應用了分子生物學,對新疆古遺址的人骨進行了基因檢測。
  • 帝國遺民:大月氏霸權崩潰後的吐火羅系後裔
    至於本身就過著半農半牧生活的吐火羅人,也搖身一變成為了善於使用騎兵的大月氏人。他們一面被日益東擴的雅利安-伊朗族群擠壓,一面又面臨著一個新的對手出現。後世的考古學家發現,最初源自烏克蘭大平原的騎馬文化,幾乎以飛快的速度在世界各地的非純農業區擴散。希臘人眼裡的斯基泰人,在中亞就是波斯帝國討厭的薩卡人和馬薩格泰人,在更東方則又化為了塞種人。
  • 唐代兩蕃稱謂體現民族認同
    廣義上的「兩蕃」主要有三種情況:其一,指西北兩蕃,如《相國義陽郡王李公墓志銘》載:「其後懷恩父子皆敗,朔方有眾,洎西北兩蕃,望子儀而頓伏,皆如公策。」關於西北「兩蕃」指代民族,胡三省曰:「若開元、天寶以來,西則吐蕃,北則突厥。中興以來,所謂兩蕃,西則吐蕃,北則回紇。」
  • Learn Tocharian(學習吐火羅文)
    一個人一生中不能沒有偶然性,偶然性能給人招災,也能給人造福。   我學習吐火羅文,就與偶然性有關。   說句老實話,我到哥廷根以前,沒有聽說過什麼吐火羅文。到了哥廷根以後,讀通了吐火羅文的大師西克就在眼前,我也還沒有想到學習吐火羅文。原因其實是很簡單的。
  • 中華藝術探源|唐代壁畫珍品館:走近千年前的紛繁精美
    從1950年代至今,陝西地區已發現的隋唐墓葬地點多達800餘處,如唐代永泰公主李仙蕙墓、李爽墓, 執失奉節墓、章懷太子李賢墓、懿德太子李重潤墓,以及李壽墓、鄭仁泰墓, 長樂公主墓等,包括近年來發掘的一些隋朝皇室壁畫墓等,無不讓人嘆為觀止,寫盡了一千多年前多姿多彩的生活風貌,都是足以改寫中國繪畫史並與紙本相印證的皇皇巨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