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兩蕃稱謂體現民族認同

2020-12-05 中國社會科學網

唐宋史籍中多次出現「兩蕃」一詞。「兩蕃」所指代的具體民族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上的「兩蕃」主要有三種情況:其一,指西北兩蕃,如《相國義陽郡王李公墓志銘》載:「其後懷恩父子皆敗,朔方有眾,洎西北兩蕃,望子儀而頓伏,皆如公策。」關於西北「兩蕃」指代民族,胡三省曰:「若開元、天寶以來,西則吐蕃,北則突厥。中興以來,所謂兩蕃,西則吐蕃,北則回紇。」(《資治通鑑·唐紀五十》)其二,指遼東兩蕃,即新羅、渤海或百濟、高麗,如《舊唐書·穆宗紀》載:「平盧軍新加押新羅渤海兩蕃使,賜印一面,許置巡官一人。」《命張儉等徵高麗詔》載:「百濟高麗,恃其僻遠,每動兵甲,侵逼新羅。……朕情深愍念,爰命使者,詔彼兩蕃,戢兵敦好。」(《全唐文》卷7)其三,指遼西兩蕃,即奚與契丹,如《通典·邊防十四·突厥中》載:「八年冬……東發奚、契丹兩蕃,期以明年秋初,引朔方兵數道俱入,掩突厥衙帳於稽落河上。」《舊唐書·德宗紀上》載:「十九年……玄宗遣忠王為河北道行軍元帥以討奚及契丹兩蕃。」廣義的「兩蕃」是指兩個民族之合稱,與兩者意同,可譯為「兩個蕃國」,並無更深的含義。

狹義「兩蕃」是指唐代的奚與契丹。這一意義上的「兩蕃」不僅是一個合稱,更是一個專屬名詞。在史籍中,當提及奚與契丹時,有時直接以「兩蕃」稱之。如唐玄宗在《敕奚都督李歸國書》中曰:「朕比聞突厥欲滅卿兩蕃,先敕守珪嚴為防護。」在《答張九齡賀破突厥批》中曰:「兩蕃歸我,因用御邊,北虜猖狂,欲有親率。」均以「兩蕃」代指奚與契丹。《通典·邊防十四·突厥中》載:「小殺等曰:『兩蕃亦蒙賜姓,猶得尚公主,但依此例,有何不可?』」《新唐書·裴懷古傳》載:「俄轉幽州都督,綏懷兩蕃,將舉落內屬。」亦以「兩蕃」代指奚與契丹。這一點與提及遼東兩蕃時代指的新羅與渤海不同,稱新羅、渤海為「兩蕃」,則必在「兩蕃」前綴上新羅、渤海的字樣。個別地方未加此前綴的,也必在前文中出現新羅、渤海。當在文獻中同時出現新羅、渤海與奚、契丹時,「兩蕃」就變成奚與契丹的專稱,渤海等則直述其名。如唐開元二十九年(741),以安祿山為「兩蕃、渤海、黑水四府經略使」(《資治通鑑·唐紀三十》)等。在提及吐蕃等兩蕃時,則在「兩蕃」前綴上「西北」二字。胡三省認為:「言西北兩蕃者,以別奚、契丹兩蕃。」(《資治通鑑·唐紀五十》)

胡三省曰:「唐謂奚、契丹為兩蕃。」(《資治通鑑·唐紀三十》)《舊唐書·契丹傳》亦曰:「兩國常遞為表裡,號曰『兩蕃』。」可見在唐代人的觀念中,「兩蕃」就是奚與契丹的代名詞,在一定程度上,「兩蕃」已經變成奚與契丹的另一稱謂。唐玄宗在《敕幽州節度張守珪書》中曰:「兩蕃自昔,輔車相依,奚既破傷,殆無遺噍,契丹孤弱,何能自全?」一語道破奚與契丹之間二位一體的關係。

「兩蕃」作為唐代奚與契丹的專稱,與它們的族群認同息息相關。任何一個民族的形成與發展都離不開對其族群認同的建構、維持和強化,奚與契丹曾經歷過三次族群認同的調整。

第一次發生在北魏建立前後。奚與契丹作為東部鮮卑宇文部的「遺落者」,因宇文部滅亡而無所依附,族群歸屬感喪失。而且,他們可能因宇文部殘餘的身份而不斷遭到拓跋鮮卑等勢力的攻擊,不得不重構族屬,遂自號「庫莫奚」。這一自號顯示出奚人對其族屬有著清楚的認同或追憶。從隋代庫莫奚簡稱「奚」來看,「庫莫奚」一詞當以「奚」為主體,「庫莫」僅為修飾詞。這一點可能與「勒姐羌」「卑湳羌」的名稱形成有共通之處。這兩支羌人分別因居於「勒姐溪」「湳水」而得名。「羌」是其族屬,「勒姐」「卑湳」只是修飾詞。當奚人自號「庫莫奚」時,契丹尚未與之分離,更無族號,即此時還不存在一個名為「契丹」的獨立群體。北魏登國三年(388),庫莫奚為拓跋珪所擊潰。有一支部眾被迫分離出去,同樣面臨著重構族屬和強化族群認同的問題,於是自號「契丹」——意為「類似奚人的人」或「雜處於奚人中間的人」(愛宕松男著,邢復禮譯:《契丹古代史研究》,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這一自號既宣稱了契丹是一個獨立的族群,又突出了契丹與奚之間的淵源關係,有利於維持和強化當時契丹族眾的族群認同,還可以引導族眾樹立新的族群意識。

第二次始於隋唐,訖於遼代。隨著兩蕃與中原聯繫的日益密切,其上層社會產生了融入華夏體系的想法,出現了二者祖出炎黃的族群認同和祖先重構。此類重構可能只限於兩蕃的上層社會,尤其是建立了遼朝的契丹貴族。如《遼史·世表》云:「考之宇文周之書,遼本炎帝之後,而耶律儼稱遼為軒轅後。」唐代奚人質子熱瓌墓誌載:「原夫軒丘有子,朔垂分王,代雄遼碣,厥胤繁昌。」(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西安市唐故奚質子熱瓌墓》,《考古》2014年第10期)「軒丘」當指黃帝,即將奚人始祖追溯為黃帝。將祖先追溯為炎帝或黃帝等三皇五帝,在邊疆民族史中司空見慣。這種關於祖先的記載,可能出自族群成員的構建,也可能是被當時人或後人所構建。以奚為例,熱瓌墓誌將其祖先追溯為黃帝,一種可能是部分上層奚人渴望融入華夏體系中,故重新構建祖先的形象;另一種可能是唐王朝對熱瓌祖先進行構建,並希望將這種構建植入奚人的觀念中,以圖拉攏、感化和控制上層奚人。從熱瓌墓幾乎完全唐墓化的情況來看,唐王朝確有拉攏奚人之意,也就不排除族群認同的可能。

第三次發生在唐末。奚人的生存資源不斷被契丹侵佔,處境十分危急。耶律曷魯勸降奚王術裡時,說奚與契丹語言相同,「實一國也」,且二者有著相同祖先「奚首」。奚王術裡在其勸說下,投降了契丹,表明他及其所代表的奚族上層社會是認同奚與契丹「實一國」、奚首為同祖的說法的。這一事件可以看作是奚與契丹共同重構或重申了族群認同。這次重構既以兩蕃的共同語言和祖先記憶等文化傳統作為依據,又以現實利益為基礎,同時也與二者在唐代的不斷融合有關。正是因為奚與契丹的聯繫日益緊密,唇齒相依,外界才會以「兩蕃」專稱之。「兩蕃」這一稱謂代表著奚與契丹之間的不斷融合,並趨向形成一個民族共同體的歷史趨勢。當然,兩蕃並非形成一個新的族群,而是隨著宋元時期民族大融合,最終融為中華民族的一分子。

(作者系曲阜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畢德廣

精彩推薦:

案邊散墨|王維的境界

反思英語在教育全球化中的作用

城防體系反映古代中國農牧關係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國家認同下的民族認同與宗教認同
    宗教認同早於民族認同,二者之間存在複雜的關係,宗教認同可以增強民族認同,亦可以削弱民族認同,宗教作為民族要素中最敏感的部分,無疑需要密切而嚴肅地對待。民族是一種隱性的、非組織化的共同體民族是我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經常使用的概念,可謂耳熟能詳,然而熟知並不等於真知,究竟什麼是民族?民族有什麼性質?這些問題長期爭論不清。
  • 社會認同理論為理解民族認同提供切入點
    社會認同理論為理解民族認同提供切入點 2017年06月16日 06:4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郭政 胡平 張積家 字號 內容摘要:Tajfel認為,社會認同是「個體知曉他/她歸屬於特定的社會群體,
  • 山嶽文化的認同與民族精神的紐帶
    它是華夏民族古神話世界裡的神聖之山,我國不少的神話故事都發生在這座神聖而神秘的山上。」[7]葉濤先生也認為:「山嶽崇拜與神靈信仰是泰山文化的核心內容,這在國家正祀和民間信仰中都得到了充分體現。民族之所以能產生認同,就在於民族成員對特定民族文化所產生的認同,文化認同是民族認同的基礎,文化認同促進民族認同,進而產生民族凝聚力。」[16]中國社會自古就有很強的凝聚力。英國史學家湯因比就曾講過:「就中國人來說,幾千年來,比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幾億民眾,從政治文化上團結起來。他們顯示出這種在政治、文化上統一的本領,具有無與倫比的成功經驗。」[17]這段總結是發人深思的。
  • 國家認同、民族認同與多元一體中華文化建設
    國家認同容納、尊重、保護民族認同,運用國家權力調控、引導民族認同,努力構建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之間的和諧以及各不同民族認同之間的和諧,應該是努力的方向。國家認同是民族認同健康發展的重要前提與條件。 其次,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有矛盾和對立的一面。
  • 遼金元朝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
    古代民族是族群共同體,民族認同是族群意識和行為,指人們對自己族群的血緣、文化、歷史記憶和鄉土懷有的強烈感情及相應的行為實踐。國家是政治共同體,中國古代的國家認同即王朝意識與相應的政治行為,指人們(社會群體、族群)對王朝政權正統性、合法性及其制度和文化的認同。族群意識先於國家意識而產生,民族認同可以提升為國家認同,也可以解構國家認同。
  • 國家認同下的民族認同與宗教認同——張踐
    張踐教授就民族宗教學課題撰寫出了一系列論著,他在跨文化比較中總結出了民族宗教關係的不同階段和不同類型,深入說明了民族與宗教的關係,開拓了我國民族宗教學學科的新視角,發出了我國宗教學界自己的聲音。本刊將圍繞民族與宗教的互動關係問題展開討論,以饗讀者。民族是一種隱性的、非組織化的共同體,民族存在的客觀性不容否認。研究民族問題不能繞開國家政權問題,因為國家亦是民族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
  • 中國:從文化認同,到民族認同,再到國家認同
    過去的多重認同,更多的是家庭和社群之內的角色變化。你既是家庭的一員,又是村落中的成員,等等。隨著的發展,人們的交往範圍不斷擴大,人們的社會身份也就越來越多重。對地域文化的認同就是地域認同,例如,你是哪個省的人,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你是南方人還是北方人?
  • 古代服飾與姓氏中的民族認同
    因此,可以說文化是民族認同的基礎和天然邊界,是體現民族認同的一個最主要、最基本的方面。民族的認同感總會在特定的民族文化上得到表現,留下或隱或顯的印記。民族認同是在一定歷史情景當中建構的,它也會隨情景變化而變化。影響民族認同的因素既有社會性和政治性的因素,同時也有心理方面的因素。這種複雜性決定了民族認同研究需要多學科的視角。
  • 兩岸青年共創歷史記憶和民族認同
    最近,中國文化發展促進會常務副秘書長辛旗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闡述了民族主義話題的由來,以及兩岸青年的責任,呼籲兩岸青年應該攜手創造共同的歷史記憶、共同的文化創新、共同的文化認同、共同的民族認同,並最終達成嶄新的政治認同,結合中華傳統文化與世界先進的物質與精神文明以及文明發展模式,創造中國自己特有的、和平穩定發展的、整合統一的、光明的未來
  • 俄羅斯人認同什麼綽號?答案是北極熊,而不是「戰鬥民族」
    但《環球時報》記者通過採訪了解到,沒有其他語種的媒體稱呼俄羅斯人「戰鬥民族」,俄羅斯媒體對此說法也不關注,俄羅斯雖有人對中國網民這一叫法表示理解,但幾乎沒人覺得該稱呼是「恭維」。一名在華留學的俄羅斯人直言,聽到「戰鬥民族」這一說法時很驚訝,在她看來,「戰鬥民族」意味著「兇悍」「侵略」。俄羅斯人的典型性格特徵是什麼?跟俄羅斯打交道最多的歐洲人用過「冰人」「伏特加民族」,最近也用過「好戰民族」。
  • 【共有家園】民族國家認同與中華民族凝聚力問題研究
    民族認同是指民族內之認同,而民族國家認同則指國家認同。一、民族認同張力與民族凝聚力    民族認同是社會成員對其所屬民族或民族國家成員身份的認知以及由此引起的歸屬感、忠誠和奉獻精神,是民族凝聚力產生的基礎。它包含兩個方面的認同:族類認同和社會認同。
  • 古人交友稱謂,原來說法玄妙,你究竟知道多少?
    古時候,人們非常重視交友,對交友甚是講究,因而不同類型的交情都有不同的稱謂。這些稱謂甚至還體現在了古詩中,由此可見古人對交友的稱謂很是慎重,這些不同的稱謂也表示了感情的程度。今天我們就來詳細聊聊古人交友稱謂究竟玄妙在何處?
  • 以民族認同感為基礎,新教運動如何讓英格蘭君王成為國家的中心?
    民族認同感是國家繁榮的基礎,受到宗教改革的影響,排斥羅馬天主教的思想明顯增強,英格蘭民眾對民眾身份的認同逐漸加深民族認同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基本要素之一。在民族認同不斷形成發展的過程中,種族的價值觀、宗教信仰等歷史文化因素有重要的影響。
  • 吳增定 | 現代民族國家的內在矛盾與族群認同
    作為一個具有「差序格局」的大一統政治秩序,帝國本身容納了許多異質性的亞層次或低層次認同,諸如血緣、宗族、地域、階層、人種和族群等。在這種大一統的政治秩序中,族群之間的差異就變得不那麼重要了。而相對於帝國這一最高和終極的認同,包括族群在內的低層次認同也不具有多少緊迫性。但是,在現代社會,族群認同不僅變成了一個獨立自在的問題,甚至變成了一個無法解決的致命問題。
  • 一杯雞尾酒:美國民族與國家認同的構建
    在這種情況下,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之間的碰撞就成為困擾所有國家的共同問題,而處理好主文化與以民族為基礎的亞文化之間、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之間的矛盾,就是國家生存與發展的需要。從本期開始,《看世界》欄目將推出「國家構建與國民認同」系列文章,為讀者介紹世界主要國家是如何協調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的矛盾,從而塑造出有利於國家統一與完整的國民認同,以維護和鞏固國家政治合法性的社會文化基礎。
  • 使用國家統編教材 推進民族認同教育
    中華民族是56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民族團結是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也是國家的生命線。認同是團結的前提,沒有認同就沒有團結;認同是團結的根基,沒有認同,團結就是無本之末。加強民族認同,促進民族團結,關鍵在於開展好民族認同教育,構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 歐美社會與文化觀察(一)| 法國:基於日常生活的國家與民族認同
    他表示,目前國內很多對該主題的研究大多集中於歷史上法國的國家與民族認同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基於怎樣的事件和理念形成的,在政治層面上其民族與國家的認同是如何體現的,而很少有基於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經驗的角度分析。從普通人的層面去理解法國人如何建構自己對於民族和國家的認同,能使我們真正認識到他們所倡導的理念及價值導向。
  •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多民族國家認同建構的基礎性工程
    隨著民族國家「多族化」現象的出現和發展,認同構建就成為民族國家必須優先解決的根本問題[4]。  從內涵來看,國家認同是具有主體性的人交互實踐的產物。中國的國家認同建立在人民主體性基礎之上,主體性構成各民族現代國家認同的生成點[5]。多民族國家的國家認同是一種特定的政治文化現象,並且總是以問題的形式凸顯出來。
  •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體現中華民族認同
    三、歷史上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為什麼主動融入中華文化在中華民族有史可載的幾千年裡,不斷有強大少數民族統治者掌握中央政權。無論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大都認同自己是中華正統。石勒、苻堅等自稱「中國皇帝」。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改革,換服易姓,以通用語代替鮮卑語,還追尊孔子為「文聖尼父」。這些都是當時統治者主動採取的措施。
  • 愛爾蘭單一的民族認同,為何會在和英國「糾纏」下,走向多元?
    愛爾蘭的多元民族認同是在十六世紀開始經歷了大約一個多世紀的時間形成的,其中首要的自然就是愛爾蘭本土的民族主義,另外主要的兩種一個是蘇格蘭民族認同,一個是由愛爾蘭人和英格蘭組成的新教民族認同。但是愛爾蘭這個國家能夠形成多元民族認同,其背後的錯綜複雜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一、愛爾蘭的多元民族認同從上述描述中我們已經知道了愛爾蘭的三種不同的民族認同主義,下面我們詳細說明一下這三個民族主義各自表現和傳達的政治、宗教等觀念。